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坐上回家的列车,我依窗眺望,车外的树木和建筑急速滑向后方,眼前忽明忽暗,只听见铁轨发出有节奏的咣当声。这种声响合着心跳的节拍让我心潮涌动,思绪万千。
此时窗外阳光明媚,春意盎然,而我却像遭了四月寒霜,心灰意冷。回想来时的春风得意,雄心万丈,看看现在的悲惨结局不免让人失魂落魄,羞愧不已。我懊恼至极,反反复复地质问自己:“为什么别人可以一帆风顺,而我却连遭惨败?是否期望越大,失望就越大,伤痛就越深?是不是,我的人生非要经历一连串的打击和挫折?是不是这样我才可以清醒地认识自我?我甚至担心:如果有下次,我还有没有勇气再次一搏?”唉,真是悲哀呀悲哀!我真后悔自己来时夸下海口,要不是这样,或许,我自己还能稍稍原谅自己一点。
当得知自己被区上选为屈指可数的教师代表去上海参加全国教师基本功大赛的一刻,我兴奋、我激动、我自豪,我几乎有些飘飘然了。我想,我的才能终究可以派上用场,大显身手了。因为,我盼着这个时候已经很久了;曾经的失败,不得不使我为此而努力拼搏,一雪前耻!怀着稳操胜券的信念,怀着大展宏图的志向,我乘上东去的列车出发了。
一同前往的几位老师相见,少不了要自我介绍,相互奉承几句。一向不善言辞、有点木讷的我本不想多说什么,可熟悉我的郑老师在人前就要夸我几句了:“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作家吴##了,有他出马,这次的写作大奖必然拿定了。”
“不敢这样吹捧小弟,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这可是全国大赛呀。”我口里虽这样谦虚,心里未免得意了起来:如果这次比赛各行各业的人都可以参赛的话,我未必有获奖的可能,但这次比赛仅限于教师,其中的写手必然寥寥无几,我定能胜券在握。
火车上,大家聚在一起又聊了起来。不知怎的,话题再一次转到了我的身上:“该出书了吧,到那时你这位名人不要忘了我们呀!”
“出书倒也可以,只是出一本书不见得就是名人了,也谈不上忘不忘谁的。”见大家对我这么感兴趣,我便忘乎所以地拿出手机,让大伙瞧瞧一些获奖证书的照片。
“呀!这么多……”大家一边看,一边朝我投来赞许的目光。
“这都是些小奖,这次去拿个国家级的大奖才算数呢……”我竟不由得自夸起来。现在回想起这一句话时,我真为自己感到害臊:我居然不知天高地厚地说了那一句话,真是目中无人,狂妄自大。但后悔又有什么用呢?覆水难收,我只好自取其辱了。
此时此刻,列车继续飞速向前,而我的思绪却翻江倒海,仿佛跌入了巨大的漩涡。大赛安排在4月28日晚7点半开始,我们于4月26日晚9点便乘上宝鸡开往上海的火车出发了。上车后,我才知道,我们先不直接去上海,而是途经苏州时下车,然后住宿一晚,等看看苏州的园林之后再去上海。我明白,出趟远门不容易,我们能顺路去苏州玩玩是再好不过了。苏州城市很大,我们人生地不熟,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有位老师借助朋友关系很快为我们联系到了当地的导游。27日下午3点多当我们在苏州站下车时,导游公司已经派车在站外等候多时了。有了导游的带路,我们先去了当年乾隆皇帝下榻的乾生元宾馆。在宾馆丢下行李后,我们匆匆去了具有“中国四大名园”之称的拙政园。按计划,我们当天下午参观拙政园,晚上逛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山塘街,第二天去江南水乡古镇周庄,再去张继的诗作《枫桥夜泊》所提到的寒山寺,然后去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赞誉为“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的虎丘,最后,乘坐上28日下午2点多的动车赶往上海。时间紧迫,要去观光的景区又很多,幸亏我们一路有导游专车全程接送,才不至于落下一个景点。但所到之处却是行色匆匆,容不得我们细细观赏和尽情游玩,只能拿出手机啪啪地乱拍一气,好回来慢慢回味。我们一路奔波,一路目不暇接地左顾右盼,辛苦的是双腿,忙碌的是眼睛,然后拖着疲惫的身子搭乘上动车,火急火燎地赶往目的地——上海。
