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穿越百年沧桑,品读马尾岁月


穿越百年沧桑,品读马尾岁月
 
海蓝蓝/文


资料图

 
马尾历史,非同一般
 
福建省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是福建省最大的造船企业。马尾造船厂创办于1866年(清同治五年),时称福建船政,是中国最先建立的造船企业,作为中国民族工业的重要源头,她为近代中国舰船制造、海军建设、科技人才的培养,以及包括飞机制造等诸多工业领域的开拓,都做出令人瞩目的贡献。作为历史悠久、风格独特的现代化企业,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长期以来担任着重要的对内对外接待任务。公司曾接待过胡锦涛、吴官正、贾庆林、吴仪、刘云山、陈香梅、诗琳通公主等中外要人。
 
现存一号船坞和二号船坞,是当时远东地区最大的舰船码头。中国造船历史最久的轮机车间,法式钟楼,以及世界上现已罕见的绘事院和飞机滑道,仍保持完好。
 
1991年2月23日,省委、省政府在福州开发区召开的现场办公会上,习近平提出,“马尾的事,特事特办,马上就办”。会后,有关部门将这12个字竖立在104国道,马尾隧道口。如今,行车而过,这12个历久弥新的大字依然鲜红醒目。
 
2012年,马尾造船厂以“中国工业遗产——福建船政建筑群”的名义申报进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如今,学堂的遗迹残存于一座红砖搭建的L形轮机车间和绘事院。门口的石碑和石狮子,见证了曾经的辉煌。辛亥革命后,船政前学堂改为海军制造学校,后学堂改为海军学校。其后各地先后成立的海军院校,俱以船政学堂为模式。清政府在1875年创设北洋海军,所用人材几乎全部来自船政学堂。除提督丁汝昌并非海军出身,北洋海军各舰管带、帮带,自总兵以下都来自船政学堂。当中尤以船政学堂第一届人材辈出,有史学家称中日黄海海战为“以一校一级战一国”。
 
中国近现代多位名人皆是从这里走出来:启蒙思想教育家严复、铁路之父詹天佑、美国波音飞机公司首任总工程师王助,甲午战争及抗战牺牲的军事将领邓世昌、刘步蟾、林永升和黄建勋、林泰曾,还有影响中国海军史的卓越人物萨镇冰。
 
马尾有座七层八角的大石塔,被称为罗星塔。相传始建于南宋,后成为国际公认的重要船标之一。中国第一个被广泛承认的国际标准测量海拔高度的基本点,被称为“罗零点”。
 
掀起马尾的盖头
 
随着我对马尾造船厂的深度采访,越来越觉得有一种无法承载的负重感。马尾造船厂的历史如此厚重,心中的内存实在太小了。走在船厂的车间,走在船厂的码头,即使搬迁到新的厂址,新的码头,也无法割舍这150年庞杂的历史情感。
 
江面停着万吨油轮,宽敞的场地高耸的巨型龙门吊,那一堆堆钢材,一处处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都在告诉我:这座鹤发童颜的百年老厂,焕发了青春活力。就像中华民族五千年不间断的文明历史一样,那么坚韧地续写着历史的辉煌。
 
那些陈列在遗址上的一门门火炮,那座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展出的历史见证,那些留下英名的先辈们的雕像,都在不断激励着新型造船者的感情。不是吗?我们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我们更晓得知耻后勇的力量,不断努力奋进,才是我们能让历史尘埃变成点石成金的光华。
马尾造船厂的150年,既是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历史起点,也是现代制造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了解了中国近代的历史,也就不难了解马尾造船史的前世今生。
 
众所周知,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初,清朝社会的主要矛盾来自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列强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西方的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以太平天国为中心的大起义冲击着满清王朝的颓垣残壁。 “内忧外患”一同并至,中国正开始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清政府支持下,李鸿章与左宗棠领导的洋务运动应运而生, 1866年,时称福建船政创建起来,成为中国近代第一家专业造船厂,为当时远东地区之最。
 
造船厂位于福建福州辖内的马尾港,距闽江仅有数里之远。建造初期包括船政衙门、船政十三厂等共计80余处建筑建设,并建造船台4座,船坞两座 ,成为当时中国乃至远东区域规模最大、设施最全的造船基地和海军培养基地。
 
走进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北门,正面有一尊福州船政大臣沈葆桢铜像。他是林则徐的女婿,更是洋务运动坚定地捍卫者与执行者。列强用枪炮逼迫软弱无能的清政府打开国门,从此折戟沉沙,纷争不断。沈葆桢忧心忡忡,多次上书朝廷。在他的努力下,中国近代史上最现代化的海军初具规模,而马尾则成为中国近现代海军的摇篮。
 
为了了解马尾造船历史,李振均董事长与黄以豪书记等厂领导在办公楼三层会议室与我们一行十一位作家进行座谈,简单介绍自己与船厂的渊源,讲了船政历史与造船厂的改制与发展。他的讲解掀开了马尾历史的一角,透过对面那座法式钟楼,那棵沈葆桢亲手栽种的大榕树,想象不出150年历史变迁,那是一段怎样的过程?
 
