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伍弱文先生14日去世了。真是,悲痛。”4月17日下午,我的博客里,一位西安的文友发了一张纸条给我。这突如其来的消息,我怔住了。
这怎么可能呢?
半个多月之前,他在博客里回信给我,说起我编辑《百年求索》那部书和稿费的邮寄地址。书已寄出,不知他收到没有?稿酬还没来得及汇呢!
他怎么会过世呢?
他,今年才48岁,好端端的,既不抽烟,也不喝什么酒,怎么说就走了呢!
我不相信这一噩耗是真的。他不可能死,他不会死,他不应该死。
接下来的两天,我连忙打电话呼唤着他,没人接。多方(我有他哥哥的电话)联系咨询,一直到19日夜晚,伍老师那读大学的女儿回了我电话,才相信他真的过世了。我的眼睛湿润了,这实在太可惜了。我低着头,默默致哀,十分怀念与他相识、相知的岁月。
我与伍弱文老师认识,可追溯到2008年。与他见过一次面,那是2012年9月我的家乡举办旅游节,他应邀从千里之遥的北京飞到了桂东。
相见时,他穿着一件简朴的灰色衬衣、一条黑色的裤子。在我的印象中,他,中等的个子,微长的脸,瘦削的身材,说话细声细语,不急不慢。在桂东,我陪他走了好几个地方,彼此之间披肝沥胆说了很多的知心话儿。他比我年龄小,却颇有些像大哥一样,他比我智慧、见地、经验,他的神情,透着真诚、热情、忠厚、慈和、幽雅、纯然。
哪里知道?离开桂东那天,我送他上车,竟然成了永别呢!
伍老师的家在雪峰山下——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游家镇东岭管区金枫村伍家院。大学毕业之后,他被分配到家乡工作,第二年就任了乡团委书记,后来还担任过乡里的党委书记。
他曾经对我说,跟一个国家和一个家庭一样,人不能个个都讲享受,总得要有一些人去奋斗。
于是,他奔驰,从湖南那个小山城北漂到了北京。在北京,从事他十分喜欢的编辑与写作工作。
从他的住地到工作单位有52公里。由于在城市生活支出大,他的薪水收入又不高。他每天上班,不得不坐地铁,赶公交车。临睡之前,他调好闹铃,早晨5:50准时响,半小时内做好上班准备,包括吃早餐,用饭盒带1份中餐。6:20出门,途中坐二趟公共汽车,坐二趟地铁。说是坐,其实是站,一般车上坐满了人。大概2个小时后,即8:20能赶到办公室。下班回来,他喜欢在地铁前的小摊上买一个红薯或者煮玉米充饥。就连那些卖红薯、卖玉米的小贩都认识他了。
伍老师是一位学者,作家。他不曾一天歇过,躲过懒。他创作不息不倦,作品有4000余篇,在《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农民日报》、《中国社会报》、《中国文物报》、《中国纪检监察报》、《新民晚报》、《湖南日报》等全国200多家报刊发表文学作品2000多篇。
文如其人。读他的文章,感受到的是真诚,不蔓不枝,恰到好处,增加不了一句,也删节不掉一句。他的文章构思奇巧,语言跃然于纸上,显得十分贴切、鲜活。他的不少作品成了名篇,编入了学生课外读物、中考试题、高考试题库。作品被大量转载于新华网、CNTV网、人民网、中国新闻网、新浪、网易、凤凰网、中国政府网、中国作家网等。散文题材为中央、地方多家广播电视台播放。
伍老师给底层奋斗的文学创作者以极大的精神鼓励和智慧启示。
他是中华作家联谊会的创办人,他为喜欢文学创作的人搭建平台,提供帮助,他收集全国各地报章的投稿邮箱,告知人们写稿、投稿要注意的一些事项。
他告诉我发电子邮件,每一个字母都要靠紧,不能有空隙。粘贴的邮箱地址,两边的符号要消除。先建几个邮箱,练习自己给自己邮箱发信,训练一下。
记得,2010年8月,我把我的处女作——《井冈山麓沤江波》邮寄了一本给他。没有料想到的是,他百忙中抽出时间,写了一篇《桂东的文化名片》读后感,给予我莫大的鼓舞和鞭策。
后来,他启发我说,写作的人,心理上一定要有自信、自强,但不能自骄。给我指明的方向是,以文史为中心,有计划地写作,写作的范围要宽,多看全国的资料,立足全国,多写稿件,多向报章投稿,多参加一些各地的征文活动。对于自由作者而言,不是记者,最好多写些正能量的稿件,不写或少些负面时政的文章。
我自己贫乏得很,肤浅得有些可笑。曾想“行万里路”,到处走走,把天下所见所闻写出来。他写信告诉我,创作,到外面走走不是不可以,但主要是多看文章、资料、视频,哪有那么多钱到处走呢?
