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九鹏溪的前世今生

 大家都说要“立足今天,回首昨天,展望明天”,也都知道什么《为了忘却的纪念》。我也来说三道四一下,说说九鹏溪的前世今生。
 九鹏溪,一语双关,即溪和九鹏。先从“溪”来讲,它发源于永安市小陶镇吴地村牛角山南麓,就是原来的宁洋县,说起来还是宁洋县的县城呢?那是在民国和刚解放的时候。
 这条溪上游叫作双洋河,下游叫作九鹏溪。双洋河,双洋,宁洋。双洋就来自宁洋,取“宁靖”之意。洋,东西洋,东西两洋成双,“宁靖东西洋”。因此原本就叫作宁洋溪。宁洋,一个县,1567年就有了。
 九鹏溪,九鹏,漳平南洋乡的原名。九鹏,九鹏乡,九鹏社。九鹏,作为村落,一五四七年就在地图里了,但是作为溪,就不好说从哪时开始。一五七六年的时候,在这里建起了邮政设施,叫作公馆铺。公馆铺,公馆,想必在一五七六年前后就出现了。
 公馆,就是驿站。也是有名有姓的。叫作岭头公馆,属于宁洋县管辖。当然喽!这公馆是宁洋县的头头建的。这头头可是大有来头的,叫作邓于蕃。广东来的,在任期间经常大兴基础设施建设。
 大旅行家徐霞客经过的就是这个公馆。那个时候,也是公馆扬名的时候。1628年,又一个值得注意之年,一个让人们难以忘怀的一年。这一年的春末夏初,徐霞客乘船经过了这里。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每经过一个地方总要吟诗作赋作为纪念,自己纪念,也为他人纪念。徐霞客也不例外,在他的名著《徐霞客游记》里肯定要照常记下。关于这建筑,有两个字的记载。这两个字,倒不是公馆,而是以公馆为基准推进,叫作“馆前”,即公馆的前方。
 凡夫俗子的经过,对文人墨客来讲,就换个叫法,叫作游历。游历,所以也不止公馆这一个地方。
 呶,就有九鹏溪的几个险滩。这其中就有个叫流水滩的地方。可惜的是以前讲了滩,而今却说着崖。不过,想一反古人的东西却是难上加难,正如有些山路,九曲回肠过后就又回到了原点上。要知道南辕北辙是行不通的嘛!还是得利用水来作文章。
 水,也大有文章可作。水,一有了水,一个地方也就有了生气。何况这个地方也是藏龙卧虎的?那么,藏的是何方神圣呢?藏的就是这里的水神~流水公。说起这流水公,普普通通的名字却有两种写法,徐霞客说是“溜水公”,地方资料却记得“流水公”,个中原因可暂且不论,姑且把它当作是现名和曾用名吧!为什么要说到这些呢?因为一个地方有了人,就有了设施,也就出现了人所寄托的神灵。据说这流水公,当地人还建了一座庙来供奉 他。这座庙就叫作流水公庙。至少在一六六二年前后就出现了。
 崖,应该说是山涧,大山涧。山涧上流淌下来的一条涧水,徐霞客把它叫作一缕飞涛。一缕倒是贴切,“飞涛”却是季节性的。请记住农历的四月初一,入夏的第一天。
 流水公庙的山坡上还有一处古迹,那就是一口古钟,一口硕大的、提醒人们的古钟。这钟,现在已经去也。那是在大炼钢铁的年代,应该是南洋公社梧溪大队,兴师动众地活动起古钟,一不留神,古钟就咕碌一下滚了下来扑通一声跌了下去。这古钟,市里文保部门的前负责人至今还耿耿于怀,几乎逢人便说。时光流逝,改朝换代了。公馆仍然健在,正当年嘛!继续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
 大约在一六八八年,又是一父母官主持了工程建设。这个工程,也就成了时至今日硕果仅存的设施。虽然建筑不再了,功能却还在,还增添了几个。这就是公馆渡,今天的九鹏溪渔人码头。
 经济发展了,要致富先修路,可是这一带遍布着山,“九山半水半分田”。山是不好走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而“闽道更比蜀道难”。怎么办呢?不是有水吗?可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此路不通就改投他处,于是就走水。这也就应了句“条条大路通罗马”。这里的“罗马”,应当就是闽南金三角的一角——漳州。
 说起漳州,就要讲讲她的母亲河~九龙江。九龙江原来叫作漳江,开漳圣王陈元光老家的一条河,哺育过他的。人在他乡,难免就会想念着。更何况处在一个危机四伏的环境。漳江的上游,也就是九龙江的北溪,流过一片地势较为平坦的地方,像脸盆的盆地。取名漳平。
 无论是宁洋还是漳平,在大多数时间里都是属于漳州管辖的。自古以来就是,建县以后几百年来都是。于是,就有了闽南方言的次方言。这,无论从哪里过来的,久而久之,都操了起来。淡化了什么福佬、闽中、莆仙,还有客家民系。