马尾造船史两位关键人物
 
1866年8月19日,当醉心于洋务,一心想自造战舰加强海防的闽浙总督左宗棠从福州城出发,前往40里外的马尾镇勘查正在筹划中的船政局厂址时,他看到了一个地势险要的天然良港。马尾镇前面的马江是闽江支流,“水清土实,深可十二丈,潮上倍之”。位于马江北岸的马尾距离闽江出海口还有百余里,沿江小岛遍布,山峰夹江而上。“数十年来,外国轮船,夹板船,常泊海口,非土人及久住口岸之洋人引港,不能自达省城。”40华里的距离并不遥远,对在福州办公的闽浙总督而言,往来船政局督察工作不算辛苦。天时地利人和,福建船政局——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远东第一造船厂就此落脚马尾。
 
谁知几个月后,左宗棠却被朝廷选中调往陕甘镇压民变。这位近代史上权倾一时的洋务重臣选中林则徐的女婿沈葆桢接替他处理船政事务。又过了几个月,当沈葆桢独自一人来到马尾镇与村民商量征地赔偿时,没想到,朝廷的计划竟遭到村民的激烈反对,即便朝廷开出优厚赔偿金,村民们却根本不愿出卖被划在船厂范围内的土地。被乱石杂物赶出村子的沈葆桢一怒之下,调来数艘炮艇停在马江之中,威胁村民交出肇事者,否则开火攻村。最终,砍杀两名带头肇事者后,村民们接受朝廷开出条件,建设用地征齐。
 
除沈葆桢,左宗棠外,他还选择了法国军官日意格,双方签订劳动合同后,日意格带着他在本国物色的木匠、铁匠、锁匠等一班人飘洋过海,来到陌生的马尾。对他们来说,这里更像是个天堂。这些在欧洲过着贫穷生活的青年技术工人,得到了清王朝的优待:日意格每月工资高达1000两白银,相当于清朝一品大员几十倍;一般工人每月也有200多两。  
                   
船政局于1866年12月23日正式破土动工。第二年7月,沈葆桢正式上任。根据日意格记载,“工厂的第一批工人看见的是一个既没外国机器,也没工具的河流……田野中惟一一座小屋成了锻造车间。屋中两座铁炉马上生火,用中国的铁锤开始工作,第一根铁钉就在这里打成。”
 
19世纪60年代,正是清王朝一心一意进行经济改革时代,成立总理衙门,由奕䜣任事务大臣,经管外交、通商、海关、训练新军、同文馆,同时经营修路、开矿、制造等事务,掀起了一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热潮。在这样的背景下,具有两三千人规模的马尾造船厂很快崛起在马江之畔,占地600亩,设备齐全,规模宏大,在远东地区首屈一指。
 
福建船政创办初期,左宗棠、沈葆桢二人在大力引进外国人才的同时,清楚认识到培养中国自己的科技人才的重要性,并提出“船政根本在于学”的主张。1867年,他们创设了培育造船和驾船人才的船政学堂。这是我国第一所培养造船和航海高级人才的专科学校,也是第一个引进西方自然科学和教学制度的新式学堂,还是我国第一所近代海军学校。福建船政学堂的前身“求是堂艺局”开始在福州城内张榜招生。
 
“福州船政局建在昔日一片沼泽地填成的平地上,远远看去,就像英国制造业的村庄。这里也有外国人居住的小洋房;远处的船坞,高大的烟囱,一排排厂房,从那里传来叮当作响的汽锤声和机器的阵阵轰鸣。”游历远东的英国人约翰汤姆森这样描述马尾船政学堂。
 
学堂的规章制度异常严格,淘汰制成了严复等学生有所成就的原因之一。授课全用英法文原版书,语言是最大的障碍,然而一位参观过船政学堂的法国工程师记录:“我看到一些年轻人只上四天课就显示出极为敏捷的智力。八天,他们流利地拼读各种单词,在石板上写出所有字母。无疑,六个星期后,他们都会拼读,有好些人还将会写。”英语教师嘉乐尔称赞自己的学生说:“这些年青人的资质和勤勉的结果,应该对他们同胞的冷淡态度起到酵母般的影响。”
 
