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阿坝小金:藏式宾馆的“画外音”(外两篇)


阿坝小金:藏式宾馆的“画外音”(外两篇)
 
海蓝蓝/文

 
穿藏袍的海蓝蓝(右一)和藏族的明姑娘

那天,来自9省市11座城市的18位作家、摄影师组成的江西采风团,走进小金的第一座建筑便是同心宾馆。
 
朦胧的夜色里,我只感到它的伟岸与高耸。这是我在高海拔近距离接触到的第一座藏式建筑,甚感新奇,举起手机拍摄时,才发现楼顶那个器宇轩昂的名字——“同心宾馆”。
 
这里不是江西采风团居住地,因是带着江西援建小金浓厚的情感回访当年历史,我们不愿给地方带来任何不便,但当地领导极其重视江西作家采风团的“小金之旅”,在会议厅召开座谈,交流采访目的与方式,想为作家采访采风提供最便捷的服务。
 
我只道这是小金旅游度假酒店,有风格各异的客房,可以举办大型会议宴会、自助餐,以及豪华婚宴,可以提供各式川藏美味佳肴。大厅右侧还有同心茶坊,汉藏茶品,环境幽雅,可以打打棋牌,也可以KTV唱歌跳舞,与所有酒店功能一样,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第二天,在采风团下榻的金福来宾馆茶楼小厅,当年曾与江西援建有过交集的各部门领导与作家对接采访。我则留下来,聆听教育局长张晓雨回忆他所知道的十年前,汶川地震的经历。
 
那一年,张晓雨才过而立之年,身为政府办副主任,知道许多情况,也听过很多故事。他告诉我,常务副县长靳东在映秀途中,突遇汶川地震,山石滚落,道路堵塞,弃车步行,一边躲避不断发生的余震,一边急速赶往都江堰,向市委领导详细汇报灾区情况,为抗震救灾,部署决策提供了准确信息。靳东是唯一被时任国家总理温家宝接见的县级领导。
 
张晓雨说:江西投入资金13亿,一是全部包建;二是出资合作;三是投入物资,还剩两亿交由地方使用。
 
水是生命之本。江西援建第一要素就是解决生存问题。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小金县,冬寒夏凉,常年干燥,雨量稀少,寻找水源点成为当务之急。可在高海拔的大山峻岭中勘测,对从低海拔来的江西援建者来说,无疑是最严峻的考验。况且,吃住等生活习俗都面临着挑战。当地藏民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杀鸡做饭,想尽一切办法为援建者提供帮助。
 
采访时,听张晓雨讲“同心宾馆”是他提出的。我问:原来叫什么名字?他说:“江西宾馆”。他还告诉我,这家宾馆是江西省对口援建的第一个示范工程。最初是“江西小金旅游产业发展服务中心”。这项工程从2008年7月26日奠基,到第一期竣工,仅用了118天,被誉为“小金速度”,成为江西援建的新名词。
 
为了更快、更好地支援灾区人民恢复生产生活,江西援建者暂时住在新建起的“服务中心”,而这个地方为何三改其名?作为北方人,我对江西援建小金一无所知,汶川十年,虽也曾记录过当时地震波及时的情景,但毕竟没有站在一个高度去了解那场重大灾难之后,从国家到各省对灾区人民支援的具体安排,更不知道,那些感人故事的更多细节……
 
每天大脑都收集着许许多多新奇内容,什么都是陌生的,在身体适应小金高海拔环境的同时,大脑也会及时处理不同信息,分析辨别,寻找能让自己心里明白的那条线。我回味着张局长谈到教育时,介绍的那些情况,我了解到这个有着30所中小学的小金县,至今都享受着江西省财经大学的教育资源:教师培训、对口培养大学生,以及至今仍在持续每年派送6名大学生志愿者到小金支教。
 
张局长看到他们不习惯小金生活,每人发个电饭煲,自己煮饭,让他们在异地他乡感受小金领导的关怀,本地老师也会主动帮这些年轻的志愿者解决实际困难。我知道了小金的嘉绒藏族与西藏安多藏族有别,我知道了小金的土特产有:贝母、红景天,虫草、天麻,这些耳熟能详的贵重药材!江西援建小金已经过去十年,但一省一县的情谊从未因为时间的改变而变淡。
我一直都在苦苦思索着,是什么能将江西与小金维系了这么久呢?我又想起了“同心宾馆”,不仅仅是一个建筑物名称的改变!要想了解真实的内涵,必须走进民间,体验百姓生活,才能了解自下而上的民声民意,才能找到我未解的答案。
 
