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读书记


读书记
 
安琪/文
 
1,《民国国文课》,王国维等著。中国华侨出版社2015年。没有编者,虽冠以“民国国文课”的名目,据我猜测,实为借“民国国文课”热潮行书籍销售之策略。读此书用了三天,觉得有价值。全书收入52位民国作家计66篇文章,涉及家国情怀、写人记事等方方面面,文体以散文随笔为主兼及小说、诗歌、议论文,很是丰富。于我而言,此书收入的许多作家平时只知其名,轻易也不会特意去找他们的作品来读,因此对他们其实不甚了了。此番借此书恰好一窥毛皮——一两篇文章自然不敢说窥见堂奥。譬如陆小曼《泰戈尔在我家》一文,朴素的叙事,清丽的语调,并有一点点娇态,很有意思。朱自清入选此书多篇,篇篇用笔不同,显见功夫扎实。张爱玲在随笔《中国的日夜》里穿插的两首小诗颇有口语写作之风,倘她致力于诗作,当也不差。同时收入的张爱玲小说《霸王别姬》据说是她的小说处女作,确实语言老辣,情节想象合情合理,结尾的“收稍”令人难忘。林语堂《纪元旦》让我学到了康有为一句话“吾腕有鬼欤”。全书我唯一没读完的就是梅贻琦的《大学一解》一文,枯燥的文言文,我读了一半先且放下。
                                                             
2016-9-7
 
2,《当代诗经》,伊沙编选。青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我用了两天时间读完。在当下众多诗歌选本中,伊沙编选的选本的最大特色是,可读性极强。本书是伊沙从五年五本《新世纪诗典》中精选而出的精华版,伊沙在前言中给出的标准有四:生命力,创造力,汉语的成熟度,风格的多样化。在我看来,本书最大特色在于它的“中国现场”。也就是,读完本书,你能了解到很多发生在中国当下的诸多现实。以开篇沈浩波《玛丽的爱情》为例,残酷的职场生活,狡诈的利用女性渴慕爱情心理的老板,高学历却低情商的甘心为老板献身卖命的玛丽,哪一个不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现实?天狼的《拍摄矿难》,选取拍摄片场一景,写出了大众对矿难的麻木。侯马《有一个人他自己还记不记得他是谁》,又是一代人的集体无意识,活了一生以假名存在。刘川的《马二》,农民工路过富豪别墅区自豪地说,自己的一条腿就是建此区时摔断在里面的,让人感叹生活的残酷。总而言之,读此书,可以读到很多中国社会怪现状。当然,此书也不是仅收入现实题材的诗作,还有涉及情感、内心哲思、个人日常生活的,题材很广泛,但共同点还是:可读性强。这与伊沙的选稿眼光有关,我曾听伊沙说过,他的选本是不会选那些写不顺溜的诗作,也不会选他读不懂的诗作。这几年,我的美学趣味也渐渐伊沙化,其实福建时期的我走的是“写不顺溜”的路并美其名曰“造句”。那种不顺溜自己知道是顺着语言惯性在瞎写,集中起来也会有一种迷幻的因不可解而形成的莫名的气场。但如果要从对生活现场的切入,这种写作是做不到的。近几年我的兴趣转向既能写明白又是你读了才会感叹“怎么我就没想到去写呢”的口语写作之路,写到此我又想起收入《当代诗经》的一首诗,宋壮壮的《中国秘密》,说的是中国孩子的童年经验,按照老师的吩咐,拿着鲜花站在路旁喊着“欢迎欢迎”,车队过去后再回学校,其实至今不知道欢迎的是谁。真的你说这种诗读到时怎能不心里一颤,既为中国现实、也为自己欠缺抓住这样的中国现实而感叹并懊恼呢。
                                                                           
2016-9-7
 
3,《裴多》柏拉图对话录,[古希腊]柏拉图著,杨绛译。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6年。书不厚,一天可读完。杨绛译笔行文流畅,语句清新,没有西方译文通常所见的句子缠绕、语病一堆。全书以对话体构成,苏格拉底授课方式即为对话式。内容为苏格拉底临刑前与弟子们的对话。虽然每个句子都懂,但合在一起就懵了,大都不懂。很惭愧,21世纪的人思维赶不上公元前399年的人,所谓的进化论看来靠不住。苏格拉底惯用设问和反问让学生露出破绽,自己在解答中层层推进,我跟不上苏格拉底的逻辑。哲人的语言警言妙句自是不少,我也随机划了一些,诸如一加一等于二,一分又为二,到底一是增多了才为二还是减少了才为二,以前没想过这个问题,苏格拉底一说,我才若有所思。诸如此类的还很多。本书事关生死、事关灵魂,是杨绛在钱瑗钱锺书先后离世后的译笔,时先生已过百岁,各种资料说,先生借译此书获得心灵的一种平衡和超然。我比较困惑的是,作者柏拉图并未参与老师苏格拉底临刑前的这场交流,书名“裴多”按书中解释是参与者“裴多”将整个过程告诉一个叫“伊奇”的,既然如此,为什么作者会是柏拉图?
                                                                              