除日常授课外,学生还需上舰实习。1871年,严复、刘步蟾、林泰曾等十八人登上了“建威”舰,由洋教习带领出海,曾到过香港、新加坡、日本等口岸,成为中国海军最早的一次远航。
 
陈列馆的故事
 
历经一百多年的变迁,马尾造船厂庞大的建筑群有的毁于战乱炮火,有的坍塌于风雨侵蚀,只有部分厂房和设施保存到现在,端坐的一对石狮子,从船政创立起,就一直守候在这里。它们成为中国工业源头的实物见证。这幢红砖砌墙的法式建筑,是中国工业最早的机器制造车间——船用蒸汽机的轮机车间。
 
车间建于1867年,周围都是大落地窗,采光通透,所用木料都从泰国、缅甸进口的高级柚木,俗称铁木。顶部框架用的是东南亚的花梨木。柱子是纯生铁铸造,柱子之间还保留着当时吊车行走的轨道,现在还能使用。工作人员介绍,轮机车间在中国工业史上有着光辉的记录:中国第一台蒸汽机、中国第一艘钢甲军舰的发动机都诞生在这里。这里生产出的发动机,曾武装了中国第一支水师舰队。
 
轮机车间的整个造型和布局都是法国人设计。法国人按照同样的图纸建造的车间有两座:一座在法国;一座在中国的马尾。法国那座早就消逝了,而马尾这座还剩三分之二建筑。
 
 同年,为了培养工程绘图人才,前学堂内又附设了绘事院。在轮机车间旁边,是当年赫赫有名的船政绘事院。绘事院面积600平方米,空间宽敞,光线十分充足,可以看出是图纸设计和绘制的理想场所。想象着一百150年前,一幅幅船舶设计图纸就是在这里绘制而成。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代船舶技术人才。
 
现在,老式的红色建筑成了马尾造船厂陈列馆。里面有一幅只是一艘船的照片。今天看起来不很起眼,但1869年5月造出的这艘船,却拉开了中国造船史的序幕。每一道造船工序都十分逼真地再现了中国工匠们倾心而为的工作场景。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似乎在诉说着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解说员指着另一张照片上的军舰说:“1887年,中国在马尾建造了第一艘钢制军舰,叫‘平远’号,整个船体甲板都是钢板构成。北洋海军主力军舰有八条,大部分都是从德国、英国购买的,只有‘平远’号是国产的,是马尾造出来的!”  那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从她抑扬顿挫的声音中传递出来,我也对这些先人产生敬意,好像能看出铜像露出的笑容。            
                   
1866年12月23日,是个特殊的日子,马尾人都记着,我也要记住,中国晚清洋务运动产生的第一家机器造船厂诞生在马尾了。想想时任总理船政大臣的沈葆桢,面对重重阻力,力排众议,改革旧制,大胆引进欧洲先进的造船技术、设备和工程技术人员,聘请法国军官日意格为船政正监督,任用洋人传授造船、造机技艺。1869年制造中国第一艘千吨级轮船“万年清”号;1871年,诞生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马尾船政经历了跟洋人学造木壳蒸汽兵轮,到1875年辞退外籍技师,自行设计建造舰船。紧紧用了十几年的时间。
                  
船厂因何毁于战火
 
在参观马尾造船厂时,我看到几尊船政时期遗留下来的古炮。据介绍,这些是当年为保护船政而从英法德等西方国家购得,有的装备在军舰上的舰炮,还有两门是1873年从英国伦敦购买的岸炮。然而,这些看起来威风凛凛的大炮,并没能保护船政事业,也没有给当时的马尾带来太平与安宁。
 
马江,又称马尾,位于福建福州东南,是闽江下游海军天然良港。清政府除南、北洋水师以外的第三支海军福建水师和洋务派创建近20年的福州造船厂,均在此港。马尾港是一河港,四周群山环抱,港阔水深,可泊巨舰。从闽江口至马江,距离30余公里,沿岸形势险峻,炮台林立,仅马江附近就有炮台7座,并有部分克虏伯大炮,防御能力较强。
 
马尾海战又称马江海战,是中法战争中的一场战役。1884年,法国远东舰队司令孤拔率舰6艘侵入福建马尾港,停泊在罗星塔附近,伺机攻击清军军舰。七月初三,法舰首先发起进攻,清军主要将领畏战,弃舰而逃。福建水师各舰群龙无首,仓惶应战。在福建水师的舰只还没来得及起锚时,法舰的炮弹就击沉了两艘,重创多艘。战斗不到1个小时,福建水师几乎丧失战斗力。初九,法舰全部撤出闽江口。
 