午后的阳光,透着没有一丝杂色的蔚蓝。我背上双肩包,带着相机出发了。我要步行到同心宾馆去看看这座创造了“小金速度”的建筑,去揭开它三改其名的谜底。
 
其实关于小金,我没有发现它的秘密还真的很多。原以为只是一个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小县,却没有仔细查阅它其实早已名垂青史。
 
这座夹金山北麓的川西北小城,因与中国革命的一段撼人心魄的历史连在一起,而闻名遐迩。它旧称叫“懋功”。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在长征途中,就是在这里胜利大会师。懋功由此被载入中国革命伟大的史册。1953年,因小金川贯穿县域,而更名为“小金”,从而让我一时竟忽略它历史的记忆,故此小金似乎有许多更名前后的故事,我期待着一一揭晓。
 
沿着县城后街,一路西行,边走边拍,江西援建的美兴中学、城关二小,我都粗略看了一看。路边有户人家,墙体留有小窗,翠竹缝隙透出几枝绿叶,生机盎然的院落一目了然,吸引我走了进去。院里更是一片繁花锦簇:雪白的梨花,粉红的桃花,绿油油的菜地。一个精神矍铄的老人端着花盆,正走到门口的小竹林取土。我急忙打招呼,说:“老姐姐,可否到您院子里拍花?”她笑着说:“当然可以了!前几天,阿坝州电视台还来拍我的花呢!”她十分自豪,脸上泛着红光。“您有多大年纪了?”我问。她说七十岁了。我夸她热爱劳动,也懂得享受美好生活。她笑容可掬地告诉我,说:儿子儿媳带孙子到都江堰住,就为孩子读书。她每天种花种菜,锻炼身体。我说:劳动光荣,姐姐是最美老人!当问她什么民族时,她说是汉族。我说我是江西采风团作家,到小金采访,问她同心宾馆还远不远?她说:往前走,过了人民医院就到了。
 
我问她知不知道同心宾馆原来的名字?她说叫江西宾馆,因为是江西援建的,也是江西援建者住,后来就改了现在的名字。我问为什么叫‘同心宾馆’?她毫不含糊地说:“就是小金人民和江西人民心连着心嘛!”
 
我为古稀之年老姐的回答震惊了,忙问她叫什么名字?她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说:“(林)全英。”“是双木林吗?”“不是,是林(音)热的林!”我明白了,老姐姐叫“冷全英”!
 
告别冷姐姐,我心里却是热乎乎的,似乎有股暖流涌动着。小金县人民医院过去不远就是同心宾馆。这两座江西援建项目,与学校一样,都关乎着小金百姓的生活。
 
我让门卫帮忙,拍了一张同心宾馆的留影。门柱旁的石碑上,清晰的写着“江西援建”。服务台工作的小马是回族人,与父母相比,她们这一代更加汉化,与嘉绒藏族一样,基本不说本民族语言,也不会写本民族文字。在小金,除了服饰,你看不出他们之间有什么太大区别。
 
小金,这个藏羌回汉融为一体的地方,相濡以沫走过多少岁月?他们早已没有了太多民族差异。历史上,曾有1000多名藏羌回汉儿女参加红军,走上革命道路,为新中国成立而流血牺牲。
 
在与小金原县委书记李洪勇座谈中,得知,之所以先建“旅游中心”,是为小金旅游发展服务,也为江西援建人员提供后勤保障。不仅成为其他各省学习“江西小金速度”的标杆,还被称作“江西宾馆”。为什么后来改为“同心宾馆”?就是江西和小金永远联系在一起。在小金和谐广场,有一块石碑,镌刻着《同心赋》,铭记江西援建的深情厚谊。
 
小金是江西的第100个县,没有任何异议。江西把小金当做自己的“孩子”,小金把江西当做自己的“母亲”。难怪走在小金的任何地方,采访时听到的第一句话都说:没有江西援建,就没有小金的今天。江西援建让小金提前了十年、二十年,甚至有人说某些方面进步了三十年。
 
同心宾馆不再是一座建筑的名称,而是一个大省和一个小县最真挚情感的见证。小金,当年的懋功,红军长征从江西瑞金出发,在这里,红一、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从而决定了中国的命运。从井冈山到夹金山,长征像一条铭刻在地球的红飘带,成为中国人坚定无畏的象征。
 
小金,江西第100个县,感恩戴德,勠力拼搏。江西,小金再造辉煌,当之无愧。我愿高声吟诵《同心赋》,祝福江西,祝福小金,大灾大难,造就的又一段铭心刻骨的亲缘:
 
懋功故县,小金新城。西眺青藏之高原,东枕邛崃之群峰。左挽岷江水,右牵大渡河。千载悠悠,观羌寨之舞,听藏乡之歌。诗仙李白,叹蜀道之难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嗟乎,古昔唯攀天梯而著屣,今日则驰山路以驱车。美哉,阿坝自治州,乃长征会师之地、和谐生态之域也!
 