2016-9-8
 
4,《诗人往事》,张后著,时代文艺出版社2015年。2015年已读,当时写了一篇完整的读后感,今天补做一个简评。这是一本访谈录,张后用了三四年时间完成的。他这个访谈做得很细,先是题目细,每个题目几乎都是张后对被访者的个人见地的表述,再是回答细,张后要求被访者尽己所能答得越多越好,他甚至要求被访者把这个访谈做到两万字。当年我情绪一直处于低谷,这个访谈拖了一年,期间我跟张后说过,能不能不做了,张后很坚持地说不行,也很有耐心地说等我。我于是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很艰难地回答了。其实我挺怕做访谈的,访谈这东西大都涉及往事,回忆往事总是伤筋动脑有时还得翻箱倒柜去过去年代里寻找旧货,如果往事又不开心,岂不自寻烦恼。但今天,当我回忆张后逼迫我做这个访谈时我是愉快的,这个访谈让我得到六篇文章,它们总题《女性主义者笔记》,话说张后要求我们长篇大论回答问题,这就为每个问题的单独成篇打下基础,后来我就是这样把回答张后的访谈逐题拎出放上一个标题,就是一篇文章了。感谢张后。《诗人往事》这本书我认认真真一篇一篇读完,全书访谈的侯马、沈浩波、周瑟瑟、苏历铭、卧夫、秦巴子、何三坡、伊沙、小海、潘洗尘、李小洛、马莉、洪烛、车前子、李轻松、安琪、徐江、郭力家、杨黎总计19个诗人我都很喜欢,喜欢了,也就有了解他们的热情。也确实的,这个了解对我而言很重要,许多诗人被张后掏出了家底,本书几乎相当于每个人的小自传。约翰堂恩有言,每个人都不是独立的一座岛。每个诗人肯定也不是独立的一个人,每个诗人的成长必定伴随着许多师友的成长,因此,这19篇访谈涉及的诗人非常之多,从这个角度看,它又是一部小小的诗歌史。现在搜索我脑中对这部书印象最深的部分,当是郭力家东北话写的几首诗作,和与王小妮、徐敬亚、吕贵品有关的故事,当时是边看边笑,萌生对郭力家其人很大的好奇。第二是李小洛,原先只觉得李小洛命好,在诗歌之路上真的好顺利,读了访谈,知道李小洛也不是寻常女子,人家有家学的,其外婆出生大户人家,外婆的父亲是那个年代的大学生,李小洛的整个家族演变与时代的命运息息相关,也是曲折复杂的。其他我就不一一回味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百度拙文《每个人都不是独立的个体——读张后〈诗人往事〉札记》一文,当有更详尽的介绍。一句话,张后做了一件好事,一件大事。谢谢他!
                                                                                       
2016-9-8
 
5,《清白传家图》(汤文凯的艺术冒险之旅),童庆炳著,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6年。本书是童庆炳先生创作的长篇儿童文学小说遗稿,童先生辞世后子林拿回来打印稿,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童先生真正做到寓教于文,既有可读性,又有思想性。在一次海淀文联组织的文学活动中我谈到了童先生此部遗稿及其价值,说到正在寻求出版,诗人王久辛马上说他愿意相助,王久辛听过童先生的课,也读过童先生此前出版的长篇小说《代价》等,说童先生的小说绝对信得过。很快,王久辛就联系上出版人,经童先生儿子童小溪老师的授权,不到半年时间,本书就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书出版后,我曾撰写一读后感《爱与善与美的情怀》,大家可百度。本部小说题目《清白传家图》为齐白石先生的一幅画作名。书的封面用的正是齐白石先生此画,此外,内文插画也用的齐先生画作,人文气息十分浓郁。本部小说的亮点:1,主题温暖,令人感受到1950年中国大地上欣欣向荣的气象,更感动的是当时人与人之间的单纯、朴质。2,1950年老北京的胡同、风土人情。3,想象极为大胆,齐白石、郭沫若、老舍、罗瑞卿都出现在本书,且齐白石还是主人公。4,对艺术的思考巧妙地借助孩子表达出来,不刻板、不晦涩。5,涉及到齐白石先生的许多画作。6,叙述语言非常具有童真童趣,一口气读下来,多次为作者内心极大的爱与美与善的情怀而感动。
                                                         
2016-9-9
 
6,《我是你的莫扎特——莫扎特书信集》,[奥]沃尔夫冈·莫扎特著,钱仁康 译,阳军 编选。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6出版。在读《我是你的莫扎特——莫扎特书信集》前,坦白说,我脑中的莫扎特是这样一个形象,绝对天才,在生活上等同于白痴,在人际交往上也是懵懂无知到极点。看得出,我把莫扎特和顾城划了等号,把莫扎特和一切艺术史上的弱智天才划了等号。究其实这是一种偏见,是被诸多似是而非的各类信息灌输到脑中的偏见,也是被现实生活中形形色色假冒伪劣天才虚张声势的表演蒙骗而在脑中形成的偏见。现在,有这么一本破除天才偏见的书摆在你面前,让你了解,真正的天才也有他来自生活的儿女情,也有他必须面对的柴米油。仅从这本《书信集》的文字能力,莫扎特欠缺梵高那种抓人的撞击心灵的不规则语言。幸好,莫扎特是以音乐名世的,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创作出了数量惊人且异常杰出的音乐作品,这是人类的幸事。
                                                                           
