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好书推荐 > 正文

胡亮诗话集《琉璃脆》近日由陕西人教出版社出版


《存在》诗讯‖胡亮诗话集《琉璃脆》近日由陕西人教出版社出版

 
胡亮新著《琉璃脆》近日由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精装出版。该书分为两卷,上卷《屠龙术》,乃是诗学札记;下卷《窥豹录》,乃是诗人丛论(论及六十六位当代诗人)。全书一百八十七页,定价二十九元。
      
该书由茱萸博士作序。序称:“胡亮兄此书,卷上内思,卷下外观,又在此两种类型之外,另开一条熔铸古今、指点中外的路径。”
      
该书由沈奇教授作跋。跋云:“胡亮此书语虽玄妙而自有来去,横生逸出而思精虑细,看似散发乱服,实则正襟危坐,古今混搭,中西交嵌,复于分延与变奏中自成一家。”
      
该书乃是“当代新诗话丛书”第二辑之一种。“当代新诗话丛书”由著名学者沈奇教授主编,目前已经出版两辑。第一辑收录于坚《为世界文身》、赵毅衡《断无不可解之理》、陈超《诗野游牧》、耿占春《退藏于密》和沈奇《无核之云》。第二辑收录杨匡汉《长亭听云》、简政珍《苦涩的笑声》、臧棣《诗道鳟燕》、泉子《诗之思》和胡亮《琉璃脆》。
      
包括《琉璃脆》在内的五部新著,不日即可在各大书店和网站购买。遂宁将在席殊书店等处举行签售活动。

 
胡   亮
huliang简介
 
胡亮,生于1975年,诗人,文论和随笔作家。出版论集《阐释之雪:胡亮文论集》(言实,2014)、《阐释之雪:现代诗人评论集》(台湾秀威,2015)、《琉璃脆》(陕西人教,2017)、《虚掩》(安徽教育,2017),编著《永生的诗人》(北岳文艺,2015),主编《出梅入夏》(北岳文艺,2015)、《力的前奏》(白山,2015)。创办诗与诗学集刊《元写作》(2007)。参加第2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2009)、第1届洛夫国际诗歌节(2009)。获颁第5届后天双年度文化艺术奖(2015)、第2届袁可嘉诗歌奖(2015)。现居遂宁。
 


书 名:琉璃脆
作 者:胡 亮
出 版: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序言/茱萸
 
卷上
 
屠龙术(777则)
 
卷下
 
窥豹录(66条)
 
   1.孔 孚(1925-1997)
   2.木 心(1927-2011)
   3.商 禽(1930-2010)
   4.痖 弦(1932-)
   5.林 子(1935-)
   6.昌 耀(1936-2000)
   7.张新泉(1941-)
   8.哑 默(1942-)
   9.食 指(1948-)
   10.北 岛(1949-)
   11.多 多(1951-)
   12.胡 宽(1952-1995)
   13.周伦佑(1952-)
   14.严 力(1954-)
   15.于 坚(1954-)
   16.王小妮(1955-)
   17.柏 桦(1956-)
   18.夏 宇(1956-)
   19.蓝 马(1956-)
   20.欧阳江河(1956-)
   21.刘以林(1956-)
   22.王家新(1957-)
   23.马 莉(1959-)
   24.莫 非(1960-)
   25.吉狄马加(1961-)
   26.崔 健(1961-)
   27.孟 浪(1961-)
   28.王 寅(1962-)
   29.虹 影(1962-)
   30.麦 城(1962-)
   31.普 珉(1962-)
   32.凸 凹(1962-)
   33.车前子(1963-)
   34.西 川(1963-)
   35.李亚伟(1963-)
   36.郑单衣(1963-)
   37.马 松(1963-)
   38.杨 子(1963-)
   39.草 树(1964-)
   40.荣 荣(1964-)
   41.田 禾(1964-)
   42.树 才(1965-)
   43.阿 吾(1965-)
   44.杜马兰(1965-)
   45.李青凇(1965-)
   46.雷平阳(1966-)
   47.余 怒(1966-)
   48.伊 沙(1966-)
   49.鲁西西(1966-)
   50.陈先发(1967-)
   51.杨 键(1967-)
   52.桑 克(1967-)
   53.赵思运(1967-)
   54.杜 涯(1968-)
   55.安 琪(1969-)
   56.朱 朱(1969-)
   57.宇 向(1970-)
   58.周云蓬(1970-)
   59.孙磊(1971-)
   60.谭克修(1971-)
   61.李小洛(1972-)
   62.唐 果(1972-)
   63.叶丽隽(1972-)
   64.韩 博(1973-)
   65.王 敖(1976-)
   66.郑小琼(1980-)
 
