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心中的磐石

心中的磐石
——李娟《冬牧场》浅析
 
作者:茹洁
 
  用了五个晚上,宁静的晚上,做了四大页笔记,读完了《冬牧场》,真好!遇到了好的文字,我轻声屏气,细读着每一个字,每一段文。小台灯下,阅读是孤独花园里缤纷的享受。
 
  李娟,一个平凡到有点无聊的主角,写了一个没有雪灾的冬天,阿勒泰,一个荒无人烟的荒野,哈萨克族,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组成了一部非虚构化散文,用她自己的话说:“反正我是写散文的,又不是写论文的,还是不求甚解些吧。”不求甚解其实也是一种有意为之的选择,避开一些花里胡哨,在素简中完成一种抵达,呈现一种生活态度。
 
  李娟的家乡在新疆阿勒泰的富蕴县,是古丝绸之路的北道口。2010年冬天,作家李娟开启了近三个月的特殊而苦行僧的写作体验:和牧民居麻一家逐水草而居,说是水,在荒野中,哪里有水,无非是雪化成水。说是相对固定的居所,其实是前一年挖好的一个冬窝子,顶子上覆盖毛毡、羊粪块的陋室。陋室像是这荒野中倔强的鸟巢,里面有静默的生活,有缓慢又匆匆的寒来暑往。
 
  是个什么样的荒野呢?“天地之间空无一物,像是世界对面的一个世界,世界尽头的幕布上的世界,无法进入的世界。”只有牧人、冬窝子、动物们和具有地标性重大意义的假人。“青春啊,财富啊,爱情啊,希望啊,全都默默无声。” 人、大自然、牲畜,可就是在这样的境遇里,“生命远比所看到的,所了解的更结实,更顽强。”与大自然一起过活,相互依偎,也相互警惕。
 
  两家牧民邻居分工合作,共同放牧、冬宰,度过漫漫严寒。日子虽然清苦,但乐观。居麻是个酒鬼也是个牧人,承担了家里部分的劳作,心爱自己的老婆,累了会唱歌逗李娟和猫玩,居然偶尔还做针线活,绣花。妈妈和女儿加玛用哈萨克族特有的饰品和带来的仅有物件布置装饰临时的家,也会佩带着假首饰来装点平实的生活。邻居新什别克一家勤勉持家,带着新生女儿抵抗严冬的同时,结结实实地过着冬牧场生活。世界在生长,这里仍然是一片荒原,和这两户顽强的人家。纽约的霓虹在纽约闪烁,这里的枯草在这里摇曳,时间与空间只会在电影里切换,冬牧场的时空一片苍茫。
 
  什么样的美食最美味?在漫长的冬牧场,简单寂静的生活中的美食最美味!放羊归来的牧人,喝上一碗热腾腾的奶茶,奶茶里放上一撮不炒的碎麦子、阿克热木切克(变质的牛奶制作的奶酪)、丁香粒、黑胡椒;烤的酥黄的馕、油煎粉、炸包尔沙克:有些像蒙古族的软果子,揉好的面团里搁上一撮盐,放在滚烫的油锅里,炸出来金黄色酥脆的小方块,热气腾腾。到了冬宰时,会有大肉吃:烤马腿肉、牛肉抓饭、土豆炖肉。想想在荒野中,人需抛弃多余的欲望,只有向着真实的劳动和食物靠拢,每当吃到香时,李娟仰望香喷喷的,冒着热气的月亮,自言:“太阳未出时,全世界都像一个梦,唯有月亮是真实的。”而此时,也将我的思绪拉回到小时候二姨家的院落里。仿佛步入文字铺设的玻璃栈道,抬头是冬牧场,一低头,啊,与童年不期而遇。
 
  夏日乡村的院子里,二姨一家人围着薰蚊子的萎草堆,大人们忙了一天农活,此时歇着聊天,孩子们嬉笑玩乐。只有十几岁的表哥站在院子角落里,仰头望向天空,流着口水,憨言:月亮,给我块肉吧!当时心下想:想吃肉要找厨子吧,厨子不是二姨吗,她老人家好生坐在那里,莫非厨子变成月亮了?不对啊,晚饭还是二姨做的:西瓜、烙大饼。于是月亮、厨子、肉、表哥虔诚的表情,这几个完全没有逻辑关系的词,足足困扰了我一个暑假。转眼快到小年,每年这个时候我那个憨憨的表哥就会在某一天,摸黑走上几公里的路,赶上第一趟路过村口的大班车,提着物产,背着几十斤当年冬宰的猪肉、鸡肉匆匆送来,又急急的赶末班车回去。我们四个孩子眼中的年就从这一包包的物产和肉食开始,直到鞭炮响起。在物资匮乏的80年代,那可是二姨一大家子给城里的妹妹家省出来的。大快朵颐,食物的香味里能尝出亲情的挂念。
 
  一次主题为《唤醒心中的小孩》的灵修课中,在老师的引导下,潜意识中被再现的尽是那个场景:穿着一件红色的小碎花棉袄,黑色的扣子,衣角因为二姨缝制时,棉花絮得厚而往外翘翘着。二姨前面走,我小步踮儿紧跟着,两只朝天辩随着步子有节奏晃当着,东家串串门儿,西家唠唠话儿,小棉袄兜里塞得满满当当的糖块、黑枣,这尽也是我心中最快乐的童年!那一幕定格在了乡村的土路上,而今二姨已逝,哥哥已老,我已中年……
 
  世界的中心在哪里?在牧人们放逐的那片荒野中,荒野中那个冬窝子,冬窝子里信号极弱的电视节目,小弟眼中的北京和黄河,嫂子在母牛肚子下唰唰挤奶时的满足,在家的方向,在李娟书中的冬牧场!
    
  冬牧场是李娟心中的磐石:净润、有力量!我心中的磐石是什么呢?付出生的努力,陪伴着孩子渐渐长大,延续更深的生命……
 
  茹洁于2019隆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