惊回首,岂能忘,二零零八年,五月十二不成眠!风瑟瑟,日惨惨,云冥冥,灾变天降。陡然间,浊波涌,地光现,山摇而地动;巨岩滚,乱石飞,峰颓而崖崩;道路毁,桥梁断,谷塞而川壅;汶川映秀,村寨惨遭灭顶,随处化作荒冢。举世为之震惊,举国为之悲恸。满目疮痍,万户千家遭难,城镇夷为平地;赈灾重建,同胞血脉相连,各族齐心协力!乏资砺志兮,多难兴邦;壮怀有抱兮,大爱无疆!
 
伟哉!中央之号令,响动万里河山。壮哉!夹金与井冈,缔结百代情缘。三千军,浩荡荡,挥别鄱赣;援小金,志昂昂,誓换新颜。同喝酥油茶,携手而大干;共饮青稞酒,并肩以苦战。大哉!十大示范工程,意切切,着眼长远;四十二个项目,扎实实,奋战两年。开筑新路,拓展新区,辟广场兮建宾馆;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建学校兮辟医院。君莫叹“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君莫嗟“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何惧缺氧,岂畏高寒?具牦牛之精神,有藏獒之肝胆。排千险,除万难,展蓝图,建家园。嗟乎,藏汉同心,情洒高山大壑;金兰奋力,志凌丽日长天!

 
海蓝蓝在小金县的三关桥

青藏高原美兴镇,街头巷尾话感恩
 
阿坝自治州小金县位于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到达县城的美兴镇后,我总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因为挂着“江西采风团”胸牌,走到哪儿都遇到笑容和热情地问候。我问他们:为何小金对江西人会报以如此独特的感情?他们说是因为感恩!感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对别人所给予的帮助表示感激,是对他人帮助的情感回报。
 
那么小金与江西缘何有如此深厚的情谊?让我将镜头对准美兴镇,截取街头巷尾的几个精彩画面,展示给朋友们,了解这段一县与一省之间的关系,了解小金人是如何用他们的方式,诠释感恩戴德的:
 
镜头一
时间:3月17日早晨
地点:江西街头(美兴镇街名)
人物;越野车载客到西藏的张姓小伙子
 
这是到达小金的第一个早晨。气温低,有点冷,空气虽好,却只有百分之七十。8点吃早餐,计划9点半采风团开会。利用间隙,独自到街上走走,还没有方向感,分不清东西南北,只是凭感觉,从金福来宾馆向右,沿街向前。
 
在十字路口,抬头看见高高的指示牌——江西援建:小金县文化体育中心、小金县广播电视中心、小金县防灾综合广场。牌子上的箭头向右,下有停车场,指示50米。我像发现什么秘密似的,兴奋地往前走。一个头发卷曲的年轻小伙子正站在越野车旁,后挡风玻璃上写着:穿越西藏,有藏文,还画着喜马拉雅山。他说这是大巴停车场,他的越野车是拉客人到拉萨,已经好多年了。知道我是江西采风团作家,十分高兴地加我微信,并告诉我,面前这条街就叫“江西街”,沿着公路向上,就可以看到喇嘛寺这一片的建筑都是江西援建。他说,江西已经深深地扎根在心里,因为,没有江西援建,也不会有他的今天。说着,洋溢着一脸灿烂,幸福便自然而然流露出来。
 
由于时间关系,不能与他多交谈,横穿斑马线,发现路边立着的小牌子上,清晰地写着:江西街。再纵向穿越斑马线,对面路口有个公交路牌,上写:江西路口。
 
环绕十字路一圈,我对小金与江西的关系,有了初步认识。不过在高原走路,感觉要慢,不能快,稍一快走,就会胸闷气短!
 
镜头二
时间:3月17日下午四点
地点:金福来宾馆门口(美兴镇一家宾馆)
人物:卖橘子的小伙子
 
下午4点,出去时下起了小雨,奇怪的是蓝天白云,阳光普照。我问宾馆门前卖桔子的小伙子:“为什么这样的晴天还要下雨?这里经常下太阳雨吗?”他说:“一会儿还要出彩虹呢!”我想这大概就是高山气候的特点吧!“谁也不知道哪片云彩有雨呢!”这是父亲曾对我说的一句老话,也就是“天有不测风云。”
问及当年汶川地震,买橘子的小伙子说,自己当时正在成都打工,离车站不远,人们从没有在意过四川还会地震。所以,刚开始感觉房屋晃动时,大家都还很好奇,后来有人意识到危险,才喊大家快离开高大建筑物,快跑到外面去,到车站附近的开阔地避险。他说:地震造成汶川及周边重大伤亡。全国各省对口援建,小金是江西的“第一百个县”,每次往返成都进货,走美汗路时,都会想起为修筑那条路而牺牲的江西援建者,总会在心里为他们默默祈祷。清明节或者是他们牺牲的日子,人们都会去纪念碑前凭吊,鲜花献花,感谢江西人民的支援,让我们过上好日子,让小金人能自由往来各个地方。
 
