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消息 张云霞报道 2025年4月23日下午,梁子诗集《当原野一片寂静》研讨会在作家网会议室举办。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原主任、《诗刊》原主编叶延滨,中国诗歌学会党支部书记、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山,全国公安文联副主席兼秘书长杨锦,中国作协社联部原主任李晓东,《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王谨,《人民日报》(海外版)原书记、副总编辑李建兴,《诗刊》编辑部副主任蓝野,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世界诗人大会副主席北塔,《中国当代诗歌年鉴》主编周瑟瑟,《作家报》总编辑张富英,《天津诗人》读本编辑部总编辑罗广才,中国诗歌学会原副秘书长大卫,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教授马丽,河北师范大学副教授景立鹏,《当原野一片寂静》策划人、诗人马泽平,新启蒙书店董事长、诗人北遥,《诗参考》主编中岛,天使妈妈慈善救助基金会创始人、诗人刘剑,武汉大学出版社编辑王斌,黑龙江肇东市作家协会主席陈泰炙,人人文学网主编刘雅阁,鄂尔多斯市作协副主席刘建光,作家网新闻部主任赵俊义等近30位嘉宾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汪剑钊主持。作家网总编辑、北京微电影产业协会会长赵智(冰峰)代表主办单位致词。
会议举办期间,中国文化管理协会文学艺术工作委员会会长沙克,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书记夏花等文学界人士向研讨会发来贺信。
梁子,本名梁相江,毕业于杭州大学历史系,北京大学MBA毕业。先后在《人民文学》《星星》《诗选刊》等刊物发表作品。泰国朱拉隆功大学访问学者,中韩文化交流访问学者,2023年第六届博鳌国际诗歌奖年度诗集入围奖,2024年泰国首届时代艺术金笔奖,2024诗歌春晚年度十佳诗集,现为《绍兴诗歌选》主编,文艺丛刊《天姥山》主编,著有《南酸枣语》《梁子诗选》《当原野一片寂静》《诗歌艺术理论与创作》《多元化经营战略下的民营企业管理》等作品集。
梁子在介绍创作情况时表示,《当原野一片寂静》是我创作出版的第三本个人诗集,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里面收录了168首(组)诗歌,除了前面三首旧作,绝大部分是2023年和2024年创作的。其本意是,对自己的创作作一个阶段性的回顾和梳理。所以基本上是以时间为序,在生活的裂缝中照见星光的内心独白。这本集子里有很多作品是旅游题材。甘青大环线、北疆、滇池、洱海、香格里拉及泰国、韩国的一些城市都是我的书写对象。其实我是一个不太喜欢旅游的人,我在北京生活了二十多年,有自己的工作和事业。但我的内心却像一颗无根的浮萍,永远在四处漂泊。感谢诗歌,让我在枯燥的现实世界里找到了一方小小的空间,从而放飞自我。
梁子诗集《当原野一片寂静》研讨会是“作家网·好书汇”公益活动的第7场。作家网总编辑赵智(冰峰)在致词时说,前年,作家网给梁子举办了诗集《南酸枣语》的新书研讨会,现在又给他举办《当原野一片寂静》研讨会,这说明一点,梁子已经进入一个良好的写作状态。前后两本诗集相比,看得出,变化是明显的。梁子两年前的作品,还留有明显的意象诗写作痕迹,而现在的作品,则完全口语化了,他已经把句子中那些多余的化妆清洗干净了,完全裸露出皮肤的本色和内在的骨气。这样的变化是令人欣慰的,但对作者来说是对写作能力的考验。就像唱歌一样,以前有音乐伴奏,现在没了,完全露出了本色。今天请大家来,就是请大家给他的作品有一个打分。我非常期待,梁子的作品,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个写作方向上的启迪和参考。
