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格律诗 > 正文

忆2023年普陀山行(组诗十首)

忆2023年普陀山行

(组诗十首)

 

文/净兴

 

普陀山,全称普陀洛迦山,普陀山岛位于浙江省杭州湾口南缘,舟山群岛东部海域。北纬29°58′3″—30°02′3″,东经122°21′6″—122°24′9″。岛呈不规则菱形,南北长约6.7千米,东西宽约2.3千米,最宽处4.3千米,面积11.82平方千米。最高峰佛顶山,海拔286.3米。普陀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著名的观音道场、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素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之称。全山开放有寺院共四十多座,最大的是普济寺(前寺)、法雨寺(后寺)、慧济寺(佛顶寺)和宝陀讲寺(卢干寺)。最大的地标是总高33米的南海观音大佛。普陀山四面环海,被誉为“第一人间清静地”。

普陀山与布达拉宫奇特现象,两地均都处在神秘北纬30度线上,一东(太平洋),一西(印度线),都有观音大士渊源。“布达拉”为梵语,意为观世音圣地。布达拉为观音胜地普陀洛迦的梵语译音,意为观音慈航以普救众生。藏传佛教认为西 藏是观世音的修行地,松赞干布是吐蕃时期藏地观世音的化身。布达拉在梵语中意为“观世音圣地”,同时也被解释为佛教中的“觉醒者”或“佛陀”。普陀山是观音菩萨道场,化现及显圣之福地。布达拉宫是拉萨市地理标志性建筑。南海观音菩萨圣像是普陀山地理标志性建筑。

 

多宝塔

 

浮屠叠加天外天,转塔善愿悲喜欢,

心存环宇世事宽,佛念万钥大千间。

 

注释:普陀山多宝塔位于舟山市普陀区普陀山镇普济寺东南。元元统二年(1334年),宝陀观音寺(今普济寺)住持孚中怀信禅师受宣让王帖木儿不花“施钞千锭”,购苏州太湖美石建造多宝塔,故又名“太子塔”。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修缮。民国8年(1919年)再次修缮,用水泥粉饰塔体,民国初年3位大总统皆有捐资,水泥由中国最早水泥厂——天津启新洋灰公司提供,并创建塔院。2005年又修。

多宝塔为宝箧印经塔形制,由两层基座、三层塔身及顶部塔刹组成,平面正方,通高18.2米。塔身各层出檐四周立面镌刻藏文“六字真言”。多宝塔形制特殊、构造精巧,集藏、蒙、汉文化于一体,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海观音

 

倒驾慈航红尘间,法轮常转唤众生。

善目微垂尘世安, 渡厄救难法万千。

 

注释:南海观世音菩萨位于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双峰山南端的观音跳山岗上。此处势随峰起,秀林葱郁,气顺脉畅,碧波荡漾。莲花洋彼岸的朱家尖,隔海侍卫;双峰山坡麓的紫竹林,潮音频传。普陀山新的人文景观,海天佛国的象征。普陀山南海观音立像台座三层,总高33米,其中佛像18米,莲台2米,台基13米,台基面积为5500平方米。佛像顶现弥陀,左手托法轮,右手施无畏印,妙状、慈祥,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南海观音”题词,为普陀山增添了新的人文景观,成为海天佛国的象征。“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的观音大士,是世上佛教信众的信仰核心。“南海观音慈悲大千,普陀新景光照千秋。”

 

普济禅寺

 

佛国灵鹫前寺亭,慈悲大士普陀迎。

晨钟一响涤妄垢,暮鼓千载洗心尘,

琉璃世界法雨沐,慈悲救世映香积,

满眼金身呈法相,莲台普济显身灵。

 

注释:普陀山普济寺,亦名前寺,位于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白华顶的灵鹫峰南麓,始建于后梁贞明二年(916年)。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赐额“普济群灵”,遂更名为普济寺。普陀山普济寺主体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6000平方米。普济寺中轴线上古建筑依次为御碑殿、天王殿、圆通殿和藏经楼。普济寺是普陀山三大寺之一,总体布局既采用传统的中轴线方法,又充分利用地形地段来安排单体建筑,集清代建筑之大成,为浙江清代官式建筑的典型代表。2013年3月5日,普陀山普济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普济寺始建于后梁贞明二年(916年)。北宋,该寺称宝陀观音寺,后屡兴屡废。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太监张千来山扩建宝陀观音寺于灵鹫峰下,并赐额“护国永寿普陀禅寺”。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修建护国永寿普陀禅寺,并赐额“普济群灵”,始称“普济禅寺”。清雍正九年(1731年),扩建殿堂及用房,寺庙规模处于最大时期。