5月《中法会议简明条款》签订后,法国侵略者并未满足,决定在军事上从海上进攻中国。7月中旬进犯基隆没有得逞,后即调动全军准备进攻福州。早在闰五月下旬起,法国海军中将孤拔率领舰队以“游历”为名,驶进闽江马尾军港。钦差会办福建海疆事宜大臣张佩纶、闽浙总督何璟、福建船政大臣何如璋、福建巡抚张兆栋和福州将军穆图善等,唯恐拒绝他们前进将会得罪法国,影响中法“和议”和列强“调解”,竟听任法舰违犯国际惯例,驶入马尾,甚至给以友好款待;同时,命令各舰:“不准先行开炮,违者虽胜也斩。”于是,法舰在马江者每日或四五艘,或五六艘,出入无阻。它们与福建水师军舰首尾相接,并日夜监视,前后为时一个多月。福建水师处于被法舰围困的状态,战争一触即发。福建海军许多官兵请战,要求自卫;不少士大夫上书要求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派北洋水师支援,以挽救大局。但李鸿章执意求和,不准抵抗,更拒绝增援。何如璋等也怕影响和谈,命令各舰不准发给子弹,不准无命自行起锚。
 
8月22日,法国政府电令孤拔消灭中国福建水师。孤拔决定于次日下午趁退潮船身转移方向时便开战。因为当时用船首系泊,船身随潮水涨落而改变方向。涨潮时,船头指向下游,落潮时船头指向上游,可使大部分福建水师位于法舰的前方,无法进行有力的回击。初三上午8时,法国驻福州副领事白藻太向何如璋等投递最后通牒,限福建水师当天下午撤出马尾,否则开战。何如璋得知后,竟然对福建水师封锁消息,听任各舰抛锚江心,实际上是让各舰坐以待毙。当他们看到法舰升火待发,才慌张起来,以未做好战斗准备要求法方把开战日期改在七月初四,遭拒绝后,才匆忙下令进行临战准备。
 
当时,法国拥有9艘军舰,共计14514吨,摆在罗星塔的南面和东南,另有鱼雷艇2艘。还有两艘军舰在金牌、琯头一带江面,阻止清军塞江封口,保障后路安全。参战法舰共有重炮71门,还有不少射速为每分钟60发的哈齐开斯机关炮,官兵共有1790人。福建水师拥有11艘军舰,共计6500吨,炮47门(大口径炮很少),官兵1176人。福建水师8艘战舰停泊在马江边的罗星塔之西,3艘停在罗星塔之东。从吨位、防护能力、重炮数量、兵员素质等方面比较,中法两国海军实力悬殊,法国舰队显然占有优势。当日13时56分,孤拔趁落潮的有利时机,指挥法舰突然袭击福建水师。福建水师舰只未及起锚,就被法舰第一排炮弹击沉两艘,重创多艘。战斗开始后,张佩纶竟吓得神慌意乱,晕倒在地,由随从扶起逃命。驻福州的福建巡抚张兆栋以及旗舰“扬武”号管带兼舰队指挥张成,也都先后逃之夭夭。在十分不利的情况下,福建水师下层官兵却英勇还击。旗舰“扬武”号(福建水师中唯一的一艘轻巡洋舰),虽受重伤,船身犄斜,势将及溺,仍发尾炮准确地击中法国旗舰“富尔达”号,击毙其引水和5名水手。
 
江面战斗仅进行了近半小时,很快就以清军的失败而告终。福建水师兵船11艘、运输船19艘,全被法舰击沉、击毁,官兵阵亡521人,受伤150人,下落不明者51人。法军仅死5人,受伤15人,有两艘鱼雷艇受重伤,其余为轻伤。七月初四上午,部分法军炮舰乘涨潮上驶,用大炮轰毁福州造船厂,使之变成一片瓦烁。七月初五,法海军陆战队一部在罗星塔登陆,夺去了3门克虏伯大炮。此后几天,法舰驶向下游,逐次轰击闽江两岸炮台,炸毁无数民房,然后鱼贯而出,退至马祖澳(定海湾)。
 
历史的耻辱不仅是中国军事落后于法国,更主要是清政府妥协政策和前敌将领昏聩畏敌所致,如果真要为那场不对等的战役找出合理原因,绝对是人而非技术。
 
法国远东舰队在马江发动的突然袭击,重炮轰击下,船厂损失惨重。但事后进一个多月,船政员工竭力修复,就恢复了正常生产。
 
1889年,由船政学堂毕业生魏瀚、陈兆翱等设计制造出第一艘钢甲巡洋舰“龙威(平远)”号。马尾造船厂仅用不到二十年时间,便由生产木壳兵船、铁胁木壳船,发展到建造钢甲军舰,连续跨越造船技术三大步。实现了自主建造“木壳——铁木合构——钢制舰船”的质的转变,共制造出大小舰船40余艘,成为当时中国规模最大,造船最多的造船厂,也是当时远东地区规模最大的造船基地。所以说:人才是决定历史的真正因素。   
             