动车到达上海已经3点多了,我们背着行李出了站口,看到眼前一座偌大而陌生的城市,我们真不知道该朝哪个方向走。有位老师连忙打开高德地图替我们搜索要去的南泉酒店,于是,我们一边问路,一边跟着电子导航往前走。不知拐了几道弯,走过几条街后,我们终于找到了南泉酒店。看看时间,都已经5点多了,距离召开大赛评委、参赛教师会议的时间7点半就只剩下不到二个小时了,况且,酒店住房已经爆满,我们还得另投他处。坐上会务专车我们又去了如家酒店住宿,等放下行李洗了把脸,喝了口水,上个厕所之后,又急急忙忙赶往会议地点——普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在赛前大会上,我才知道本次大赛空前盛大,参赛选手有180名,来自全国26个不同的省市,他们都是各市区选拔出来的佼佼者,可谓高手如云,不可小觑。更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只给40分钟现场作文的题目居然是《上海印象》。乍一看到这个题目,确实令我吃惊不小:从上海站到酒店,再到考场,合起来算算也就不到四个小时,况且,在这紧张的四个小时内,我们是一边问路,一边赶路,根本没有留心上海的景象,何谈上海给我的印象。如果说有印象的话,那还是从电视剧《上海滩》和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中留下的。如果光写这个,怕只会给上海抹黑,不会给评委们留下好印象吧。思来想去,还是采用对比写法,先写过去的老上海,再写现在的新上海,两下对比,突出上海的变化,歌颂社会的进步,岂不更好吗?时间不容我在深思熟虑,想好了就抓紧时间行文书写。40分钟到了,1200字的文章也写成了,我收起笔,如释重担地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现场作文评选结果的公布应该是在第三天,接下来的两天是真语文教师培训活动,第二天晚上是朗读(含讲故事)比赛,粉笔字比赛是在现场作文结束后接着进行的,而且当晚就有了比赛结果,而这两项我不擅长,也就没有参加。培训活动是在每天的上午和下午进行,下午结束时间是5:30分,所以,每天培训活动结束后我们就可以去逛大上海了。第一天下午我们便迫不及待地去了黄浦江畔,也就是外滩观景区。在这里我第一次看到了宽阔的江面、巨大的轮船、东方明珠电视塔和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黄浦江是上海的地标河流,全长约113公里,河宽300至770米,它流经上海市区,将上海分成浦西和浦东。“浦”是古吴语中河的意思,一般多指人工河。黄浦江是上海的重要水道,在上海市中心白渡桥接纳吴淞江(苏州河)后在吴淞口注入长江,是长江汇入东海之前的最后一条支流。站在黄浦江畔,眺望江面,视野开阔,两岸的建筑清晰可见,最引人注目还是坐落在浦东新区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和耸入云端的上海中心大厦。浦东新区是近年来新建的新城区,它与浦西旧城区隔江而对,旧城区至今还完好的保留了解放前的一些历史建筑,比如,上海钟楼、南京路,以及一些解放前就有的银行、公司、商场等。正因如此,浦西旧区和浦东新区隔江相对,形成了鲜明对比:一边高楼林立、风格迥异、色彩鲜明,充满着强烈的现代化气息;一边错落有致、古朴典雅、沉稳庄重,充满着人文历史沧桑感。我们手扶在江畔的护栏上,迎着阵阵微风,看着江面上来来往往的轮船,望着一只只白色的海鸥在空中自由飞翔,那种静谧与悠闲、那种海阔天空的境界,一时让人心神俱静,久久陶醉其中。