后 记 / 胡 亮
 
编后记/ 沈 奇
 

序 

 
茱萸,
生于1987年,同济大学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文化哲学、汉语诗学与现当代文学。著有评论集《盛宴及其邀约》,诗集《花神引》《炉端谐律》《仪式的焦唇》,随笔集《浆果与流转之诗》。曾为日本东京大学文学部访问学者,兼任同济大学诗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
——序胡亮《琉璃脆》

茱萸/文
                            
胡亮大兄与我的文字之交,到目前为止,时间并不算长。他编同仁刊物《元写作》,曾向我约过几件手稿(《元写作》有影刊诗人手稿的传统),并多次接受我的推荐,选用过好几位我看重的青年诗人之作品;我亦曾为之引介旅日诗人兼译者虚坻,使她翻译的两位日本当代诗人,得以与该刊结缘。我曾向不少诗人、批评家和学者推荐这份刊物,倒不是因为与编者的这些交谊或往来,而是因为,客观以论,它虽诞生于西南一隅之地,趣味、视野和胸怀却皆足以列于当代之前沿。每次拿到《元写作》,我最先翻看的是《编后记》,它们综述当期内容,品评诸位作者,向各路诗人、学者和批评家的支持表示感谢,总能道来娓娓,温情脉脉,毫无头巾气,但见淋漓的爽气与豪气,又有对诗之深情。这些文章,原拟收录在《琉璃脆》中,称为“读象记”,许是因作者欲自谦此事为“盲人摸象”,在我看来,实在可视为“目无全牛”之后的游刃有余。由于体例原因,此部分内容在本书定稿付印时终未得附入,若有机缘,诸君或可径看《元写作》各卷。
 
当然,胡亮的长处不止在编辑这样的一本刊物上,否则的话,未免太大材小用。他还是近年来崛起的诗歌选家(一句题外话:当代诗界尽多“主编”,而少有选家,实因此等人士只知蒐集诸家作品,印制成册,冠以时髦之名目,而实无真正的编选思路与甄别之眼光),凭藉自身良好的诗学修为和判断力,贡献出不少别出心裁的编选集:以“英年早逝”之诗人为线索,编著《永生的诗人:从海子到马雁》;以整理、保存当代一流诗人之作品为旨趣,遴选陆忆敏散落于各处之佳作,辑为《出梅入夏:陆忆敏诗集1981-2010》;以梳理地方文脉、考察百年川蜀诗人之创作成就为鹄的,主编《力的前奏:四川新诗99年99家99首》。如此这些,可见他的勤勉与专注,亦可见他在尽一名批评家的职分。
 
蜀中多人杰,尤其在文字一道,简直占尽山川奇气。单是胡亮所居的遂宁,就曾出过陈伯玉(子昂)和张船山(问陶),而这两位都是我私心笃好的大诗人。前者于绮丽六朝流风余韵之中,初开盛唐之调,元遗山(好问)说,若论历史功绩,以黄金铸其像都不为过;后者为乾嘉间蜀中第一诗人,所谓“性灵派”的殿军,亦堪称中国诗于清代臻于极致时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但胡亮并不像他的这两位先贤那样以诗人名世,我甚至都没有拜读过他的诗作(如果有的话)。不过,不自限于诗人身份未必是坏事,因为这样的人杰地灵之地,并不缺足够多的好诗人,做一名批评家,或许是当代诗更需要、也令他适得其所的角色。
       