镜头三
时间:3月17日下午四点半
地点:江西街(美兴镇街名)公安局门口
人物:两名交警
 
走到江西路口,我遇到两位值勤民警:一个二十多岁的英俊小伙子,谈到当年大灾难发生,仍历历在目。那时他在高中读书,也和许多人一样,不知道地震为何物?地动山摇不以为然,直到有人说快离开教室,才随同学们跑出去。他后来考入江西大学读书。毕业后看到家乡发生的巨变,怦然心动,在外就业难度大,而回到小金的政策却很优厚,又是自己熟悉的环境,就返回小金,参加公安招聘考试,也有了固定工作,既可为家乡服务,又可以离父母近一些;另一位说自己2009年到小金交警支队工作,虽然没有和江西民警有过交集,但走在小金的每条街上,可以处处感受到江西援建的温暖。他用手一指,说:“你看,小金随处可以看到‘江西’两个字,我们每天都和江西在一起,早已融入到自己的心里。”
 
我望着他们从容淡定的指挥过往车辆和行人,为他们朴质的语言感动,为江西感到欣慰,尽管他们年龄有别,但对江西援建促进小金发展提前了十年,心存感激!
 
镜头四
时间:3月17日下午五点
地点:江西街(美兴镇街名)右侧小巷
人物:藏族看病回来的曹洪清老夫妻
 
在小金寻找与江西援建有关的踪迹,不难!但我还是想从小金百姓的口里却感知江西援建对他们生活与工作的影响。
 
沿江西街慢慢向上走,没有目标,随手拍些藏式建筑与装饰风格。珍儿看到一位身着藏袍的老姐姐,主动走上去,邀请她一起拍照。
 
上坡的路感觉腿沉甸甸的,虽没有高反,但不能走快。我们只好穿过小巷,寻找江西援建的载体。一对藏族老夫妻迎面走过来。珍儿上前询问,我则举着相机拍摄。
 
他们是从山上下来的,到镇上的医院看病。仔细一问,是老哥哥得了痔疮。我告诉他不用担心,买上“马应龙痔疮膏”就可以解决问题,还提醒他不要吃辣的。他从兜里掏出一桶药膏让我看,“就是这种!”
 
我问起他们江西援建的情况,老人的脸上立马有了笑容,说:“江西援建好!有学校,有医院,还有敬老院!”老姐姐抢着告诉我们,自己的孙女就是到江西读的大学。我想起张晓雨局长介绍过:教育扶贫是重中之重,很多小金的孩子优先选择江西财经学院、师范学院、医学院等对口支援的院校,就可以享受政府出资,免费读大学,就业又优先服务小金的政策。
 
镜头五
3月18日中午
地点:美兴镇金福来宾馆下面的小餐馆
人物:老板娘和信用社退休的古稀老人(男顾客)
 
下榻的宾馆前有一家小餐馆,第一天早晨,我经过时买了一杯酥油茶。这是第二次到她的饭馆。要了一杯酥油茶、一个酸菜馅包子、一个核桃馅包子。她问我是不是在店里吃?我说是!我一边吃,一边和她聊天。问起当年江西援建,她说自己一直做生意,对江西援建印象深刻。那时候,经常有一个江西援建的警察到她这里吃饭,照顾她的生意。
 
一天,警察告诉她,这是来餐馆吃的最后一顿饭,因为第二天就要返回江西了。老板娘心里有些难过,觉得这么年轻的孩子,就到高原帮助小金恢复生产、生活、治安、巡逻,非常感激,就说最后一餐算是她请客,说什么也不收取警察的钱,说留个念想,希望以后有机会,再到小金,再到她的餐馆。
 
一位七旬老者,一边吃,一边听我们聊天。他告诉我,自己是从农村信用社退休的,就住在美兴镇,目睹了江西援建的每一个工程项目,虽然就个人来说,他没有得到切身的援助,但小金的繁荣与发展的的确确是江西全省人民无私奉献,鼎力支援的结果。老板娘听后赶紧补充说,老家的房子加固重修都是江西援建的,从这一点来说,也是受到帮助的,况且,小金能变成现在这样好,她的生意也越来越兴旺。江西人民的恩德,他们是不会忘的!
 
