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钛”好
——搏风斗浪勇往直“潜”的宝钛集团
作者:许晨 臧思佳
幽深的海底,沉静而神秘,一只机械手高举着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轻轻地伸出去,牢牢地插在一块平地上。好啊!水流波动,犹如微风吹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在水下“深深”飘扬!——搏风斗浪勇往直“潜”的宝钛集团
作者:许晨 臧思佳
时值10年前的一天,我国第一代潜航员驾驶深海潜水器“蛟龙”号,在中国南海3000多米海底插放国旗,一是宣示国家的主权,二是证明自主研制的大国重器成功了。五星红旗第一次升起在海底,意义极其深远。当然,这面国旗不是丝绸缝制的,而是用了一种特殊材料:耐高压、耐腐蚀、不生锈、不变型。
它的名字叫做“钛合金”。事实上,不仅仅是那面旗帜,整个深海潜水器载人球舱--包括后来的“深海勇士”号和“奋斗者”号,都是用“钛合金”材料制成的......
前不久--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2周年前夕,我们有幸来到了位于陕西省宝鸡市的宝钛集团,也就是“钛合金”载人球舱的诞生地。恰巧,这家具有“中国钛工业旗舰”之称的国企迎来了建厂投产55周年纪念日,整个厂区内外洋溢着一片喜庆气氛。从而,我们也深入了解到“钛”金属对于国计民生的重要效用,以及“宝钛人”团结拼搏、开拓前进的奋斗精神。
钛,是一种有色金属,具有密度小、强度高、耐高温低温、不怕酸碱腐蚀、无磁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航海---可以制造飞机蒙皮和承力件、发动机叶片、人造卫星部件、潜艇耐压舱、螺旋桨和推进器等,被誉为“太空金属”和“海洋金属”。如此性能优异,真是“钛”好了!
虽说它还属于稀有金属,但实际上并不稀有,其在地壳中的丰度为0.56%,在所有元素中排第10位。真正让钛稀缺的,是提取、加工制造技术复杂、难度大。目前世界上仅有美国、俄罗斯、日本、中国能够生产高端钛材料和钛产品。相比而言,我国是全球唯一一个既完整掌握钛工业制备技术,又具有丰富钛资源的国家。
无疑,其中蕴含着新中国建设者辛劳的心血汗水。
这天上午,在陈列着钛合金材料制造的飞机、火箭、潜水器等模型的会客室里,我们与宝钛集团董事长王文生倾心交谈。他是一位精力充沛、经验丰富的领导者,学校毕业后就在有色金属国企工作,担任宝钛领导人已经多年了。他刚刚被选为火炬手,参加了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火炬传递,意气风发,说起宝钛来如数家珍,洋溢着一种“兴钛强国”的责任心和自豪感......
穿越时光隧道,西北风卷着漫天黄土扑面而来,一群顶风迎尘的人走在秦岭北麓的山谷间,灰头土脸却精神抖擞。那是上个世纪的1965年早春,为了国防需要和发展西部经济,国家开启了“大三线”建设,许多来自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科技人员,告别了优越的生活工作条件,汇聚在西北高原,白手起家,艰苦奋斗,建成了以“钛”产品为主的宝鸡有色金属加工厂,代号“902厂”。
瞧,这家国企从诞生那天起,就深深打下了强军强国的“军工精神”烙印,传承着“自力更生,无私奉献”的红色基因。此后,他们沿着“军民融合,发展中国钛工业”征程高歌猛进,并于2005年改制为陕西有色金属集团控股的宝钛集团有限公司,经受了经济全球化竞争激烈的严峻挑战。特别是2017年以来,新一届领导班子在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指引下,励精图治、改革创新,董事长兼党委书记王文生提出“两步走”战略:即在3年至5年内,成为国内一流企业,职工有较满意的获得感;8年至10年内,成为国内外大客户的主要供应商,打造“世界钛都、中国钛谷”。
如今,他们昂首挺胸,成功实现了“第一步”发展目标,正在信心满怀地迈出“第二步”。宝钛集团已拥有宝鸡钛业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宝色股份公司等9个控股公司,以及数十个直接经营单位,拥有钛材、锆材、装备设计制造、特种金属四大产业板块,形成了完备的以钛为主的稀有金属加工产业群和产业链。从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第一艘核潜艇胜利下水、第一颗软着陆卫星返回地面,到“神舟”系列宇宙飞船、“嫦娥”探月工程、C919大飞机等国家重点项目,都刻印上了一代代宝钛人拼搏奋战的身影。
