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坪之行
作者:赵向群
作者:赵向群
在意犹未尽的游兴中,夜幕不知不觉已然来临,模糊中一叠叠山峦连同拔地而起的山峰,将圆盘似的月亮高擎于淡蓝的天上。我突然想起,今天是中秋节!难怪月色如此明亮,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多少人正面对这皎洁如洗的月色与家人、朋友、挚爱共度美好时光,此时我们还在后兴蜿蜒的山路上行驶。每个人的心里都觉得不虚此行,心情依旧沉浸在后兴何半盖那些历经沧桑的四合院中......
郁郁乌江,从贵州境内向西北日夜奔流,她以博大的胸怀接纳着酉西的众多河流。后坪乡的版图如浮雕般高高地镶嵌在乌江岸边,秋日的阳光仍不乏夏天的热度,强烈地照耀着这片秀美神奇的土地,山上的树木在仲秋时节益发深翠欲流。
车从山间进入平地,突然觉得“后坪”地名颇有讲究。车窗外的地貌,突出了“坪”的特点,视野渐次开阔起来,仿佛电影院里的大幕徐徐拉开一般。路边除了偶尔的菜蔬便是一大片一大片的秋荞,如果不是事先知道后坪早有“荞乡”之称,倏忽间还以为那是刚出土不久的菜秧。放眼望去,粉白点缀翠绿,白的是刚露花色的早荞,如果不是路旁稀疏的民居,你会误以为那是一块绿色花斑的地毯呢!
后坪乡因地制宜,多年前便开始播种荞籽了。后坪多山缺水,地力适宜荞类植物,一年春秋两季,苦荞花荞茁壮生长,可惜我们来得不是时候,看不到大规模荞花。再过一段时间,荞花盛开,景色一定绚丽迷人。苦荞酿出的酒,香淳甘美;花荞制成的茶,清心润肺。荞乡酒业的美女老总为了加大宣传力度,几年前曾宴请诗联协会朋友,要求为荞乡美酒写诗题联,临行还为每人准备了一瓶苦荞酒和一包花荞茶以作馈赠。后来我写了《题荞乡苦荞酒》的诗,发表在《中华诗词》杂志上,其中有“一饮香醇芳自远,三分尘世七分仙”的句子。可惜不知酒厂的具体位置,也不知美女老总现在经营情况如何,但从我们平时的喝酒场合知道,苦荞酒已越来越为酒友们喜爱了。
后坪中心校有一位文化名人,他就是崔荣德老师。二十多年前我们在双桥乡中一起教学。那时他是代课老师,我们都年轻喜欢文学,于是凭着校园里三棵桂树办起了“三桂园”文学报。稿件来自他的学生,报纸靠蜡纸油印,出版后就向各个地方邮寄。记得他写了一首《把爱和文字一路抛洒》的长诗,表达他在残酷生活中对文学的无限热爱和执着,感情真挚,意味深长。我也在那上面发表了《在杜鹃花盛开的时节》的散文。在他的撺掇下,我鼓起勇气向酉阳报投去了第一首散文诗《大山深处》,居然被编辑秦家杰发在了《酉阳报》文艺副刊上。自那以后,我更加热爱文字。
后来由于工作环境变动就很少联系,即使偶尔见面也只匆匆一晤。听说他去宜居学校也转正了,心里为他高兴,然后又听说他去了酉阳乌江边,在一个叫聚宝的村小执教,他在那里又重新组建了家庭,随后又从聚宝村小调进后坪乡中心小学校,高票当选酉阳第十六届县人大代表,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长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文学创作上,他的文字像呼啸而过的云雀,越飞越远,叫声越来越清丽。我从各种平台读到他的作品,他托人给我带过一本《六瓣文德书(我的作文秘笈)》,那是他出版的第一本关于学生阅读写作的书。后来他陆续出版了《低处的树说》和《逆光行走》《山中,铃声为谁而鸣》《杏坛漫步》《野荞麦的倒影》等12部诗集、小说集和教育专著,并荣获“重庆教书育人楷模”"重庆最美乡村教师"“酉阳十大师德标兵""中国当代最美诗人”等荣誉称号,还两度进京参加中国萧军研究会、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中国诗歌网,中诗网,作家网等多家单位先后为他《低处的树说》《逆光行走》这两部诗集举办的作品研讨朗诵会,得到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何建明以及石英、叶延滨、朱先树、吴思敬等作协领导及与会诗人评论家的高度好评。铜仁学院教授文学评论家向笔群老师在一篇文章中说,崔荣德三十多年来,一直在主办红土地文学社,他走到哪里,《红土地文学》就跟到哪里。物质可以贫乏,文学不能丢舍。我想:是禀赋让他爱上了文学,是生活给了他创作的源泉,是乌江给了他创作的灵感吧!