镜头六
3月18日午后:
地点:美兴镇大象广场竹亭里
人物:藏族一家三代四口:父母、女儿、一岁的小外孙(除外)
 
从后街一直向西,我发现有一个大象广场,虽然有些破旧,但中央的雕像却吸引了我。大象头上有一只猴子,猴子头上有一只兔子,兔子头上有一只吉祥鸟。我不知这样的组合建筑有什么含义,只是感得十分独特,不停拍照。扭头看到东面的竹亭里坐着几个人,便兴致勃勃地走过去。
 
一个身着藏服的姐姐靠着亭柱,正一针一线地绣十字绣。柱子的另一侧,大哥正抱着小孙子逗乐,看到我们过来,将孙子递给一边的女儿,站起身来,主动和打招呼。得知我是江西采风团作家,指着广场告诉我:十年前,这个地方可没现在这么多人,也没有这么热闹。他说原来这里的很多人都住在山上。地震时,房子塌了,受灾人都搬到小金县城的美兴镇。他们住的就是江西援建的安置房。他还说:大象广场是江西援建的,小金感谢江西人民,江西援建让我们小金县往前发展了至少十年呢!他看了看身边的妻子,又看了看抱孩子的女儿,告诉我:“你瞧,我一家三代,多幸福啊。这都是托江西人民援建的福!”
 
午后的阳光暖暖的,照在竹亭的一角,光辉洒在他们的身上,如同镀了一层金色……
 
镜头七
3月18日下午三点
地点:美兴镇小金川河畔,半山坡上的田地
人物:嘉绒藏族人丹真(男)1953年出生,汉名杨永华
 
当我准备离开大象广场时,隔着木栅栏,看到了一个身穿黑色藏服,头戴黑色礼帽的老人正在地里劳作。他看到我和珍儿过来,急忙停下手里的活,和我们聊起来。
 
他说江西人民援建,帮助小金建筑了房子,修了学校,让学生读书,让百姓安心生活。他们从此富裕起来了,所以,要感谢江西人民,感谢党中央,感谢祖国!
 
我说他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他说:现在我们的“好皇帝”出来了,习主席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我们确实要对党感恩不尽,对江西人民感恩不尽。他边说边双手合掌,拜了拜,那份虔诚发自内心。
 
我问他是什么民族?他说是嘉绒藏族,名叫丹真,汉名叫杨永华。问他为什么会有一个汉名?他告诉我,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家根据区域而规定姓氏。他是1953出生,读过书,在山上的牧区以放牧为生,没有庄稼。现在儿子放牧,那是一家生存之本。他们有国家划定的草原,具有管理权和使用权。他说自己已经很满足了,孙子读书,他可以到县城里陪读,开一片荒地种点菜,劳动是很快乐的事。他真诚地强调:非常感谢党和人民政府,感谢江西人民的无私援助,让小金变得更加美好。
 
镜头八
3月20日下午五点
地点:美兴镇三官桥附近二楼民居
人物:63岁嘉绒藏族妇女
 
从公安局采访出来,我横跨江西路口,边走边问“三关桥”在哪里?穿过街道,走进小巷,路过美兴小学、机关幼儿园,钻进胡同,有一条弯曲延伸向下的台阶。沿着台阶走下去,我被两边院里的花迷住了,姹紫嫣红的点缀着景色,大有“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我举着相机捕捉着最美的瞬间。突然,远处低洼处的二楼屋顶,一个正在纳鞋垫的女人进入镜头,她戴着嘉绒藏族特有的头帕,靓丽的民族服装十分耀眼。
 
有人说:看嘉绒,到小金。小金是嘉绒藏族文化的故乡,是红色圣火燃起的地方,体验小金嘉绒藏族民风民俗,感受小金壮美的自然风光。小金是我心中一直向往的地方!在这里,你既可以看到特点鲜明的嘉绒民居建筑,又可以体验激情奔放的嘉绒锅庄舞。他们既有艳丽多彩的服饰文化,又有色泽诱人的特色美食。这就是为什么我总会把镜头对着身着藏装的女人和老人。
 
或许有某种心里感应,远处的她竟连手里的针线都没有来得及放,就举起双手,摇摆着招呼我:“过来耍——”“过来耍——”
我也回应着:“等会儿返回来去看您——”
从三关桥回来,她真的还站在那个楼顶上,似乎在等着我。远远的,她又发现了我,摆着手大喊:“过来耍——”“过来耍——”
我转身从台阶的旁侧下去,穿过有气味的猪圈,走进一座低洼处的小二楼。院子里的男人问:“是来亲戚了嘛!”我说:“可以这么说啊,江西小金就是亲戚嘛!”他笑了,指着对面说:“从这里上去吧!”
 