川籍文人中不乏博学多才之奇士,不止是古代,观之以当世,亦所在皆是,譬如钟鸣和敬文东。前者是成名已久的优秀诗人,也是一位全能型的文人,以我观之,他作为批评家和随笔作家的那一面,对年轻一代的影响似乎更大;后者亦是第一流的批评家,虽也兼诗人身份,终是学者面目,他对其同代川蜀诗人的观察与跟进,几与他们的崛起、成名和逐步经典化相始终。与中原人士普遍之保守持重、稳打稳扎不同,蜀人中又多剑走偏锋之士,神思飘荡,路数玄妙而奇诡。蜀中才子也不同于江南软糯风雅型的俊才,而是兼具博学与奇思的逸才。此一类逸才,早已无法用现代意义上之分类法——如诗人、学者或批评家之类——以限定之,他们自古以来亦不满足于守成与循规蹈矩,往往能融汇贯通,于辞章文学一道,开破旧创新之局。除陈伯玉外,前有司马长卿(相如),后有李太白,莫不是此等大人物。胡亮得巴山蜀水之滋养,仰先贤耆旧之高风,虽不以诗人名世,对与诗相关的诸多门类,却用力甚勤,并浸淫于西学新知与国故交杂的思想之海,乐而忘倦。至于其批评之语体,亦能杂糅文言、白话、口语与翻译体之特色,而成自家格调与面目。他非学院中人,无需靠学术论文来为稻粱谋,所以更容易反思并抛开“现代学术工业”中所形成的那套稳妥路数,而以一名传统层面的文人或博雅意义上的知识人自居,无视体制的“繁文缛节”,直面问题的核心。
 
《琉璃脆》由两卷组成,分别被称为“屠龙术”和“窥豹录”。前者是诗学札记,后者则是对具体诗人的点评;这是吾国诗学传统中诗话之体的余脉。所以,将《琉璃脆》列入沈奇先生所主持之“中国新诗话丛书”,正得其宜。丛书首辑有耿占春、陈超诸先生之作,是大雅之声;此一辑内,亦有唐晓渡、臧棣等一流批评家加盟。众人齐以诗话为诗歌批评之形式,或可视为对吾国固有的印象式、点评式乃至感兴式批评传统的复活?此一路批评方式,乃是汉语诗界独具特色、源远流长之体例,甚至是中国谈艺一脉之基本形态:从曹子桓(丕)之《典论·论文》,到钟仲伟(嵘)之《诗品》、刘彦和(勰)之《文心雕龙》,至于司空表圣(图)之《二十四诗品》、欧阳永叔(修)之《六一诗话》,再到《沧浪诗话》和《人间词话》等等。投射在新诗领域,就有限的视野来说,除了这两辑十位作者的大作外,无论是世纪之交出笼、戏谑中含严肃意思的“中国诗坛108将排行榜”(百晓生),还是针对同代诗人发言的《七零诗话》(秦晓宇),也同样具有鲜明的个性。前者为清季盛行之“点将录”体于网络时代之新变,点评毒辣;后者更是才子文章,斑斓成锦绣,视角文辞俱佳,堪称戛戛独造。胡亮兄此书,卷上内思,卷下外观,又在此二种类型之外,另开一条熔铸古今、指点中外的路径。
 
