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本站要闻 > 正文

《北京文学》创刊75周年座谈会举办

北京文学01a


新时代·新高地·新北京作家群——作品精选《文起京华》首发式暨《北京文学》创刊75周年座谈会举办



作家网消息  张云霞现场报道    8月8日,在《北京文学》创刊75周年之际,“新时代·新高地·新北京作家群——作品精选《文起京华》首发式暨《北京文学》创刊75周年座谈会”在北京市文联艺术工坊。来自文学界、评论界的七十余位专家、作家以及《北京文学》的老领导老编辑齐聚,共话北京文学事业的传承与发展,畅谈当下北京文学的创作,赋能北京文艺高质量发展。


活动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文学期刊中心、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北京华景时代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承办,北京作家协会、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北京老舍文学院协办。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北京市文联主席韩子荣,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电影局局长霍志静,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马新明,北京市出版版权协会副理事长、北京市委宣传部原二级巡视员丁梅,北京市文联原党组副书记、《北京文学》原副主编陈世崇,北京联合出版公司董事长赵红仕、北京华景时代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副总裁李勇等出席会议。会议由北京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赖洪波主持。


北京文学02a

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


李敬泽回顾了年轻时自己给《北京文学》的一次投稿经历,以及与编辑见面的戏剧性情形。1987年,他在《北京文学》发表了第一篇评论,同期还刊登余华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通过讲述余华等一批当代知名作家当时作为年轻作者受到《北京文学》关心呵护的有趣往事,李敬泽充分肯定了《北京文学》持之以恒挖掘、培养、关爱青年文学人才的做法。


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电影局局长霍志静表示,《北京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园地,一代又一代才华横溢的作家从这里起步,一篇又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在这里发表。今天,更要主动担当和参与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打造成为原创作品的首发平台、新秀作家的展示平台、北京作品的创新平台、文学IP的孵化平台。


北京文学03a

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马新明


马新明在致辞中讲到:《北京文学》走过的75年,是坚持书写人民、讴歌时代的辉煌历程,是大力发现新秀、培养人才的75年,是不断奉献精品、推出力作的75年,筑起人才辈出、精品迭出的首都当代文学高地,成为全国文学重要阵地和北京文化的金名片。《文起京华》是《北京文学》新栏目“新北京作家群”的精品选集,“新北京作家群”已经成为首都北京的文学品牌和当下文坛的重要文学现象。站在新时代新起点,《北京文学》要立足首都,面向全国,放眼世界,不断向文学高峰阔步迈进。一是坚持正确导向,强化主流价值引领,守好意识形态阵地。紧紧围绕文化强国建设和首都文化中心建设,推出更多优秀作品。二是坚持守正创新,夯实文学人才队伍,建设北京文学发展新高地。力争实现“六个新”突破,即壮大“新群体”、书写“新主题”、拓展“新空间”、推动“新转化”、创新“新传播”、打造“新高地”,不断拓展北京大文学格局,建设规模宏大的文学人才队伍,构建北京文学发展新高地。三是坚持精品意识,发挥刊物平台优势,不断推出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的精神食粮。加大推介“文学新人”力度,以精品栏目为抓手,运用好北京文学年度推优评选机制,评选出思想艺术俱佳的作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四是坚持与时俱进,努力打造阅读品牌,持续带动北京文学出圈出海。持续办好当代文学最新作品年度排行榜,办成精品文学阅读品牌。


北京文学04a

北京作协主席、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教授李洱


李洱谈到,《北京文学》是一本海纳百川的刊物,作品风格各具风貌,水准卓尔不群。写新北京某种意义上就是写中国新时代的变化,以及这些转化在未来中国文化的建设中起到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北京文学》做的工作意义非常重大。


北京文学05a

为新书《文起京华》揭幕


2023年,《北京文学》开设“新北京作家群”栏目,持续关近年来活跃在北京的中青年作家力作,推出一批北京中青年作家的优秀作品,取得较大社会反响。《文起京华——新北京作家群作品精选》精选“新北京作家群”栏目发表的文学作品和相关理论文章,囊括以徐则臣等11位中青年作家作品。本书的出版,为彰显北京文学新气象、团结凝聚年轻作家、提升“新北京作家群”影响力、推动北京文学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仪式现场,李敬泽、韩子荣、霍志静、马新明、赵红仕共同为新书《文起京华——新北京作家群作品精选》揭幕。