不容忽略的史实
 
马尾造船厂不仅是造船的基地,同时也是中国近代航空工业的摇篮,是中国飞机制造发展的起点,更是培养中国第一代航空工程技术人才的母校。
 
历史记住这一天,1919年8月9日,马尾闽江口海岸上挤满了士兵、官员,还有附近的老百姓,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漂浮在海面上的一架木制飞机上,原来中国第一架水上飞机要在这里试飞。当时,那架木质飞机的螺旋桨飞快转动,紧贴着水面快速地滑行。终于,它离开了海面……
 
这就是由巴玉藻和王助等人共同设计、制造的海军首架水上飞机——“甲一”号初级教练机,在当时已达到世界水平。
 
这是1918年2月,创建于福州船政局内的中国第一家正规飞机制造厂迈出的第一步。这家名为“海军飞机工程处”的制造厂,由北京政府正式任命巴玉藻为主任,王助、曾诒经等为副主任建立起来的。至于飞机场设在何处?的确曾是个颇费心思的问题。最后选在马尾造船厂,正是有赖于她所具备得天独厚的环境。马尾造船厂创办于1866年,其前身为福建船政局,有着“地段最宽,足敷展布,而厂所机器尤足”的优越条件。
 
不仅如此,当时还创办了中国首家飞潜学校,培养出中国本土的首批航空工程师。在1918年至1930年的12年间,陆续设计制造出教练机、海岸巡逻机、鱼雷轰炸机等15架飞机,另有2架在上海江南厂组合成机。1922年春,他们还成功设计出世界上首座水上飞机浮站,解决了水上飞机的维修和放置问题。
 
在中国船政博物馆,我目睹了这架引以为豪的飞机模型,但我更用心听到解说员提到的三个名字。这些名字与马尾造船厂有多少联系,与中国航空航天有什么关系。他们最后的命运又将怎样?带着诸多疑问,我查阅了大量资料,从中揭示出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巴玉藻,祖籍内蒙古克什克腾旗,1892年7月生于江苏镇江。13岁自往南京考入江南水师学堂。不久,即以成绩超众越升一班。1909年,前清筹办海军大臣载洵、萨镇冰出洋考察,选拔一批学生带往欧洲留学。巴玉藻以品学兼优入选。1910年入英国阿姆斯特朗学院机械工程学习。他平时爱读航空书籍,对航空很感兴趣,曾在1912年暑假期间,与同学王助凑了两英磅,到温德米尔湖跟飞行家波特尔试飞一次,从此与航空结下不解之缘。
 
1911年,清王朝崩亡。巴玉藻相信孙中山的革命道理,坚持勤奋好学。1915年国内海军部筹划飞机制造,命留学英国的巴玉藻等9人转赴美国。他与好友王助等考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学系。他焚膏继晷,加上底子好,成绩优异,各科均免考,仅用9个月时间就修完全部课程,于1916年6月获得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并被接纳为美国自动机工程学会会员。
巴玉藻被寇提司飞机公司聘为设计工程师和通用飞机公司总工程师。他身兼两职,学识非凡,对推动美国初期航空工业的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段时间的工作,也使他丰富了经验,坚定了发展祖国航空业的信心。
 
1917年秋,巴玉藻觉得为国尽节时机成熟,和王助、曾诒经等毅然回国。
 
巴玉藻雄心壮志,学富五车,由他牵头设计制造的中国第一架飞机在马尾飞上蓝天。他们先后共造了三架甲型飞机,不亚于欧美同期同类产品。
 
1928年夏,巴玉藻以中国代表团名义,只身赴德国柏林参加世界航空博览会。他白天参观,晚上草绘各种先进单翼机图纸。闭幕后,继续前往英法等国考察,经埃及、印度、日本等地,1929年春回国。
 