2016-9-9
 
7,《万物生而有翼》《让我们来谈谈我们的灵魂》,[波斯]鲁米著,万源一中译。湖南文艺出版社2016年。我对鲁米的注意源自2014年5月17日在北京东城区图书馆举办的一个题为“诗意的标准”的诗歌活动,该活动唐晓渡主持,邀请了于坚、西川和欧阳江河作为主谈嘉宾,期间欧阳江河谈到了鲁米。主谈之后的朗诵环节,欧阳江河朗诵的诗作即为《致鲁米》,起首第一句“托钵僧行囊里的穷乡僻囊”给我留下很深印象,因为我极少在诗中读到“托钵僧”这个词。当天的会场是开放式的,来了很多文学爱好者,许多读者又开始以懂和不懂来指责诗人们,欧阳江河辩解说,我们读《老子》读《离骚》不懂,只会反省自己水平不够,因为我们已经承认它们为既定的经典,但对当代诗,只要不懂,每个人都觉得有权利进行指者,可见当代诗的经典化程度还不够。欧阳江河此话迅速引来一位读者不依不饶的追问,会场气氛有点凝固。后来朗诵诗欧阳江河说,这首《致鲁米》是我相对容易懂的诗了,如果读者再不懂,我就没有办法了。读完后我明显感觉,大家还是不懂。在我开始读鲁米前,坦白说我也不懂。今天,当我读完鲁米两本诗作,我约略懂了欧阳江河此诗。一,鲁米诗作确实经常出现“托钵僧”这个词汇;二,鲁米诗作是对宗教(伊斯兰教)的诗歌阐述,欧阳江河诗作也在宗教的意义上对鲁米表达了敬意,诗中出现的“神”“神迹”,还有一些玄幻的东西,也因此可以落到实处。鲁米这两部诗集,涵纳纪事、寓言、哲理、想象等诸多功能,许多句子堪称格言警句,禅悟一样的妙句也不少。万源一是不错的译者,译得颇有灵性,译笔不俗。总体上鲁米两书,偏向励志类,我最佩服的是鲁米创作的能力,你感觉他一直处于冥想状态,但他诗的指向却又五花八门。
                                                                             
2016-9-9
 
8,《中国新诗百年大典》,洪子诚、程光炜主编。总30卷。1-30卷主编:李怡、方长安、江弱水、张洁宇、王毅、吴晓东、孙晓娅、易彬、唐捐、段从学、李润霞、何言宏、陈大伟、钟怡雯、张清华、姜涛、敬文东、西渡、冷霜、张桃洲、赖彧煌、钱文亮、李建周、臧棣、陈均、杨小滨、霍俊明、周瓒、张伟栋、杨庆祥。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年。这套书是我家迄今卷数最多的一套,一栏书柜都放不下。个人以为热爱诗歌的、研究诗歌的都应备一套。这套书对我帮助最大的是收入台湾诗人的那三卷,2012年12月应《海峡瞭望》编辑鲁亢之约开始在该刊开设“台湾诗人推介”专栏,迄今已撰写47位,大部分诗歌资料来源于这三卷。“大典”依照时间顺序从百年新诗发端期胡适前辈开始,到最年轻的生于1987年的茱萸,时间跨度近百年。每卷收入诗人十几位,每位诗人收入20余首诗作,相对能呈现一个诗人的写作水准。我的计划是一本一本读下来,虽然尚未完成计划,但也已读了几本,前10卷收入的诗人许多已故去,他们的诗作若非专事诗歌研究之人轻易也读不到,因此更显珍贵。记忆比较深的是第二卷冰心前辈有一首一看就是针对林徽因,诗题《我劝你》,苦口婆心既劝且讽,煞是有趣,要研究冰心与林徽因的关系此诗也不容忽视。每次因写作需要我就会去书架上翻找“大典”,它确实已成为我的工具书了。
                                                                                    
