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好书推荐 > 正文

周春泉诗集《大山的乳名》出版


周春泉诗集《大山的乳名》出版
             
构建“
幕阜山本土诗歌语言”


 
周春泉诗集《大山的乳名》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于2016年11月出版。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北京诗歌出版中心策划,周瑟瑟主编。系该社《百年诗库·实力诗人》之一。

周瑟瑟在编辑手记中这样描述周春泉:他从1979年就开始写出成熟作品,但一直在大山下默默写作。他把个体生活经验像樵夫一样㠌入历史的木头里,让诗歌语言自动生成为爱、痛苦与伤怀,构建了属于周春泉的“幕阜山本土诗歌语言”。故事构架、元生活场景是周春泉的诗歌区别于众人的地方,他行走在流行诗歌审美之外的崎岖山路上,他的诗歌有一张寂静、拙朴与沉思的面孔。

《大山的乳名》设计装帧典雅,印刷高档精美,收入作品近100首,定价32元。

 
  
周春泉,男,湖北大冶市人。七十年代未开始发表作品,曾先后在《中国作家》《诗刊》《中华诗词》《十月》《上海文学》《长江文艺》《扬子江诗刊》《星星诗刊》《诗潮》《绿风》《芳草》等期刊发表诗歌。2013年7月出版诗集《清点傍晚的村庄》,2014年10月获湖北省第六届文学奖提名奖。系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目录


大山的歌者 梁必文
 
第一辑
秋儿的纠结
手杖
馒头
追日
母亲的遗嘱
杀牛
探亲记
数一年
福禄
录取通知书
给妻
回家辞
水漂记
挨打表
大山雨后
铜鼓峰遇雪
 
第二辑
大山的乳名
菜花笑
这个季节,假如我不回去
我要回乡村,为父亲盖一所房子
轮回
古矿冶遗址
蝉歌(五首)
生态
距离
蝉歌
神雾岭
雪吟
退化
通山大理石
忆一辆板车
净水
寄宿
坟坪
通山县城的夜
四月,富水湖
 
第三辑
赣州三章
    牡丹亭
梅关驿站
读砖
子夜出发
青海湖
日月山
湘绣(二首)
    岳麓山
   “E宅购”营地
北纬30度(组诗)
    北纬30度
    清江
石牌保卫战感概
小背篓
    --给桑卡
神农顶
天井山说(组诗)
    走进
回望
高山杜鹃
粤凰山庄
        --兼寄小凤女士
川上曰(三首)
成都平原
向家坝
峨眉山月歌
                          
第四辑
小草之歌
风中刻画(组诗)
    望雪
    手掌
    往事
    数一数年轮
    救赎
地平线
故乡有月
耽头
间稗
咸宁桂花
1958
摸相
深水处的骨头
     ——富水湖的记忆
 
第五辑
山神与其它(组诗)
    山村的冬夜
山间雨后
山神
山妹子
小狼
麂子
熟透的柿子林
无法挽留秋天
牛客坟
岁首
野鸡坳
犁路
那个年代(组诗)
    山乡学校
    中学的蒸笼饭
    那个年代
冬天,父亲打理鱼秧篓
 
后记:择壤而生的诗 周春泉 
代跋:诗集《大山的乳名》漫读 胡翔
 
             
大山的歌者
——序周春泉诗集《大山的乳名》
 
                         
梁必文/文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便已开始诗歌创作的周春泉,在蛰伏沉寂多年之后,忽又诗兴勃发,创作热情高涨,短短几年时间里,不仅写出大量诗歌作品,且频频在刊物上发表亮相。就像幕阜山的春天,经过漫长冬天的冷寂与凋敝之后,突然山花怒放,灿艳夺目,仿佛是要尽情宣泄出一个冬天的压抑与芬芳。
   
作为从小生长在山里的孩子,对大山的理解与敬畏,对山民的关切与同情自然不同。“幕阜山!我真不敢/面对你读出那些乳名/我知道,倘若读出声音/眼前立马会站出/一大堆山一样的父老乡亲。”读着这样的诗句,我才真正理解了周春泉,理解了他为什么要将自己的第二本诗集取名为《大山的乳名》的用心。事实上,收录在这本诗集里的大部分作品,也都与他生于斯长于斯的幕阜山有关,与伴随着他成长忧乐与共的那些山里的父老乡亲有关。所以,情至深处物我两忘,所以在诗人的眼里,“而今反读过去/你的每一座山峰,都是娘亲”(《大山的乳名》)。
   
