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安琪:读书记(六则)


安琪:读书记(六则)

 
散发着浓郁的亲情和纯正的1950年的气息
 
《清白传家图》(汤文凯的艺术冒险之旅)是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新近出版的童庆炳先生的遗著,我因为参与了该书的出版过程,因而内心更感到一种亲近。
 
2015年6月,著名文艺理论家童庆炳先生因病离世,在整理他的遗稿中我的爱人吴子林拿回来一部厚厚的装订齐整的书稿,说是童先生生前曾多次提及的长篇儿童文学遗著。世人只知童先生理论家、教育家身份,却不知童先生也是一名优秀作家。童先生对创作一向非常重视,他认为,一个优秀的理论家、批评家必须尽可能自己也会创作,才能更好地懂得文学作品的创作规律。童先生在考进北京师范大学以前曾在家乡报刊发表过小说散文等,时在1955年。他曾说,我要是没从事理论研究,可能就专心当作家了。话虽如此,童先生在繁忙的教学和理论研究之余,还是写作并出版了长篇小说《代价》《有一种疼痛叫成长》和散文集《苦日子,甜日子》等。2012年童庆炳先生针对《哈利波特》等儿童文学风靡全球之际,提出了组建儿童文学创作团队的构想,他说,我们也应该有我们足以影响世界的儿童文学作品出来。团队成员基本都是他的硕博研究生。为了起到示范作用,童庆炳先生率先埋首书案,写出了一部长篇儿童文学,是为《清白传家图》。作为童家军一员,吴子林多次听到童先生讲过这部小说,童先生不幸辞世后,这部遗稿在童先生一堆资料中被寻找出来。童先生生前多次讲过的另一部遗著,长篇小说《南方,北方》遗憾尚未发现,不然也会是一部好作品,它取材于南方人童庆炳在北方50多年生活与工作的经历及感悟。我也曾听童先生讲及此稿。

吴子林拿回来《清白传家图》打印稿后,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童先生真正做到寓教于文,本部书稿既有可读性,又有思想性,我于是暗暗打定主意,要尽己所能让本书尽早出版。2016年初在一次海淀文联组织的文学活动中我谈到了童先生此部遗稿及其价值,说到正在寻求出版,诗人王久辛马上说他愿意相助,王久辛听过童先生的课,也读过童先生此前出版的长篇小说,说童先生的小说品质绝对优秀。很快,王久辛就联系上出版人,经童先生儿子童小溪的授权,不到半年时间,本书就由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出版。
 
《清白传家图》说的是北师大二附小四年级学生、小画家汤文凯在时间女神的邀请下,乘坐魔椅从21世纪来到1950年北京地界的故事。进入1950年并不那么容易,他先是被一头狼跟踪追击,直到被猎人张大爷救出。1950年的北京,任何一个人要进入北京城均十分困难,汤文凯不可避免也遇到公安局的盘查,当公安部长罗瑞卿知道他来自21世纪时,指示公安局要善待这个祖国的未来。可以说,汤文凯在1950年的北京一直被善待着,这是新中国刚建立,百废俱兴,民风淳朴的时代。汤文凯凭借一只画笔在小学校门口为张哲等一干女同学画像谋生,获得了偶然路经此地的大文豪郭沫若先生和老舍先生的赏识,被推举到大画家齐白石先生家作书童,为先生研磨、奉茶,并得到先生亲人般的礼遇和教学传授。有一天,齐先生所在的胡同来了一个卖大白菜的菜农,齐先生一时兴起,要用自己的大白菜画作交换菜农的大白菜却遭到菜农的拒绝,汤文凯为菜农错过齐先生的画作而着急,一心想寻到菜农告知齐先生画作的价值。当他在张哲等姐姐的帮助下终于找到菜农时,齐先生却又不同意交换了。齐先生要汤文凯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画纸上不能吃的大白菜价值却远远大于菜农菜筐里能吃的大白菜?齐先生说,一旦汤文凯找到了答案,他就同意和菜农交换大白菜。寻找答案的过程也是汤文凯理性思索的过程,期间,张哲姐姐、郭沫若先生、老舍先生都帮助过汤文凯,最终,汤文凯领悟到,实践才是出真知的法宝。他用灵感和苦力创作出的两幅画作回答了齐白石先生的问题,得到了齐先生的认可。但当他兴致勃勃找到菜农时,菜农却又不同意交换齐先生的画作,理由是,他不想占齐先生的便宜,菜农张爷爷说,每个人凭着自己的能力挣吃的就是最好的生活之道。汤文凯把这一切告诉了齐白石先生,齐先生很感动,约了郭沫若先生、老舍先生一起去看望菜农张爷爷,并认了张爷爷为兄弟,顺理成章把画和书法作品送给了张爷爷。
 