其中浓墨重彩的一页是:在国家实施海洋战略、进军载人深潜中,宝钛集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中国第一台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是我们自主设计和集成研制的,但其中核心部件--载人球壳,则是委托国外公司加工而成。因为当时从材料到制造,国内还不具备相关技术。一定要国产化,才能掌握主动权!于是,在科技部统一部署下,自主研制国产4500米深潜器上马了。关键是钛合金载人球壳,宝钛人挺身而出,在公司党委和董事会的大力支持下,由宝钛股份总经理贾栓孝为首,副总经理何书林、新品开发处处长王永梅等参与,组建起一支多学科多专业的研发团队,全力以赴,攻坚克难。
那是一段难以忘怀、激情燃烧的岁月啊!从一名技术员成长起来的贾栓孝总经理,在宝钛工作几十年了,对于“钛”和本企业了如指掌,带领着大家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投身进去。深海压力巨大,下潜深度每增加1000米就要增加100个大气压,载人舱既要重量轻又要耐高压,但外国公司加工的载人球壳采用的是“瓜瓣”拼焊成型工艺,焊缝多,潜在风险大。贾总带领宝钛团队殚经竭虑,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创造性地提出了采用半球整体冲压成型和电子束焊的工艺路线。
长话短说,经过无数次呕心沥血地设计、试验,与一些兄弟单位精诚合作,这种只有一条“赤道缝”的球舱试制成功了!安装到“深海勇士”号上,经受了4500多的深海测试,性能优异可靠,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2016年6月,在国家“十二五”科技成就展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走到“深海勇士”号载人球壳展位前,仔细观看银光闪闪的印有“宝钛”字样的载人球舱,听取了相关介绍,微笑着频频点头......
一鼓作气,乘胜前进。宝钛人开创的这条新工艺路线,为进一步研制万米级潜水器---“奋斗者”号载人球舱奠定了坚实基础。还是这个优秀团队,还是这种拼搏精神,他们在科技部统一领导协调下,与中科院、中船集团等有关单位并肩作战,犹如激流险滩中的英勇水手,搏风斗浪,勇往直“潜”,再次迎来了胜利的一天。
2020年11月10日,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我国“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在地球第四极、世界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成功下潜到10909米,创造了同类型深潜器的新纪录。望着屏幕上安全可靠的载人舱内潜航员英姿,远在西北高原的宝钛集团一片欢呼:“噢!太好了!我们的钛合金球舱太棒了!”
告别了王文生董事长和诸位研制功臣们,我们来到了宝钛建设发展史展览馆,犹如再一次穿越回往昔的年月:从当年的三线工厂到今天的企业集团,一代代宝钛人青春无悔,打造出响当当的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中国钛”品牌,为国家腾飞插上了翅膀,一举实现了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宏愿。
那么,究竟是一种什么情怀、什么因素,激发了宝钛人如此巨大的能量呢?我们看到了“奋斗者”号深潜在万米海底的彩色照片,那健硕的钛合金载人舱上赫然印着鲜红的国旗,蓦然联想到十年前潜航员操纵机械手,在南海底部插上钛合金制造的五星红旗的场面,心头一亮:祖国高于一切,任何难关都无法阻挡!
当讲解员邀请我们留下参观感言时,稍加思索,我信笔写下了四个大字:中国“钛”好! 是啊,中国“钛”好,中国太好了!
2021年9月写于宝鸡、青岛
(原载于2021年9月28日《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