2016-9-10
 
9,《金瓶梅》,兰陵笑笑生著,张道深评。齐鲁书社2002年。再次翻开《金瓶梅》是在微信上读了格非关于《金瓶梅》的讲座后,其时格非刚出版了一部新书《雪隐鹭鸶——〈金瓶梅〉的声色与虚无》,格非在讲座中谈到,《金瓶梅》是他隔一段时间必重读的书。这又一次激起了我阅读《金瓶梅》的斗志——对我而言,只有《红楼梦》才享有隔几年重读一次的待遇——我再次翻开《金瓶梅》,说起来翻开盖上再翻开再盖上《金瓶梅》已有多次。这次我狠着心读了上卷,到下卷时终于决定,还是先不读了,不知为什么,读《金瓶梅》总让我心烦躁,里面的人物没一个让人喜欢,人物牵不住我的挂念,我也就不关心他/她的死活。如果非要说出一个《金瓶梅》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那当是潘金莲了,每次她出场,我就替其他女性揪着心,不知她又想出什么坏点子害她们。全书吸引我的应该是叙述语言中的山东味,跟《水浒传》是一地儿的口音。山东应该是大男子主义气息浓郁的地方,这是《金瓶梅》和《水浒传》给我的印象。联想到这次山东诗人王有尾(化名唐白度)排出的“新诗典108将”对大部分女诗人也是贬多褒少,真是地气使然。我也不管此论是否打击一大片,权当一家之言吧。总之《金瓶梅》下卷终于还是没有足够说服力让我读完,暂且放回书架,以后再说。人到中年,还是依自己的心性读书为宜。对那些持《金瓶梅》超过《红楼梦》的观点,我是决不赞同的。但我在《金瓶梅》里确实读到了《红楼梦》有学习它的一些些影子。
                                                                                  
2016-9-10
 
10,《论人类认识之盲点》,[美]威廉·詹姆斯著,郝瑞丽、谢芹、孙晓磊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3年。2016年9月11-17日,我在上海大学参加第二届中国网络诗人高级研修班期间把这本32开,97页的书读完,用的是每晚临睡前的一两个小时,期间穿插着翻翻微信。读这种纯理论的书一般读个10页就头昏脑胀,文字再也进不了心,此时微信就是最好的调剂,因此,这么一本薄薄的书我竟然用了6个夜晚,效率实在太低。不仅时间的效率低,吸收的效率也低,坦白说,除了书中的题目,内文我是一点都记不住。全书由六篇文章组成,我就是被题目吸引才在家中数千藏书中选中此书:1,论人类认识之盲点;2,印度的老虎;3,人生值得过吗;4,实用主义的含义;5,一些从实用主义考量的形而上学的问题。阅读过程中也划了一些重点。读这类书我的想法是,打开脑洞,让脑子受受阅读难度的刺激,知道有这么一个作者涉及这些方面的论题,今后如果自己也写到与此论题有关的文章时可以引经据典以显得自己有学问些。其实说起威廉·詹姆斯我倒真不陌生,经常在国内著名学者的言谈或行文中被灌进此名(记忆无误的话至少有陈晓明、张清华、欧阳江河等提及,但不知他们口中笔下的詹姆斯是否这个詹姆斯),今天我百度了一下,原来是心理学之父,此外还是哲学家、教育家,等等。好吧,无论如何,也算读了一本詹姆斯的书了。
                                                                              
2016-9-19
 
11,《彼岸之观:跨语际诗歌交流》,孙晓娅编撰,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这是一本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赞叹并认为必须推荐给诗人和诗歌研究者的书,在我拿到此书的当月(2016年3月),我就不让其他书插进来、乘坐地铁也读睡前也读马不停蹄地读完。这是孙晓娅让利给大家的一本涉及诗歌翻译、诗歌交流的可读性极强学理性丰富的诗歌读本,何以说“让利”,且听我道来。诗歌中人都知道北京大学出版社近几年有一套题为“新诗研究丛书”的出版物,丛书主编洪子诚,迄今已出版20本论著,所涉作者计有:废名、朱英诞、洪子诚、刘登翰、孙玉石、姜涛、张桃洲、耿占春、王家新、敬文东、李怡、刘继业、张松建、谢冕、吴晓东、西川、唐晓渡、陈超、江锡铨、肖学周,共20本。孙晓娅此著为第21本。孙晓娅令人敬佩之处在于,她没有把这本书做成她个人的理论专著(就像其他作者那样),而是慷慨地把这个难得的机会让给了其他作者,怎么说呢?且看本书体例——
 
全书分上、中、下三编,上编是16位诗人、学者在首都师范大学的诗歌讲座,计有:[法]赛尔日·佩,[法]克洛德·让克拉斯,[瑞士]弗郎索瓦·德布律,[法]徐爽,[英]贺麦晓,[法]克里斯蒂昂·杜麦,孙晓娅,林于弘,[法]克洛德·穆沙,[斯洛文尼亚]阿莱什·希德戈,陈黎,寒烟,安琪,蓝蓝,王家新,树才。中编为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组织的9场国际诗歌交流内容实录,其中有阿多尼斯、蓝色东欧书系发布等等。下编是8位诗人的诗歌随笔,计有:[德]顾彬,[美]乔治·欧康奈尔,[克罗地亚]米诺斯拉夫·柯瑞恩,[美]詹妮弗·克诺罗弗特,李金佳,高兴,于慈江,孙晓娅。上中下三编的共同点是,这些诗人、学者都来自世界各地,因此呈现给读者的信息量和知识量非常丰富,每个诗人、学者都把自己思考许久的关于诗歌的探索分享出来。同时,每一位外国诗人、学者相应地都有一位充当交流的翻译,他们在翻译过程中对演讲者观点的补充或诠释(譬如树才等),每一位演讲者演讲完后特邀嘉宾的听后感(譬如姜涛等),尤其每一场活动的主持人孙晓娅教授最后深入透彻的归纳及引申,不仅极大还原了当时的讲座现场,也从文字上安抚了我们饥渴的心。
我一直记得2014年11月5日我的那场题为《外国诗歌之于我》的讲座,讲座题目是孙晓娅教授给的,等于提供了我一个思考的方向。要是没有这个讲座,我这一辈子都不会去认真想想这个问题,虽然我确实受外国诗歌影响很深。孙晓娅教授并且要我形成文字,因为“将来要出书”,可见,有通盘考虑的孙晓娅早就知道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的这一个系列国际交流是有它极具诗学意义的价值所在,这是作为中心副主任的孙晓娅的战略眼光。孙晓娅教授还提醒我,如果你每次的讲座都能形成文字,等10场下来就是一本书了。可惜,我在其他地方的讲座都没有孙晓娅教授这样的要求,我也就讲完一场丢一场,虽然在讲座的当时自我感觉良好,但时过境迁,因无文字留存,也就把当时现场激发出的灵感丢得精光。《外国诗歌之于我》还幸运地被高兴主编刊登在《世界文学》2015年第3期,也是这次讲座的另一收获。这些,都是拜孙晓娅教授所赐。
 