归来后,即感不适,全身酸痛,面部浮肿,口吐白沫。最后船政局花重金用军舰专程从上海请来法国名医,诊断为脑部中毒。此毒从何而来?如此卓越的科技人才,难免为觊觎中国者嫉妒。疑遭日本女间谍下毒。由于回天乏术,巴玉藻病逝,未满37岁,是中国航空事业的一大损失。1990年,钱学森曾协助收集巴玉藻有关资料,赞誉巴玉藻是“中国航空之父”。
王助是巴玉藻同学兼好友。出生于北京,因八国联军入侵,举家避难迁回原籍河北省南宫县。与巴玉藻一起出国,在阿姆斯特朗海军大学就读,又进维克斯工厂实习。1916年6月成为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第二期毕业生,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1917年,被新创办的美国太平洋飞机公司(波音公司前身)聘为第一个航空工程师,并因其改进飞机未让入现场观看试飞而深感被歧视,愤然辞职,年底回国。
 
清末海军大臣萨镇冰把孙女萨圭申许配给王助。将门淑女,科技英才,可谓天造之合,伉俪情深,然而他们没有生育。巴玉藻将爱子钟英过继给他为义子,更名王钟英。
 
1934年,王助担任钱学森导师,安排他到国内各飞机相关制造厂见习,并指导工厂技术实践和制造工艺。王助很欣赏钱学森,并特意叮嘱要注意工程技术实践和工艺问题,还以个人名义给麻省理工学院老师亨萨克去信,为钱学森赴美学习做铺垫。钱学森晚年曾亲手写下对自己影响深刻的17位老师,对王助的备注为“经验设计”。
 
波音公司百年庆典还特制作王助的广告片,纪念他曾做出的贡献。作为中国航空事业的先驱,我们同样不能忘记他的历史功勋。
 
与上述两位一同成为中国飞机制造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的另一个了不起的人叫曾诒经。他与巴玉藻、王助同时留学并同时回国参与创建中国第一家正规飞机制造厂——“海军飞机工程处”的功臣。
 
1929年6月巴玉藻病逝,他接受海军部任命担任处长,后来担当将马尾飞机厂迁往上海并入江南造船所职责。他回忆说,工厂移至上海时,已成“无首之龙”,若让熟练工与技术员散掉,太可惜。他尽绵薄之力将大家组织起来。很快,飞机厂在新址形成生产能力。1931年,将马尾运来的两架飞机部件组装成拖进式水陆互换双翼飞机,使水上飞机发展到可在陆上起飞的新机型。至1937年,在上海共主持造出水陆两用机、陆地教练机等10架飞机,其中1934年7月制成配套“宁海”号军舰舰载机“宁海”二号,首创国产舰载飞机,还仿造组装美式“佛力提”式双翼陆上教练机12架。
 
抗战爆发后,曾诒经组织飞机厂后撤工作,历经艰辛,于1939年迁至成都。在艰难条件下,主持修理及大量制造各式飞机,为抗击日寇做出重大贡献。他创建空军飞机制造三厂。抗战胜利后,空军飞机三厂奉命派一批包括马尾出身人员到台湾接收日军各工厂,在台中组建一家有1200多人的飞机制造厂。因他之故,台湾航空业与马尾航空业有了密切关联。
 
船政博物馆
 
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为中国第一个以船政为主题的博物馆,位于福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马尾)昭忠路马限山东麓。
 
该馆依山而建,为五层建筑,建筑面积4100平方米,正面造型为两艘乘风破浪的战舰,气势磅礴,颇具现代建筑风格。馆内陈列分为序厅、船政概览厅、 船政教育厅、 船政工业厅、海军根基厅、船政名人堂。通过大量船政文物、历史照片、图表、壁雕等,立体地展现了中国船政的诞生、发展与以“精忠报国、自强不息”为主旨的船政文化内涵。
 
展厅第一层为序厅,以浮雕和圆雕组合,展示船政总体概况。第二层为“船政概览”,造设船政衙门景观,展板依次以洋务运动兴起为背景,介绍左宗棠、沈葆桢创立船政之艰辛,集中反映船政之最。第三层为“船政教育”,主要介绍船政学堂和培养出的船政精英。第四层为船政工业与科技,设置船政轮机车间景观造型,制作展示船政造船成果之船模,介绍船政造船技术的发展过程及科技成果。第五层为“海军根基”,突出近代海军的形成、船政十三厂造舰船的规模数量、地位,船政学堂培养的海军将领。  
 
2016年1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来到船厂隔壁的船政文化博物馆。这里清晰地记载了马尾造船厂和他背后波澜壮阔的历史。在讲解员一长串的解说词中,胡锦涛对其中一个小人物产生了浓厚兴趣,回过头来专门打听。其实,这个人物并不渺小,只是我们不善于记录,他就是前文提到的王助,美国波音飞机公司第一任工程师,设计监造波音公司的第一架水上飞机。他的同事巴玉藻则是通用飞机厂的总工程师。1917年,他们来到马尾,参与创办海军飞潜学校和飞机工程处,在这里造出了中国第一架飞机。他们所达到的高度,即使百年之后,仍然让我们仰望。 
 
