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尹小菊:关于“偷”的故事

内蒙古呼和浩特英卓读书会“江湖与田园”征文作品联展

 

关于“偷”的故事

 

作者:尹小菊

 

  读过好友白焰的《背靠田园,直面江湖》,勾起很多难以忘却的回忆。

 

  小时候,家住小村庄,村里大都是本家或亲戚,相处和睦,所以夜不闭户,出不掩门,没有贼,也没有谁家丢过东西,还有,就是那时候家里都不富裕,没什么可以偷的。

 

  所以,即使搬了新家,依然没有防范意识,直到屡次被贼光顾,丢的奇葩,才知道贼的厉害。

 

  新家的房子刚刚盖好,还没有垒院墙,我们一家就搬进去了,一家人还沉浸在住新房子的喜悦中。那是夏天,天气炎热,晚上睡觉要开着窗户,窗台很低,我们小孩子站在窗外就能看见屋里。一天早晨,妈妈起来,怎么也找不到裤子了,翻遍了整个炕,也没有找到,爸爸说,是不是来小偷了?一句话提醒了妈妈,妈妈说,明明记得把裤子放在脚底下的,而脚底下恰好就是窗台边。估计小偷觉得裤子兜里会有钱,于是连裤子一同偷走了。

 

  转眼深秋,有几次,爸爸愤愤地说,茅厕里的大粪让人偷了,看我抓住他怎么治他!有一天晚上,我看见爸爸从灶坑里掏出许多煤灰撒在茅厕的地面。第二天早上,外面吵闹起来,一个老头挑着粪筐,爸爸紧抓他的衣领,要他脱下鞋子比对脚印,那老头哪里肯,在围观人的劝说下,爸爸把老头放走了。谁知,老头的儿女众多,七郎八虎气势汹汹的找上门来,说爸爸打伤了老头要求给出钱治病,那一伙子人挤在我家里,炕上坐着的地下站着的,那阵势大有你不解决我们绝不善罢甘休的样子。说话时,她家的儿媳妇认出了我妈妈,仔细一聊,原谅老头的儿媳妇是我二姨的干姐妹,不打不相识,两家化干戈为玉帛。从此,两家像亲戚一样走动起来,家里茅厕的大粪也没再丢过。

 

  转年春天,家里垒起了院墙,并安上了铁门,铁门刷的黑油油的。每天锁上大门,安全多了。突然有一天,妈妈一早起来,向门外望去,发现特别敞亮,咦,大门呢?大门让人偷走了!!

 

  要说我们家被偷还不是最惨的,隔壁刘娘家,说起来,刘娘都是痛恨的咬牙切齿,骂他个祖宗八代。

 

  每年一进腊月,家家开始杀猪,蒸豆包蒸年糕,轰轰烈烈准备过年。而且那时候没有人睡懒觉,不论上不上班,都老早起床,即使冬天天冷,六点多家家也都大门敞开烧火做饭了,而且彼此收煤倒煤灰的都会打个招呼。可是,有一天,刘娘家的大门迟迟没开,妈妈还纳闷呢,其他邻居也好奇,有人爬上院墙,发现他家的屋门被人用铁丝拧上了,因为屋子都上了铁栏杆,里面的人根本出不来。于是,有人跳进院子把门帮忙打开。怎么会这样呢?刘娘去小屋一看,一个大缸不见了,大缸里装着一缸的猪肉还有过年豆包年糕,都没了影踪。赶紧出门四下寻找,发现在他家院墙后面,被人砸碎的大缸的碎片。一家人立刻去报警,公安局的来了,白色警服戴着大盖帽,描脚印图片灌白灰,折腾一顿,也没破了案。后来听说是一对父子干的,他们乘着夜色,借着火车通过时哐当哐当的声音,把大缸转移到院子外面,砸开缸,偷走了肉和豆包年糕。据说他们也是惯犯,家徒四壁。不知道是真是假。总之,那个年,刘娘过得堵心。年三十一大早,刘娘就站在了门前那条高高的铁道线上,扬声长骂,祖宗八代媳妇儿孙,足足骂了几个小时。对这贼那是痛恨,恨不得捉住他将他粉身碎骨挫骨扬灰。大家也是对这贼的所为气愤不已!