 客家,可不是一般的客家,这些客仔人来自四面八方,有闽西的,也有粤东的。三大客家地,就到位了两个。“人多力量大”在里发生了作用。这些客家人里,人数最多,影响最广的就属来自粤东的东江儿女。他们建屋哈(围屋),随着时光的推移,也密密麻麻地布满山头。关于他们,也流传了不少故事,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五虎下山”。这些构成了九鹏溪畔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不是说“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吗?这里也不例外,有一条漫长的“古道”。这古道,也就是省道,应该在一五七六年的时候就有了,最晚也在一六六二年之前就开通了。这是一条通往省城的省道,道路中间设有几个驿站和邮局。是一条商贸要道。可以说是一条闽西南的茶马古道。在漫漫长河中,每条路都会或多或少地留下一些前人的足迹。水路,徐霞客来踏访了。省道,当然毫不示弱,不无例外地留到了水仙茶,一个来自闽北南平建阳水吉的名茶。
 那是在一九零零年前后的一天,三个年轻人不远百里地翻山越岭。他们的身上带来了茶苗,一个年纪轻轻却久负盛名的茶种~闽北水仙。说起这闽北水仙,她可是乌龙茶的孙女、武夷岩茶的女儿,她的姐姐就是大红袍。到了闽西南,会习惯吗?不要紧,姨妈铁观音也在这里,也会照顾照顾的。
 斗转星移,又到改朝换代了。这次,公馆渡仍然发挥着作用,而公馆却没那么幸运了,不过也年老体衰到了退休年龄了。退居二线,成了过客们下榻的地方,变相的客栈。
 最晚在这个时候,有一个来自东边的小男孩,和店里的女人,不知是老板娘,还是店家小姐。反正是个女性。他俩喜相逢了,还意外怀孕。流产,那时只有堕胎,一东窗事发,索性就认了吧!好好生下孩子。那小子是最后一个,受孕的最后一个。认祖归宗,就算是他的吧!他们就是至今广为流传的一个民间故事,一个在庞大的家族里口口相传的开基故事,当地地名和铁观音由来的典故。
 “纸包茶饼”出现了。市场不错!那就广为推广吧!规模是上去了,这做茶得用烤料吧!那就就地取材吧!你看,这深山老林的,这么多这么好的木材。找个地方烧炭吧!开山伐木烧成炭,源源不断供做茶。鸟儿这么多,就叫 鸟儿谷吧!鸟,九鹏,鹏,可以!就这样叫开吧!
 省道的对面,就是公馆渡了。从古道到公馆渡,留下了朱毛红军。朱毛红军的到来,是在一九二九年的八月七日。那时,红四军在朱德的带领下从宁洋县城出发前去开辟新的据点。公馆渡开始发挥作用了,这条联结漳平宁洋两地的必经之路。当他们踩着泥泞的山路来到渡口对岸的时候,面对着奔腾的洪水,一条当地人传说土匪内讧染红的鲜血的溪流。无桥可过?就用人吧!关键时刻,靠人不如求己。于是乎,一拨接着一拨的顺着两头的绳索趟了过去。一上岸就带着裤腿上的水土疾行军。这就是著名的公馆渡战役,一场令一些亲历者在事隔半个多世纪以后都记忆犹新的血战。
 转眼二十年过去,解放了。公馆,已经瘫痪在床,奄奄一息了。公馆渡也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仍然老当益壮地劳作着。省道也渐渐一日不如一日了,渐渐失去了一些功能。流水公庙却还是香火鼎盛着,靠山吃山的人还要生活嘛!
 这房子,没有了人气就要倒掉。公馆,手脚也渐渐不能动了。所谓的缺胳膊断腿的。山雨欲来风满楼。噩耗是一个接着一个。宁洋县被取消了。建制一去,又地广人稀,对于这地方原本就有点吃力。现在倒好,放弃了。随他去吧!这个鞭长莫及的地方。由中村代管吧!主人还是同一个。不要紧的。即使换了也没办法。都抛荒了。成了乞讨大军的避风港。
 这山可种茶。那就动起来吧!公馆渡,还在。南洋公社和双洋公社的乡情有所不同,地少人多。毗邻的梧溪开始骚动了,耕山队开山种茶了,在沿溪两岸。“已经是第八个年头了,就在这里安营扎寨算了。反正他又顾不了那么多。这里就作为根据地吧!”就这样,南洋公社在这里住了下来,久而久之,自己也就日久生情了起来。周围的人也见怪不怪了。他们都认为这是南洋公社的地盘。眨眼到了八十年代,双洋有了发展,这人多了,就要土地,农民嘛!于是乎就东翻西找了起来。找来找去,就翻起了帐本。“这历史上还是我们的哩!”好,那就去拿回来吧!你们这群拿来主义者!“怎么可能是他们的呢?”南洋人有点纳闷。数典忘祖了嘛!那就打吧!这次打斗有点像是当年的土客械斗,闽南语系的龙岩民系与客家人的武斗,在闽南话与客家话双语区广为流传的“五虎下山”就是明证。大打出手也不是个办法。那就过公吧!由政府与政府去解决。
 十几年后,水库建起来了。
 又过了四年,景区建起来了。
 旅游产业,带动了一系列的东西,什么餐饮、就业等一大摊。那就继续吧!斗来斗去,双洋拿出了杀手锏~一堆史料。这堆史料,可算是弥足珍贵,有各个时期的土地证、林权证等。还有早些时候的地方志,有宁洋和双洋时代的。历史终归是历史,纸是包不住火的,双洋这些东西使之占稳了脚根,笑到了最后。
 该有个了结了,这几十年的纷争。“从全局来考虑,为了和谐,为了稳定,不公开,秘而不宣地处理吧!”嗯,这也好,先分一羹再说吧!再说这改来改去,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改回去的,彻底的改回去。时光已经到了新千年的第九个年头,又是一个春夏之交。
 人家都说以史为镜,也没希望大家得到些启示,能有点启发就心满意足了。如果有所异议的话,就当作一个懵懂小子随口说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