书中《屠龙术》的体例,介于诗学文论、札记与辞典/条目式书写之间,而更近于杂感。若说是文论,少有具体论述和展开;若云为札记,却无具体语境之依傍,只是随兴写来,兴尽而止;若说是词条体(此体裁或可追溯到塞尔维亚作家米洛拉德·帕维奇的名作《哈扎尔辞典》,但那是小说;贾勤在前几年出版的《现代派文学词典》,则是辞典式批评集的典型),每则之前又不冠之以关键词,但以数字标号而已。体例上与之相近的要属臧棣的《诗道樽言》、《诗道鳟燕》系列,以及陈先发的《黑池坝笔记》,只不过这三位所关心的问题、切入的角度和行文的语气均各有区别。此体文字,介于诗与学术札记之间,比前者理性一些,复又比后者感性。它的好处在于,只言片语皆可予人以启迪,又为作者平日里的思考和灵感承担着记录的功能。它的问题则在于,因为缺少前后文的准备,这种体例的文字会对读者提出一种更为私密的要求:语境的共享和理解的会心。它们往往引起争议:步调合拍的人将之视为天籁而有知音之感,知识结构、语境和气质迥不相侔的读者,则常视此为呓语而将之打入另册。功过之间,倒也难说得紧了。它更倾向于在打磨技艺过程中获得的自我充实之感,一种书写的快慰,或罗兰·巴特所谓的“文之悦”。或许这才是作者将之命名为“屠龙术”的用意?
我对“屠龙术”的另一层理解,是更为常规的说法:世上已无龙之踪迹,故而所谓“屠龙术”,早已是务虚之术。基于这层理解,《屠龙术》或许更应该属于哲学而不是诗,它谈论得更多的,实质上是思想,而不是诗的技艺或具体内容。倘若这样来看,那么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此种体例之意义:它近乎哲学上的语录体,譬如尼采的《苏鲁支语录》,或者黎靖德集朱熹言论编纂而成的《朱子语类》。当然,胡亮关心的话题和行文的气质,和朱熹、尼采这两位大哲并不相侔,我们也不必要求批评家如真正的哲人那样,参与对理念世界的建构与反思。亦有人将尼采这部极具狄奥尼索斯精神的著作,视为文艺色彩浓厚的散文诗,而《朱子语类》中也不乏读之令人如沐春风之言,所以类似于此之文章(包括胡亮《屠龙术》中的这777则杂感),我们究竟是将之视为批评、札记、诗话还是散文诗呢?然而,这种分类并不见得有那么重要,我们完全可以将《屠龙术》视为一个跨文体装置,它综合了笔记、语录、散文诗甚至思想碎片等诸多文体的特质。
 
列于卷下的《窥豹录》,占了本书最大的篇幅。观此命名,作者大概是取“管中窥豹,可见一斑”的意思,并不烦恼于论述的周全性,而只看某个瞬间的灵犀一指。这种篇幅不长、同样近于诗话的评点式论集,与庄周(周泽雄、周实和张远山的合用笔名)出版于世纪初的《齐人物论》相仿,只是篇幅整体更长一些,并且以称美各位诗人为主,少有庄周此作中那种辛辣犀利的“酷评”——话说回来,对于汉语新诗而言,或许正应该如臧棣所提倡的那样,好的批评应该多道人之善?《窥豹录》以诗人为核心展开论断,片语点睛,高论迭见,精彩之处令人击节。从孔孚(1925-1997)、木心(1927-2011)、商禽(1930-2010)诸人,写到我之同辈、作者之同乡的诗人郑小琼(1980-),时间跨度极大,涉及诗人众多——其中有广为人知的,也有即使是内行读者、若无特殊机缘都未必熟悉的诗人,如林子(1935-)、哑默(1942-)和胡宽(1952-1995)——亦可从中窥见作者涉猎之广博与取舍之用心。篇幅和格式虽与《屠龙术》有别,却是另一种辞典/条目式书写,一如该辑原来的名目——“词条”。
 
相比于《屠龙术》的汗漫无涯,我对《窥豹录》中精审而细致的落实更感兴趣,因为作者的哲思、洞见和会心,在这66篇文章中得到了更为切实的体现。其中论及韩博(1973-)的部分最契我心:“流俗有多宽,才赋就有多高。才赋有多高,赌注就有多大。韩博一边永怀修辞的渴意,一边饮鸩,即便最后泪洒意义的‘废墟’,他也算得上一个傲眄流俗的试验者和探险家。”韩博近十年来的写作渐入险怪之途,固然渊源自萧开愚等人,仍属当代汉语诗中之变格,不为大多数人所理解。胡亮兄却能作解人,足见眼光。其余如视柏桦为“身怀致幻术的罕见的文体家”,雅谑欧阳江河为“修辞学的老狐狸”,对姜涛以“嘟囔的仪式”来界定桑克诗风的抗辩,以及对诗人严力之诗歌史地位的重新界定,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不过,我并不知道《窥豹录》的写作背景为何,是出自于整体性的批评计划,还是具有某种在批评对象选择上的随机性、偶然性或趣味化?目前呈现出的这66篇文章,应该只是某个庞大的批评计划之“冰山一角”。
 