那些曾经留学欧美的高级工程师们,一度站在世界工业科技的顶峰,但在频繁的政权更迭中,他们的个人命运显得微不足道:要么在海峡对岸从零开始,经营中国的造船事业;要么散落在世界各地,演绎着个人的故事,再也没有人回到马尾。
 
2006年4月,当时来福建省参访祭祖的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一行到本馆参观。他在参观时对记者说:“船政博物馆叙述了整个船政建设发展的现代化过程,非常艰辛,遭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所以,前人的努力给后人以很大的启示:要怎样共同富国富民,这都是我们这一代人应该有的责任。”临走前,连战还为博物馆题词:“东学为体西学用,马江巨舰驭狂涛。”
 
我在博物馆听讲解员介绍展品时说:1941年7月,15岁的刘和谦考入桐梓海军学校(马尾海军学校为抗战内迁时的名称)。这篇著名的《海军救国论》正是当时的作文题目。解放后,两岸隔阂也让人忘却了太多历史细节。2005年底,台湾红十字会旅游团一行来到马尾,在博物馆看到船政学堂学员的作文《海军救国论》时,非常惊奇。他们发现,此文作者就是台湾前“国防部参谋总长”刘和谦。
 
回到台湾后,旅游团有人把这件事告诉刘和谦。80岁的海军一级上将非常高兴。他说,记得自己写过这样一篇作文,但具体内容已记不清楚,希望博物馆能够寄回。随后,通过红十字会系统,辗转多方,文章终于寄到刘和谦手里。胡锦涛总书记来参观时,曾认真阅读了这篇作文。听到这样的故事,我相信每位参观者都会被这份血浓于水的情感而震撼。
 
从船政博物馆出来,我们又到码头参观,近现代历史对比,让来宾心潮澎湃,语言似乎显得很苍白。马尾的历史如此厚重,我感觉无力承载这份厂史的责任,然而,我们又不得不更加用心地尽到一个作家所应承担的使命。
 
船政文化的辉煌
 
马尾地处福建闽江下游出海口,与台湾仅一水之隔,自古是福州母城的水上门户,近代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早在1866年,左宗棠、沈葆桢在这里创办福建船政,由此展开轰轰烈烈的建船厂、造兵舰、制飞机、办学堂、引人才、派学童出洋留学等一系列“富国强兵”活动,培养和造就了严复、詹天佑、萨镇冰、邓世昌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的中国近代工业技术人才和杰出的海军将士。同时,福建船政开风气之先河,大胆提出“冷眼向洋看世界”,引进西方先进科技、传播中西文化、促进了中国近代现代化进程,被称为中国近代历史的“活化石”。
船政文化所涵盖的马江海战炮台、烈士墓及昭忠祠,福建船政建筑分别于1996年、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弘扬船政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加强闽台文化交流、促进旅游经济发展。自1998年,马尾先后投资上亿元,建造了船政文化博物馆,修复船政遗址,开辟船政文化旅游线路。2005年,福州马尾船政文化遗址群被中宣部评为“第三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10年,国家国防教育办在全国选择9个国防教育示范基地作为国家国防教育主题公园试点建设单位,船政文化遗址群是福建省唯一入选单位。

福州市马尾区船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马尾是中国船政文化的发祥地和近代海军的摇篮,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马尾船政文化遗址群包括罗星塔园、马限山公园,公园内不但有中坡炮台、昭忠祠、马江海战烈士墓、圣教医院、英国分领事馆等大量船政相关古迹,还有新建成的大型船政群雕、船政精英馆等。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虽因时代局限,福建船政的辉煌只延续了40多年,但在历史的弹指间,却展现了近代中国先进科技、高等教育、工业制造、西方经典文化翻译传播等丰硕成果,孕育了诸多仁人志士及先进思想,折射出中华民族特有的砺志进取、虚心好学、博采众长、勇于创新、忠心报国的传统文化神韵,为此,我们将之称为“船政文化”。它是福州人民涵泳百年不懈的历史骄傲,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瑰宝。
 
毁不掉的马尾造船厂
 
马尾造船厂在近现代历史上曾几次遭到战火洗劫。抗战期间,马尾造船厂作为中国近现代军事工业基地,日军更是视为眼中钉,肉中刺,非将其毁灭才可平复心腹大患,于是多次派飞机狂轰滥炸,厂房大部分被烧毁。这还不死心,先后两次派日军侵占造船厂进行大肆焚毁,使这座曾赫赫有名的中国最早最大的造船厂变成一片废墟。至今仍可以透过轮机车间外墙残留的斑斑弹痕,见证日本侵略者的罪行。
 
