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心中的厦门


环岛说心中的厦门
 
说起我老家是厦门,人家会夸:哇,那里好地方,我会客气地回应:哪里哪里,我们是小地方。其实心里还是乐滋滋的,免不了流露出自豪的神色。
 
厦门是个海岛城市,海岛城市跟滨海城市有啥区别?当然有,随举一例:进海岛的车辆通行费、渡轮费,只需缴交一次,而且是出岛收费。为什么?有进必有出,对不,哈哈。
 
我在多年前曾在《厦门大桥》诗中写道:
 
每座跨海大桥
都没有自行车道
进出岛内的市民
构筑了另一道风景
 
每天下午,厦门大桥北端
总有好几排电动车自行车
挤在桥头。每位骑手的表情
跟国际马拉松大赛的选手一样
等待着第一个冲出
起跑线
 
厦门发展太快了,这是一组不断在写着的《厦门真逗》中的其中一首诗,劳动者和警察天天在为进出岛对峙的画面,看到了不为人设计留下的遗憾,本来是借这诗希望厦门多为骑行者、行人留出更多的人性化通道来。此处借用来,倒是想闪烁一下海岛文化的亮点:抬头放眼就是海,马拉松之类的国际性活动随时在厦门举办。这不,金砖会议来了。当然,厦门近些年来为民举措俯拾皆是:多条地铁即将陆续开通;沿BRT已飘出一条国内第一条专用的空中骑行通道;正在海堤旧址上重建的通往岛内的新桥将专设步道和骑行道;各医院均有预约系统,具体到几时几分;等等。种种变化,都在丰富着海岛城市的现代化内涵。
 
从岛外上厦门大桥进岛,就可上厦门的环岛路。如以胡里上炮台为起点,沿着环岛路走,曾厝垵、黄厝路、会展中心、五通灯塔、五缘湾、海口各码头乃至由其中的几个码头通达的鼓浪屿,都是最吸引游客的地方。
 
从曾厝垵到黄厝
 
曾厝垵在厦门大学南侧,过了胡里山炮台就到了。这里是个渔村,如今快速蜕变成旅游观光村和当代艺术基地。村中有个戏台,傍海依庙而建,常年上演着当地的歌仔戏高甲戏,有时会放映最新的电影。
 
这是岛内海鲜文化的集中地,也成为近些年最受背包客青睐的首选之地,民宿众多,很适于游客短暂停留。村中的一纵一横街道,布满了各类特色小店,街道狭长,旅游旺季,真只能接踵而行。
 
厦门有许多“小吃”,除了沙茶面,其他多数来自同安、翔安和龙海。以前我在同安时,总喜欢上梵天寺——那福建最古老的寺庙之一,或是去汀溪泡温泉,到大嶝小嶝访友,去制造寻出米岩沙溪口朱子手书之类的风雅,到鳄鱼屿按图索骥找文昌鱼,常去登我家对面的白云岩拜三宝……同安除了有马蹄酥、封肉、炸枣三宝之外,碗仔粿、海蛎饼、乌涂煎包、咸水鸭、薄饼、芋圆更是让人回味无穷。这些被台湾广播推崇过的好东西,今天在岛内也基本上能品尝到。
 
环岛路的黄厝路段是拍摄婚纱的集中地。在这里既能领略地理地貌,感受沙滩景观;还有最经典的就是面对着二担岛,从望眼镜能看到的大担岛、小金门、大金门等远近岛屿。游客立足的岩石上,也许曾经就是哨所,这里是窥知两岸互动历史的一个小小窗口,是厦门特有的前线文化、海防文化与婚纱摄影、沙滩观光的最佳结合点。游人或驻足稍栖,或下海探水,来往不绝。年轻人更将这个地方的每一块礁石,每一寸沙滩,每一朵浪花当作他们海枯石烂心不移的爱情见证。
 
