作家网

首页 > 格律诗 > 正文

甲辰年访山问道组诗五首

甲辰年访山问道组诗五首

 

作者:昌兴

 

(一) 古刹洛阳白马寺

 

白马驮经冠院名,釋源祖庭千秋庙。

邙山洛水法香溢,击掌鸣蛙齐云塔。

佛光普照原善土,禅风了悟心却无。

梵磬回荡洛阳宫,东土古寺尽弘法。

 

注释: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回族区白马寺镇,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据《冥祥记》《高僧传》等记载,永平十年,他们与中天竺僧人摄摩腾、竺法兰赍佛经、佛像回洛阳。初居鸿胪寺,后以鸿胪非久居之馆,次年诏令于雍门外别建住所。因为僧人是为天竺来的客人,仍然以宾礼对待,因此,住所名延续用“寺”。永平十一年(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寺”字即源于“鸿胪寺”之“寺”字,后来“寺”字便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摄摩腾和竺法兰在此译出《四十二章经》,为现存中国第一部汉译佛典。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乃中国、越南、朝鲜、日本及欧美国家的“释源”和“祖庭”。使之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中、印、缅、泰四国风格佛殿的国际化寺院。作为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寺院,白马寺可谓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寺”。白马寺典藏文物主要有2颗释迦牟尼佛舍利、中华古佛、元代十八罗汉夹纻像等。

 

 (二) 天下 少林寺

 

千年宝刹美名扬,华禅宗门出少林。

古塔遗迹炳万秋,龙池钟声幽谷深。

只履度关澄夕霁,九载面壁惜光阴。

问道大德心传法,山蝉和鸣同尘吟。

 

注释:少林寺,位于中国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是孝文帝为了安顿印度高僧跋陀落迹传教而兴建的一座寺院,因坐落于嵩山腹地少室山茂密丛林之中,故名“少林寺”。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527年),释迦牟尼佛第二十八代徒菩提达摩来到少林寺,他在跋陀开创的基础上,广集信徒,传授禅宗,东魏孝静帝天平三年传法于慧可,从此禅学在少林寺落迹流传。现任方丈是曹洞正宗第47世、第33代嗣祖沙门释永信。少林寺不仅是禅宗的发祥地,还是中国功夫的发祥地,有“禅宗祖庭,功夫圣地”之称,[38]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2010年8月,包括少林寺常住院、初祖庵、塔林在内的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三) 西安大雁塔

 

西寻三藏渡众生,丝路东归传梵音,

慈恩古刹出雍州,浮屠经处渡尘心。

舍利晶莹昭万象,钟鼓敲醒梦迷客。

佛光普照破愚痴,灵风法雨缘觉声。

 

注释:大雁塔位于唐长安城晋昌坊(今陕西省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内的西塔院建造了一座五层砖塔,又名“慈恩寺塔”。

由于创始者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常住慈恩寺,故又称慈恩宗),此寺遂成中国大乘佛教的圣地。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载:古印度摩揭陀国曾有众僧掩埋坠雁并建灵塔的事,雁塔之名或即源于此。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太子李治为追念其生母文德皇后(即长孙氏)祈求冥福,报答慈母恩德,奏请太宗敕建佛寺,赐名“慈恩寺”。

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为保存由天竺(古印度)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最初五层,后加盖至九层,再后层数和高度又有数次变更,最后固定为所看到的七层塔身,通高64.517米,底层边长25.5米。是历史上饱受战争摧残的古长安,留下来的不多唐代建筑之一。唐显庆元年(656年),唐高宗御书《大慈恩寺碑记》,从此寺名为“大慈恩寺”。

大雁塔作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是佛塔这种古印度佛寺的建筑形式随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华夏文化的典型物证,是凝聚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标志性建筑。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大雁塔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四)五台山  中台

 

草甸玉龙翠岩峰,瑶草仙花满眼逢,

千年古塔呈金象,演教盛名佛法弘,

晨钟暮鼓香雾绕,梵音悠扬荡天际,

大日讲法膜礼拜,如来显圣惊苍穹。

 