故乡,永远是游子梦中的港湾,乡土是诗歌不竭的源泉。而童年的往事与记忆,即便是痛苦,在时间的抚慰里也变得美好。关注脚下的土地,关注身边底层人物的命运,并试图将那些被遗忘被忽视了的乡村人事在诗中复活,或还原,或放大,让人们从中读出唏嘘、喟叹或一丝醒悟的笑来,是春泉叙事诗的一个显著特点。如《子云叔》、《剪头》等。特别是《福禄》那个十八岁的打工崽,从贵州一路颠簸来到湖北,怀揣多吃苦多挣点钱的美好梦想,不料刚一到工地就生病死了,没有一个亲人知道,就那样冷冷清清地被埋在矿区一片遗弃的废墟上。还有《秋儿的纠结)中那个十五岁的姑娘,被卖到一个比她大二十多岁的瘸子做老婆,被欺侮被扭曲的形象,总让人读后心生疼痛。
   
针砭时弊,直面现实和人生的苦难,写出生活的温度与疼痛感来,这既是对一个诗人良知的拷问,也是诗之本义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讲,周春泉的那些叙事诗,无疑提供了一种有益尝试。当然,曲折的故事,怎样用简洁明快的语言且诗意地表达,而不落于拖沓、琐碎、杂芜直露的窠臼,显然是对一个写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文学作品不可复制。既不能重复别人,也不可重复自己,这也正是文学魅力所在。读周春泉近年来的作品,其诗风亦有明显转变:视野更加开阔,题材更加宽泛,在意象的捕捉和语言的锤炼上更见功力。如《古矿冶遗址》、《大山的乳名》、《赣州三章》、《深水处的骨头》等都是不错的篇章。而我个人则更喜欢《望雪》、《蝉歌》、《菜花笑》的干净与灵动。
   
“为垅上一朵油菜花的笑/无需伸手去胁下胳肢/只要站在季节的门槛//她自然就会笑出春风、春雨、阳春的暖阳/在那些稔熟泥土中/笑出含有糖分、盐分的语言……//向江南江北、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广东、广西/向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沃野/敞开胸怀毫无顾忌地放声笑去……//就会把柳丝笑长、李花笑白/桃花笑疼、嗓子笑哑/那些粤语、楚调、老秦腔……//就会,笑出花蕊打苞的声音/花朵分萼的声音,还会笑出/乡野间,唢呐迎亲的声音……//当我们掀开三月的盖头/就会触摸到幕阜山挤眉弄眼/左搂右抱,放浪形骸的样子……”(《菜花笑》)。
   
一朵油菜花的开放,点燃了一个诗人丰富的想象,最终呈现给读者的不是一朵或一片油菜花的怒放,而是天南地北,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沃野,是一个柳丝笑长,李花笑白、桃花笑疼、嗓子笑哑的五彩缤纷的春天。一个“笑”字信手拈来,将油菜花人格化,这也是该诗生动感人的诗“眼”。纵观全诗收放自如,开合有度,宏观微观,有声有色,仿佛置身于一场油菜花的盛会。
   
周春泉耿直、乐观,他的诗就像他的为人一样质朴。这是因为他长期生活工作在基层,对大山的热爱,对故乡的依恋,对底层人物命运的悲悯情怀,使他的诗始终充盈着生活的热度。当然,诗歌写作毕竟是一门艺术,占有生活不一定就占有诗。因为生活本身不是诗,只是诗的元素,只有诗化了的生活才是诗。因此,愿周春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诗篇。正是基于诗人已经取得的成就,才会提出这样的期望。
    
是为序。
     
 
 
 
后记
        
择壤而生的诗

             
            
周春泉/文
 
诗人是孤独的,把人写成诗,把诗写成人,是诗人的必经过程;诗人合一,人诗合一,是诗歌的最高境界。
 
诗歌写作,要注意不和谐。不和谐的目的,是为了给读者以愉悦和谐。就像陌生感一样,其固然重要,而亲切感比陌生感更容易被读者接受。陌生感是对诗歌出新而言,而亲切感却关乎读者的心灵共鸣。二者较之,后者比前者显得重要。
 
诗歌不仅要有质感,而且更应具有弹性,好诗凭质感沟通读者的愉悦,用弹性彰显诗歌张力的本性。
 
诗歌是心灵的产物,她穿透时空是绝对没有界限的。但就生长的土壤而言,绝对是择壤而生的。
 
诗歌是靠爱养活的,从诗歌层面上讲,一个诗人可以有愤怒,但是绝对不可以有仇恨。
 
诗歌的生命很贱,吃五谷杂粮便能健康成长。但是,水养的诗歌,非常娇贵。养命之水必须纯之又纯,净之又净。稍有浑浊,她就会失去生命。
 
世界上万事万物,万种情绪都可入诗。但请你记住,适宜造景,适宜嫁接感情的只有一个引爆点。
 
景是情的寄托物。寄情于景,以景抒情,是诗歌常见的表现形式。至于,情景表现的怎样惟妙惟肖,淋漓尽致,惊心动魄,主要体现在诗人如何取景的功夫上。
 
时下现代诗歌的晦暗,或多或少总夹杂些不被读者理解的成分。这与中国古典诗歌的含蓄类似,不是自然反映,而是作为写作者的诗人有意为之。如果现代诗让人一目了然,那就得怀疑她的存在价值了。
 