这部带有强烈个人语调的“谈艺录”得以印行,实在是一桩可喜之事。出版方及编辑委员会对“新诗话”的倡导,也可见一番苦心:在现代学术体制日趋严密、人文学科愈加社会科学化的趋势下,以这种古老的“中国文体”为标榜,整合一批同气相求的批评家和学人,推出此套丛书,可称功德无量。胡亮兄将他的这一册取名为“琉璃脆”,又另见他的一番苦心:诗道久衰而嗣响微弱,如今我辈重拾古老的“诗话”之体,接武古人之精神,而对基于现代性的汉语诗歌进行分析、评断和阐发,并不是一件易事。此事如白乐天(居易)《简简吟》中所谓,“大多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故而需要我们的格外呵护和持守。然而,琉璃岂止是脆,最终大抵也是要碎的,耶律晋卿(楚材)就在一首长诗中感慨道,彩云易消散而琉璃易碎,众生则有四相之无常,而天人终受五衰之苦。这或许能作“琉璃脆”之说的别解。不过,正因为这样,读诗谈艺才成为无常世界中我们能够把握住的一点慰藉。这种慰藉,既见诸论者对诗人的阐释,亦参证于论者与论者之间的相契:譬如我对胡亮兄此书的认同。这种情形,一如作者的乡贤陈伯玉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说的那样:“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
 
茱萸
公元2016年春夏之交写定
 
《琉璃脆》后记
 
胡 亮 / 后 记
 
2015年,从秋天,到冬天,我准备了大量的水果和干果,——来自阿克苏的骏枣,来自奉节的脐橙,来自烟台和茂县的苹果,还有来自本地乡间的核桃、花生和沙田柚。小箱,大箱,小筐,大筐,让我犯了嘀咕:什么时候才吃得完啊?
 
恰恰就是在此前后,我较为正式地启动了这本小书的写作。本书各卷的某些段落或篇章,写作时间还要更早。比如,《窥豹录》,可以追溯到2007年的秋天;而《屠龙术》,则可以追溯到2014年的秋天,——那个秋天,我避居于阆中古城,窗口石榴高悬,伴了好些日夜。
《屠龙术》的写作,始于某个朋友的讽谏,——在他看来,新诗研究就是“屠龙术”。“屠龙术”似乎最早见于《庄子》,这个朋友的原话,其实亦是庄子的原话:“技成而无所用其巧”。当这个朋友——曾经的诗人——深陷于美孜孜的生活,我却较了真,偏要写出《屠龙术》。世间本无龙,诗或如龙,——就让我来白下些功夫。这篇诗学札记,想要端出几小碟修辞论诗学,后来走了神,不免又羼入几滴生态主义诗学。字里行间,西洋,古典,也有一点儿有意思的交错。如果有读者从中嗅出了刘勰、钟嵘、司空图、严羽、袁枚、刘熙载、王国维或民初学衡派的香味儿,我将乐于承认,并乐于与大家一起向他们致敬。他们代表了中国诗学正脉,留下了不废的江河,——而我们,瞎了眼,断了腿,分了心,已经取不回一瓢两瓢。
我的老派的诗学立场,在《屠龙术》,已有显现,而在《窥豹录》,将有更加充分的显现。《窥豹录》,最初名为《词条》,——到了现在,我仍然很喜欢这个标题。如果说《屠龙术》是诗学札记,那么,《窥豹录》就是诗人丛论,共包括六十六个词条:起于孔孚,讫于郑小琼。六十六个词条,就是六十六篇小型诗人论,最短,仅有二百五十字,最长,也仅有二千五百字。用这么局促的篇幅来写诗人论,似乎有点轻浮,但又那么值得一试。为此,我浏览了数以百计的诗集,阅读了数以千计的诗篇,最后写出了七万五千字,——亦如一部小型的当代新诗史。民谣,摇滚,以及非主流音乐的文字脚本,向来是新诗史研究的盲区,这次论及崔健和周云蓬,或亦算得上是一个怯生生的提醒。当然,限于个人能力,写作时间,此书篇幅,还有很多诗人尚未论及,拟于日后不断增补,直到写出可以单行的《窥豹录》。
 