整部小说就是这样散发着浓郁的亲情和纯正的1950年的气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单纯、善良、友爱。当汤文凯顺利通过时光女神的检验,回到21世纪时,他被现实的气氛包围,他的画作因为此前消失的7天被舆论大肆炒作成为红人后而大红,画家飙升到1千万。没有人相信他曾经到过1950年的北京地界,连他的父母和最好的同学黄芳也不信。他们用世俗的想象替汤文凯编造了消失的理由。汤文凯的母亲为汤文凯画作的高价格欣喜。只有一个人在微博中说,她确实曾在1950年认识汤文凯,她就是张哲,这一年,张哲70多岁。汤文凯决定去拜访张哲。
 
小说至此结束。留下余音令人回味。
 
小说题目《清白传家图》为齐白石先生的一幅画作。书的封面用的正是齐白石先生此画,此外,内文插画也用的齐先生画作,人文气息十分浓郁。
 
小说的亮点:1,主题温暖,令人感受到1950年中国大地上欣欣向荣的气象,更感动的是当时人与人之间的单纯、朴质。2,1950年老北京的胡同、风土人情。3,想象极为大胆,齐白石、郭沫若、老舍、罗瑞卿都出现在本书,且齐白石还是主人公。4,对艺术的思考巧妙地借助孩子表达出来,不刻板、不晦涩。5,涉及到齐白石先生的许多画作。6,叙述语言非常具有童真童趣,一口气读下来,多次为作者内心极大的爱与美与善的情怀而感动。
 
2016-9-9
 
注:《清白传家图》(汤文凯的艺术冒险之旅),童庆炳,著,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6年。
 
林丹娅多么爱护尊重她笔下的人物啊
 
林丹娅是福建的传奇,青春、美貌、多才,我20岁开始热爱写作时她是这样,我人到中年时她依然还是那样,身材轻盈,言笑晏晏。林丹娅主要是作为女性主义研究者的身份为大众所知,其实她还创作有小说、随笔等。我真正读林丹娅要到2012年,这一年我幸运地结束了我的北漂生活,有了“一间自己的屋子”(伍尔夫),于是急于补课,把多年荒废的阅读重新捡拾起来,因女性主义一直是我关注的对象,读林丹娅、读李银河、读崔卫平、读荒林是我这一年的主题,《中国女性与中国散文》这本专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入我的视野,不出意料,第一次读林丹娅即被震到,有我在读完当日于微博留存的感想为证——
 
读厦门大学林丹娅教授《中国女性与中国散文》,读得激动、感慨,和敬佩。激动的是,经由此书,我获得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诸位女性作家如冰心、萧红、白薇、陈衡哲、丁玲、张爱玲、苏青、冯铿、谢冰莹、陈学昭、白朗等等在生活和写作上的认知;感慨的是,当代女性在对自由、理想的追求与行动上,许多还不如现代女性;敬佩的是,作者林丹娅对笔下女性因深刻的理解而在论述中给予的沉重赞美,是的,是沉重,那一代知识女性走向新生委实不易的沉重,那新生里包含着多少艰苦乃至幻灭的沉重。身为优秀的女性主义者,林丹娅多么爱护尊重她笔下的人物啊。
 
林丹娅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身为女性的我,始终活在女性的世界里,因此从来就不能抑制、也不会隐瞒自己对女性有着更深切的关注与偏爱。在人类性别文化的不平等语境中,女性所背负的从身体到精神的苦难,我感同身受;浸染其中而生成的各色陋习顽疾,我感同身受。然而,尽管如此,我仍然还是会看到女性的另一面:她们总是从斑驳陆离的文化影像中顽强地浮出,显示出与那永恒的自然同在的美丽与和谐,与那在任何境遇下都能显示出来的作为大写的人的智慧与能力。这个感受,几乎化为我的宿命。”
 
