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秋雨

 

老乔 文选|秋雨
 
作者:乔辉
 
  1
  我总觉得,在秋雨的淅沥声中品味秋的况味是最恰当不过了。
 
  夜深人静时,任一晕桔黄的灯光撑起一小片澄清宁静的时空,拥衾独卧,正悠悠然与先哲们神交低语之时,便有一路风声滑过,在窗外树叶忽啦啦的摆动声中,几滴雨便清清脆脆地打在玻璃上。于是,抬起头,窗外依然一团漆黑。而秋雨,就这样来了。
 
  每当秋雨过后,如能遇到一个明朗天,脑子里总会浮现出早年读过的一段郁达夫的文字:
 
  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就在都市闲人平淡悠长的问答声中,对于流光对于人生的无奈与感喟,平凡人精神光束的微小与顽强,生活意蕴的闲适从容便已尽显无遗了。想来,郁达夫也是个在雨中悟真的性情中人了。
 
  2
  蜗居斗室,时而出门看看天色,见薄云微晦,一副欲雨的样子,心下便暗暗高兴起来。可最终,风过云移,便又是晴空白日朗朗的天了。
 
  每当静默时,便木木地伸出手指,勾划着那个大大的“雨”字:横、竖、横折钩、竖、点、点、点、点……于是,心灵的峡谷,便有纷纷点点的雨声沿时光之径从千年之外潇潇而来。
 
  晚唐的暮秋。西窗烛昏,李商隐着一件青灰的长袍,静静地盯着被蒙蒙烟雨笼罩着的巴山暮色,夕阳外,是遥遥的故乡。细雨如织,思乡情愫与巴山流云被灵性的雨滴贯穿起来,遂滴成千年传唱的句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宋朝的天空似乎很少晴天丽日,总是“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微雨中,山林隐士垂钓江湖,“斜风细雨不须归”;明驼剑客傲啸湖海,高歌“一蓑烟雨任平生”;多愁诗人看“秋雨萧萧易作霖”,叹“谁人能会此时心?”;落魄英雄江湖载酒、泪洒天涯后,在剑门道上、泥泞途中,慨然而歌:“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唐花败了宋草开,再回首,已是明清雨雪。词客风流不再,萧瑟秋风不再,而厚厚的文学史中,只听一路风雨声潇潇洒洒,时徐时疾,或密或疏,洗尽了六朝浮梦,蚀去佳丽铅华,只留下一撂撂发潮的诗稿。
 
  就在这静穆的雨声中,品味着这雨中的诗句,就像品味舒展着淡绿色茶叶的茶水一样,隽永清新,轻香弥久。

 
  3
  年与时驰,意与月去,遂成枯落。
 
  四季更迭后,在记忆的深处,不知已停驻了多少度春风,多少场秋雨。
 
  多年来,在秋雨中流连徘徊,对秋雨的感受也是随境而迁的。暴风骤雨里,总能觉出一种肃杀和凌厉;和风细雨中,自能感到大自然的宽容、博大和和谐;偶有太阳雨,便会象个小孩子似的冲进雨中,任雨丝打湿头发,淋湿衣衫;而阴雨连绵之时,心事便如雨中落花,衰败成泥,萧条万种。
 
  而今天,面对枯山瘦水、冷雁寒风,已没有了往日的伤怀和消沉。心中一片澄明:对于秋,已哀乐两忘,平静处之;对于秋,心头只有淡淡的一句:风物秋来好,天气雨后佳。
 
  其实,大自然只是按照自己的规律施云布雨,而诸多的感情色彩,不过是人为的着色而已。
 
  六祖惠能悟透禅机后,念出了偈子:“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任外界风雷雨电,佛心不改,佛心不败。大自然单纯如纸,而凡人总附之以驳杂的颜色;大自然总静默如琴,而凡人总拨之以凌乱的手指。如能洞破苦乐,固守佛心,便可千年风雨不变,生命历久不衰。
 
  境由心造,情由心生。无论出世还是入世,无论淡泊还是投入,全系于一念之间。
 
  如果洞达,就让心走进涵纳宇宙的佛心。
 
  如果善感,就让心走进风雨,走进人生的阴晴圆缺中——少年听雨酒楼上,红烛罗帐;壮年听雨的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天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想来,蒋捷也是位爱雨的知音,他把一生的遭际悬于檐雨的念珠,让生命去细数,用生命去感悟……
 
  4
  就这样一个秋天的黄昏,群鸦渐渐融进暮色。我静静地坐着,依然在空中划着那个字,横、竖、横折钩、竖、点、点、点、点……于是,那秋雨便点点滴滴地落到心头,落到无垠的时间长河中了。
 
  “交代”稿荒
 
  总想提笔,但整日耽于应酬,离俗务愈近,离本心愈远,只好拿旧东西来充数。这篇应是二十六年前教书时的旧作,重新读之,看出满篇的孱弱和造作,但当年春思秋怨、感觉自己已历经沧桑,亦是其时真实感受,这也许就是所说的少年之愁滋味吧!
 
  还是希望朋友们多给“交代”投稿,谢谢啦!
 
  邮箱:aoxiang696799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