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霁月光风王尔烈

       家风乃国之民风。经朝历代家风在德望之家又称为“家规”“家矩”“家训”等等,一言以蔽之,就是“家教”。“无形的家风必须依赖有形的家教而得以流传并发扬光大。家风的形成往往是一个家族某一个人物出类拔萃深孚众望而为家族其他成员所宗仰追慕,其懿行嘉言便成为家风之源,再经过家族子孙代代接力式的恪守祖训,流风余韵,代代不绝,就形成了一个家族鲜明的道德风貌和审美风范。”(摘自《家风乃吾国之民风》)

       “文压三江号关东才子,清廉传世立百代家风。”这是我为家乡先贤王尔烈草就的一副对联。王尔烈(1727-1801),别名仲方,字君武,号瑶峰,辽阳县贾家堡子(今属蓝家乡风水沟村)人。以诗文书法、聪明辩才见称于世。在乾隆三十年(1771年)恩科“殿试”中,王尔烈拿到二甲第一名。一甲只有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二甲第一名也有名目,叫“传胪”。这四位,再加上“殿试”之前全国“会试”的第一名“会元”,统称为“科举首选”。据有关资料统计,清代开科112场,一个江苏省,就出现“首选”184人,其中“状元”竟达49位。王尔烈在清乾隆盛世取得如此佳绩,含金量自然要比其它时期要高。《辽阳县志》称誉其为“词翰书法著名当世者,清代第一人”。位于辽阳的王尔烈纪念馆,又称“翰林府”,“太史第”,并有“传胪匾”高悬其内,其功名不可谓不显赫,地位不可谓不优渥,但是在关东民间,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还是关于他的道德文章、人品学问的故事,人民群众看重的不是“翰林”的名分而是翰林的修为,关心的不是“太史”的头衔而是太史的风范。有人说“传胪”传家,无非浩然清气尔。

       王尔烈一生廉洁清贫的民间传说很多。比如他为官有年仍然两袖清风,穿着寒酸,为嘉庆皇帝发现,便委以安徽铜山掌管铸钱之职,使其得以乘机发财。但三年之后回京,嘉庆召见,询其现状,他答道:“除三枚铜钱外,依旧一无所有,两袖清风。”这三枚铜钱,都是王尔烈当时铸钱的“钱样子”常年手握,磨得溜平锃亮。嘉庆感叹地称他为“老实王”由此加以重赏,为他在家乡辽阳建造豪宅府邸,但他却把府邸用以办学,而自己只住几间平房。 高深,为有清一代关东地区首屈一指的士人。眼界决定境界。态度决定脚步。心态决定姿态。王尔烈之所以有如此修为,如此“高大上”,与王氏一族重视家风建设不无关系。

       “谨言慎行,宽厚忍让,抱诚守真,廉而不刿”是关东第一才子王尔烈的世代家训。王氏家族原籍河南,后迁往扬州,明末,王尔烈四世祖任辽东都司指挥。他的祖父王天禄精通儒史与医道,不仅以妙手仁心悬壶济世、治病救人,更以儒家文化传统教育子孙后代。父亲王缙学识渊博,酷爱读书,历来遵循“训士有道,虑事有方”,讲求“尽孝于家,尽敬于师,尽忠于上,尽诚于事”。良好的家风和世代家训使王尔烈养成了淳朴笃静的禀赋,也塑造了一位双肩明月,两袖清风的天下为官者的典范。《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每个廉洁之身必出自美善之家,而廉洁之风首先就应该在每个家庭生根。王尔烈从走上仕途到古稀致仕,岗位屡更。但不管在中央还是在地方,不管执掌司法还是管理茶汤,他都秉持祖辈家训,严格自律,不贪渎,不谄媚,不慕荣利,生前连一部诗稿都没刻过。为官数十载,回乡时还是“几亩薄田,一望春风一望雨;数间草房,半仓农器半仓书”。王尔烈的渊博学识和为官操守赢得朝野一片赞誉。
 
       良好的家风锻造了王尔烈高洁的操守,铸就了他高尚的品格。悲天悯人而又乐天知命,冷暖自适而又随遇而安。不追高位而逐高格,不贪腐利而忠国事,不慕虚荣而臻完美。当年在考卷中他即声明“君子论身心,不论得失也。”他的一份关于“条奏武围”的奏折惹得大学士及兵部官员生了气,被仁宗皇帝“掷还”,虽未受处分,但仕途却大受影响。他冷仕屡改,从“陕西道监察御史”、“光禄寺少卿”到“通政使司参议”、顺天府府丞“,他却高兴此“官”“不关吏事”,“似可稍安”。足见其襟怀月白风清,高洁可见矣。