林丹娅主编有中国第一部全面介绍女性文学学科基本理论和相关知识的高校教材《中国女性文学教程》,期待能有机会拜读此书。
 
2016-9-26
 
注:《中国女性与中国散文》,林丹娅,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
 
最熟悉诗歌现场的批评家
 
诗歌鉴赏读本诗人经常提起的有陈超先生撰写的《20世纪中国探索诗鉴赏》,其实另有一本也堪称经典,那就是陈仲义先生《百年新诗 百种解读》一书。
 
诚如书名所示,本书收有百首新诗,时间跨度百年。书分六辑,分别是:第一辑(五四-朦胧诗前),第二辑(朦胧诗年代),第三辑(第三代),第四辑(中间代),第五辑(70后/80后),第六辑(后现代),几乎当下最活跃诗人诗作均获得陈仲义先生“多角度、多方法楔入”(孙绍振)的解读。
 
相比于陈超先生读本的历史性特色,陈仲义先生此书的当下性和现场感更强,许多诗人刚在诗歌实践上有新的摸索,即能获得陈仲义先生第一时间的关注并给予中肯评述。《百年新诗百种解读》每篇针对一首诗,每首诗的读解文字均在千字左右,既能透彻解析该诗的创作高妙,又不使阅读者产生阅读疲倦。
 
个人以为,读此书不要求快,睡前读一篇,慢慢咀嚼,跟着陈仲义先生的分析与感悟走,仔细品味原诗,既可在诗歌写作上有启发,也能在今后自己撰写品鉴文字时有提高。每个诗人多多少少总会涉及评论类文字,这除了是诗歌这一文体的特点,也是诗人这一身份的激情所致——读到一首好诗,总难免有推举给人的冲动。
 
陈仲义先生被誉为批评界的“劳模”,几乎以两年一本理论专著的速度出版他的诗学成果,这与他长期坚持“深挖一口井”(陈仲义《扇形的展开》后记)的研究态度有关。陈仲义先生又被誉为最熟悉诗歌现场的批评家,通常一个批评家大都只能跟随自己所属的一个时代的诗歌写作走,对后面时代的诗歌群体和诗歌写作就不免隔膜而失语,只有陈仲义先生从朦胧诗始就不保守、不封闭、不固步自封,而是密切关注并跟踪着诗歌现场,他的诗歌美学趣味因此时时刷新,所选取的批评对象也时有新鲜血液的注入。指认新经典其难度总是大于肯定老经典,但若无勇敢的有慧眼的批评家当第一食蟹者,则经典之河流淌的将是一成不变的死水。
 
随着时日的推移,《百年新诗  百种解读》将以其“在同类新诗鉴赏专著方面显示的很强的开拓性和穿透力”(孙绍振)而成为鉴赏类诗歌批评的经典,正如陈超先生彼书。
2016-9-26
 
注:《百年新诗  百种解读》,陈仲义,著,安徽文艺出版社2010年。
 
作为教育家的文艺理论家
 
本书系王岳川先生主编的“中国当代美学家文论家评传”第一辑十卷本之一,童庆炳老师既是作者的博士导师,也是作者的同乡,两人均为福建连城人,方言可以相通。2009年,童老师联系作者要他写这本评传时作者感到压力很大,童老师说,你别紧张,放心地写,有什么不清楚的事情你随时问我,我也会把所有的背景细节都告诉你。在后来的六七年里,两人就这本评传反复地交流,书稿的结构不断打乱,重新调整,很多细节反复订正。毫不夸张地说,这本书可以说是作者的第二篇博士论文,是在童老师指导下顺利完成的——这只有撰写健在的传主才可以做到。
 