我想,收入本书的其他作者一定和我有着同样的感想。
 
2016年9月在上海大学参加第二届中国网络诗人高级研修班的课外研讨中,我向同学们推介了孙晓娅编撰的《彼岸之光:跨语际诗歌交流》一书,一本用讲座和交流方式形成的书,它在阅读上一定比纯粹案头书写出来的书来得更生动、更发自内心,也更有学理见地,因为它是脱口而出它一定在作者心里沉积良久。
                                                 
2016-9-19
 
12,《私有制》,周瑟瑟著,不是出版基金出版2011年。瑟瑟在赠送题签上写“安琪笑骂”,我果然读得会心一笑二笑三笑。骂是不会,倒想夸。我曾说过,瑟瑟的诗歌写作是什么类型都会且什么类型都写得好。本书收入瑟瑟诗作79首,70首写于2009年,这一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让瑟瑟诗情勃发?用了两天的时间逐首读完我认为这一年是瑟瑟的爱情年,他先春情勃发了,再诗情勃发。我所有的会心一笑也都源于书中的爱情部分。凡诗中涉及“小”的词汇譬如小天才、小野兽、小老虎、小美女等等,均为对方的昵称。此外还有若干涉及“性”的隐喻的性爱诗,看看这首《杯子》,起始句“你来时给我带了两只杯子”,结句“我还以为是你的乳房”,中间当然有经过视觉和情态的推演。最妙的是本诗书名“私有制”一诗,此诗我在别处读过多次,基本不得其门而入,此番放在这一本有相当性爱的诗集里我一下子恍然大悟,原来这里的“私有制”并非政治话语约定俗成的那个“私有制”,它还原了该词的本来面目,直接指认“你”——我的爱人——就是我的“私有制”,当然,“我”也同样是“你”的“私有制”,读到最后两句“此刻私有制盖着一床厚被子/把它尖尖的三角头枕在我的大腿上。”你能不微笑吗?边笑边说,这周瑟瑟真被爱情激发出了情趣,用他自己的诗“老夫捉住小蛮腰”了。
                                                                                       
2016-9-22
 
13,《无线的清单》《美的历史》《丑的历史》,翁贝托·艾柯编著,彭怀栋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小16开,精装铜版纸。极沉极厚,无法捧读,更无法躺读,只能放在书桌上正襟危坐读。忘记前后费时多久把这三本全部读完。只记得吸引我的有如下几点:1,全书引用的古今世界各地各种文学作品的部分最为精彩,其精彩度已超过艾柯本人的文字,这应该是艾柯本人的图书馆库存。倘记忆无误,艾柯没有引用中国文学作品。2,全书所附古今世界各地各种绘画作品的部分也非常精彩,似乎也没有中国国画。基此可知,艾柯对中国文化十分陌生。本世纪初曾听过叶延滨老师讲过强势文明对弱势文明的入侵,叶老师举例“中国书店都是欧美译著、基本没有越南老挝的文字引进”给我留下很深印象。此番读艾柯,仿佛是在印证叶老师的论断。2016年9月11-17日在上海大学参加中国诗歌网举办的第二届中国网络诗人高级研修班,赵丽宏老师讲课中说,中国翻译家非常了不起,中国非常注重翻译出版,有许多家专业出版社专门出版译著,中国几乎翻译了世界上所能出现的优秀文学作品。他说他到印度,说起泰戈尔他如数家珍,让印度文学界朋友吓了一跳。赵老师说到国外对中国的翻译完全和中国对他们的翻译不对等。他们翻译中国都是古典文学那一块,最多停留在唐朝。当然,赵老师也说到中国翻译外国也主要是翻译欧美,对一些弱小国家就译得少了。这里面自然也是一种强势文明思维。我个人的理解是,中国当代社会要有能向别国输入自己价值观的东西人家才会关注你翻译你,如果你的思想比古人还保守还腐朽还反动,人家翻译你干吗呢?从《文艺报》或微信偶尔获悉,近几年中国作家协会有许多翻译举动,但享受的也只是庙堂之上那部分人,并未惠及众生。倒是来自民间力量的《新世纪诗典》只要伊沙选出来的作品,就能免费获得翻译家洪君植译成韩语,运气好的话被维马丁看中还能译成英语和德语,伊沙确有他获得拥戴的理由。3,回到艾柯这三本书,我觉得译者彭怀栋笔力也堪可称赞,彭来自海峡对岸,译笔中偶露台湾文绉绉的文艺腔,但总体语言前卫,思绪跃动,读之令人兴奋。尤其那些比艾柯文字还多无数倍的引文都是彭翻译的,真是好功夫。
                                                                                             