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原主任、《诗刊》原主编叶延滨在发言时说,冰峰给我发来了梁子的电子版诗歌作品,我看了一整天,能够把这样一本诗集看完,而且有兴趣的看完,说明梁子的诗具有存在的意义。梁子的诗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口语化写作,口语写作相当于光着身子上场,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一览无余。不像我们传统戏曲,一身的行头,看不见演员真实的样子。他的诗我不仅看完了,还把过程当中的点滴记录了下来。在ai时代,这样的诗歌能让我看完,并且认真品读,这就是它存在的意义。梁子是一个“新归来诗人”,但他的诗依然保有童心,比如《蜗牛》这首诗,只有儿童的眼光才能够写出这样的诗,这样的诗歌语言是独一份儿的,他的所听、所想、所思仍然是最初从他内心冒出来的那个状态,具有梁子的个性特征,不可替代。在ai时代,它的存在是有意义的,因为,梁子观察世界是用他具有的纯粹的天真的眼光,这是AI不具有的。
叶延滨强调指出,在这个抒情泛滥的时代,梁子是一个真正有大爱的人,他对这个世界抱有深情,这种深情是用另外一种方式让你分享和体会到的。例如《世界无烟日》,女儿嘴里说出的“不准抽烟”“不准在家里抽烟”“今天不准抽烟”,这三个边界不同的句子,很日常,但这三个意境却把我触及了,穿透了我的防线,这就是口语诗的魅力。赋予日常生活情调和情趣,这是诗人创作的一种天赋和使命。诗歌,让粗糙的人类灵魂,越来越变得丰富多彩,越来越有人性。同样,我们在他的诗中,也看到了他的反思、内省和自嘲。这些,都是让我感到欣慰的。
中国诗歌学会党支部书记、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山在发言时说,我读梁子的诗,觉得每一首都很有意思,很有趣。比如《夜色中的大兴机场》,“飞机收起翅膀/像一只倦归的候鸟”“我显然听到飞机引擎的/又一次轰鸣/然后走走 停停”……里面的句子让人读出了一种趣味。可见,作者是一位聪明、幽默、有趣的人,他的作品有灵魂,有情感,有情趣,是微小情绪的诗意释放。
全国公安文联副主席兼秘书长杨锦在发言时说,梁子的诗,语言简朴流畅,文字隽永清秀,诗句充满了张力,在朴实、简洁的诗句中感受到耐人寻味的哲理与对人生自然的思考。掩卷而思,虽然原野一片寂静,但我们仿佛聆听到诗人内心永不停息的喧嚣。正如诗集序言作者俞心樵所言:“因真诚而朴实,应朴实而深刻。”公安诗人侯马也曾认为口语诗没有技巧是最大的技巧。无疑这种诗歌观点 在梁子的诗作中又一次充分应证。杨锦强调指出,纵观梁子的诗,有三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对自然的深情描绘与歌吟,表达内心情感,通过隐喻、象征等手法,在对自然景观的描述中表达思想主题,唤起读者的情感共鸣;二是在隐喻和象征的诗句中表达出悲悯情怀;三是在情感真挚的诗句中,倾诉着对人生岁月的感恩与叩谢。
中国作协社联部原主任李晓东在发言时指出,作者以幽默风格讲述生活的同时,也有深沉的一面。他讲现代化的城市,比如绍兴、北京等,他使用的是轻松的,放松的,口语化的表达方式。他讲甘肃、青海这些地方的时候,他是一种回归,使用的是经典意象的表达方式,写出了一种伟大传统的内在意义。
《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王谨对梁子的诗集总结出三点特色:一是率真。这本诗集涉及的题材是广泛的,梁子的诗歌世界既宽广又深邃,信手拈来,把率真的心思表达得淋漓尽致。二是激情。他的诗的字里行间,常常表达对生命的敬畏和充满哲学的思考。梁子的诗,不仅对自然之美进行赞颂,而且对生命、宇宙以及人类生存环境进行反思,让读者深受启迪。三是朴实。《当原野一片寂静》这本诗集,与梁子以前的诗作相比,粗砺的风格中,拟人化浪漫表达多了,但朴实的文风没有改变。许多看起来比较直白的语言,但却让人充满联想。
