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好书推荐 > 正文

长篇小说《摇滚乌托邦》由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上市

长篇小说《摇滚乌托邦》由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上市

 

日前,青年作家、诗人张艳庭的长篇小说《摇滚乌托邦》由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上市。该书由人民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戴来作序推荐,是一部以音乐为载体的反乌托邦小说,一部关于艺术与爱的深刻寓言,被誉为“音乐版的《1984》”。

该书以主人公纪陈张在一个名为“音乐之城”的世界的经历为主线,向读者展现了一个畸形乌托邦的崩溃,抨击了“完美”社会和艺术背后的人性残缺,倡导爱是最基本的伦理道德,社会发展目标是让每个个体都获得自由与幸福。该书目前在当当、亚马逊、京东等网站及各大书店有售。

当当网链接:http://t.cn/RhLTsTd

京东链接:http://t.cn/RhLHLmh

亚马逊链接:http://t.cn/RhLHLmz

 

内容提要· · · · · ·

喜欢摇滚乐的纪陈张为了寻找自己的女朋友,来到了音乐之城。这里男女比例悬殊,而且有着奇怪的规则。音乐不仅抚慰着人们身心的空虚,也构成权力的基础。纪陈张发现他注定无法在这个畸形世界里找回原来的爱情。他努力寻求改变,并寄望于退下来的原市长慕容秋天,因为慕容秋天一直在努力创作能改变城市男女比例的音乐,并为此付出自己的才能、爱情甚至生命。经历过诸多磨难和变故之后,一种奇特的音乐改变了这个世界的男女比例。整个社会发展的目标不再是创造出完美的音乐作品,而是让每个个体都获得自由与幸福。

 

作者简介· · · · · ·

张艳庭,男,1983年生,河南博爱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诗歌学会理事。2012年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诗集《你好,生活》,入选中国首部八零后诗丛;2014年由中国财富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我是文艺青年》。至今创作小说、散文、诗歌、评论等文学作品近二百万字,作品发表在《青年作家》、《青春》、《牡丹》、《延河》、《东京文学》、《岁月》、诗林》、《诗歌月刊》、《非音乐》《大河报》等百余家报刊。担任诗歌民刊《延伸》主编,曾任《河朔名邦》《神秀焦作》丛书副主编。曾获《诗林》年度诗歌创作奖,河南省五四文艺奖,河南省群星奖、焦作市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等十余个奖项。现供职于《焦作文学》杂志社。

 

目录 · · · · · ·

第一章  音乐之城

第二章  爱的回忆

第三章  记忆交错

第四章  诗的裂变

第五章  影碟事件

第六章  风暴欲来

第七章  爱上伊娜

第八章  钢琴绝响

第九章  台风之眼

第十章  决死之战

第十一章  又见陈慧

第十二章  拯救慕容

第十三章  朱丽复活

第十四章  破镜重圆

第十五章  永失所爱

第十六章  最后的音乐

第十七章  灰飞烟灭

第十八章  爱之祭

第十九章  美丽新世界

第二十章  陶桃朝圣

 

序言

认识艳庭是在第四届河南省青创会上。会议报到之后,文友互相串门聊天,一个年轻人被一个朋友带过来,说是后起之秀,叫张艳庭。这是我第一次见他。也许是因为参加这样的会议不多,他显得有些腼腆。但说起小说来,他就打开了话匣子,和我聊了很多,感觉文学观念上有相投之处。后来李洱几个人说要出去消夜,我便叫上了他一块去。在郑州的夜市摊上,我们谈论了更多的话题,也像熟悉的朋友一样开起了玩笑。这次会议之后,他就经常给我邮寄他编辑的文学杂志,不断联系,逢年过节也会发来祝福的短信。这些短信都是他写的诗,我便把他当作了一个诗人。这次看到他的长篇小说《摇滚乌托邦》,有点意外,然后知道他已经写了很多年小说,这已是他的第二部长篇。在这个充满快餐的时代里,这部十几万字的小说,他写作、删减、修改、打磨,前前后后花了好几年。在读过小说之后,我才真正觉得有些吃惊,为他能有意识地进行反乌托邦小说的写作,也为这部小说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和艺术特质。