最早的环岛路,就因为将战火硝烟地辟为观光胜景,精熟本地民俗文化的专家提议将这条群众早已叫惯了的“环岛路”改名为“和平大道”,引发了群众为之“正式命名”的热情,结果市民为之脑洞大开。最后,以多数意见保留了“环岛路”的称谓,并给予正式命名。
 
钟宅看民俗
 
沿着环岛路的南段东移,先会到达厦门会展中心,是举办一年一度的98贸洽会、海交会、茶博会等,都在这里举行,它也是即将召开的金砖会议的主会场。
 
与会展产业一样,金融产业、信息产业,正是厦门这个海岛城市结构调整后迅速发展的产业。往北走有观音山对台金融合作区、有软件园。中国域名、美图秀秀、物之联、三五互联、国网信通等新兴品牌企业的崛起,使厦门在互联网平台、物联网、云数据服及相关应用领域站到了新产业的潮头浪尖。
 
环岛东路往北行,有何厝、钟宅、高林、五通等几个村落正在发生巨大变化。这些村子跟前面的黄厝一样,也是海防前线,之前日本入侵厦门,正是从这些村寨攻入的。英雄小八路纪念馆就在何厝村。同时厦门传统文化这些村落仍然在繁衍发展中,钟宅村就是其中的代表。
钟宅作为一个畲族村,是厦门岛内惟一的少数民族聚集区,保留着丰厚的人文、历史资源。在钟宅,你随处可见用闽南话在进行沟通的畲族人。钟宅的建筑,红砖红瓦、飞着燕尾脊的闽南大厝格外显眼。屋上水车堵雕有人物、山水、花鸟等图案,层次分明。大厝正门挂着 “钟氏宗祠”的大牌匾,大门两侧雕有龙凤麒麟、鸟兽鱼虫。大门上的木制楹联写道:“先代贻谋由德泽,后人继述在书香”,大门门柱上,挂着这样一副。这个“钟氏宗祠”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进门后,中堂内两侧墙上书有 “忠、孝、廉、节”四个大字,这是钟宅钟氏祖训。这类宗祠在厦门、闽南随处可见。
 
钟宅有民俗,叫送王船。前些年为协助编《九溪画报》,我约略有所了解。送王船其实是闽台共有的古老的传统民俗活动,仅厦门除了钟宅,还有同安西柯镇吕厝村、海沧钟山村大小石塘等地,规模都较大。送王船是送“代天巡狩”的王爷。关于王爷的传说尚无定论,最早的可追溯到明初,最晚也到清代雍正年间。2004年同安区西柯镇吕厝村送的是第148任王爷,依四年一次推算,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此王爷并非代表“瘟神”,而是代替皇帝巡游四方、赏善罚恶,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一般是三到四年举行一次,通过掷筊在固定的农历月份确定某一天举行送王船仪式,制造一艘王船,或是用杉木制成,或是纸制,把王爷请上王船,载上柴、米、油、盐以至各项生活用品等实物,在海边焚烧。送王船习俗寄托了百姓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但别以为畲族村人是闽地土著的后裔。其实,他们跟绝大多数闽南人一样,从河南来,都保留着自己的郡望。钟宅上世源流于河南许州颍川,宋朝晚期南迁安徽钟离县,后发脉江西,再后发脉福建汀州府。相传明万历年间钟姓有勇猛汉子下山至闽南海边栖居,至今延绵600余年,繁衍了22,现约有人口4000多人。最早垦植厦门乃至稳立埠头的还有陈、林、吴、纪等,溯源而上,无不来自当时的中原,虽居榛蛮之地,却是地道的中华文明的传承者,并由此流播于东南亚及世界各地。
 
