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败退的江南

 江南,字面意义为江之南面,而在中国古代江特指长江,江南即长江之南。江南是一个地理区域概念,但是其范围却是模糊的,在历史上所包含的区域也是不断变化的。在人文地理概念中特指长江中下游以南。广义上的江南涵盖长江中下游流域以南,南岭,武夷山以北,即今湘赣浙沪全境与鄂皖苏长江以南地区。狭义上的江南指长江中下游平原南岸。《左传》中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说的正是楚人在南方开荒创业的故事。然而为何江南地区后来为何会成为人们眼中的“堆金积玉地,温柔富贵乡”呢,这个江南地区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北方的败退有关,这更重要的是后者。
 江南和中国广大北方地区相比,有着肥沃的土地,充沛的雨水,温润的气候,密布的河流……更加适合人类居住。江南地区不仅有良好的自然环境,而且还有许多美景。铁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这一对子,很有韵味,与江南相对应者,不是江北而是塞北,它暗示了江南的和平,安逸,美好,因为与它相对的是铁马(战争),秋风(肃杀,凋零)。随着时代的发展,江南成为了烟柳繁华之地的代名词,众多文人不惜笔墨赞美江南的美景。或许是写江南美景的词太多太好,忆江南成为了词牌名。“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对江南的怀恋和赞美。“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是江南的代表,西湖是杭州美景的代表。据说“靖康之耻”后,宋高宗赵构一路南逃,到了西湖竟然不走了并且在杭州建立临时的都城,这就是临安的由来。西湖不仅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摇曳生姿,还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婀娜妖娆,西湖的美景实在是太多,后来有了西湖十景。传闻说金主完颜亮在读到柳永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句子时心中充满了向往和想象,于是挥军南下。这是由西湖美景引发的一场战争。有了美景,怎么能没有美人呢。而苏杭盛产美女,南京更是有秦淮八艳闻名于世。金陵帝王州,秦淮佳丽地,南京的繁华景象不是胜利带来的,恰恰是相反,它的欣欣向荣是因为失败,说具体点就是因为北方政权的败退带来的繁荣。
 然而时代在往前发展,昔日的蛮荒之地最后成为了经济重地。但是江南地区的繁荣似乎总和北方的败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几次大规模的南迁促进了南方的繁荣。一次是西晋末年(311年)的永嘉之乱。匈奴等游牧民族攻下洛阳,掳走了晋怀帝,晋氏政权流亡南方建立东晋。北方的士族地主们纷纷南迁至长江以南,史称“衣冠南渡”。唐代的“安史之乱”也是一次南迁。被更多人所知晓的当是宋代的“靖康之耻”,金国灭了北宋,掳走宋朝徽,钦二帝,宋室被迫南迁至临安(今杭州),史称南宋。这次中原文明的南迁堪称历史之最,迎来江南地区发展的黄金时代。其实早在唐代江南地区就已经成为了赋税重地,韩愈曾认为全国赋税比重“江南居十之八九”。在北宋的时候,太湖平原的苏州,常州,秀州(今嘉兴),湖州成为了朝廷的粮仓,于是有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强化。随着三次大规模的南迁,中国的农业中心从北方转移到了南方,文化中心也随之南迁,造就了江南的经济和人文基础。江南地区俨然成了避难所和大后方。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北方的败退造就了江南的繁荣。
 前面说的是国家的败退,官员的败退也为江南地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而中国古代也大都是以中原地区或是北方地区为政治中心。六大古都中只有南京和杭州在南方,在这两个地方建都更多的是偏居江南时无奈的选择。官员若是到江南做官,大多是败退而来的。公元282年,大诗人白居易被贬为杭州刺史,这是白居易的幸运,更是西湖的幸运。虽然政治上失意,但是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到了杭州后,先是疏通李泌开凿的六井,其次是整理西湖,筑建湖堤,湖堤也就是今日所说的白堤。三年后白居易离开杭州时,他为杭州人民留下了一湖清水,一道芳堤,六井清泉,两百首诗。杭州人民扶老携幼提着酒壶,洒泪饯别。到了宋代,苏轼接过白居易的担子,继续治理西湖,并把多余出来的淤泥杂草在西湖上构筑了一条横贯南北的堤岸也就是今天的苏堤。
 当然败退的文人中,也有不能做官的,于是就到江南经营自己的一番小天地。拙政园是苏州园林中最大,最著名的的一座,被誉为“中国私家园林之最”。它的第一任主人明代大臣王献臣,晚年遭东厂陷害而辞官回到了家乡苏州,取《闲居赋》中“拙者为之政”之意修建了拙政园。这园林里安放的不仅是身体,更是灵魂。中国古代文人描写江南的诗词文章可是说是不胜枚举,然而对江南的描写却更多的是一种理想化的想象,“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更是直接地说出了中国人的一种愿望,一种“天堂情结”。江南从某种程度上说成为了梦想的栖息地,是历代文人的“理想国”和“乌托邦”。
 江南是失败的江南,中国历史上不乏南北对峙的局面,然而以南宋,南唐,东吴为代表的南方政权大都被北方政权所灭。失败的江南有太多不堪的记忆,只要想想南下和北伐两个不同的词组,就知道南北方在人们心中的强弱。南方想要打回北方去,需要有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勇气,要卧薪尝胆,要闻鸡起舞,要悬梁刺股,可是就算是这样,结果也大都以失败告终。而北方打过南方,就如严冬里的强大寒流,势如破竹,锐不可当,浩浩荡荡百万雄师渡过长江这还不是很容易的事情。这首先在气势上就先输了。其次江南地区醉生梦死的环境也是江南失败的帮手。前面已经说过,江南经济繁荣,可以过上富足的生活,不仅有美景,可以在西湖断桥上风花雪夜,而且还有秦淮河畔的美人在侧相伴,好一幅良辰美景的景象,有了如此舒适安逸的生活环境,那又何必自讨苦吃北伐呢。在这样的环境下待久了什么雄心壮志都被淹没了。正所谓“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再次由于生活环境的差异,北方大都是游牧民族,从小在马背上长大,自然是能征善战,加之又是吃牛羊肉长大的,长得也比南方人强壮。最后在南北双方对峙的时候,北方的君主大都是怀有雄心壮志的,而南方的君主大都是软弱无力的昏庸君主。
 有一个词叫做偏安江南,长期以来,作为江南文化中心的秦淮河,它的常态似乎只能是醉生梦死。正所谓“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以秦淮八艳为代表的江南女人不仅是红颜薄命,要繁荣文化振兴经济,而且是祸国殃民的祸水,要背负堕落亡国的黑锅与恶名。这其中以陈圆圆为代表,都说吴三桂为了陈圆圆而让清兵入关。当然也不乏有血气的女子。江南似乎是软弱无力的,也是堕落腐化的,它的各种毛病,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一切还都是北方的失败带来的,无论是衣冠南渡,还是靖康之乱,这都不是江南的过错,只是秦淮河宽宏大量地接受了中原王朝的失败,无可奈何地囤积了失败的耻辱。多少年来,失败和耻辱始终笼罩在秦淮河畔,这里是出后主的地方,这里是亡国之都的代名词。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江南更是承载了许多不堪回首的记忆。中国近代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在南京签订,也正是因为这次失败,让上海这个昔日的小渔村逐渐变成了十里洋场的国际化大都市。1945年抗战胜利,一批国民党元老力主国民政府迁都北京,理由就是这里王国气息太重,太腐败太堕落。时至今日,长三角地区仍是中国最繁荣的地区之一。
 江南是失败的江南,江南也是繁荣的江南。然而是繁荣让江南失败,还是失败让江南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