《人民日报》(海外版)原书记、副总编辑李建兴在发言时谈了四点感受:一是寂静主题给读者营造了心灵栖息的港湾;二是自然意象成为读者理解诗歌思想的载体;三是直白语言给读者搭建起通往灵魂深处的桥梁;四是精神追求让读者思考历史人性命运。他强调指出,梁子对诗歌语言的驾驭能力堪称一绝。在诗集的篇幅中,我们不难发现,他用质朴而直白的语言,搭建出一座通往灵魂深处的桥梁。这些语言,就像千百年来的民歌,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无尽的深意,宛如农耕文明中锈蚀的农具,在时光的荒原上刻下一道道深刻的印记。
梁子的语言与抒情的实验。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汪剑钊在主持会议时表示,近年来,梁子的写作愈发精进,也愈来愈收放自如,涉及的主题上至天文,下涉蜗牛,旁征博取,妙句迭出。他以自己的实践再次证明,现代诗是一种自由的书写。我相信,就状态而言,梁子享受着写作的快乐,不做作,不矫饰,在诗中放进了为人的本色,体现了某种生而平凡的骄傲。与此同时,他也把阅读的快乐传递给了读者,平日讷言的他在文字中尽情地展示着自己幽默、诙谐的另一面。当然,梁子的“自由”不是放纵和挥霍,而是一种负责任、有担当的自由,为人性和美负责,显露了极大的悲悯心和高远的艺术抱负。就语言而论,梁子的诗无疑带有强烈的口语化特征,但又是不流俗、不随众的,甚至还有对雅言的袭用,在拿来主义的杂糅(或称兼收并蓄)中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个性。《当原野一片寂静》是梁子的第三本诗集。我认为,梁子目前正处在写作的上升期。因此,有理由相信,他将在下一本诗集中带给我们更大的惊喜,这也就是说,一场诗的新风暴正在那些寂静的语词里酝酿着。
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世界诗人大会副主席北塔在发言时说,诗集《当原野一片寂静》表明:梁子是有原野意识的诗人。他的心更喜欢跳荡在大自然中,与野生动植物对话,他更注重原生态的体验和认知作为写作的资源。他对人类文明进行削繁就简的处理,对诗歌修辞做了极简主义的砍伐。他甚至对人类中心主义保有高度的警惕和反思。梁子意义上的或者说他所追求的寂静并不是寂灭,而是孕育着生计、酝酿着呐喊。我愿意跟着他高呼一百遍:“鸟声是关不住的!”
《中国当代诗歌年鉴》主编周瑟瑟在发言时表示,梁子最吸引我的是他放松的写作状态,这是一种写作观念与诗歌自由精神结合的理想状态。有时候我们会陷入紧绷绷的,甚至焦虑的写作状态,那是一种糟糕的状态。《当原野一片寂静》给我带来的是快乐和惊喜,我羡慕梁子的健硕与平静。他“寂静”的审美,也是我一直在追求的,但很难做到。人到中年还保持旺盛的创作活力的诗人并不是特别多。《与原野一片寂静》是梁子的语言与抒情的实验,这本诗集第一首诗《抒情种种》是一个父亲写给女儿的诗,“我的骨头会在荒野燃烧/女儿女儿/你要为我燃烧”,让我想到兰波和海子的抒情。
中国诗歌学会原副秘书长大卫在发言时说,梁子的诗,在热情似火与冷眼旁观之间,偶尔翻个自眼,他的这本《当田野一片寂静》,名字就充满想象力与画面感。他去掉词语的“多余的脂肪”,读梁子的诗,在澄澈之外,能够获得天空、鱼群、鸟影。梁子不是不擅于抒情,而是不屑于抒情,他用最本质的词词——换句话说,词语在他手里是拨火棍,他善于挑拨火焰与灰烬,在梁子冷静的叙述里——重复一下开头我所说的——我甚至看到他对世间翻了个“白眼”。在他从容不迫的叙述里,我也感觉到一个诗人的自觉与耐心。如果换一句话说,似乎也成立,梁子披着“口语的外衣”行零度抒情之实,这一点也暗合了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抒情》中,所阐发的那个观点:“诗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