 

梵音古洞

 

绝壑深幽浴清风,梵音古洞听梵音。

千秋涤尽丝竹声,银波顿浮彼岸身。

 

注释:梵音古洞原名梵音洞庵,位于青鼓垒东尽处。据清康熙《南海普陀山志》等记载,明崇祯二年(1629),镇海寺(今法雨寺)住持寂住建为退居处。清康熙二十五年(1688),僧普福同徒博文大修。三十八年(1701),御书“梵音洞”额;四十年,和硕显亲王书赐“洛迦胜景”匾。康熙五十五年,原宁波知府甘国璧捐资建瞻圣阁。法雨寺住持性统撰《梵音洞建阁记》。雍正九年(1731),赐帑金鼎新殿字。嘉庆十一年(1806),年久失修,僧仁贤外出募捐,画商林聪官捐款鼎新之。同治间(1862-1874),僧良俗同徒性春重建。山门内甬道间照壁镌“南无观世音菩萨”七个大字。

梵音洞与潮音洞南北相对,它和潮音洞的潮音,各俱特色,合称为“两洞潮音”。从法雨寺经飞沙岙,过祥慧庵,即为普陀最东部的青鼓垒山。青鼓垒插入普陀洋,想必是此地常为惊涛拍崖,潮声撼洞,昼夜轰响,宛如擂鼓,故又称“惊鼓擂”。在青鼓垒山东南端有一天然洞窟,洞岩斧劈,高约60米,纵深约50米,峭壁危峻,两边悬崖构成一门,习称梵音洞。在普陀山众多历来被人们叹为神奇的洞壑中,梵音洞的磅礴气势和陡峭危壁,为其他洞所莫及两陡壁间架有石台,台上筑有双层佛龛,名“观佛阁”,前可望海,后可观洞,相传为观音大士显圣处。凡欲观览梵音洞者,先要从崖顶迂回顺着石阶而下,然后来到观佛阁。崖间有“梵音洞”三字石刻。佛经曰:"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正言此处圣地。

 

佛顶山

 

天灯梵台毫光惊, 鹅耳枥树微尘身, 

礼拜顶佛了却空, 菩提路上满四明。 

 

慧济禅寺

 

高耸绝顶入云中,普向俗世清风乘。

直上须弥登觉岸    宝月含空了无明。

穹方钟磬醒痴客,慧心济世送梵音。

南海只舟欲作板,大士扶吾脱凡尘。

 

注释:佛顶山景区又名白华顶、菩萨顶,为普陀山最高峰,亦为之主山。山分支脉,分别向南、北、东伸延,主峰海拔291.3米,从远处眺望,诸峰若拱,峰顶垒垒如杯瓢,覆于积水之上。有人说“不上佛顶山,等于没到过普陀山”。佛顶山上主要有慧济寺、海天佛国崖、云扶石、菩萨顶、鹅耳枥树、佛顶山索道等几处景点。朝拜佛顶山是普陀山佛教的传统和习俗,每逢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三个观音香会期,来自各地的佛弟子们三步一拜朝礼佛顶山,礼敬观世音菩萨。观景台可观赏普陀洋和莲花洋辽阔的山海景色。 白华顶时有云雾缭绕,誉称为“华顶云涛”,为普陀山十二景之一。  慧济禅寺又称佛顶山寺, 明代初建慧济庵,清乾隆五十八年扩庵为寺,光绪三十三年又经大力扩建,遂成普陀第三巨刹。慧济禅寺(联) :山静海清是相非相; 天高云淡上空下空  普陀鹅耳枥就长于慧济寺后门西侧,普陀鹅耳枥是世界上仅存的一棵,也被称作“普陀三宝”之一,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1932年由我国著名植物学家钟观光先生发现,后经著名植物学家郑万均先生鉴定、定名。

 

竹林寺

 

南天竹林寺,佛国磬音绕。

白石现紫红,梅檀迎归人。

 

注释:紫竹林是位于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山东南部的梅檀岭下的一个景点,相传观音菩萨在此“指白石为紫竹林”,因山中岩石呈罕见的紫红色,剖视可见柏树叶、竹叶状花纹、因称紫竹石。稀奇的是,后人在此栽下的竹子的竹杆、竹枝均为紫色,紫竹林景区就是因这片紫竹而成为有名的景点。如今的紫竹林依然亭亭玉立,迎风舒展,清雅脱俗,在阳光的照耀下,海风缓缓吹来,竹林便摇曳着不尽的生机与神韵。