等到夜晚,华灯初上,黄浦江两岸的建筑在各色彩灯的照耀下显示出形状各异的轮廓:它们有的像一把撑开的大绿伞,有的像一面张开的蓝色船帆,有的如一朵硕大的粉色莲花,有的像一座尖尖的黄金宝塔,有的像一座球形白色城堡,有的像一顶宽大的紫色礼帽……尤其是江对岸的电视塔,塔身像两颗一大一小的夜明珠,在夜空中发出夺目的亮光,难怪人们称它为“东方明珠”呢。回头看江这边,金碧辉煌、宏伟高大的钟楼伫立在城市的上空,时而发出洪厚响亮的钟声。随后我们走下外滩,去了南京路步行街。嗬!晚上的南京路成了人的海洋,灯的世界。由于这条路是去外滩的必经之路,所以,进进出出的人流量特别大。为了防止拥挤和堵塞现象的发生,在暮色降临之前,早有武警官兵上街站岗执勤,他们五米一哨,整齐地站立两行,把街道上的行人很自然地分成一出一入的两路,即使游人很多,街道也显得很有秩序,全然没有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中所描写的灯红酒绿、鱼龙混杂、危机四伏的情景,而是一个繁华热闹、安静祥和、文明喜庆的夜上海。南京路步行街的建筑至今仍旧是历史留存下来的高楼大厦,但在原有的基础上做了翻新和装修,因此,整条街既显得古老沧桑、典雅凝重,又让人觉得富丽堂皇、新潮时尚。当我仰头试着从这条古老的街道上找寻些历史记录时,我惊喜地发现,在一座名为“东方饭店”的楼层上镌刻着“1906年”这几个字。哦,屈指数算,这幢楼距今有110年的历史了。同行的一位老师从旁介绍说,这些楼房都建造在清朝末期,那时这地方是外国人的租界,不允许中国人进入,而且在租界的大门上悬挂着“中国人和狗不得进入!”的牌子。听到这些,我觉得,上海不仅是现代化的大城市,而且是有着抗争精神的历史名城。
一路走来,过去那些银行、商场、公司、饭店、影楼和照相馆的老名称依旧没变,只是物是而人非了。如果我没猜错的话,这条老街新建的应该是地下商场和地铁吧。说到地铁,初来乍到的人一定会感觉到眩晕。只要你走下地铁,看到那张犹如蜘蛛网的线路图,你会茫茫然找不到“北”。上海的地铁大都有两三层,上上下下,南来北往,有时,你连往返的站台和出口都找不到。但搭乘过几回地铁之后,你慢慢地会习惯起来,或许你会找到些“门道”,觉得地铁就是方便快捷,继而,你会不知不觉地喜欢上它。几天来,我东奔西走地穿行于上海的地上与地下,惊叹于上海的交通是多么的便捷与发达。你看,地上是纵横交错的公路和铁路,地下是盘根错节的地铁,江畔是星罗棋布的码头,高空是四通八达的航线,这种立体交通使整个上海成了一座忙忙碌碌、永不停歇的不眠城。
一连两个下午和晚上,我们都去了黄浦江畔和南京路,既看到了繁华忙碌的昼上海,也看到了风光旖旎的夜上海,还去了城隍庙小吃广场,品尝到了别具风味的地方小吃:鱼翅蟹黄灌汤包、白灼虾、清蒸大闸蟹、银鱼羹等。你可不要笑话我们贪吃,假如是你到了那里,也一定会经不住各种美食的诱惑,从而不由自主地变成一个地地道道的“吃货”,哈哈……
可能是我高兴得太早了,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实力,忘记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当我第三天从微信平台上读到评选出的10篇优秀稿件的时候,我才清醒地认识到了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好文章就是好文章,不仅语言优美,而且构思精巧,还主题深刻。这次参赛,虽然没能获奖,也算长了些见识,更重要的是,让我学会了要正确地认识自己,切不可再做井底之蛙,夜郎自大了。老子曰:“知人者智,知己者明”,看来,我今后要学的功课还很多。失败乃成功之母。可谁又甘心做一个失败者呢?况且,个中的滋味,又有谁受得了呢?当我把这样的想法告诉一直关注我、激励我、帮助我的大哥时,大哥回复短信说:“有高有低才有人生,一帆风顺只是理想,写作往往厚积而薄发,坚持就能成功!”
“谢谢大哥!我将以此为勉,永不轻言放弃!”我顿了顿,然后输入这句话。
作者简介:吴利强 ,男,笔名田园 、青叶、望云、春云时雨。1976年生于宝鸡陈仓,1999年毕业于陕西教育学院,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会员、宝鸡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中国散文家》、《中国文学》、《散文福地》、《中华日报》、《光明文荟》、《陕西市政》和《宝鸡日报》等,迄今为止,发表散文、诗歌、杂文和小说等200余篇80万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