写评传,必须抓住传主的独特之处,童老师的特点在于他是一个“作为教育家的文艺理论家”。全书共分为十章,前两章记述童老师坎坷的求学历程,让人们认识到一个大的理论家是历尽艰辛走出来的,从大山走向京师,乃至走向世界。第三章生动再现了童老师对学生的悉心指导与培养。童老师培养的学生主要有两拨人:一类是作家,一类是学者。2015年5月20日,童老师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师生作了最后一次讲演,他坦言:“我今年80岁了,我从始至终认为,我就是一名普通的教师。尽管我有很多著作,但是,我看重的第一位的东西就是,我是一名教师。”谈到自己培养的几十位博士生,先生骄傲地说:“我培养的这些学生,没有一个是贪污犯,没有一个是腐败分子。这是我为他们感到骄傲的地方。我认为自己一生的意义之所在,就是我是这些学生的老师,我指引他们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走向自己的职业岗位,而且他们在那里为人民为祖国为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这是我为之骄傲的事。”这是童老师的肺腑之言。童老师培养的博士有84名,他们分布在全国各高校和科研机构,成为文艺理论界的中坚力量;他们又带自己的硕士博士,这样一拨拨带下来,阵容壮大,成了学界赫赫有名的“童家军”。第四章到第八章具体呈现了童老师学术思想的发展过程,特别注意了各章之间的衔接,揭示童老师原创性学术思想产生的历史语境及其演进的内在规律。这五章厘清了童老师从审美诗学转到心理诗学,又转到文体诗学,再转到比较诗学,最后走向文化诗学的整个学术历程,是童老师极富创造性学术思想的集中展现。第九章写童老师在中国文学理论教材编撰方面的贡献。有人说童老师是“教材专家”,事实也是如此。从函授到自考,从本科到硕士,从硕士到博士,很多学生使用的都是童老师主持编写的教材。第十章写童老师的语文教育思想。童老师晚年特别关心中学语文教育,发表了许多很有分量的文章,还带领学生们编写了一套高中语文教材。
 
2015年6月14日,童老师因病辞世。评传书稿在童老师去世前定稿,通读全书后,童老师勉励有加,说了这么一句话:“毕竟同乡,毕竟师生,毕竟朋友。”
 
(注:本篇文字引用了作者吴子林在“中国当代美学家文论家评传”首发式上的发言)
 
 2016-9-30
 
注:《童庆炳评传》,吴子林,著,黄山书社2016年。
 
对历史有执着探寻意愿并且有文字表现力
 
“安琪雨中来。年月,2016·10·21”,这就是年月,连题赠也这么有创意,信手一写,天地人事,全有了。于是记起那个台风天,张小云开车带我来到《台海》杂志社的情景。在年月的办公室我看到这本期待已久的《年月走宝岛》。年月担任《台海》杂志社长、主编后因工作需要,时常走访台湾,行迹所至,有文为证,最终集结成这样一部图文并茂的台湾旅游宝典。本书收入41篇台湾纪行,每篇均由名片(景点简介)、正文、相关图片、小贴士(景点辅助资料等)构成,周到而丰富。作者行踪遍及台北、台中、台东、台南、高雄、屏东、南投、宜兰诸县市,这些地方也因此在她笔下留下痕迹。我跟着年月的笔触走了一趟台湾,弥补了迄今尚无去过宝岛的遗憾。本来我对台湾并不是很向往,私下认为台湾人大都来自闽南(并且相当部分就来自我故乡漳州),语言相通,民俗相同,想来各方面与闽南无异,景点的陌生感不会那么强。但年月此书却勾起了我想去台湾一游的心念,想去观赏长途大巴从台湾南部至北部沿着太平洋走的壮烈景象,想去体验悬崖峭壁中人力凿就的苏花公路,想去朝拜中西合璧建筑的中台禅寺,想去感受离岛兰屿的原始气息……好的旅游文字就是这样,让一个个景点在读者心中活了起来,激发读者“到彼一游”的冲动。年月的文字兼顾景点的描述与自我的情绪,她不是干巴巴地推介,而是把自己鲜活生动的内心也放到景点中,打动你的恰好是这个鲜活生动。
 