他,就像大海上一座灯塔,一个航标,给了我文学、文史创作道路上照明,给了我方向,给了我诸多的指点、帮助,减少了我创作暗中摸索之苦。
伍老师是乐于助人的。2012年5月,我的第二本拙作——《乡情依依》杀青时,我问他找哪家出版社可靠?他热情地表示祝贺,并向我推荐了一家出版社,把编辑室主任的联系方式、电话号码告诉了我。他说:“直截了当的向编辑主任说‘我和你是朋友关系’” 。同时,我还把书的电子文稿发了给伍老师,请他作序。
是年6月6日,他给我回信了:“我把手提电脑弄到医院,写成了,写的比较仓促,还有两个字要请你填一下,即篇数与字数,已发你邮箱中。我的简介,如篇幅有限,可就不要。”
当时,我真的不知道伍老师病倒住院了。我也万万没有想到,一个只见了一面,不深交的朋友,会那么地认真,会那样尽力地帮我,会那样的谦和。他对于我的帮助是巨大的。由于天远地迢,我也不知道该怎样去感激他才好,只好把这份感动,这份友谊永远记住了在心坎里。
大凡有朋友的委托,不管是他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他总是乐呵呵的,显示的是高兴、热心、诚心,他从来不曾显出不耐烦,他总是尽心尽力去办好。
他胸中毫无城府地给人以文学指点,他一生在做有益于人的事儿。
2013年3月,他得到一部元代的带密码的金刻《红楼梦》残本,他为了破译《红楼梦》密码,放下了所有的写作,也婉言谢绝了不少报纸、杂志的约稿,他全身心地扑在《红楼梦》这本世界名著的解密上。一年的努力,终于成功破译了《红楼梦》的密电码,接着,潜心创作了2000篇作品,已经发表了685篇。
伍老师是性情中人,他爱好奇石,他在北京也种菜。他的住地不远有一块菜地,他种了一些菜蔬——苦瓜、茄子、辣椒、水瓜……我也忘记问他,地是租来的还是不用租,反正他一有空闲,会去种菜、除草、浇水、施肥、摘菜。菜不是为谋利,而是为了家中生活。
伍老师曾嘱咐我,写文章的人不要熬夜,要注意休息,晚上11点钟之前无论如何要休息。真没有想到的是,谆谆教诲别人要注意休息,他却忘记了休息,把生命交给了文学创作,最后,因为肝功能衰竭,吐血病逝于北京一家医院。
桃花谢了,杏花纷飞,花落地时,把我期待的与伍老师再次重逢敲打得支离破碎。我的泪,泫然而出,飞扬在风中,飞扬在这个春天里。
伍老师走了,从此,天人永隔。我丢失了一位真挚有益的朋友,我失去了一位最有见地、智慧的老师,我再也看不到伍老师的笑容了,也再聆听不到他的教诲了。然而,他温和的笑语,他的真情、热心、耿直,依旧鲜活着,在眼前晃动着,他奋斗不懈的精神,永远活在我的心中,永在他的友人心坎上。
作者简介:陈俊文,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井冈山麓沤江波》《乡情依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