连年写作,累次修改,终于完成这本小书,——当我走出书斋,才发现已是2016年的夏天。从秋冬,到春夏,时间过得又慢又快。那些骏枣,脐橙,苹果,沙田柚,都已经慢慢吃光,只剩下来一点儿花生和核桃。这个写作和修改的过程,高强度,高密度,镌肝镂肺,给我带来了很大的焦虑,当然,也带来了更大的欢畅。
 
这本小书定名为《琉璃脆》,典出白居易的一篇歌行:《简简吟》。琉璃脆,琉璃脆,既切诗话之体例,亦切诗人之命运,更切作者之立场:从一点儿西学,转向一点儿古典学。虽然甚是泥古,却已顾不得,——我不能化欧,更不能化古,那就先来泥古吧。
 
最后,必定要感谢沈奇教授和茱萸博士,——这两位师友,前者著述宏富,可谓宿儒,后者头角峥嵘,堪称新星。茱萸博士惠赐序言;沈奇教授则玉成出版,——他将这本小书列入了《当代新诗话丛书》。这个丛书很快将出齐两辑,共计十人十种,除我外,其他皆是当世名家。大河前横,高山仰止,——忝列其间,不免颇为忐忑。多亏了沈奇教授的勉励,让我除了心虚,还能有那么一点儿胆大……
 
胡 亮
2016年4月19日
 
主编后记

 
沈奇,1951年生,陕西勉县人;1970年代开始现代诗写作和文学活动;已出版诗集《沈奇诗选》、诗学文集《沈奇诗学论集》(三卷)、诗话集《无核之云》及文艺评论集《文本与肉身》《秋日之书》等15种,编选《西方诗论精华》《现代小诗300首》《当代新诗话》(丛书)等9种。迄今在《文学评论》《当代作家评论》《文艺争鸣》《诗探索》《二十一世纪》(香港中文大学)等海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诗歌评论及文艺评论一百余篇,代表诗论《角色意识与女性诗歌》入选《中国新诗大系》(谢冕总主编);部分诗歌作品和论文被翻译为英、日、德、瑞典、捷克、拉脱维亚等国文字。现为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研究员;陕西美术博物馆学术委员;西安财经学院文学院教授。
 
主编后记

沈奇/文
 
时隔两年,“当代新诗话”丛书顺遂出版第二辑共五卷,可谓“更上层楼”而佳话有续。

两年前的2015年初夏,由赵毅衡《断无不可解之理》、于坚《为世界文身》、陈超《诗野游牧》、耿占春《退藏于密》、沈奇《无核之云》联袂亮相的“当代新诗话”丛书第一辑,历经近三年选题策划、约稿及编审,终于如期结集,全部精装印制,由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隆重推出。
 
丛书出版发行后,虽因诗与诗学毕竟小众且边缘化,一时未能“盛名天下”,但也以其独得之秘而“填补空白”【注】的“底气”与特色,引起诗界、学界及出版界不小的反响,并入选“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2015年度十大好书”,进而荣登全国“2015年度好书榜”。
 
隔年五月,著名青年学者、诗评家刘波,在中文核心期刊《南方文坛》2016年第3期,发表《再造汉语诗学传统——由“当代新诗话丛书”观诗话写作传统的拓展》书评论文,认为“这种新诗话的创造,应当是对古典诗话精神最好的传承与拓展。”并且,“让这一文体充满新的魅力”,“为我们带来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再造汉语诗学传统的别样体验”,而“成为这些年来,现代汉语诗人和批评家们,重新探寻诗话这一文体的集约型亮相,同时,也填补了近二三十年当代新诗话出版空白,以期促进对诗话的研究,实现其学术价值的拓展。”
 
由此,本套丛书从编选到出版,所秉持的“对当代中国诗歌美学景观和精神图谱,作另类文体解读而创新说,成为承正脉而别开一界的重要文本”的核心理念,及其“促进现代汉语诗话之研究,现代诗学之发展,及相关学科研究方向与视野的扩展。同时,也为广大诗歌与文学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一份别具参考意义与阅读趣味的特色文本”(本书“选题策划”语)的价值期许,得到了初步有效的实现。
 