注释: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介于北纬38°55'—39°66'、东经113°29'—113°39'之间,五台山属太行山系的北端,跨忻州市五台县、繁峙县、代县、原平市、定襄县,周五百余里。由一系列大山和群峰组成。其中五座高峰峰顶平坦如台,故名五台。又因山上气候多寒,盛夏仍不见炎暑,故又别称清凉山。《名山志》载:“五台山五峰耸立,高出云表,山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五台山是中国青庙黄庙共处的佛教道场。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2004年,五台山被评为中华十大名山。2009年6月,五台山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五台山五台山是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五台山也是为世界三大金刚座之一。五台山是中国佛教文化四大名山之首。五台山又是文殊菩萨演教和居住的地方。成佛之前皆要坐于此处入金刚三摩地,摧毁三界的烦恼障和所知障而大彻大悟,由于入金刚定的缘故,此地称为金刚座。世界佛学般若的中枢,文殊师利的净土。文殊菩萨的五种智慧:大圆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以及五方佛:东方阿閦佛,西方阿弥陀佛,南方宝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中央毗卢遮那佛。文殊菩萨于释迦牟尼佛涅槃44年后降生于五台山,这是非常可靠的。拉萨的藏历中也有释迦牟尼佛涅槃日、文殊菩萨降生日。五台山(清凉山)。从山脚下环绕一周约六十二公里。

中台翠岩峰,位海拔2894米,是仅次于北台的五台第二高峰,于东台之俊、南台之秀、西台之险、北台之高比较,中台最大的特点是台顶平坦宽阔,方圆2.5平方公里,所以又叫平顶山。远望中台,它的山形就像一头威猛的雄狮。

中台顶寺庙叫演教寺,五台山为文殊菩萨演教说法的道场,演教寺名,就是取意于文殊菩萨在此演教说法。演教,为演释佛教仪理之意。坐北向南,占地1188平方米,明代重修,武宗赐额“演教”。中台是毗卢遮那佛,乃身的化现。中台一演教寺一孺童文殊菩萨恒年献祭至今不绝。传说文殊在此讲经说法台。现在的演教寺是近年重建的,正殿内主要供奉孺童文殊。在这里,文殊成了敬父母、忠君主的佛门神童。建有文殊说法台。台的正中是汉白玉雕砌的讲台,明成化年间秋崖法师同晋主祈光遂愿而建,可以说是中台的一大灵迹。隋朝开皇初年,有五百位清净的僧众,栖居在中台山麓修习禅定,常有天龙八部诸天人前来供养,过了夏天,这五百位僧众却又隐去了踪影。

中台顶上巨石堆积,被当地人称为“龙翻石”。传说是文殊菩萨从东海龙王那里取来的歇龙石,老龙王的五位龙子追到五台山讨还时,挥舞龙爪,在台顶上狂翻乱搅后形成。其实,它是冰川活动留下的遗迹,大约在250万年以前当时地球进入第四纪时,大自然一反常态,由于年代久远,台顶四季多雨雪雾霜,龙翻石表面滋生了厚厚的苔藓,碧绿青翠,所以中台被称为翠岩峰。由于这里雄阔宏大,处于五个台顶中心,所以雍正皇帝曾作诗说:“五台清莲蔟翠环,峨峨一朵涌中间”。

 

 (五) 峨眉山  万年寺

 

甲辰初夏访仙山,茂林深篁遇真贤。

翠绿丛中白象来,华藏圣寺飞碧檐。

性海重叠浮金顶,烟波香雾绕峰峦。

玄门刹尘佛净土,聆闻钟梵浸心田。

 

注释:峨眉山市位于四川省南部、属邛崃山脉支脉,地处中国四川盆地的西南边缘,介于北纬29°16′—29°43′,东经103°10′—103°37′之间,自峨眉平原拔地而起,山体南北延伸,绵延23千米,面积约110平方千米。主要山峰为大峨山、二峨山、三峨山、四峨山,其中大峨山最高,海拔3099米。