2016-9-23
 
14,《海子评传:扑向太阳之豹》,燎原著,南海出版公司2001年。这是《海子评传》的第一个版本,封面由满屏豹毛构成。我查了我的购书题签,写着:安琪,2001.5。也就是,本书上市才一个月我就购买此书。我翻出当年阅读《海子评传》之后写的读后感从中节选如下(该文写于2001年5月25日,时我在福建漳州)——
 
我长久地沉默着,我必须以这样的姿势保持自己不被世俗生活迅速击毁并融化的愿望。从昨天到今天,身边的世界在渐渐退去,代之以海子的世界。我眼含热泪,一直在燎原的笔端中触及另一个燎烈天堂的神话。十二年了,当我们在尘埃纷扰的现实中遗忘关于诗歌的本质,甚至以诗歌的名义进行大地上蚂蚁们的钻营和械斗而自为得意时,是燎原让他的精神兄弟海子复活,使我们在不可逼视的光焰中感到自身的渺小和卑微,并以此获得短暂的提升。燎原以极端贴近海子诗歌气象的“血亲般的理解……呼应了海子的精神”(西川语)。是的,无论燎原怎样谦恭地认为自己不是“书写海子评传最合适的人选”,事实上,他高韬的价值取向,和对海子诗歌“直入生命”的心心相通,都使燎原无可辩驳地成为继骆一禾、西川之后,与海子血脉贯彻的留在尘世的诗歌兄弟:尽管在海子生前,燎原只是他曾经遇见过一次的“陌生人”。燎原的书写坐标是开阔宏大的,他一以贯之地坚持着精神第一的准则使他在遇到海子这一天才诗人的情状下即能牢牢地把握住海子诗歌的核心。燎原阅读的宽泛饱满又使他在书写评传的过程中不仅不会断章取义地猜测海子诗歌背后巨大的历史质素,而且更是一步到位地把缠绕于海子身上的“一直向西,开始了途径古巴比伦、阿拉伯、耶路撒冷……最后直至古埃及的飞行”的诗写状态一语中的地指出。在两天的阅读中我不断地掩卷长叹,为燎原与海子之间的相逢感到造化精美绝伦的安排。知遇一个值得为之倾注心血的传主是多么的艰难,燎原遇上了。两者之间的精神契合终于成就了这样一部永远不会在光阴的流逝中失重的书!这是中国诗歌的幸运,也是身为读者的我们的幸运!
 
《海子评传》之后又在时代文艺出版社和作家出版社出了增订版,使之成为涉及海子越来越多资料的一本书,一本畅销书和常销书。我基本可以断定,中国诗人的书架上都会有燎原所撰著的不同版本的《海子评传》,它甚至衍生出了各类五花八门的与海子有关的传奇或瞎编烂造——为数不少的后来者写海子,就是在燎原此书中寻找素材,毕竟,一个25岁天才所遗留给这个世界的故事是有限的。偶尔我会看见燎原先生发出申明,对某些大段摘抄他的文字而不作注的作者提出抗议,由此可证,燎原的《海子评传》早已完成它的经典化。
                                                           