抗战胜利后,1947年8月,正式恢复马尾造船所。1949年夏,国民党军队撤离大陆将大部分机器设备运往台湾左营,马尾造船所至此仅剩残垣断壁。
 
1949年8月,马尾解放,船政成为军区水兵师修船一厂,隶属福州军区总后勤部船管处,船厂重建工作铺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州船政局改称马尾造船厂,从此,这座中国工业发展的始祖才获得新生。
 
1954年,工厂恢复了修造船的生产,但因台海两岸军事对峙,发展速度缓慢。1958年4月,福州军区将马尾造船厂移交福建省交通厅管理。后来,省交通厅将福州港务局船舶修造厂合并到马尾修船一厂,定名为“马尾造船厂”。  
 
1982年,为改变福建船舶工业落后状态,福建省交通厅又将马尾造船厂移辖省船舶工业公司负责,而马尾造船厂的厂名沿用至今。
 
2001年12月,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在国务院、国家经贸委关心支持下,马尾造船厂结合债转股实施股份制改革。成功改制为由多元投资主体组成的股份制企业——福建省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   
     
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现有马尾、利亚和冠海三个基地。马尾基地地处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占地面积28万平方米;利亚基地地处平潭综合实验区,占地面积26.7万平方米;冠海基地位于福州闽江口乌猪港三叉流口西岸,占地32公顷。公司具有设计制造3.5万吨级(灵便型5万吨级)以下各类船舶和修理2万吨级船舶的能力,拥有建造支线型多用途集装箱货船和各类海洋工程辅助船的丰富经验。如今,马尾造船厂做为公司骨干企业不断加大内部改革力度,迎来了全面振兴的局面。
 
前些年,一批来自欧洲的外国朋友参观轮机车间,感慨地说:如今像这样保留着当年风格的厂房,在欧洲已很难见到。  
 
这个诞生于民族危亡之时,秉承近代中国仁人志士富国强邦愿望,与近代中国发展有着深厚渊源的百年老厂,终于掀开新的页章。
       
马尾船政精神
 
今天挖掘、整理、研究船政文化,发扬光大船政文化精华,营造再掀闽江开放潮、推动福州大发展的良好文化氛围,有着深远的意义。一个多世纪以来,面对血与火的洗炼,福州人沉思、探索、追求、呐喊、拼搏。
 
福建船政文化既是特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同时又给予巨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并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有其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个性。它是中国近代史上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建船政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第一次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的尝试,也是中国学校以西方现代科学知识教育学生的开始,堪称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在清朝末年,中国官僚机构与近代工业企业、科技、文化和教育相结合的有机体,是中国最早最大的官办船厂和船政学堂。它是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先驱。福建船政是当时远东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设备最完整的造船基地,又是近代中国培养科技队伍的基地。
 
船政学堂是中国人自己办的第一所近代性质的高等学校,培养了大批造船和航海等与之相关的人才。船政局产生了中国早期无产阶级和一批熟练的技术工人,也是中国第一所科技海军学校,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福建船政局制造出一艘艘兵商轮船,组建起中国近代的第一支舰队;船政学堂培养了许许多多海军人才,成为北洋、南洋、福建、广东水师各级将领的供应基地,直接推动了中国近代海军的创建与发展。
 
福建船政创建了中国第一家正规的飞机制造厂,自行设计制造出中国首批达到当时国际水平的飞机;创办了中国第一所飞潜学校,培养了第一批航空工程人才,是中国航空事业发展的摇篮。
 
船政文化所体现的自立自强、开放革新、学习进取等精神,世代传承,永放光芒,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
 
这些都是船政文化丰富内涵的主要体现,至于船政文化外延,更是涵盖社会政治经济的方方面面,联系广泛。船政文化研讨会已征集海内外专家学者的不少论文,有许多问题需要不断研究、深入探讨,传承创新,更好为现实发展服务。船政文化名称,可根据不同场合和需要,冠以马尾、福州、福建或中国马尾,以区别于沪、津两地的船政发展。
 
从“船政局”到“股份有限公司”,都不能摆脱马尾这个地名。今天的马尾造船厂依旧屹立在闽江边上,所谓的强国船梦,虽然已不再常挂在嘴边说说而已,但每当新船下水,鞭炮齐鸣,锣鼓喧天,似乎也在告慰那些与马尾船政有过关联的先人。粗芦岛上,那座最高的龙门吊的横梁上,依旧赫然醒目地写着“马尾造船”!
 
 
作者简介:
 
海蓝蓝:签约作家,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香港诗人联盟会员,河北省作协会员,河北省采风官网副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