诗虽小道,国魂所系。
 
时值新诗百年,革故鼎新、与时俱进中,如何于全球一体化大潮拍岸间立定脚跟,重新找回并确认我们的文化身份,实为功在后世千秋的大事。于此,内化现代,外师古典,重树典律,再造传统,正成为当下学界业界之共识。
 
同时,“转基因”之新诗及其新诗诗学,经由百年“移洋开新”的“现代化”历程,也终能得以在新的历史节点,于部分学人和诗人的思与诗中,反顾汉语传统,倡扬汉语气质,更是值得珍重和守望的事情。
 
当此关口,“当代新诗话”连续结集出版,以求由个案之经典而成谱系之经典,板块呈现,集约展示,“既填补历史之缺憾,又经营目前之务实”(第一辑《主编后记》语),可谓得风气之先,并由此开启了一扇朗逸远致的“窗户”,而厚望可期。
 
第二辑“当代新诗话”丛书,还是以五卷结集。分别为杨匡汉《长亭听云》、简政珍《苦涩的笑声》、臧棣《诗道樽燕》、泉子《诗与思》、胡亮《琉璃脆》。其“阵容”排辈,依序为1940年代、1950年代、1960年代及1970年代,“老中青”三代佼佼者,济济一堂而气象分呈,各显千秋。
 
同时,依循前例,各卷皆以序言开轩,或可添彩导读美意。其中,臧棣、泉子、胡亮三位,各自邀约同道好友敬文东、耿占春、茱萸为文,皆是当代诗学界名家,且占春还是第一辑之《退藏于密》的作者,难得再续佳话。杨匡汉、简政珍两位,一者年迈,一者海外,遂由主编代为邀请云南大学王新教授、三峡大学刘波教授两位新锐青年学者为序,如期斐然,成其圆满。
 
本辑卷一,系杨匡汉先生历时两年,特别辑录和补写的诗话专著。先生资深,而文心谨重,一部《长亭听云》,既与古典通合,又与现代呼应,格高思逸,不落凡近,如王新序文所言,无愧为“有性情、有品味,有识见的现代诗话”,且“特别葆有了古典诗话鳶飞鱼跃、披美缤纷的人文生态”。同时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匡汉先生原本就是这套丛书最初动议及选题策划人之一,最终复以作者加盟,玉成全局,实在堪可珍重。
 
卷二《苦涩的笑声》,为台湾著名诗人、诗学家简政珍教授的精深之作。犹记二十年前初次拜读政珍先生赐寄诗学新著《诗的瞬间狂喜》,以简篇而约无穷之致,及其富于收摄与整合力的学者风范和超凡才具,确然不虚盛名而令人折服!二十年后,耿耿中隔海约稿,先生如期赐达而精深如故,正如刘波在序言中所指认的,“既有技艺的锤炼,又有深厚的人文情怀,精短的文字,在异质性转换中带着解析诗歌的普适性美学”。
 
卷三《诗道樽燕》,乃近年蜚声海内外的北京大学诗人学者臧棣之作。机缘凑巧,二十二年前赴北大拜谢冕先生门下访学时,得以结识臧棣,一握如故。此后虽来往不多,却念念在心。“当代新诗话”第一辑选题申报时,原本六卷,其中就有《诗道樽燕》,后因臧棣忙中不及修订,这才推至本辑。结集之前,此书内容已多有刊布,影响广泛,其“对于现代汉语诗歌独有的思考方式”,及其“在力度、深度上的巧妙性”,卓然有致,而“看似散漫、随意,实则颇为考究、谨严,具有深远洞察力的见解俯拾即是。”(敬文东语)
 
卷四《诗与思》,为青年诗人泉子潜沉多年、近于“病蚌成珠”式的诗学札记,深心静力,博思约取,断续发表,得同道瞩目。此次结集,从原稿两千多则中精选集萃,以“探究诗‘得以发生的秘密’为核心主题”,“植根于修辞转义结构中的思想方式,”“以差异与等值替代思想的同一性,用转义和生成性替代本质论,以悖论的修辞取代容易被误解的概念体系”,“因此它不能被否定,也不能轻易证明对与错,就像诗歌本身那样,成为思想自由的象征。”(耿占春语)
 