《诗参考》主编中岛在发言时强调,读梁子诗歌就像是在与之聊天,没有生硬感造成的形式为诗,这是梁子在后口语诗时代加速他诗性直舒,表达生活与内心反思的诗歌特点,这也提升了梁子诗歌的语境高度,大道至简或许更能表达我对梁子诗歌的致敬。我们在读梁子诗歌的时候,能在诗中够感受到梁子本人的诗歌要素,而不是仅仅语言为止。在诗人梁子第三部诗歌作品集《当原野一片寂静》出版之即,我借此告诉诗人们,写自己的诗,别管那些束手束脚无用的标准。
《天津诗人》读本编辑部总编辑罗广才:在发言时说,梁子的诗歌以口语化的语言为表,以日常生活为根,有童趣、也有老成;有反讽,也有戏谑。他善于通过貌似随意、松散的文字和现代意象交织、情感与哲思共振,构建出兼具生活温度与艺术深度的诗学空间。其作品既是对个人经验的诗化记录,也是对时代与生命价值的深刻回应,形成了“质朴中见深邃、灵动中含厚重”的独特风格。
《作家报》总编辑张富英在发言时说,从《南酸枣语》到《当原野一片寂静》,梁子一路“回归”,一路高歌猛进,一路致敬岁月。他的诗歌很接地气,相较他精妙的短诗,我更注意到了他的几组组诗,特别是《春风十里》,别样的牵挂,“梁子式”的诙谐,师生情谊跃然纸上。寂静的原野是他的精神家园,他在自己的寂静的原野里,肆意挥洒,呼唤与呐喊,直抵心灵。能感受到梁子竭力在以他独有的纯粹书写,书写着自己的诗意人生。期待他在自己寂静的原野中,一面仰望星空,一面耕耘、播种、收获。祝福梁子!
马丽在发言时表示,诗人梁子出生于60年代,他经历了物质匮乏的童年、改革开放的热潮,见证了中国从农业社会向“世界工厂”的跨越,又在晚年感受着科技强国之梦。诗人对过去、现在,具有深刻的情感和历史的记忆。诗人以轻松、自在、诙谐、幽默、嬉笑、机趣、平白如话的笔调,回顾历史,观察现实,对其所处的时代、社会、生活进行了深刻反思。梁子诗歌不仅对现实社会中的重大问题有关切,还对对网络文化、旅游文化、快餐文化,对人际关系、亲情伦理等进行书写,以诗歌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社会的深层次思考。
河北师范大学副教授景立鹏博士在发言时指出,从整体的写作倾向来看,梁子的诗歌是一种日常口语型写作,他将诗歌和生活紧密结合,将诗歌变成一种日记、游记或者心灵速记,这是1990年代以来的“民间写作”精神血脉的延续。但是与1990年代的“民间写作”的“反精英”叙事又有差别,他更着眼于对日常经验的现代性反思。正因如此,诗中大量的游记诗题材就区别于时下泛滥的平滑的模山范水的小资书写,而带有鲜明的文化立场和问题意识。同时,口语性与日常性的有效融合与鲜明的语言意识,通过自然流畅的律动、节奏和语调展开,使其变成一种自如的灵魂的吐纳与呼吸方式。在梁子诗歌表面的轻逸之下,潜藏着由戏谑、反讽、自嘲、絮叨等多种语势构成的紧张感。
天使妈妈慈善救助基金会创始人、诗人刘剑在发言时说,从梁子的第一首诗《抒情种种》中,我读出了一个父亲对女儿父爱如山的柔情。从第二首《大佛》中,我读出了那远远近近诗的峰峦的纵横。从第三首《早春三月》中,我读出了梁子执着的对大自然的歌唱。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诗歌并非是一种唯一的美好的选择。但对于像梁子这样的诗人来说,既然选择了诗歌,就要像这早春三月的北京的空气一样,既清新舒适,又飘满着飞絮。生活就是这样,既有美好,又隐蔽着心事,穿透着伤痕和隐痛。记得爱尔兰诗人谢默斯·希尼说过;诗歌是日常奇迹的抒情,用音乐的韵律,让野草与春风在平凡中绽放神性。