2016-9-23
 
15,《阐释之雪》,胡亮著,中国言实出版社2014年。不知哪年开始,胡亮设置了博客访问权限,也极少在微博微信露面。后来我发现,他在攒时间做他的系列工程:一个选题一个选题地写书,编书,出书。目前我能说出的有:《出梅入夏:陆忆敏诗集1981-2010》《力的前奏:四川诗歌99年99家99首》《永生的诗人:从海子到马雁》,还有一期又一期的《元写作》。胡亮很清醒自己的写作计划,他不挥霍自己的才华于世俗杂务和人际应酬,他潜心于自己的遂宁,在一方小天地里建立他广大的世界于书案前,当这世界被形成文字聚集成书一部又一部走出遂宁时,读者的心里就沉甸甸地放上四个字:遂宁,胡亮。遂宁这地方前有陈子昂,现有胡亮,我最早反而是因为胡亮才知道陈子昂也是遂宁人,因为胡亮多次在文中述及这位先贤。从才气、从抱负、从俊朗之外貌,从处世之从容,从对中华传统文明的继承,我隐隐认为,遂宁也就胡亮当得起陈子昂转世灵童。《阐释之雪》为胡亮的文集,来自上述所编各种选本的前言后记以及他刊登于各大刊物的评论杂记,2016年4月,遂宁诗歌奖在京召开发布会时作为媒体代表我有幸得到一套“遂宁文库”,率先阅读的就是胡亮这本且也是一连几天放下其他书一口气把《阐释之雪》读完。胡亮的文字从不让人失望。通常读理论我们大都感到的是,拗口、生涩、不知所云,胡亮文章恰好是这些词的反义。以前我读《红楼梦》读到宝黛读《西厢记》“满口噙香”时并不很明白,这次读《阐释之雪》就算对上号了,真正是且读且感叹且赞赏且回味。胡亮文字的魅力来源于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浸润所发散出的典雅和同样深厚的西学功力相结合所形成的恰到好处的胡亮式的表述,中国当代诗歌批评队伍里,老一辈燎原,新一代胡亮,都有着独属于自己的用词和语言表达系统,他们甚至会生造出自己的评论词汇,一当他们生造出来,这词汇便也获得了生命力。我翻阅了一下《阐释之雪》,里面已有许多铅笔划痕,目录中我几乎为全部21篇打满了勾。看得出胡亮每写一个题材必大量阅读与此题材有关的各色资料,这已经是完全学院派做法了,胡亮自觉地用学者的标准要求自己,他让自己的文字有出处,有来源。一篇《回到帕米尔高原》既有论文的严谨推理,又有散文的华彩笔力,真是令人惊艳。胡亮区别于学院派的地方在于他的语言表达,大凡研究生博士生一路读下来的学者总有一种相对统一的语言范式,就像诗歌写作的“同质化”,受过完整学院理论体系训练的学者行文也难免有相对的“同质化”,这是学院派之所以是学院派的标志和气味,要抹去很困难。胡亮幸而未被完全学院化,因此才能既坚持学院的注重论据和逻辑,又在行文上如此洒脱而委婉。记得当时我读到胡亮收入本书的《“且去填词”——读〈纪弦回忆录〉》时受到启发马上写了一篇纪弦给《海峡瞭望》我所开设的“台湾诗人推介专栏”,胡亮文字的感染力可以见一斑。据胡亮自编年谱可知,胡亮毕业于蓬溪中等师范学校,想来从学校所得十分有限。同样也据胡亮自编年谱,其母“颇具语言之潜赋”,8岁时胡亮“便嗜读书”,可见,胡亮今日的成就更多依赖于天赋才情和自身修为。读胡亮文,有时会让人绝望,在如此迷人的文字面前,我感到了自己的拙劣。就此打住。
                                               
2016-9-25
 
16,《T·S·艾略特诗选》,紫芹选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年。家里艾略特诗选很多,各种版本、各家译者都有,此书是我购买的第一本艾略特诗选,扉页题签:1990.3.9,江。当时我还未用“安琪”作笔名,也还不得现代诗之门而入,估计也不太懂艾略特是谁。我对艾略特有比较明确的记忆源自1992年,诗人道辉北漂两年回乡与漳州市文联《芝山》杂志杨西北主编合作主编《中国当代爱情诗鉴赏》一书,我应杨西北主编之邀加盟该书编选工作,认识诗人道辉,才开始从他口中听到艾略特,道辉经常用艾略特“黄昏好似病人麻醉在手术台上”来说明语言的重要性,他用浓厚的漳浦普通话说,太可怕了,看看人家怎么写黄昏,我当时一读到这句就惊呆了。因此时至今日,一说到艾略特我脑中浮现出的他的诗句除了“四月是最残酷的季节”外,就是“黄昏”这句了。我发现许多书许多诗作我们也读过,但总要等到别人引用了以后我们才惊觉它的妙,也才牢牢记住,我不知道这在心理上属于什么反应。艾略特诗选译本很多,大家通常知道更多的赵萝蕤译本我也有,我没去比较不同译本的优劣,就我分头读过的感受,好像无论谁译艾略特都很出彩。就好比阿赫玛托娃,谁译她也都很出彩。我由此又得一结论,无论谁译都出彩的作品一定是好作品。我要介绍的这本艾略特诗选,选编者紫芹不知是谁,全书收入艾略特三首诗:《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荒原》《四首四重奏》,译者分别为查良铮、赵毅衡、张子清,真是个个不凡。我零零星星读艾略特也有好多回了,每回都像新读的,印证了老话“经典就是常读常新”。“注解”是艾略特写作手法中突出的一个,但实话说,我都把这些“注”跳过去,它们跟中国也没啥关系,读起来也不亲切。但艾略特的“注解”法委实影响了中国许多诗人,特别是第三代诗人,第三代诗人应是最早从艾略特受益的一拨人,以我嗅觉,我觉得“玻璃工厂”时期的欧阳江河应受过艾略特的影响——那种哲理的思辨的不容置疑的肯定句式颇具艾略特风,当然这只是我的推测,未经证实。近年兴起的“注解”风,前有柏桦的《水绘仙侣》,后有欧阳江河的《凤凰》和翟永明的《随黄公望游富春山》,是否也来自艾略特的启发?存疑。我乐意读中国诗人的“注解”,因为它贴近我们的现实,无论这注解注的是古代还是现代,终归是中国的。近年来我和许多诗人交流,都说到现在的我们更喜欢读中国当代诗人诗作(年轻时我们几乎唯翻译诗马首是瞻),读当代诗人诗作我们可以第一时间比较自己的写作得失,面对同一个中国现场,我们身边的诗人是怎么写的,这种启发比国外诗人来得更直接。此番重读艾略特诗选,感触更多的还是艾式语言的现代性,但这现代性归根到底还是拜译者所赐,这个版本的三个译者真的很棒!
                                                                                      