老姐姐个子较低,却眉清目秀,几个孩子在她住的房子与过道跑来跑去。我将手里几个小金橘递给了跟在后面的小姑娘。她不要。我说:“咱们可是亲戚哦!”她笑着接过来,说了一声:“谢谢!”
 
老姐姐热情地迎接我进屋,尽管房间不大,堆满了杂物,可却让人感觉非常温馨,几个孩子也都围过来,听我们姐俩聊天。
 
她说自己是带着外孙女租房住,因为家不在县城,女儿他们在外地打工,就为让孩子到重点学校读书,好让她长大了有出息,到外面的世界看一看。她说江西人好,帮他们建设了小金,建设了学校,感恩江西人民的援建,帮助了小金的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
 
离开的时候,她非要将两个红苹果塞到我手里,说:“小金江西一家亲!”我说:“拿一个吧,留个纪念,记住小金,记住您的情谊!”
 
当我走上台阶,回头望见,她带着几个孩子站在二楼走廊,正向我挥手呢!
 
镜头九
3月20日下午四点
地点:美兴镇三关桥头北口外、田园观光路边
人物:精神矍铄的汉族老年妇人、田地里劳作的女人
 
我独自一人走到三关桥,回顾它的历史,晓得这座建于1924年的铁索桥下,是奔腾不息的小金川河。两岸陡峭的岩壁,山石威临,形成一条狭窄的“天堑”,被誉为“小三峡”。此处连接着小金、金川、丹巴三县,是往来必经的三关口,故名“三关桥”。 桥长60米,宽2米,由11根铁链深插于两岸岩壁内,上面铺着木板,形成一座铁索桥。桥栏铁链高1米,距水面8米。南岸桥头堡为汉代风格的重檐歇山顶木结构建筑,有石刻“鱼钥间关”;北岸桥头堡为哥特式石头建筑,有石刻“关键”,及行草“灵崖锁江”。
 
当你站立桥头,向东望去,可见小金川汹涌劈石,滚滚而至;向西却见碧水急流,千顷农田,村寨鳞次栉比,果树繁茂,一派清幽之景。这时,一条小黄狗径直从我面前跑过去。我扭头看到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姐紧跟过来,就主动和她打招呼,给她拍照。谁知她笑着举手招呼刚刚跑过去的小黄狗:“呆呆——呆呆——”小黄狗听到呼唤,回身又跑过来,望着主人,走近我身边蹭了一下,调头跑远了。老人笑着说:“你好!你好!江西好!江西好!”我这才知道,老人是看到我带着“江西采风团”的挂牌了。
 
临风桥上,心胸浩荡,漫步桥头,回眸望去,大河西去,心绪茫茫。穿过村庄,便见有一块巨石碑文,上刻:小金眉山相为赋。对面有块石头上,用红色楷体书写着:“感恩”。
 
顺着田园观光指示牌,我走到了田野。这一片恐怕是小金县城最平整的地方了。田畴菜畦,一块块绿油油的地里,点缀着一树白色的梨花,一树粉色的桃花,勤勤恳恳的农家还在地里耕作。我走到一个中年妇女身边,看她如何选拔成熟的菜,一边问她可记得十年前的江西援建吗?她说:记得,不会忘,也不能忘,而且要告诉子子孙孙,江西人民对小金的帮助。她抬起头,停下来,指着不远处的一座两层楼的院子,说:“我有两个儿子,都结婚了,住在这个院子里。”他们的房子是自己盖的,但是,却是江西援建时,帮着加固和维修了的,所以后来再装修也不用担心,房子是结实耐用的。如今他们几家住在一起,其乐融融,每天除了给两个儿子看孩子,就是到地里种种菜,做做饭,生活的很幸福。
 
回去的路上,我一直这样想:小金很知足,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
 
镜头十
3月21日上午
地点:小金县四姑娘山双桥沟红杉林
人物:护林员(男)
 
四姑娘山的双桥沟红杉林海拔3850米,一下车就感觉到清冷,不活动,便没有气喘的感觉。大家走走雪峰下的林中栈道,我便留下来与一个身着迷彩服的护林员拉起家常。
 
他讲自己有两个女儿都成家了,和妻子做一点小生意,采采冬虫夏草,自己还有一份安稳的工作,有五险一金,都是单位给上的,每年其他收入也有两三万,生活自在,养老也不用担心。
 
问他江西援建的事,知不知道?他脱口而出:什么医院、学校、敬老院、广播电视台都是江西援建的,问及他自己有没有在援建中获益?他说没有!可当我说修的路是不是方便出行了?他笑着说那是肯定的!孩子上学时收不收学费?房子是不是都重修加固过了?这其实都是江西人民援建的成果,要感谢他们嘛!
 