       王尔烈告老还乡,七十寿诞时同朝为官的僚友故交赠给他一架百寿屏。百寿屏荟萃了当时125位京城名家的字画126幅,其中寿字90幅,诗画36幅,有一楷书寿字无署名,传为嘉庆皇帝敬送,其余每幅均署名钤印。看看这些知名的官员和学者,许多人至今都能让人耳熟能详。其阵容的庞大而隆重,史上鲜见,一架屏风,可谓聚缩了京都的所有荣华烟气,濡染了乾嘉时期不朽的成就和荣誉。从屏风上的“公祝诰授中宪大夫内阁侍读学士加一级瑶峰王老大人衮大庆”看,王尔烈的这次寿庆活动完全是“公祝”,是翰林院的组织行为。一个行将“致仕”,要退休的老人家,能获此殊荣,足见其在京城官场、文场影响之大,声望之高。而这种威望与地位也是他靠人格魅力所获得的。同僚、著名学者邵晋涵对其评价所说:“处慎居位,有恪无怠。”

       一架屏风负载了一个清正廉洁之官的所有高风亮节,后人通过此屏风即可见这位十全翰林隆誉乾嘉的豪壮。嘉庆十六年(1811),王尔烈逝世十周年,这一年,他的好友,同科进士和瑛任职盛京刑部侍郎,专程到辽阳拜访友人故居翰林府,并写下《过辽阳城访故传胪王瑶峰同年宅并索齿录及遗稿》,其中有句:“千里关山渐挂剑,一门衣钵许传经。”王尔烈清正不阿的精神美德,正如和瑛所言,将传至千秋万代,永远鲜活。

       王尔烈晚年五世同堂,子孙众多,族中考取进士者三十余人,足见家风对家族传承的至关重要。没有淳厚家风,无法使一个家族瓜瓞不绝,更无法使一个家族不分崩离析。有认同感的家族才有凝聚力,这种认同感显然不可能是家族财产,因为财产常常被瓜分而最终罄尽,只有一种东西可以被家族中所有成员分沾,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因此增值——那就是让所有家族成员引以为豪的“家风”,家风是一个有影响力有美誉度的家族必备的要素,也是一个家族最核心的价值。“骨气乃有老松格,声明须共古人期”,这是清代重臣刘墉赞誉王尔烈的诗句。中国传统家庭通过家训教诲训导子女,通过严格的家风要求约束后代,称之为管教有方。如班昭《女诫》、颜之推《颜氏家训》、司马光《家范》、朱熹《朱子家训》等。王尔烈规定“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第八条规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领导干部在单位是领导,在家里是家长,是政风、家风的代言人。正所谓“其身正,不另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正人先正己是树立良好家风的关键,更是廉洁修身的基本要求。正所谓“严是爱宠是害”,党员领导干部应从严从实管家风。用“严”和“实”为亲属设置防火墙,为孩子扣好“第一粒扣子”,牢牢管住家风。

       家风的养成有懒于博大精深的“家教”。“家教”是所有民族都拥有的一种对子孙的教育方式,但以中国为最有特色,因为,在中国,“家教”尤为重要和必要。中华民族历几千年而血脉不断文明不坠,我们自有我们全社会共同尊崇的价值基础。这个价值基础是以儒家道德信仰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我们民族的信仰系统不是仰仗宗教,而是仰仗对自身传统道德的尊崇和修习,修习的最普遍方式,非仪式而是“教化”。王尔烈被嘉庆称为“老实王”,是乡间楷模、闾里师表。他手里发亮的三枚铜钱,是清正廉洁的明镜,更是教育后代的戒尺,这对后人传承清廉勤学的家风弥足珍贵。沐浴谦虚谨慎、严正朴厚的家风家教,家人及后辈自然会心存敬畏,勤于效仿,通过日积月累形成家族共同的价值追求和道德行为规范,廉洁奉公便有了精神支撑,便能守住做人做事的原则和底线,培树出世代相传的良好家风。如此,小家才能“清风徐来”,国家才能风清气正。作为领导干部唯有像先圣大贤们一样廉洁修身,才能坦荡大气地建设家庭,才能光明磊落地投身工作,才能一身正气地服务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