《峨眉郡志》云:“云鬘凝翠,鬒黛遥妆,真如螓首蛾眉,细而长,美而艳也,故名峨眉山”。峨眉山文化底蕴深厚。佛教、道教、武术、山茶文化在峨眉山蓬勃发展,多位历史名人在此留下诗篇;1996年,峨眉山绝大部分文物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李白在峨眉山也赏过月,还写了诗。而峨眉山的金顶其实也有月球上玄武岩。

万年寺,又名峨眉山万年寺,地处四川省乐山市峨眉山市黄湾乡(峨眉山景区内)骆驼岭下,海拔1020米。东晋隆安年间(397—401年),此处建有普贤寺,万年寺始建于东晋元熙二年,距今有1600多年的历史,原名普贤寺;到唐代乾符三年,住持慧通重建寺庙,按照五行说法,峨眉山属火,寺庙经常被焚毁,唐乾符三年(876年)更名为白水寺。北宋又更名为白水普贤寺;明朝万历二十九年,明神宗朱翊钧敕建无梁砖殿后,赐匾“圣寿万年寺”,改称为“圣寿万年寺”。之名由此沿用至今。万年寺原规模宏大,有殿宇13重,因多次失火,除无梁砖殿外,古建幸存无几,现存山门、弥勒殿、般若堂、毗卢殿、巍峨殿、大雄殿等为近代扩建增修。

万年寺是峨眉山历史最久的古刹之一,万年寺中有佛牙、贝叶经及舍利等珍贵文物。万年寺内藏有“佛牙”一枚,长1.28尺,重6.5千克,是明代嘉靖年间斯里兰卡的僧人所俸。相传,释迦牟尼涅磐后火化,全身都变成了细小的舍利子,只有牙齿完整不化。

慧持大师,是晋代庐山东林寺开山祖师,净土宗初祖大师高僧慧远之弟。史载“庐山徒属莫匪英秀,往反三千,皆以持为称首” 。为五百罗汉第136位尊者。

1991年版新编的《峨眉县志》。在其《宗教篇》中记载:现有关于四川最早佛教史料的文字记载则是起于东晋,南朝·梁,慧皎《高僧传》载,晋代高僧慧远之弟慧持和尚欲观瞻峨眉,振锡岷岫,乃以晋隆安三年(399年)辞远入蜀,受到蜀地刺史毛璩的热情接待。不久上峨眉山,择地建庵(址在今万年寺),塑供普贤之像,取名普贤寺。是为山上笫一座比较正规的庙宇。据《高僧传-慧持传》卷六本传记载:“(慧持)闻成都地沃民丰,志往传化,兼欲观瞩峨眉,振锡岷岫。乃以晋隆安三年辞远入蜀。”也就是说,晋隆安三年(399),慧持辞别其兄慧远进入蜀地,开始他人生中长达十二年之久的弘法活动。慧持大师入蜀后住成都龙渊精舍。“大弘佛法,井络四方,慕德成侣” (《高僧传-慧持传》) 。慧持大师“树中入定”的传说,应该说,在当时流传甚广。

 

作者简介:昌兴又名净兴,近年来,撰写数十篇及研究文童先后在国家旅游地理网(五台山2020年08月18日 、普陀洛迦山2020年09月06日、峨眉山2020-08-23 )、中国文化观察网、国智网、佛学研究网、中华文化复兴网、中华文化旅游网、西部文明播报网、中华传统文化网、中国文化网、传统文化网、中国传统文化网、中华传承文化网、传统中国网、华夏寺庙文化网、中国庐山网、庐山政务网、中华禅院、中华传统文化扎根网、法治山东网、佛教在线、水缘文学、吴言生国学智慧、ZAKER新闻、网易新闻、全球现代诗歌全球诗歌网络文化传媒集团等新兴媒体发表。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最新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