他似有顿悟,突然冒出一句:江西小金心连心,井冈夹金共作证。我们真的不该忘记江西人民的恩德,世世代代都要铭记江西援建付出的牺牲。大爱无疆,感激之情没齿难忘!
 
回程的路上,我想起写的日记《藏汉一家亲》:
 
在小金,无论是汉族、回族,还是藏族、羌族,你会感到他们对人都很真挚与热情,可以感受到小金的各民族同胞亲如一家的气氛。我结识了两个少数民族小妹:一个是回族的小马;一个是藏族的小明。在同心宾馆,和小马聊天,和她拍照,和她谈起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就像与亲妹妹一样,没有陌生与距离感。
 
那天中午,藏族小妹明华珍约我去吃川味面,还带我到家里,将她宝贵的嫁妆拿出来,说让我穿着拍照,毕竟穿藏装的机会不是很多,何况来一趟小金更不容易,多拍几张穿藏服的照片,就会记住她这个藏族小妹。
 
成都的父亲要与她视频,小明告诉老人说有个江西采风团的作家在身边,要不要认识一下?老人十分高兴地说:要(yáo)得(dèi)!要(yáo)得(dèi)!我对着手机视频,问老人家我穿藏袍像不像藏族?他用浓重的四川话,笑着说:“像(xiǎng)!太(tái)像(xiǎng)了(luò)!要(yǎo)到街(gái)上走(zóu)走!”老人的夸奖让我俩都很开心。我把小明变成汉族女孩儿,她将我妆扮成藏族女人!
 
商务车载着我们在青藏高原东部边缘行驶。我举着相机拍摄窗外雪山,心里却一直沉浸在几天的经历中。如果总结一下自己在小金的总体感受,以及釆访的人留下的总体印象,我可以这样说:他们开朗、健谈,不生疏,特别是对江西人民的那份感恩,几乎是全体小金人民的共同情感!

 
海蓝蓝在小金

壶峤老宅里藏着的大秘密
 
74岁的郑鹏翔老人,生于1944年,是信江河畔壶桥镇渡头。他小时常听祖父讲信江边发生的故事,除了“鸡公桥”与“浮桥”外,还给他讲过叶挺的故事。祖父告诉他:叶挺是个“红胡子”,被国民党扣留,被软禁在刘氏老宅,据说是当时第三战区司令顾祝同的临时住所。
那段时间,叶挺总是昂首挺胸,面带笑容走过人群,到信江边散步,身后却跟着五六个持枪的国民党士兵。其实普通百姓根本不知道叶挺是什么人,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将叶挺软禁起来。         
故事要从1939年3月说起。那时,日军进攻南昌,新四军驻赣办事处随国民党江西省政府机关撤至吉安。一个月后,蒋介石以吉安为江西省政府机关临时驻地有诸多不便为借口,电令新四军驻赣办事处迁到第三战区长官司令部驻地——上饶。
 
新四军办事处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在国民党统治区的一些城市设立的办事机构。新四军驻赣办事处在上饶市水南街下滩头杨时乔府第。
 
1939年8月,叶挺来到上饶,交涉被第三战区扣留的枪支问题。据时任叶挺警卫员的熊辉在《追随叶挺将军两年》的回忆录中说,叶挺爱人李秀文从澳门自己家里设法张罗了一笔钱,到香港买了3600支手枪。从广东起运,途经上饶时,被顾祝同扣下。当时第三战区禁止办事处设电台。李秀文想办法拍电报给新四军军部。叶挺收到电报非常恼火,晚饭也没吃,就连夜驱车赶往上饶。
 
到达办事处后,叶挺一大早就直奔第三战区司令部顾祝同的办公室。熊辉在回忆录中说:“我们就在门口等着。门没关,从门外看得很清楚,军长一走进办公室,便气呼呼地坐在沙发上质问顾祝同……
 
当天交涉未果,叶军长住进了新四军驻赣办事处。第二天,经过据理力争,顾祝同不得不将被扣压的枪支如数交还给叶挺带回。”
 
要回枪后,叶挺又回到办事处安排工作。胡金魁在《新四军驻赣办事处的点滴回忆》中说:“叶挺来上饶,随身带的照相机,到我们办事处指示工作,并给办事处5条新的双保险驳壳枪,我拿了一条,四个警卫员4条。”据《上饶县志》大事记中记载:“ 1939年,叶挺将军视察新四军驻上饶办事处。”指的就是这次叶挺到上饶。
 
1940年10月19日,何应钦、白崇禧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名义强令黄河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在一个月内全部撤到江北。中国共产党从维护抗战大局出发,答应将皖南的新四军北移。
 