年月和我同为漳州师院校友,我是中文系,她是历史系。对“史”的敏感贯穿着年月的文学生涯,当她还在家乡中学任教时,她就对电影《龙江颂》为何会产自她的家乡漳州龙海县,以及《龙江颂》之后的人物原型走向等等生发了兴趣,在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年月开始了回访工作并最终以《龙江人寻找〈龙江颂〉》一书给出了答案。我想在当年八个样板戏里,也只有《龙江颂》享有这样的待遇,因为它遇到了一个对历史有执着探寻意愿并且有文字表现力的故乡人——年月。2001年10月,利用十月假期黄金周时间,我约年月和我一起到北京考察是否北漂,这段经历在年月写我的文章中有过描述。此后我们的人生轨道分叉成两个方向,我离开体制北漂,她从漳州调动到《厦门日报》,在更高的体制平台上施展她的天赋之才。那段时间,年月经常到北京出差,我也有多次去她下榻的宾馆跟她同吃同住的经历。记忆最深的是每个清晨醒来就看到年月在电脑前敲打稿件的背影,报纸讲究实效,一刻也拖不得。有一次和年月聊天,从苏东坡“书到今生读已迟”说到我们的很多知识和才华都是前生带来的,我们今生的读书为的不仅是今世,也为的来世。然后我问年月,你对新闻的热爱、你没有正规学过新闻专业却能出手一篇又一篇重头新闻稿,是不是也有来自前生的感觉?年月很肯定地点了点头。这一幕一直印在我心里,大约是2008年在北京的某个餐馆发生的事。

年月是我交往的闺蜜级女友里身心最健康的一个,她总是兴致勃勃,对生活充满激情和爱戴,她智商和情商都很高,能把工作与生活打点得不慌不乱并且互相成就,最重要的,她对每个朋友都充满爱心,总是把朋友的困难放在心上尽心尽力为朋友解困。作为年月的朋友是幸运的,他们被年月的光芒眷顾着,从黑暗走到了亮处。我已亲见多起。
 
上天会给年月更多的恩泽因为她会把恩泽施加于人,祝福你,年月!
 
2017-8-12
 
注:《年月走宝岛》,年月,著,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
 
北漂诗人的第一次集结
 
那天冯雷教授微信我,“请问,你可知道苑长武多大年纪?60后?70后?我写文章用。”苑长武?我懵了,不认识呀。“《北漂诗篇》有,我买了《北漂诗篇》。”我赶紧去翻《北漂诗篇》,真翻到苑长武,可简介里并无具体出生年月,但有注明“北京皮村工友之家文学小组成员”。我是从师力斌老师那里知道“皮村”这地方的。此番编选《北漂诗篇》,师力斌老师心心念念“皮村”,选本里的“皮村”诗人都是师主编拿来的。
 
北京有两个外来人口聚居地,一宋庄、一皮村。前者以艺术家群落为主,已是国际知名,后者以打工群落为主,有自己的文学小组、音乐小组,前阵子炒了一阵的范雨素就出自皮村。有许多知名学者、作家,都是皮村文学小组的义务授课老师,我是在编选了《北漂诗篇》后才开始关注皮村并渐渐了解皮村。
 
话说我一看到苑长武的皮村标记后马上询问同样出自皮村的音乐人、诗人许多和小海,这就与苑长武接续上,得知他生于1957年。冯雷教授听了很吃惊,“嚯,岁数可真不小”,我说,“我们这个选本真正来自底层,来自自然投稿,很多作者我到现在还不认识”,冯雷教授说,“这本诗集我觉得很有价值,甚至我觉得以后还可以继续深入再版。苑长武他们的底层诗歌显然和郑小琼他们的底层不太一样,而且同样身在北京,苑长武笔下的北京和欧阳江河的北京,也不一样。”
 
是的,《北漂诗篇》出版后,很多批评家都自发购买并且撰文给予关注,北漂这个改革开放后冒出来的概念,时至今日依旧有它强大的生命力,一代又一代人前赴后继来京寻找生命价值的最大化,一定有他/她的理由。作为北漂一员,我感受到了这个城市对外来人口的不闻不问(相比于粤漂所受到的良好待遇),因此当2016年12月师力斌老师邀请我一起编一本诗选时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北漂”这个主题,感谢中国言实出版社王昕朋社长给予的支持,让北漂诗人第一次集结到这样一本正规出版物里。《北漂诗篇》的出版,已成为2017年社会学意义而非仅仅只是诗学意义的事,里面的许多诗作,正在传播开去。
2017-10-9
 
注:《北漂诗篇》,师力斌,安琪,主编,中国言实出版社2017年。
 
本文刊于《福建文学》2018年第3期。
 
作者简介:
安琪,诗人,作家,插画师,福建漳州人,现居北京。
 
作者:安琪
来源:安琪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xl4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