一个数学家赖以生存的法宝,是他推导出的换算公式。而一个诗人的换算公式,则是属于他自己的诗歌语言。作为一个诗人,在世界上唯一可信赖的只有诗歌语言的灵魂和本质。
 
其实现代诗歌的阅读,是一种通过视觉思维产生图像,并开启了悟的感觉,没有必要去要求诗人讲清说明什么。
 
走路其实像写诗一样,只不过诗人的步子,像一个中医把脉一样,紧扣时代或历史呼吸的节奏,把路走成了诗。
 
咏物诗,大体上是寓言于理,寓理于情。其一要喻物精准,要抓所咏之物的关键点;其二要抓住特殊点,即此物不同于它物;其三要入理,向读者揭示某一哲理,给人警醒或启迪。至于情的抒发,在这类诗中很难淋漓尽致,如能写出情理交融的咏物诗,肯定是不凡的作品。如叶文福的咏物诗《火柴》就是中国现代诗空前绝后的经典之作。
 
现代诗歌,应是用灵动的白话语言,来寄托情感,从而对人及其事物,产生的无数个同一或重叠交叉的形象,并高度精确概括组合到某一主题,且有序地分行排列,从而进行叙述咏叹的一种文学表现形式。
 
作为抒情为本质特征的文学形式,诗歌不论其风格是大江东去的雄浑,还是春花秋月的婉约,都不能须臾离开浓郁真挚情感的血液涌动。
 
在现代诗歌中,朗诵诗不是一种诗歌体裁,而是一种诗歌表现形式。朗诵诗同样是语言和情感的产物,不同于其他诗歌的是它的表现方式。其他诗是通过文字和视觉产生作用,而朗诵诗的表现,不仅要文字视觉,还要通过语言传播,从而产生听觉,才能达到与听众共鸣的效果。特别是朗诵表演,气氛渲染和气场建立尤为重要,其间引领的一个动作,哪怕一个眼神,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可以说,诗歌的朗诵过程,是一次再创作的过程。
 
 
 
 
代跋

诗集《大山的乳名》漫读

            
胡翔/文

 

 
叙事诗的本事是把一个短篇或一个中篇小说所容载的大致内容,用短短几十行诗勾勒出其神韵来。《秋儿的纠结》,四十行短句子,俨然做到了。秋儿、瘸子、癞子,三个人物在合理的时空合理地“纠结”,又合理地演绎着那点男女间的“破事”。够大胆的,一首短制叙事诗居然出现三个有性格的人物,且有故事冲突,有叙事细节:“借故,把门栓得哗哗直响/看手电光一上一下远去”。声响光影描写,场景还原,真实传神的功夫了得。

《手杖》、《馒头》、《母亲的遗嘱》、《数一年》、《刺猬年代》等是这一板块的另十五首诗。读这些诗,仿佛在读一段历史的卷宗,读一些时间的切面,岁月年轮的纹理。将叙事诗摆在诗集的前面,本色、底色自然而现。每首诗可以换一种言说方式表现,笔记、小品皆可,汪曾祺式的小说更佳。然而周春泉还是忠实地以叙事小诗的形式呈现,形成一组有体量的文本,这其中的隐喻力量借纪实笔力释放,重新抖擞“风”的一脉精神,是读者应予以足够关注的。直逼人物命运,直视历史环境,直现人性幽微之光,诗人的写实主义实践,是对当下某些偏离现实悬于半空怀揣小我炫弄小机灵的诗坛现状的悖离,是传承久违的乐府精神品质的真切歌唱,是讽咏民间,直指草根的自觉的现实主义写作。