古往今来,以乌托邦为主题的书籍为数不少,也许因为人们内心深处一直有着根深蒂固的乌托邦情结。从托马斯·莫尔创作《乌托邦》开始,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开始,人们就在不断地塑造一个又一个乌托邦。那些早期的乌托邦著作严格来说,并不是小说,或者说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小说。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乌托邦小说,其实基本都是反乌托邦小说。著名奥威尔的《1984》自不必说,扎米亚京的《我们》和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也都是反乌托邦小说经典。

之所以说早期的一些乌托邦经典不是小说,或者不是现代意义的小说,因为虽然它们都是虚构的,但这些作品往往都是一些社会和政治理想,对社会层面的书写远远大于对人的书写。而文学首先是人学,不是社会学,在小说上,尤其注重对个体人的书写。以往的许多乌托邦作品都在刻意营造一个完美的社会,如莫尔的《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培根的《大洋国》等,但不管在对乌托邦社会幻想还是在实践的层面上,人都被置于次要的位置。之所以说反乌托邦小说才是具有现代意义的小说,是因为,它们所反映的恰恰是社会的“完美”背后人的残缺。张艳庭的这部小说也是具有现代意味的反乌托邦小说。与《1984》等小说不同,这部小说所反映的是艺术的“完美”背后人的残缺。当整个城市的人都把音乐艺术当做自己的宗教和政治,当做自己“爱”的代用品时,人就已经变得残缺,人性就被压抑和扭曲。他书写这样一个城市的破灭,也就是在书写人性的胜利。

这部小说的独特之处还在于,作者在小说里设置了一个男女比例失衡的世界。如同他对这部小说的“寓言性”定位一样,男女比例的失调是小说寓言性的重要体现。小说中,这个城市因性别比例失调而导致伦理道德的改变,也是畸形社会制度的根本原因。一定程度上,这可以称为乌托邦,不过,是坏的乌托邦,或者叫恶托邦。

爱情是人类文学的永恒命题。不过通常所说的男女之爱,是建立在性别比例均衡的基础上的。当这种比例严重失衡,爱情是处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那一端,还是不能承受之重的那一端?作者在小说中大胆提出了这一问题,并做了一番有意义且深刻的探讨。

这部小说如果说在意义方面可以归纳为“寓言性”的话,在叙述和描写等方面,则可以说有一番别样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作者在小说中展现出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构筑了一个奇诡多姿的世界。音乐在小说中也拥有着一种魔幻又神奇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用来填补人们身心双重的空虚;同时也可以作为刑具,用来惩罚折磨人;甚至可以用来作为战争的武器。最后这种音乐因为承载了爱,而升华成了一种更强大的力量,甚至具有了宗教创世般的力量,改变了这个音乐之城的性别比例,使它变得均衡。小说因为这样的描写,而有了十足的魔幻味道。

在与艳庭交流小说时,他说创作这部小说的源起之一,是因为对音乐的喜爱。我得知他上高中时就是铁杆的摇滚乐迷,后来又喜欢各种各样的音乐,对西方交响乐也很痴迷,算是一个发烧友。他说自己喜欢现代感极强的摇滚乐,却也喜欢以交响乐为代表的西方古典音乐,又喜欢以古琴为代表的中国古典音乐。表面上看这挺矛盾的,其实并不矛盾。一个喜欢音乐的人,也许真的会喜欢所有好的音乐。如同他的阅读,同样是丰富驳杂的。他说自己对艺术的态度是:所有真正有个性的艺术都值得尊重。懂得欣赏真正的个性,吸收其他人的优点,融会贯通,进行自己的创造,也许就是创作出好的艺术作品,写出好小说的前提。

对音乐的喜爱,对反乌托邦的寓言体小说创作的愿望,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共同促成了这部小说的诞生。在艺术层面上,这部小说虽然仍然有不足之处,但这种创新的尝试,对个性和思想的追求是值得赞赏的。而这部小说真正的价值,还需要更多的人通过阅读来评定。就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也许一万个读者同样就会有一万个音乐之城。

                                           戴来

           (著名作家,曾获春天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人民文学》短篇小说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