北京文学06a

青年作家接受赠书


马新明、陈世崇、丁梅共同为孙睿、常小琥、张天翼、杜梨、孟小书、蒋在等6位青年作家代表赠送作品集《文起京华》。


北京文学07a

北京文学期刊中心主任师力斌


师力斌还介绍了作品集《文起京华》的编选情况和网络出版许可证申办情况。


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文联相关处室负责人,《人民日报》《北京日报》等20余家媒体参加会议。


北京文学08a

第一单元对谈:触摸北京的文脉——《北京文学》创刊75周年


北京文学09a

第二单元对谈:当代视野中的北京书写——新时代·新高地·新北京作家群


新书发布和授书仪式后,以“触摸北京的文脉——《北京文学》创刊75周年”“当代视野中的北京书写——新时代·新高地·新北京作家群”为主题,举行了两场文学对谈。


北京文学10a

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原主席孟繁华


孟繁华表示,北京文学的文学传统是不断丰富的传统,是一个不断开放、包容的传统。《北京文学》作为一本杂志,它是中国文学的发动机、实验场、晴雨表,它所有的动作都会被全国的杂志所关注。


北京文学11a

北京作协原副主席、作家刘庆邦


刘庆邦回忆了40多年来与《北京文学》的深厚友谊,《北京文学》创刊50周年座谈会他参加过,60周年座谈会他参加过,70周年座谈会他参加过,75周年座谈会他又亲临了现场,并希望创刊80周年时也来参加座谈会,他再跟《北京文学》一起成长。


北京文学12a

《北京文学》原副主编、作家出版社编审兴安


兴安谈到了他对《北京文学》这本杂志的理解。《北京文学》不是精英杂志,而是面向更广泛读者,贴近现实生活、时代精神,具有人民性的一个文学刊物。这也是75年前创刊的老主编老舍先生的思想,他是《北京文学》一直坚持不懈的传统,是《北京文学》的DNA。


北京文学13a

平谷区政协文史委原主任,《北京文学》作者代表柴福善


柴福善希望能写出更好的东西回报《北京文学》多年的关心和厚爱,同时也为《北京文学》的繁荣发展,做出基层作者的贡献。


北京文学14a

青年作家,《文起京华》作者孙睿


孙睿表示,“新北京作家群”的命名,会促使他在创作时去思考地理环境之于情节逻辑的必然性,任何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是有它的唯一性的,北京就有很多故事发生的唯一性。


北京文学15a

北京作协副主席石一枫


石一枫是今年《北京文学》第7期的封面人物,同期发表了最新作品《小姚护士和她的病号》并被多家刊物转载,他在发言中特别提到文学期刊跟作者之间的重要联系,回顾了当年投稿《北京文学》的细节,编辑对他人生和写作的指点与帮助,并感谢《北京文学》给了当年的他创作的信心。


北京文学16a

北京作协副主席、北京老舍文学院专业作家乔叶


乔叶讲到,她来自河南,现在生活在北京这样一个大海一样的城市,大海给予她丰厚的营养,她在这里有了一个吸纳的过程、学习和蜕变的过程,不断新生的过程,还谈到当年《北京文学》编辑自发组织的后窗四人谈讨论她的作品《打火机》的情形。


北京文学17a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徐刚


徐刚认为,一方面新北京作家群要挖掘深度,另一方面又有一种新格局在里面。这是我们今天的创作,包括理论批评工作要去竭力捕捉的新的东西,也是对理论批评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北京文学18a

家政女工、作家范雨素


范雨素讲到,北京的文墨不光滋养北京的读书人,也滋养我们这样的农民工,也是我们这两年反复提到的“新大众文艺”,也给“新大众文艺”的写作者以力量。


北京文学19a

青年作家,《文起京华》作者杜梨


杜梨表示,要相信北京这个城市,相信它的历史,从它的历史和动植物保护里,能看到北京更新更多的未来,突破曾经陈旧的想像,让北京精神更好地传承下去。


北京文学20a

北京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赖洪波主持


北京文学21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