黑龙江肇东市作家协会主席陈泰炙在发言时指出,梁子“纯粹的地方”要有“小雨像波斯猫走在布满青苔的屋顶”的小资,还要有“天有多蓝 海就有多蓝”的无奈,即使暴雨中车已变成一只小船,梁子也在考慮“诺亚方舟”到底是救人还是自救。梁子的诗无论对自然、生活、文化传承任何层次的深刻体悟,语言看似信笔由缰,但意象的张力,组成独特的抒情暗喻。无论主题如何,梁子诗的结构都围绕着他固有的美学意识,像他诗中写到的“山顶上的月光薄薄的倾泄向山谷”。这种美学结构在他的地域诗中体现犹为明显。读梁子的诗不但让我们能懂,也能让我们稍微窥视到梁子内心的柔软部份。特别是这种感觉能引起我们的共鸣,也许,这就是梁子用画面感极强的诗句追求“纯粹的地方”在诗之外对我们的指引。
武汉大学出版社编辑王斌在发言时说,AI时代,很多人问诗人存在的意义,读了梁子老师的《当原野一片寂静》,我似乎有了一些答案。AI作诗,逻辑严谨,套路娴熟,辞藻华丽,但是不太容易引发读者共鸣与思路。而梁子的诗歌却有着与之完全相反的特点,他的诗语言简朴,信手拈来,有时甚至是突如其来,但却直叩人心、发人深省。这是目前AI作诗难以企及的,这就是好的诗人在AI时代存在的意义。比如那首《在水面前你就是污垢》,前文是环境的简单陈述,看似漫不经心随意涂鸦的感觉,最后突然来一句“在水面前你就是污垢”,让你不禁要打一个激灵。我想这其实再现了诗人在平日放松时被灵感突然击中的瞬间,很真实的感觉,很忠诚的记录。AI时代,这样的诗人与诗,会越来越珍贵。
鄂尔多斯市作协副主席刘建光在发言时说,读了梁子的诗集《当原野一片寂静》,感觉梁子的诗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语言富有特色。生活化的语言、口语化的语言营造了浓浓的生活气息,无论叙事还是抒情画面感极强;二是思想富有深意。看似写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事物,却不乏给人以深入的思考,思考现象背后、事物背后的本质和规律;三是情感富有张力。好的诗歌离不开真情实感的表达,或悲或喜但总要给人以向上的力量。从梁子的诗歌中可以品味出诗人热爱生活、极富爱心的温柔一面。总之梁子的诗歌是有思想、有温度的,传递着温暖和希望。
人人文学网主编刘雅阁在发言时表示,这本诗集,是诗人梁子对物化,庸碌,琐碎的人生和生活诗意的提纯。写作即是区分。一个诗人要找到一种最适合自己的语调、节奏、语言方式,来确立内在声音的个人性尤为可贵。尤其是在今天这样一个个体诗歌写作似乎已泛滥成日常的碎叨,面对Ai的冲击,以及同质化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梁子用独特的感受力,干净,简练的语言风格,似乎在个人风格的确立上比之前的作品又迈进了一步。诗艺无止境,希望梁子在诗歌写作中更上一层楼。.
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书记夏花在贺信中表示,梁子的新诗集,接地气,放下了语言和美学的镣铐,梁子在新的诗集中持续着给自己松绑,“祛魅”——依然可以描述如此写作的姿态,这是否也是一种有意为之的表达,对语言程式和所谓“美”的厌倦和叛逆。此外依然是可以捕捉到的关于“诗”本身、“诗人”、“诗歌的写作”本身,三个角度的反身,即诗歌的“元写作”,只是视野更宽阔,语言更毒辣。他写端午,写参加端午诗歌写作活动的诗人们:“说是祭奠/其实是在赶一场庙会/各自演绎着属于他们内心的春秋”;写诗:“有人指出我的诗少点儿正能量,我干脆一丝不挂躺在21楼的阳光里暴晒”;写诗歌写作:“真真切切的水分在我身体里滋滋作响,你又说这样写诗有伤风化”。岂止是去除水分,梁子剔肉还骨的诗歌写作中,是一个恣意的少年。
中国文化管理协会文学艺术工作委员会会长沙克在贺信中写道,梁子是一位南人北相的诗人,他的作品气性足、诗性满,镜射了现实生活观念下的自我价值判断,抒情或叙事,反思、反拨、反讽,态度明晰,言语涨满而意义外溢,决不苟同于所谓诗意化的生活存在和精神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