我们还在小坝的时候就联系了他,他很高兴。当我们的车子从后坪乡政府大院转出来的时候,崔老师已经微笑着站在校门口向我们招手了。他住在教师宿舍底楼,室内布置很温馨,墙上壁画全是书籍,加上沙发旁边堆积的书,给人书香十足的味道。他说:“你们来到后坪,先去看看何半盖吧,那里有孙中山八大炮之一的何朝辅故居。我也没去过,顺便和你们一起去看看。”
何半盖在后兴,后兴原是一个独立乡,现在属于后坪乡。从地名看就知道,何半盖在盖上,不过半盖而已。我们一边听崔老师讲关于后坪的人文故事,一边沿着盘旋的公路向山上开去。山越来越高,视野愈发开阔,临近山顶的时候,平视西北,空域浩瀚,气象恢宏,只见千峦万壑,纵横驰骋,真是万里晴光,风景如画。
过了高石坎,就来到了何半盖。说是盖,在这里是看不出来的。三面环山,前方略微低矮一些,左右两边的山向前方绵延,然后右边山势微微回转,便把何半盖锁住了,形成了一个藏风避气的风水宝地。何半盖的后山很奇怪,不长树木只长杂草,远远看去,活脱脱一只狮子身躯模样。
山湾里居住了几十户人家,过去清一色姓何,刚解放的时候,这里共有二十九户人家,其中二十七户划为地主,一户富农,一户贫农。这些房屋的最大特点,一是周围都有石头砌起的围墙;二是这里借鉴了北京四合院建筑样式。二十九户中有六个四合院,四合院在前后各设有一个朝门,这一点在武陵山区其它地方是很难看到的。
房屋建筑规模最大的当数何家院子,虽然不是四合院,但它由低到高分成了前院和后院。后院两边带厢房,坝子里侧有讲台 ,前后院之间开正门,外院有围墙 ,围墙内侧设计了文化宣传窗,外院左侧开六合门,分别供主人,官员,长工进出。六合门上面还设计了碉楼,碉楼前后左右都有射击孔。解放前这里是何玉洪乡长的房屋,何玉洪的外号叫“包谷大王”,据说他的包谷一背一背挨着排列可以达到酉阳县城。他家的长工很多,各有专职,每天上山砍柴的二十人,挑水的二十人,舂碓推磨的十余人。他的两个亲家是显赫一时的人物,一个是沿河县县长,一个是龚滩码头老大。
何朝辅故居是典型的四合院,规模比不上何家院子。何朝辅与龙潭王勃山是亲戚,所以小时候在龙潭读书,接受了孙中山的先进思想,高小毕业后考入成都弁目队,任凤凰山陆军教练。武昌起义不久,何朝辅参加了滦州起义,被推举为都督。陈炯明在广东叛乱,何朝辅奉命炮击陈炯明,救孙中山于危难之间,所以孙中山很器重他,被誉为八大炮之一。
关于何朝辅的故事,居住在何家院子的退休老师崔道祥如数家珍,他说,何朝辅回何半盖侯调期间,要求他父亲何宗昌把土地让给那些贫苦人民耕种,不收他们的租子。他父亲认为儿子是败家子,拿起烟杆追着打他,他纵身一跃,竟飞上了屋檐。何朝辅奉调前往四川任职途中,不幸遇难于重庆。官兵护送他遗体回来时,火炮从龚滩一直放到何半盖。
何半盖的地主何以如此之多?我疑惑地问崔道祥老师。他说,何家聚族而居,十分团结,很重视文化教育。何家的子弟打小都送到龙潭读书,从不在附近上学。读完小学送四川成都或北京去求学。这些学子把新思想很快带回故里,改变着何家人的思维。在酉阳城头还没有报纸的时候,这里就有人从外地带回来了,所以他们把本地的生漆,杜棕等土特产通过乌江运出去,再把外面的新货拉回来卖,赚了钱,很快大家都效仿这样的生意,结果大家赚钱,共同富裕。
当我们在崔道祥老师家里吃完晚饭,走出六合门的时候,他指着大门外侧的两根柱头说:“何乡长居住的时候,这上面有一副对联:享春夏秋冬福;刮东西南北财。”我心里不禁一颤:一个“刮“字 ,何其了得!这个包谷大王得以如此豪富,原来除了前述原因,个中还有更微妙之处!
在回来的路上,大家谈锋甚炽,各抒己见,到底是“刮”还是“纳”?下意识的,皓月早已高出了山峰。

赵向群(1966一),土家族,重庆酉阳人,多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业余喜欢散文,对联,诗词创作。作品散见于《酉阳报》《酉水》《重庆诗词》《中华诗词》《星星诗刊》等全国多家报刊及网络平台,多次获得散文,楹联,诗词创作奖。曾任酉阳县双桥中学校长,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重庆诗词学会理事,重庆楹联学会会员,酉阳诗词楹联协会副会长,重庆诗词学会酉阳联络站站长。
来源:红土地文学
作者:赵向群
https://mp.weixin.qq.com/s/-1whLFQlX_pzFb55v80Cg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