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青帘美如画

 “青帘夜静客舟停,溪上人家户已扃。记得昔年沽酒处,星星渔火散烟汀。”这是诗人吕符惠对青帘旖旎美景的高度赞誉。因这首诗,我无限憧憬青帘,总想去走一遭,欣赏这如诗如画的青帘。
 青帘河位于庐江县白湖、龙桥两镇境内。昔日多酒家,因酒家以青布制酒幔,远远看去,像一道青帘挂在天际,故名青帘。入晚,一叶叶渔舟靠岸,一艘艘航船停泊,点亮渔火,如天上的星星闪烁,水中有火,岸上有灯,灯火相映成趣。波动灯摇,灯摇水晃,绘出一幅浮动的烟汀渔火图。“青帘渔火”成了庐江古八景之一,无数文人骚客竞相歌咏,佳作连篇。我不是诗人,只能借助诗人的思维驰骋想象,尽情地徜徉在那如梦如幻的美景中,沉醉不醒。
 有缘就一定能相逢。我和青帘有缘,自然有机缘相遇,相亲,相知。炎炎夏日,我带着炙热的激情去青帘,脚一踏进青帘的河堤,一股久违的情感就如河里的波浪层层涌来。
 宽阔的河面有西南风的推波助澜,显得异常活跃,那层层叠叠的浪花追逐着,欢笑着,一如我此刻的笑容。清风旁若无人地吹,掠去我的汗珠,亲吻着我的肌肤,一种熨贴舒爽无比!河中的绿洲树木茂盛,大肆挥霍着绿,鸟儿隐藏期间,演唱着喜悦的大合奏。间或,有几只白鹭从芦苇丛中扑棱棱地飞起,煽动着翅膀悠闲地盘旋,倏地落到蒲草间不见了。岸边芳草葳蕤,漫不经心地绿,仿佛要流淌进河里净化水源,让人们重见蓝盈盈的天,清粼粼的水。一只渡船载三四个人,马达突突突地响,转了180度掉转头,径直向对岸驶去。河面撒下了他们的笑声,与浪花融为一体,一起向鱼儿传递凡尘俗事。对岸的马鞭山逶迤而去,不时回眸青帘河。
 街道早已改变了模样,一条约10米宽的水泥路替代了原先的青石板路面。路边的石榴咧着嘴欢迎我们这些远道之客。两旁是栉比鳞次的二层楼,大多经商,商品玲琅满目,虽不规整,但都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和种田需要的农具、化肥等。南边的房屋临河,人们枕水而居,醉里梦里的桨声、橹声和汽笛声,织成千年不衰的诗韵。北边的房屋依着一望无际的杨柳圩,绿浪随风翻滚,是天然的氧吧,人们尽情地呼吸,心旷神怡。我站在一条幽邃的小巷口,衣袂飘拂,宛若被绿色的风包裹着,舔舐着,清新的气息沁入肺腑。清风无价何须买,悠哉,快哉!几位老人见来了陌生人,主动迎上来与我们攀谈。古街比较狭窄,粉墙黛瓦马头墙,染坊、客栈、茶坊、酒肆、肉铺、米行、布坊、澡堂、杂货铺……一应俱全。棒槌敲醒了晨曦,码头上热闹非凡,人头攒动,商人挑着货物,脚步随着扁担晃悠的节拍走下跳板,进入了熙来熙往的人流,在一片讨价还价中达成了交易。小贩的吆喝声,牛马嘶鸣声,铁匠铺的打铁声,玩猴子把戏的锣鼓声演奏着一曲生动的曲调。暮霭笼罩街道,灯火次第亮了起来,仿佛是天上的街市,人在街市走,如在画中行。街灯与渔火演绎着青帘夜色的温柔和祥和。这里与其说是《清明上河图》的一个缩影,还不如说是张择端以青帘为蓝本绘就的《清明上河图》。对青帘的历史,这几个老人口若悬河,如数家珍,一边指点一些古渡口的地点,一边咀嚼着古老而朴实的水乡文明。昔日繁华,虽销声匿迹,但深深烙在青帘人的心里,代代口口相传,绵延不绝。
 青帘河已经拓宽了几十米,成了西河的一部分, 黄陂湖的水经过这里从凤凰颈入江。几十万吨轮船可以自由航行,钟山铁矿、龙桥铁矿等的矿石源源不断地运出,青帘河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最引人注目的是每年的六月六龙舟赛,几十条龙舟竞渡,爆竹声声,烟花朵朵,彩旗猎猎,锣声、鼓声震天响,加油助威声响彻云霄,来自四面八方的观众蜂拥而至,两岸边的堤坝,房顶上乌压压的一片,青帘河和青帘街是一片欢乐的海洋。龙舟赛是群众性自发组织,家家凑份子,或按村庄或按姓氏买龙舟成立龙舟队,自费训练,自费比赛。六月六是吉祥的日子,这天参加龙舟赛的村民无论多远都要及时赶回来,被选中的村民有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他们为集体而战,为荣誉而战。龙舟如离弦之箭飞驰,比的是速度,比的是耐心,比的是力量,比的是通力合作的水平。在参赛队员的身上体现了一种团结合作的精神,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看着那些奋勇划桨队员的画面,我也跃跃欲试,想一展身手。错过了今年的龙舟赛,明年我一定来观看盛况,弥补一生的缺憾。
 青帘,一个诗意的名字,它似一卷泛黄的书,静静地讲述曾经的岁月和深深浅浅的往事。这时,一个戴着草帽的农民手拿竹篙撑舟离岸,将夏天划向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