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戏曲的传承

 写下这个题目时,心中颇为不安,源于对于戏曲的不甚了解,即便有些许接触,也只是不多的肤浅认识。
 但依然固执的写下这个题目,只因为心中层层感触碰撞不止的回旋,似乎注定了我必须用稚嫩的笔触抒写一下心中晦涩的所得。
 这种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门传统艺术历经漫长时段的传承与发展,清代步入鼎盛时期,新中国成立之初,已经发展到300多个剧种,剧目更是难以数计。
 戏曲扎根于中国民间,又不拘于一个,摆脱了时空的阻隔与束缚,将综合性、虚拟性、程序性化作三大艺术特色。相较于西方的歌剧、舞剧和话剧,题材更广,内容更全,也涵盖了更多的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法,因而成就一种精粹与华美。也成就了一种艺术的荣耀与光辉,在悠悠岁月中,无数的艺术家为之呕心沥血,痴心癫狂。
 其中,尤其让人感慨万千的或许当属孔尚任,他的青少年之际,正值明清易代,战乱频仍。目睹山河破碎,曾想隐居不仕。后来虽然改变初衷,仕途的一生却颇多坎坷波折。特别是当他上任于江南之时,更是受到前所未有的刁难与排挤,于是虽身处康熙盛世,为官一任,却只能身居陋室,窘迫困顿,虽有忧民之心,却无舒展宏志之力,进退两难,成一时之怪现状。他本来可以就此辞官归隐,然后挥毫泼墨,寄情山水,展示一种超脱,抒发一下对世俗的愤懑与鄙夷。像五柳先生一样,指桑骂槐,归隐田园。可是他却选择了坚持,并且不但丝毫未就此退缩,反而以更大的精力了解民间疾苦,结识明朝遗老,凭吊故国文物。本拟在宦海扬名的他,陷入了深沉的反思之中,思想上又起了激烈的变化。十年苦心经营、三次易稿,成就了《桃花扇》的传奇。
 从江南之而言,他的遭遇是很有些不幸与喟叹的,但他却把可能单薄的悲剧充实的厚重而完美,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又是何其的惊心动魄?
 或许正是有一代代人的秉承遗志,我国的戏曲艺术才会有如一直绝代奇葩,永世传承,也才有了一直的追捧与挚爱,同时也在丰富着人们的思想的同时,升华和净化着灵魂。
 论及我国的戏曲,就不得不让人提到京剧,这个剧种虽然产生时间并不长,可是却因其广泛汲取多种喜剧元素,成一家之长而备受欢迎。这种源头来自清乾隆末期四大徽班进北京后,于嘉庆、道光年间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互相影响,逐渐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北京土语,逐渐融合发展。
 其中,尤其是昆曲在我国戏剧界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 “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不但深深影响着被奉为国粹的京剧,而且在许多其它戏种种都可以寻觅到昆曲的身影。
 有资料显示,我国的戏剧种类曾经极其丰富,甚至有一地一戏的美称。可是步入当今时代,随着艺术门类的不断延伸,许多新式的艺术手段得到热捧,而我国的传统艺术戏剧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面临着种种空前严峻的挑战。这些挑战不仅仅是缺乏创新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人才的不断老化,甚至逐步因后继无人而相继随着最后的传承人的逝去而最终失传。
 于是,一系列拯救措施接踵而至,可是戏剧革新的同时,在保持原有的特色与吸引观众上又面临着一个新的瓶颈,由此,不禁想到赵丽蓉老师很多年前的一个取名《如此包装》的小品,其中对于评剧的包装之新潮在无限度的迎合大众的低级趣味中完全是有可能赢得广泛的观众欣赏,可是赵丽蓉老师却一语道破真谛,这已经与评剧无关。
 当今戏剧的危机也因此变得更加扑朔迷离,除了革新,还有继承,应该是一个革旧创新的唯美整体,割裂了任何一点,似乎戏剧未来的的命运或早或晚都是彻底消失于我们的视野。
 虽然我不是一个戏迷,可是每当听到戏剧时,心中依然有许多莫名的触动,或许因为戏剧本生净化心灵之妙在无形中的散发,也许因为难言的感动。
 尤其是看到许多的年龄尚小的孩童在戏剧上的一段段虽然有些稚气未脱,却依然神情并茂的投入与专注,心中涌现出的不仅是由衷的惊赞,更是无尽的慰藉,戏剧需要新的春天,而孩子就是未来的希望,却又不无担心,唯有希望艺术的传承无关乎功利尘杂,不要成为某种升学考级的敲门砖,更不要成为只为赢得几声赞许背后荣耀的光圈的附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