 

  这样的偷仅仅是单独作案,还有成群结队的。我们家住在煤矿,一列列火车一车车的煤,黑金子一样。而这些煤也成了仅一河之隔的村民的觊觎对象。记得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几十个村民,男男女女,挑着筐子,站在河岸边的矸石山上,看见拉煤的火车刚刚停稳,这些人疯一样的冲上去,爬上车厢,把大块大块的煤扔下来,下面的村民把煤装进筐里,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几分钟的停车时间,这些村民就会满载而归,一溜烟的挑着煤跑了。有时候,他们一天会来偷煤好几次。国有资产如此丢失怎么能行。于是,矿山组织了保卫科护矿队,黑天白天的值班。护矿队出现了,村民们消匿了。护矿队不出现,村民们依旧活跃。于是,护矿队的人悄悄隐蔽起来,等村民爬上车,还没等扔煤,护矿队的人立刻冲上来,村民四下逃跑,逃不掉的乖乖被捉。有时候,护矿队的人要追到河边,一般不敢过河,因为河的另一边就是村庄,只要进了村,村民更加抱团,那时村民和护矿队的矛盾严重激化,完全敌对,如果护矿队的人被村民单独抓住,打个半死也是有可能的。据说有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就被村民打得够呛。村民被抓住也会挨打。有一次,有个村民要跑,护矿队的人朝他开枪,队长怕出人命,于是用胳膊挡住了枪口,从此,他的那只胳膊残废了,那个队长是我的大姑夫。

 

  也说说我们小时候偷的那些糗事吧。暑假到了,孩子们就野性大发。山上的杏子熟了,翠绿的沙果挂满枝头,孩子们怎么错过这大好时节。有时候弟弟们去山上偷杏,不小心被看山的抓住了,看山的人也不打他们,只是把他们的衣服扒下来,只留个小裤衩,然后告诉他们,去把你们的家长叫来领衣服。弟弟们害怕被家长知道挨打,只好假装离开。然后趁看山的人离开的时候,他们再悄悄地把衣服偷回来。免去一顿胖揍。有一次,我也参加了偷沙果的行动。树上硕果累累,毫不费力就摘得很多,衣服裤子兜里满满,甚至还把背心也塞在裤腰,装得胸前都是。正当我们嘻嘻哈哈一路说笑往回走时,忽听后面有人大喝:干什么呢?吓得我们这些小毛孩子撒腿就跑。当然不能在路上跑了,大家纷纷跑进高粱地,那是一片青纱帐啊,进入高粱地不久,就听后面哗啦啦的声音,原来,那个人朝着这边放了一个洋炮,沙子粒纷纷落下来了,好可怕啊。从此,我再也不敢去冒险了,不过那时候还是最爱吃青涩酸脆的沙果。现在小区里到处都是沙果树,满枝头青绿的果子,竟然没有人去摘,小孩子们在树下跑来跑去,也不去摘一个。我想,那是我们这一代人最有意思的记忆,淘气,任性,不羁,在青杏红果的诱惑下失去判断对错的幼稚。

 

  记得看过电影《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的情节让我想起一个叫海因兹偷药的心理学故事,故事说,海因兹的妻子病重,药商的药价昂贵,又不肯分期支付,海因兹无力支付药费,无奈选择破门偷药。这是一个道德两难的故事。我们小时候被教育要做好孩子做个好人,遵守道德规范,成人之后,在道德和生命权利之间,就会出现两难选择。《我不是药神》也出现了情与法的冲突。

 

  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在《追风筝的人》中关于偷有这样经典的一段话:“罪行只有一种,那就是盗窃。当你杀害一个人,你偷走一条性命,你偷走他妻子身为人妇的权利,夺走他子女的父亲。当你说谎,你偷走别人知道真相的权利。当你诈骗,你偷走公平的权利。”

 

  或许每一个偷的行为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只愿每一个故事都源于一个善意的动机。

 


————————————


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