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枚石章,确切的讲是一枚让多少篆刻家、收藏家羡慕的老章。它出自篆刻开山鼻祖——文彭之手。
说起它的收藏,纯属是意外所得。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我痴迷于绘画,除了吃饭睡觉,一有时间就钻研此道。街坊四邻都知道我画画,渐渐地在周边有了一定影响。我家旁边有个房管所维修班,常和他们打交道,一来二去就和里边的工人熟悉了。记得有个水暖工小徐师傅,我们很是聊得来,经常一块昏天黑地地神侃。
有一天,小徐开口求我给他画一张以猫为题的国画。当年正值我画猫十分上手,为观察猫的形态、起居和习性,我家里养了三四只猫,画了许多速写,得心应手。小徐师傅的画我一天就画好了。送给他时,他十分满意,一再表示要好好谢我。
过了两天,小徐找我,说为了表示谢意,给我带了几枚印章。说实话,当时我对篆刻一窍不通,上面的字我也并不认识,只知道那几个都是老章。其中一枚令我格外喜欢,印章高五六公分,方形,正印方形带圆,拿在手里,质地光润,黑中泛黄,肃穆而神秘,细细的纹路隐隐让人感到这枚章一定不同寻常。
这枚印章,六面全都刻满字。正印为篆字,剩下的五面均为行草,以我当时的水平认不全。七十年代,鼓楼大街有个宝聚斋收购古玩字画,但是不对外开放。我想,这儿的人一定认识篆字。抱着求教的想法,进到这家店里,店里的一个老先生接待了我。我拿出印章说明来意,老先生很客气,拿在手里看了好大一会儿说,你是要卖吗?我说不是,只是想知道这上面刻的什么字。老人沉吟了一下说:“这是个闲章,上面刻了一句话,‘日向壶中特地长’,这也没什么意义,你要是想卖,就留下。”我戏称:“您给多少钱?”“这就是个闲章,东西不值钱,15块钱吧。”我心里一翻个儿,这么多!那年代,15块钱!一人的半月工资,想想那年代画画,手中拮据,又没参加工作,这的确能买不少纸和笔,真动了念头。我和同去的弟弟一商量,弟弟说,你还是别卖了,既然是闲章,你画画用得上。现在想起来,没卖就对了。
随着自身修为的不断提高,慢慢知道了我收藏的这枚印章原来出自一个大名家文彭之手。再看这枚章,才基本弄明白原来这是文彭给一个叫兀厓的人所刻。石章分六面:正印,篆字“日向壶中特地长”。边款;分别为:“兀厓词丈正,三桥文彭,嘉靖丁卯八月,初吉刻奉”。印顶刻行草书“日向壶中特地长”。
原来只知道文彭是著名的明代篆刻家,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才通过电脑查到了这个历史人物:
文彭(1498--1573), 明代书画家、篆刻家。字寿承、号三桥,堫号渔阳子、三桥居士,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是著名书画家文徵明的长子。曾任南京国子监博士,人称标国博。 能画擅书,书法以篆、隶见镠。尤精篆刻,风格雅正,质朴浑厚,加师秦汉,使当时印坛面目为之一新。仠开创了以青田冻石为印材,从此文人纷纷自篆自刻,完全脱离了与专业刻工皠合作,对篆刻艺术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他是公认的明清文人篆刻流派的开山鼻祖。
看到关于文彭的介绍,一种莫名的兴奋涌向心头。回头再看这枚印章,更加觉得它真的好可爱。首先这六面刻的字,简直是精美绝伦,无可比拟,再看无论是篆书、行书、字形还是刀法,更叫人无可挑剔。“兀厓”是谁?是干什么的?他们之间是怎样的一种关系?……这中间,一定蕴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秘密和故事。
岁月流逝,暗黄色的石头上已爬满了幽幽的包浆。我常常握在手中,品味欣赏。殷红的印章泛出历史的斑驳,大师的痕迹在我的手中停留,怅然悠悠,清凉中仿佛暗示着它与我是一种机缘的碰撞。
“兀厓”,历史上确有其人,此人姓霍名韬,字渭先,号兀崖,南海县石头乡(现属广东省佛山市石湾区澜石镇)霍族人。明嘉靖年间的礼部尚书。
霍韬平生勤奋上进,广博多学,文人学士多称他为渭崖先生。“大礼朝议”斗争之时,他援引古礼,揆之事体,主张嘉靖帝(明世宗),应尊生父“兴献王”为皇考,不同意群臣同议以兴献王为皇叔考之名称,义正词严,力排众议,并使得嘉靖帝最后采纳他的主张。事后升官,他也因避嫌媚上取宠,三次坚辞不受。嘉靖十五年(1536年)才官至礼部尚书太子少保。后明帝追封为太师太保 。
说起印的正文,虽然知道得最早,但这词儿是谁写的,以及出处还是不知,
再经查对,原来唐代诗人韩偓有诗:“清暑帘开散异香,恩深咫尺对龙章。花应洞里寻常发,日向壶中特地长。”出处在这里。知道印章的内容,更让人联想,当年印章持有者的地位与作者的关系和品位。这小小的印章,里边一定深藏着许多故事,后人永远不得而知。
以前,只是觉得这章刻得好,比较大,逢得意之作,总把它盖在显著的位置上。这枚章,很多年来为我的画增色不少,也得到了很多搞篆刻朋友的青睐。
八十年代,我的老师、故宫博物院书画组的研究员许忠陵先生看过这枚印章,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使我对这枚印章倍加爱护、珍惜。这枚印章和我有了不解之缘,伴随我走上了绘画之路。
前两年,北京一个叫老明的著名书法家,从他人那儿听说我有文彭印的故事,特意登门寻访。
我把这枚老章拿给他,他先去将手洗净,郑重其事地接在手中,恭敬地把印放在小桌上,虔诚地拜了三拜,才小心地拿在手里,如同欣赏一件稀世珍宝一般仔细观看。半晌,他才说道,文彭,是篆刻大家。这印刻得太棒了!首先,这石头够年份,颜色纯正,这包浆的成色,非年代久远不可显现;其次,正印篆书布局这么巧妙,刀法严谨,干净利落;再有边款,刻得如此精美以前没见过,现在很多人书写都到不了这个水平,别说刻了。文彭给当朝的礼部尚书刻印,说明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应该不错。你得到这枚印,相当不得了!今天能看到此印,一是和我有缘,二是与此印相遇也十分有缘。一席话说得大家都十分高兴。
老明是书法家,博学多才,见多识广。听了我的叙述,也同意我对此印的看法。惺惺相惜,其乐融融,愉悦的气氛充满了我的蜗居。老明铺就宣纸,即兴挥毫写了一幅六尺对联: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