孙中山的方略
 
每次飞机要降临高崎机场时,就能看到海沧大桥。大桥东端,便是东渡港区,厦门港区的最主要的部分。东渡港很有来历。在厦门岛狐尾山西麓,宋、元、明三朝,均有政府设立的官渡,与西岸的嵩屿对渡,故称东渡。渡口有一条石砌的道路,路尽头的大石坡被凿成台阶作为码头,沿岸的牛家村澳就是停靠船只的港湾。清朝政府在这里设馆,称“排头门小口”,派专人稽查同安、南安、澳头、鼎尾各渡头来往货物,验明后给单,转报厦门关正口征税。
港口可能是海岛城市和滨海城市共同的地方,有时候滨海城市更具优势。十年前采访宁波,他们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在打造码头经济。码头经济多好啊,一方面开埠就来“买路钱”(印钞机啊),另一方面,促进大进大出经济的形成。朴正熙让大财团在朝鲜半岛无中生有地打造世界级船坞,谁也否认不了这一举错对韩国可持续发展的巨大作用。厦门作为海岛,远不及海滨城市,居然集装箱吞吐量进入国内前十,这是该点赞的。
 
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写道:“厦门有深广且良好之港面,管有相当之腹地,跨福建、江西两省之南部,富于煤铁矿产。此港经营对马来群岛及南亚细亚半岛之频繁贸易,所有南洋诸岛,安南、缅甸、暹罗、马来各邦之华侨大抵来自厦门附近,故厦门与南洋之间载客业之极盛。如使铁路已经发展,穿入腹地煤铁矿区,则厦门必开发而为比现在更大的海港。吾意须由此港面之西方建新式商埠,以为江西、福建南部丰富矿区之一出口。此港应以新式设备,使能联陆海两面之运输以为一气。”
 
今天的厦门,已建立经济特区30多年来,不仅有了联结全国各地高速铁路,而且开辟了通向世界各地的国际机场和国际邮轮码头。现在,东渡港区为代表的厦门港,已经成为国内第七大集装箱港口码头。可以说,当年孙中山先生的美妙构想,其实早已实现。
 
会展文化、海港文化使厦门这样的海岛城市独特的资源得到发掘的同时,迅速丰富着海岛城市特有的内涵。
 
说到孙中山,还必须提到围绕孙中山形成的厦门的建筑文化与市民文化。孙中山喜欢骑楼,曾派孙科到广州搞城市规划与建设,其中就格外注重将骑楼发扬光大,由此对当时的城市规划部门起了一定的影响。厦门的骑楼发展是否与此有关短时间内无从考证,但以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命名的中山路,整体都可以说是老厦门的骑楼的代表作。除了将繁华的马路命名为“中山路”之外,1928年至今,厦门相继建起了“中山公园”,并在园内东侧,建造了一座“孙中山纪念碑”;后来建有“中山图书馆”、“中山医院”、“中山中学”等,不久前又在翔安区新建了“华侨中山公园”,这一切都寄托着厦门人民对孙中山先生的深切怀念。这些场所,均为为公共设施,或是公共场所,饶益大众,正是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理念在市民文化方面的体现。发达的公共文化,自觉的市民意识所构成的市民文化也是厦门这个海岛城市文明建设的重要特色。
 
陈嘉庚的梦想
 
为厦门的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名人中,近的有陈嘉庚,远的有郑成功,他们是成就厦门绕不过去的重要历史人物。陈嘉庚先生,作为等爱国华侨的代表,他所倡建的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华侨博物院等,早已成为留给厦门人民的重大历史的遗产。现在,游客们排队进入厦门大学,游览集美学村,瞻仰鳌园,泛舟龙舟池,观赏那些红屋顶、哥特式窗户、骑楼式走廊、白色石柱石墙集合形成的特色“洋楼”的时候,不仅为中西合璧的建筑所惊叹。这种在“为建厦大,宁无大厦”的华侨文化、侨乡文化背景建立起来的教育文化,是厦门海岛文化这顶凤冠上的明珠。
 