 

“不肯去观音院”

 

东瀛慧锷了空山,遇水生莲南国间。

扶桑无善终散尽,不肯典故真言还。

 

注释:不肯去观音院,位于紫竹林,紫竹林是观音修道的地方,里面有全山建寺最早的地方不肯去观音院。在潮音洞旁,有一堵黄色矮墙围着三间质朴的佛堂,佛堂中终年香烟缭绕,这就是不肯去观音院。佛教从中土传入日本后,日本僧人常慕名来中土学法。他们久闻观音大名,对观音菩萨十分崇拜。慧锷到中土来,一是来学佛法,二是来朝拜观音。他来到了当时著名佛教胜地五台山。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文殊菩萨号称智慧第一,与观音菩萨同为佛的弟子,二位菩萨历来关系密切。当时五台山是北方佛教信徒的朝拜中心,山上梵刹林立,五台山清凉世界之名远扬天下,四方前来朝拜者络绎不绝。据历代山志记载,大中十三年,日本僧人慧锷从五台山奉观世音菩萨像回国,船经普陀山洋面受阻,以为菩萨不愿东去,便靠岸留下佛像,由张姓居民供奉,称为“不肯去观音院”,是为普陀开山供佛之始。慧锷是当时日本临济宗高僧。

 

法雨禅寺

 

天华撒落浮金碧,慈云化雨度迷生。

海天经磬随潮起,声高金沙慈航欢。

 

注释:法雨寺又名后寺,是普陀山三大寺之一,坐落在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梅岑路115号,创建于明万历八年(1580年),清朝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重修,建筑面积33000平方米。据《普陀山志》卷三记载道:大圆通殿七间十五架,广十二丈七尺,纵八丈二尺。该殿以观音萨锤为主尊,左右有十八罗汉。十八罗汉中有一体着洋装。即所谓马可波罗式之变形。大雄殿俗称上大殿,以释迦、弥陀、药师三尊为中心,前有观音,前方左右有两尊立罗汉,再过去,左边为文殊,右边为普贤。法雨寺寺内的盆景玉佛殿原供有清光绪八年(1882年)普陀山僧人慧根赴印度礼佛,途经缅甸时请得的释迦牟尼玉佛像一尊,像高2米,玉色皎洁,雕琢极工。后来被毁,现在供奉的玉佛高1.3米,是1985年从北京永乐宫移来的。峨眉山高僧慧持与普陀山观音缘启故事,据释家流传峨眉山高僧禅坐入定故事,一轮赤日从海平面上升起来了老僧的法眼睁开了海天佛国的面纱就像当年在峨眉嘉定古树中入定700年的慧持老和尚出定。印光法师(1861~1940年),俗名赵绍俨,被称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生于陕西,21岁在终南山莲花洞出家,光绪十九年(1893年),印光随僧人化闻赴普陀山法雨禅寺,遂在此研究佛经,长达40余年。后到苏州灵岩寺建立净土道场。印光法师著有《印光法师文钞》等佛学名著,在中国佛教界影响深远。

 

香云路

 

香云缭绕伴日月,法雨布施南海天。

短姑遗迹今犹在,大士慈航隐世传。

悲心慧济见尘空,钟磬梵音润心欢。

既登觉路皆可道,得大自在红尘间。

 

注释:据说有1088个台阶,中间还有一个香云寺。香云路串联起法雨寺和佛顶山慧济寺,从法雨寺拜完后沿着香云路上佛顶山。从香云古道登佛顶山的路上,有一块著名的“海天佛国”石,石上镌“海天佛国”四个大字,每字一米见方。“海天佛国”石上有一“云扶石”,虽堪堪欲倒却千百年来屹立不动。两石位于香云古道的上段,时常处于朝云暮霭之中,登临此地,仿佛来到缥缈仙境。云雾散,回首眺望,山雄海阔。

 

作者简介:净兴,近年来,撰写数十篇及研究文童先后在国家旅游地理网(五台山2020年08月18日 、普陀洛迦山2020年09月06日、峨眉山2020-08-23 )、中国文化观察网、国智网、中华文化复兴网、中华文化旅游网、西部文明播报网、中华传统文化网、中国文化网、传统文化网、中国传统文化网、中华传承文化网、传统中国网网、中国庐山网、庐山政务网、作家网、中华禅院、中华传统文化扎根网、法治山东网、水缘文学、吴言生国学智慧、ZAKER新闻、网易新闻、全球现代诗歌全球诗歌网络文化传媒集团等新兴媒体发表。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最新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