压轴卷五,系以民间学者而一举全票斩获第二届“袁可嘉诗歌奖”之诗学奖的青年才俊胡亮,新就诗话专著《琉璃脆》。识胡亮多年,其集渊雅与谨严于一身的少年老成,及其在批评文体方面的孜孜以求,每每令人感佩。此次特约专候得之,“卷上内思,卷下外观,又在此二种类型之外,另开一条熔铸古今、指点中外的路径。”(茱萸语)细读之下,语虽玄寥而自有来去,横生逸出而思精虑细,看似散发乱服,实则正襟危坐,古今混搭,中西交嵌,复于分延与变奏中自成一家,特地亮眼。
 
至此,二五一十,五载毕其一功,“当代新诗话”丛书竟得十卷集成,别开一界,略备格局,实在不胜欣慰!
 
—— 俗语说“好事成双”,实则学问之道,“成三”许得方能筑基;两辑行世后,窃想后续步程,或可“逗引”新知加盟,终成大观,也未可知。
 
最后,代表所有作者,再次深切感谢坚持这套冷门丛书连续出版的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感谢从选题策划动议到具体编校发行操烦,在在付诸爱意与辛劳的田和平总编、马晓侠编审、各卷责编校对与装帧设计家们!
 
—— 想来所谓“为他人做嫁衣”者,亦如著书立说做学问者一样,事功于日常之外,总还是惟愿能有一二 “代表性”作品,足以立身入史,以释理想与情怀所在,尤其对身处“边缘地界”的出版人来说。但愿这套丛书的编辑出版,不但能实现这一“边缘与中心对话”的愿景,还能为所有参与其中者,留下一份山高水远的美好记忆!
 
是为“主编后记”。
 
沈奇
2017年3月20春分日
 
 
【注释】  这里所指的“填补空白”,大体就近二三十年出版界而言。之前,自1985年1月至1991年5月,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曾断续出版过“今诗话丛书”共计11册,按其出版时间先后排序,具体分别为罗洛《诗的随想》、荒芜《纸壁斋说诗》、流沙河《隔海说诗》、邹荻帆《诗的欣赏与创作》、邵燕祥《晨昏随笔》、绿原《葱与蜜》、公刘《乱弹诗弦》、牛汉《学诗手记》、曾卓《诗人的两翼》、谢冕《诗人的创造》、彭燕郊《和亮亮谈诗》。特此补缀说明。
 
                                          
往期链接精选
 
《存在》诗刊‖发星:四川,中国诗歌发动机——30年来四川诗潮史纲 (末定稿)
《存在》诗讯 ‖ 《汉语地域诗歌年鉴》 征稿启事
《存在》诗刊‖李村诗歌——所有的悲哀都缘于与石头的距离(二十二首)
《存在》诗刊·陶春评论‖“礼”失之辞,鸣有七哀—— 关于宋光明组诗《一声叹息》及其它
《存在》诗刊‖张杰诗歌——重返不能逆行的辰光之河(十二首)
《存在》诗刊•张卫东评论‖重塑词语生命的的尊严与荣光——浅谈刘泽球的诗写与文本
《存在》诗刊‖李永才新作速递——千古一人苏东坡 (组诗)
《存在》诗讯‖陶春文论集《品饮一滴词语之蜜倾泻的辉光》近日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
 
 



作者:存在诗讯 (原创)
来源:存在诗刊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Y4NDAwNw==&mid=2652152704&idx=1&sn=a032d885c2dc3545866074934c214d62&chksm=8b6dde88bc1a579e8e72c79fa1060d71e85ba916b75e4e3b658b64c5fb86b059ff5ea72c722a&mpshare=1&scene=1&srcid=1031sWbMrHG3k88bxjzKho2O&pass_ticket=PH3n4x4s2vqsm6rAegTvIVcIKUsxu30ZAYKVHhs%2BTTDgap6kj0bJgXBivsMjSpZ0#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