1940年11月11日——17日,叶挺来到上饶与顾祝同交涉新四军北移事宜。据《皖南事变(资料选辑)》记载:1940年11月10日,毛泽东致电叶挺、项英,指示叶挺到上饶会见顾祝同时要“要求顾电蒋,停止汤恩伯、覃连芳两军东进,否则引起战事,由彼方负责。”据《皖南事变(资料选辑)》中记载,项英于11月18日发给毛泽东、朱德并周恩来、叶剑英、刘少奇的电报所写:叶挺和顾祝同谈判的主要内容是:“希夷已于巧(18)日回军部。见顾谈(上官参加)无具体解决,仅要我军北移,允经苏南,不批准驻地,即十二月份起,苏北、皖南同时北移。顾对叶所提补充,只说转呈何(国民政府军政部长何应钦)批准,对移动安全,则说以政治人格担保,而对汤恩伯调兵事,推说不知。因此,对停止进兵为第一问题之谈判不能实现,顾之态度,显然以局部解决方式逼我北移,可以发现国民党之方针,对北守、南逼、中打之企图。此事中央具体方针和指示如何,以便此间作具体布置(移或拖)。北移方针当无问题,如依目前情况,确定速移,则我们仍再交涉北移期限延长,无论如何弄点补充,并作各种实际之准备和布置。如认为目前局势有拖下去之必要,也请指示,以作应付,盼即复。顾对希夷所带去之北渡所提条件,既不下命令,也不正式决定,仅以战区司令部参谋处签名一件,作为备忘录式交我……”
 
《叶挺传》也写道:“十一月中旬,叶挺奉党中央指示,到上饶找顾祝同,就皖南部队北移路线及行军事项等问题进行交涉。”
 
《叶挺传——骁将的坎坷》里面有这样的叙述:“11月11日,叶挺按照党中央的电报指示,专程前往江西上饶三战区总部,找顾祝同商谈北撤事宜。”叶挺在上饶与顾祝同谈判期间,接待工作由新四军驻赣办事处安排。   
 
1941年1月6日,顾祝同纠集国民党部队对新四军进行伏击,导致9000 名新四军官兵,除傅秋涛等人率2000 余人突围外,6000 余人被俘,其余壮烈牺牲的悲壮惨剧。
 
1941年1 月13 日,饶漱石以党的名义命令叶挺下山谈判。叶挺无奈只得奉命前去与顾祝同谈判。顾祝同是叶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同期同学,私交甚好,便想方设法劝叶挺下令让新四军投降,并把伏击新四军的责任推给共产党,被叶挺断然拒绝。叶挺被扣押并被转押到32集团军司令部,上官云相设宴劝降,叶挺气愤地将桌子掀翻,不欢而散。
 
蒋介石仍试图说服叶挺,派顾祝同把叶挺从七峰岩庙堂接出来,安排到离上饶市16华里的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部驻地李村的一个单独院落里监禁。为了不让叶挺和外界接触,院落四周砌上一人多高的围墙,门口设有持枪的固定哨兵,院内院外都有便衣特务监视。为了表达对叶挺的一片“情谊”,顾祝同每天都以美酒佳肴宴请叶挺,且装着彬彬有礼的样子,叙旧交,谈友情,与他同吃同住,待之上宾,就是文章开头写道的,郑鹏翔讲述的老宅院。他还亲自带我去刘氏老宅参观。
 
老宅被一座座新楼掩没在一个小巷里,房间的门柱倾斜,破旧不堪。郑鹏翔告诉我:西边的小房间是叶挺住的,东边靠门的大房间是顾祝同住的。这种看似同学“情深义厚”的招待,实则是残忍的软禁。叶挺这位铁骨铮铮的抗日名将气愤地指着顾祝同说:“整个民族的生机将要扼死在你们手中,你们是国家的叛徒,民族的奸徒,你们是多么的卑鄙啊!”
 
蒋介石得知叶挺没有任何“悔意”,命令顾祝同取消对叶挺的“优待”,将他转押到第三战区军法执行监部盘石渡看守所关押,后又关押在广西桂林,由军统囚禁在漓江七星岩附近的一个秘密山洞,企图用与世隔绝之苦消磨叶挺的意志。叶挺蓄发留须,以示抗议,度过近半年的黑暗时光。
 
叶挺将军是不是真的住过郑鹏翔所说的老房子已无从考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皖南事变”,惊醒和教育了对国民党抱有幻想的人们。中国共产党坚定立场,维护抗战大局的态度,赢得了多方同情,扩大了影响,提高了政治地位。如今,蒋介石与顾祝同之流早已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而叶挺将军的名字却光耀史册。
 
我想起信江桥头那群壶峤镇的老人,或许他们仍用吴越之声讲述叶挺的故事。尽管将军失去自由,但他威武不屈的精神,成为人民心中永远的丰碑。

作者:海蓝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