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他的希米
作者:曾烟
作者:曾烟
我怕我是走错了地方
谁想却碰上了你!
希米,希米
见你就像见到家乡
所有神情我都熟悉。
希米,希米
你这顺水漂来的孩子
你这随风传来的欣喜。
……
晚上八点,当我急匆匆赶到苏莉姐家时,只有雅雅一个人在屋里走来走去,他们都去医院了。我极尽平静又老练地对雅雅说:你爸爸会没事的,心衰不像心梗那么急,有抢救时间的。
雅雅果真就笑了,她夸我,当过大夫的人就是懂得多。然后安心地去写作业了。
我被一根折断的木条绊了一下,地上还散落着几个。我不知道木条从哪里来?他们用它做了什么?屋子里乱极了,茶几上十几盒药乱七八糟地堆着,连同她们每日读的书也乱得不成样子,衣服和鞋子扔得到处都是,那把金老师常坐的太师椅也不见了。后来才知道是金老师发病时,喘得厉害,无法平躺,四个人连同椅子一起把他抬到救护车上。
这里仿佛刚刚经历了一场战乱,敌人或土匪悉数掳走了食物、金钱和人质,唯有雅雅被母亲塞到桌子下面躲过一劫。
空气中全是速效救心丸的味道。120救护车没到之前,苏莉姐慌乱地跑到楼下药店买回来一瓶速效救心丸,慌乱地倒出来,塞进他的嘴里,她甚至拆了门框上的木条给医生做了挂吊瓶的架子……
我没敢打扫战场,我不知道她何时急匆匆赶回来,寻找掉落的救命的药片或书。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也散落其中,我捡起来,翻了翻,心里很乱,不能读下去,想放到包里,明天再读,但想了想,又放在了原地。
早几年,听闻她们夫妇时,我没敢去打扰。那时候苏莉姐似乎是盲选的歌手,一个人站在曼帐里,独自歌唱,声音独特,但听上去却又那么孤傲,无法近身交流——直到有一次很多人在群里谈起她,谈起她的才华横溢,谈起她在这座小城的举目无亲,谈起她的重情重义,一个人拖着年幼的女儿和重病的老公在人世挣扎,心一下就痛了。
拉上何君华去看她们。和我想像得差不多,她们刚从北京住院回来,住了一个多月,金老师看上去精神还不错,她安静平和,没表现多热情,金老师似乎话也不多,这样一来我反倒放松下来。
赶上饭时,当我找借口告辞时,雅雅不让我走,并提出给我做她拿手菜——西红柿炒鸡蛋,我就把穿了一半的鞋子脱掉,坐下来。我如她一般大时或比她大许多,母亲绝对不允许我炒菜,在她看来,好好的一锅菜被我弄得难以下咽真是一种罪过。我很好奇,她们管教孩子一定不同于我的母亲,一个九岁的小孩给客人炒菜,多宽松多贴心的家教方式。
后来我就成了她家的常客。我很迷恋这样一个家——两个人相敬如宾,和颜悦色。每日吃完早饭他坐在椅子上,她坐在小板凳上,愉快地谈论文学,是那么的不同于我们每日深陷生活中的琐事,争吵、冷战,不能自拔。我会在早晨上班之前去她家里借书、聊天,赶上下雨天或下雪天,就赖着多坐一会儿。她家的大书房尤其让我着迷。我从来没见过那么多的书,整个书架上的书一直排到屋顶,连窗户的边缘都打上木框,放满了书。我喜欢被书填满的房间,空气中都是油墨的味道。而我的书被放在纸箱里,塞在床底下,不敢拿到大面上来。还有我的诗歌,只属于我一个人的秘密,只有在夜深人静时,才能被我从另一个世界打捞出来。
在偌大的书房里,我第一次知道了《金蔷薇》,知道了沈从文的《边城》、卡夫卡的书信集,这些我从未读过的书打开了我的眼界,有一种如获至宝的感觉。金老师有时会递过来一本《卡佛的火》,有时也找出一本普里什文的《林中雨滴》。这些他早些年辛苦淘来的各种版本的书,压得板板正正,没有一处破损。有一次我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抄完了《给青年诗人的一封信》,把他的书弄得散页了,他心疼不已,导致我很长时间不敢再借书了。
如果你仅仅停留到他们是一对不食人间烟火的作家夫妇,那你就错了。苏莉姐做得一手好饭菜,最拿手的就是苏子饼,长在远天远地的莫力达瓦的苏子在她的手中变成了诱人的美食,经常有朋友慕名而来。她早早地煮上一壶奶茶,烙上一锅香甜的苏子饼,再配上拾来的桑椹,客人们吃得口齿生香,赞不绝口。大家一边吃一边谈论文学,味蕾和心灵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小鹤是金老师的病友,也在食客当中,当年他刚刚考上大学就被查出肾病,只好休学在家。有一阵,特迷恋苏子饼,他说有一种妈妈的味道。每次小鹤来,苏莉都不住地给他夹菜,替他惋惜未完成的学业。而读大学也是我多年的梦想。在苏莉姐的帮助下,我如愿成为内蒙古大学第八届文研班的学员。当我接过她帮我筹集的五千块钱,心中涌起万般感慨。
川端康成说:
我处在一种美好的心境里,不管人家怎样亲切对待我,都非常自然地承受着。我想明天清早带那老婆婆到上野车站给她买票去水户,也是极其应当的。我感到所有的一切都融合在一起了。
她常常在做饭的时候哼唱达斡尔小调,不急不缓,优美柔和,像小溪水淙淙流过,让人不自觉地想起她在《旧屋》里最后的描述:
一个朋友在桌子上画了几个跳舞的人,怪模怪样,接着又画了几座草屋。他说,这就是——莫力达瓦。他指着那个头发像火一样竖起来跳舞的人说,这个人就是你。
莫力达瓦,那个神奇的地方让人产生无限遐想,很多人由此而向往。
史铁生在这首诗的最后一行这样写道:
希米,希米
你来了黑夜才听懂期待
你来了白昼才看破樊篱。
听那光阴恒久
在也无终,行也无极
陌路之魂皆可以爱相期
她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希米,也是我的,我们大家的希米。
原载于《草原》2021年第五期
作者简介
曾烟,原名张秉珍,七零后,作品散见《诗刊》《星星诗刊》《草原》等刊物,著有诗集《土豆花开》。
作者:曾烟
来源:草原杂志社
https://mp.weixin.qq.com/s/h-BBwLefUjv9MDhfh-fe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