扎根泥土的诗人,善于找到时代的“痛点”。《母亲的遗嘱》、《数一年》等篇什,让我们阅读时心疼,是此辑上品之作。

假如将这束叙事诗改写成小说,会是什么样子呢?我在周春泉的文学背后读到了丰富、复杂有张力有内蕰的质实生活,这组诗会给小说家提供张弛有度的腾挪空间。
 

 
乳名,别号,小名,别称也,而将大山题以乳名的,独周春泉一家,别见独运匠心。第二辑以《大山的乳名》开篇,出诗有名。

诗人的“大山”是鄂南幕阜山。“黄龙岭  丰隆的鼻梁 / 洞庭湖  鄱阳湖 / 深情的双眼 / 两湖平原 / 你温柔的瓜子脸 / 长江天际流  是挂在你 / 脖子上的那串镀光银饰”。这是诗人为幕阜山画的肖像。是横空出世的山神一般的塑像。《山海经》的文化遗传密码在廓大的视野里激活起来,山被赋予生命的血肉精魂和气脉。面对这样的大山,诗人心存敬畏,在“谷底”、“山顶”、“云缝间”深情地“读山”。“幕阜山  我真不敢 / 面对你读出那些乳名 / 我知道  倘若读出声音/眼前立马会站出 / 一大堆山一样的父老乡亲”。读山实则是读人,怎样的人?——“一大堆山一样的父老乡亲”。生于斯长于斯劳作于斯的山人。并非简单的拟人化,是诗人与山与山人的互为关照,互为审视。这是来自土地母乳中的抒发,弥漫着婴儿般的体香。

环幕阜山系,诗人的笔墨浸洇开去。散点透视摹画着垅上油菜花,古矿冶遗址、神雾岭、富水湖等这些大山的别号、小名,在“这个季节”对着先人告白;“要回乡村,为父亲盖一座房子”;在鸣蝉的歌唱里,诗人眼中“南飞雁阵/ 又把天空抬高”;在白雪皑皑时,“天空,在灰喜鹊/ 黑乌鸦的翅膀上/一寸一寸矮下来”……

在丰沛的情感河流中,一首首诗就是周春泉放送出去的抒情小舟。他没有高挂耀眼的帆篷,却徐徐行进;没有见到他扬起双桨,他的驱动力潜行暗动于平静的水面之下。与周春泉之前的一本诗集《清点傍晚的村庄》比较,此集语言渐趋平和干净,意象渐臻幽深,节律渐至自然自由。骨子深处,周春泉是传统新诗一路,传统精神的斑点在其诗中时时闪现可爱的光芒。但他又不囿止于此,常常企图撕开几处气孔,与浸染西风的现代诗艺融合、对接,一如着对襟长衫的旧式先生,腋下正夹着尼采或里尔克的译本,行走在时下诗坛。这让我想起避乱黄梅故山的当年废名先生,只不过一个在七十年前的鄂东大别山,而周春泉偏寓鄂南幕阜山,他们的共通之点在于,目光一直从山里投向山外,一直从个人走向普罗大众和社会人生。
 

 
之后的第三辑是不安于固守山林的诗人羁旅之作,出山诗记。

《赣州三章》、《青海湖》、《日月山》、《岳麓山》、《北纬30度》、《天井山说》、《峨嵋山月歌》等等,单看看这些诗题就可领略诗人行迹,他的诗歌之旅。羁旅诗是中国传统诗歌成熟文体,远走家国之感叹,思归之情是常见的表达,“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温庭筠《商山早行》)之类,是人们熟知的诗境。周春泉其实是行走在打上诗意胎记的山水间,活在诗国当下坐标系上的写作者。他行色匆匆,却总能瞥见“天井山是一片古民居 / 天顶上的天池就是天井 / 洞庭湖是屋后那口水塘 / 长江  珠江是绕村的两条小溪”(《天井山说》),视界开阔超拔;或如朝圣者,在汤显祖的赣州,“向东山顶上屹立的魁星塔/ 抒发敬畏”(《牡丹亭》);或如沉思者,“书院通往亭子的曲径 / 那些落叶像函笺也好 / 像零乱的脚印也罢 / 乃至像昨夜闪烁落下的星辰”(《岳麓山》);又或心如神驹,“骑上祁连山,加快入百里券书/至今还在一只蓝眼睛上跑马”(《青海湖》);又思接千载,“透过金顶/你的前世今生/影入平羌”(《峨嵋山月歌》)……

行踪所至,诗也留痕。周春泉的出行,是做足了抒情准备而行的,名山大川是诗人阅读的课本,新样态的羁旅之作,是诗人行走的户外功课。这种历练并非仅仅是浅表的互动,是追求物我合一、物诗归一的修炼。
 

 
四、五辑所录的作品,不是此集的余绪。 这些短制大都超越了地域时间特征,是一些相对纯粹的安静制作。

这些精粹的短章,我常常在周春泉发给我的微信或短信上读过。这伙计真是一“诗魔”,每每他隔三差五冷不丁发来几首新出炉的诗到我手机上时,我总要在心里如此感叹。

也许是受他尊敬的诗坛长者叶文福先生的影响,诗成了其生活的重要部份,成了他血肉相连不可或缺的一部份。我有时想,过了半百之年,还时时如赤子般沉浸在自己的诗情世界,还有“刑天舞干戚”的激情,有着叩问过去当下未来的执着,有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狠劲,这是何种动力使其如此呀!

这么一个人,在我眼里是要人诗合一的。

真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