论起来,陈嘉庚是我的校主,我会随口唱出集美学校校歌。我也是一位归侨的子弟,很能理解广大华侨的复兴国家的梦想,他们颠沛流离,远走海外,兢兢业业,含辛茹苦,都心怀弘愿,要荫福族人,造福乡梓,他们拼命在创造环境,制造因缘,让子孙后代不再像他们那样辛苦,其中最大的共识,就是兴办教育。陈嘉庚先生,是其中的代表,其实有千千万万个陈嘉庚。不久前我到过与钟宅隔海相望的澳头村,那里有个“我素庐”,就是华侨蒋骥甫兴办的觉民学校的遗址。在闽粤等地,华侨的教育梦想,至今仍然在延续着。
 
鼓浪屿之波
 
海岛以前最典型的就是码头文化。就如北京的门和桥,是大型都城过去与现在不同的符号一样,码头和桥,也一直是厦门做为海岛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沿环岛东路北行转绕至西面,先后有五通灯塔、五通游轮码头、翔安隧道出入口、厦门高崎国际机场、集美大桥、厦门大桥、高崎火车站、杏林大桥、海沧大桥和东渡码头、对台游轮中心;再经过海湾公园,到第一码头、厦鼓轮流码头、和平码头;最后来到沙坡尾渔港旧址等。这一部分,是海港文化在当代最集中部分,从居民出行到物资集散,是生存、生活、贸易与经济产出的最重要连结,也是海岛建设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命脉。尤其是,在进出的大桥及其周边,还有铁路运输、海岛用水、电线电缆等不同的重要进出通道,它们任何一条,都是海岛的生命线。
 
从中山路的西端走到头,就是轮渡码头。轮渡码头码头直对着的,就是高峰期每隔一刻钟开往对岸鼓浪屿。鼓浪屿的日光岩,也是厦门的标志性景观。日光岩下有个水操台,这个水操台,正是厦门最离不开的人物——郑成功所建的主要军事设施之一。厦门原来称嘉禾屿,郑成功1650年占领厦门、金门两岛后,立此地为思明州,现在的思明区延用的就是当郑成功所起之名。郑成功以厦门为基地,逐步收复了福建漳、泉地区,并控制了北至浙江舟山,南至广东潮惠的东南沿海地区,直到后来驱逐荷寇,收复台湾。而郑成功占领和经营的鼓浪屿,可以算是鼓浪屿真正建设的起点。到抗日战争暴发前,鼓浪屿作为厦门做为五口通商的埠头的一部分,很快发展起来,上百中西合璧的建筑布列其中。现在,鼓浪屿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会,与她独特的历史分不开。在许多地方游览,常会遇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牌子。但在厦门岛,其实整个岛处处都是都是爱国文化的教育基地。
 
鼓浪屿的美,不啻是环境的独特,还在于她多面都闪闪发光的文化特质。当你看到龙头路扎根在石缝间的榕根,当你在皓月园的礁石上任海水濯洗双足,当你在港仔后沙滩上漫步,当你在日光岩上遥望浩渺的海水尽头,当你听着洋楼里飘出来的钢琴声,当你徜徉在安静的巷子深处,你会由然在脑子里弥漫起集合着教育、信仰、闽台往来、租界文化、抗击侵略、艺术创造、历史和人文情怀交织的交响曲。
 
做为海岛城市,从官方披露的信息,能读到一系列荣誉和“数据”来证明厦门是一个宜居城市,比如,她曾获得过联合国人居奖,一直是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还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十大魅力会议目的地城市、十大宜居城市等许多荣誉,不少还是该荣誉项目的第一名。但作为生活在海岛上的一分子,更多是的体会其中的气质之美,文化之美。
 
有位曾经的同事告诉我,她很喜欢唱《鼓浪屿之波》,那曲子一直是她想往厦门的梦幻曲目。我也一样。每当海关钟声响起之前,这支曲子会在鹭江之滨响起。每听她漫流的旋律,就幻化出一片浪花来,浪花又拍打着我的梦幻:城在海中央,海在城里边。翔鹭凤凰,鼓浪浔江;百姓同安,茶语流香……对我来说,她们都不是感觉,而是触须。
 
2017.8.31
 
作者:张小云
来源张小云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d404890102xrb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