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桌”
临近春节,携妻儿回老家陪父母过春节。年终岁末,节前节后,婚嫁喜事多,常常被请“吃桌”。话说“吃桌”,儿子感到奇怪,吃饭吃菜,哪有“吃桌”的,桌子怎么吃?
“吃桌”在老家指被宴请,宴请方叫“办桌”,赴宴叫“坐桌”。宴请通常指婚宴、庆生或佛诞日,平常的吃个饭是不能叫“吃桌”的,“吃桌”是要有一定规模和规格的。以前,农村老家,平时的吃饭,饭桌旁没有摆设椅子,大家都是盛碗饭,夹些菜放在饭上,庭院外、门槛上,或站或蹲,吃完一碗再去盛。宴席才有围坐在桌子吃饭,许是“吃桌”由来之说法,寓意“吃桌”的档次。
“吃桌”须得人家有邀请方可去,否则会被笑话贪吃,如果宴请方是较至亲的,有说到时把小孩也一并带去,有安排桌子数的,要不是不能跟的;宴请方邀请了,又必须得去,要不下次自己邀请别人时,人家也不会来,礼尚往来,相互给面子。
“吃桌”是盛宴,也是礼宴,自然也有诸多讲究。桌子是方形八仙桌,四面各摆一块长条凳,坐二人,整桌八人,故名八仙桌。入座有约定俗成的礼节,要排资论辈,大厅中堂左边靠北第一位是大位,必须尊给母舅端坐。“天上天公,地下母舅公”。宾朋嘉客先安排入座,舅母公在主人邀入座时,大家会不约而同地站起来,欢迎舅母公以示尊重。
菜是一道一道地上,讲究荤素搭配,讲究道数。通常十二道菜最到礼,十道次之,菜的道数需是双数,不能单数。如果是婚宴,第一道必上彩色圆子金桔汤,寓意多姿多彩、团团圆圆,最后一道固定为红枣花生仁甜汤,寓意早生贵子、甜甜蜜蜜,首尾两道甜汤,寓意甜头甜尾。中间还有些固定的菜谱,如猪蹄焖根、海肠白菜汤等,寓意吃根不断、长长久久等。其中有一道菜叫摆“活鸡”,即整只鸡一块一块斩好,按活鸡的样子摆在盘里,要敬请同桌中德高望重的长辈,用筷子先剔开,谓为“杀鸡”,其他人方可动筷开吃。上菜后,晚辈要尊重长辈先夹,长辈又会帮小孩夹,大家相互招呼一起来,体现互尊互让、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吃桌”要注意吃相,要不会被人笑话没教养,不懂规矩。如用筷子夹东西,要夹靠自己最近的菜,不能在盘里翻搅,不能夹起又放下,不能用筷子指人。上菜间隙,筷子要整齐摆在碗口上,以示后面还有菜;最后一道菜上完吃了要离席,筷子得整齐地放在碗旁桌上,如果还摆在碗口上,主人会生气的,有暗示没吃饱之嫌。
席间,新郎新娘要桌桌“三敬礼”:敬酒、敬甜茶,敬烟。敬礼时,大家都要喝干,没抽烟的也要拿一根。捧酒、捧茶、拿烟要用双手,一手拿着,另一手轻轻托住,以示尊重。“三敬礼”时,还有专门的“念四句”,都是一些吉祥话、祝福语,如:“喝干干,生儿男;喝甜甜,生后生。”
“吃桌”,闽南风,家乡情。延续着淳朴的乡风乡俗,流淌着浓烈的乡亲乡情。
上元
上元,农历正月十五,新春第一次月圆夜,又称元宵节、灯节。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按中国民间的传统,这天夜晚,皓月高悬,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人们合家团聚,赏月观灯,猜灯谜,吃汤圆,同庆佳节,热闹非凡,其乐融融。
元宵夜,闹花灯,灯展,游灯,在中国大地可谓历史悠久,传承有序,源远流长。闽南泉州更是独具韵味,城里有城里的特色,农村有农村的别样。如今,融入了现代的光电技术,灯的取材,灯的制作,琉璃豪华,璀璨光鲜,活灵活现。而在农村老家,还相对保持传统。
每每元宵节前,村里就会组织一些能工巧匠,分工协作,制作灯具。有的削竹篾,有的制作灯笼骨架,有的糊灯纸,有的写灯字,有的制作灯座,有的上清漆……不出两三天功夫,排排花灯,造型优美,做工精细,展露于祖厝的各厅堂过道。灯书,“添丁发财”、“丁财两旺”是最常用的两个吉祥用词, “灯”与“丁” ,闽南语同念“丁”音,寓意人丁兴旺,财源滚滚。灯具既保持传统特色,也与时俱进。以前,点灯是用蜡烛,现在也改成了低压小灯珠,再配以蓄电池供电,游灯的过程中就不怕烧灯笼了。
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元宵夜,家家户户大厅门堂,灯笼高挂,万家灯火,熠熠生辉。村里集体游灯,百来米的游灯队,在夜色里穿梭流动,溢彩流光,蔚为壮观。整个村庄,到处是灯的海洋,光的世界,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游灯队从祖厝出发,沿着村里约定的线路,在整个村庄巡游一周,最后再回到祖厝。一路上,鞭炮齐鸣,锣鼓喧天,璀璨迷离,热闹开怀。
没参加游灯的女人和小孩,在家里等灯,也称接灯。等游灯队伍临到自家门前,烧香鸣炮,祈福许愿,点燃事先准备好的干松针堆,烧旺火,以示红红火火,兴旺发达,健康平安。接完灯,便是等着母亲煮汤圆,吃汤圆,平安年,团团圆圆,幸福美满,安居乐业,康安和谐。
挂在大门上的灯一直亮着,直至蜡烛燃尽自己熄灭。第二天早上,大人的第一件事便是先去看看门厅的灯,特别是家里有新婚的或准备要孩子的。如果蜡烛烧完后,也把灯笼给烧了,那是好预兆,叫“出灯”。定是喜临宗家,准会生男孩,添男丁,据说还挺准的。在以前,男人为丁,女人不计丁,“出灯”与“出丁”闽南语同音。有说法,元宵节也是求子的佳节良辰。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二《偷灯盏》解释,当时人们在元宵节偷灯的原因:“一云,偷灯者,生男子之兆。”这样一来,偷灯就象征着生育儿子,偷灯就是祈求子嗣绵延。
彩鞭连天如春花,红灯照里开万家。无论什么习俗,无论什么寓意,千百年来,元宵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人们物质、精神和审美的综合需求,更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