2016-9-25
 
17,《事物的味道,我尝得太早了》,[日]石川啄木著,周作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石川啄木是截句教父蒋一谈推荐给我的,推荐理由是石川啄木有自己的气息。2016年7月23日网购回来的当天,我拍了张照片发给蒋一谈:木啄川石到了。蒋一谈回:石川啄木。这一方面表明我对石川啄木确实一无所知,另一方面,本书封面设计可说莫名其妙,大标题放在右上角,竖排,字体字号都不显眼,状如广告语,作者的名字却大大的排在中间偏下部位,像正规书名,且横排,作者和译者放在最下面,字体字号极小,也横排。问题就来了,作者译者依据从左到右的现今中国人阅读习惯,但“石川啄木”四字却按照从右到左的古代中国人习惯,这让人怎不混乱糊涂?两个月时间断断续续的读,中间经常被其他书插进来,凡是能被其他书插进来的,至少表明,此书对我的吸引力还不足以大到让我一口气读完的地步。怎么说呢,就是太琐碎,拉拉杂杂都是生活中的长长短短和自己面对生活的零思碎想,这样的文字如果不是石川啄木来写,如果石川啄木不是已经被认可了,那会有谁把它当作文学作品呢?每个人都可以写的我是这么认为的。当然,这也是我认可“截句”概念提出的意义之所在,截句如果普及开来,也是每个人都可以写的。从写到被认可,应该类似从卡拉OK到登台演唱,这里面除了自身的实力,还应该有运气和平台和推手的作用。蒋一谈目前担任的是截句的推手角色。石川啄木是如何获得认可的我并不知道,从百度上获悉,他属于自学成才,19岁就出版了第一部诗集,资料说他“对日本和西方文学均有惊人的造诣”,被誉为“少年诗人”,这就是了,先有“少年诗人”,才有这本三行短歌体的诗被认可。2016年9月20日下午,台湾诗人陈黎在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的讲座中展示了诸多创意性极强的诗作并一一做了讲解,其中甚至有纯标点符号构成的“诗”,我在提问中以杜尚在便壶上签名遂成名作来比拟陈黎先生的诗歌创新,倘若不是杜尚而是一个非艺术中人在便壶上签字,那绝对构不成名作。陈黎先生不同意我的观点,他说,杜尚因为签名便壶才成为杜尚。我还是认为杜尚必须在签名前就是艺术中人他的签名便壶方才构成一个事件也方才成为一件名作。绕了半天回到石川啄木,他必须先是一个已被知晓的诗人他的三行生活口语诗才能引人注目。是的,从后记中可以清楚看到石川啄木对诗歌写作的态度,“诗不可作得像所谓诗的样子”(这句话西川近几年也多次表达过并获得众多诗人的认可,可见诗写到一定程度诗人都会有反诗的冲动,这冲动其实指向的就是创新),他说,“诗必须是人类感情生活的变化的严密的报告,老实的日记。因此,不能不是断片的”,证实了我前面的阅读感想和作者本人在后记中所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后记中的石川啄木也传递出了他的语言观,“总而言之,明治四十年代以后的诗非用明治四十年代以后的语言来写不可,这已经不是把口语当作诗的语言合适不合适,容易不容易表达的问题,而是新诗的精神,也就是时代的精神,要求我们必须这么做”,看看这段话像不像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的语言观——人类的灵感在某个时候是会重叠的,优秀与优秀之间更是如此。曾游学日本的闽省作家鲁亢告诉我,石川啄木所处时代日本尚有夏目漱石、谷崎润一郎、永井荷风,更有稍后获诺奖的川端康成,可谓一代才人兴盛。石川本人26岁即因病早夭,才华尚未充分展露,仅以我读到的这本短歌集我觉得石川啄木确实稍显单薄,这单薄还有一层原因来自译者周作人,周作人没有译出石川啄木自己崇尚的口语的一面,但凡口语总会生猛些、原生些,周作人笔下的石川啄木,典型五四青年又文又酸的味道,透出一股娘娘腔。这也是本书不能一口气抓住我读完的理由。伊沙就直接在微信上说“译得差”,我觉得口语大师伊沙应该译一下石川啄木,让石川啄木回到他所追求的口语诗人的位置。今天是鲁迅诞辰135周年纪念日,我读完了先生弟弟周作人的译著,也是一个巧合。是为记。
                                                                             
2016-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