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穿行(一)

寻记 | 尚贵荣: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穿行(一)

 

作者:尚贵荣

 

 

 

  202163日早八点,和咏花开车从呼和浩特出发前往西安,622日下午四点二十分回到呼和浩特,连头二十天,完成了一次旅行。旅行的几个情况需要稍作交代。第一次自驾之旅。这也是我多年的一个愿望,相信也是许许多多人的愿望。如果不迈出第一步,也许永远因为瞻前顾后、牵此挂彼而走不出去。自己开车,想去哪里就去哪里,不想去哪里就不去哪里。有几次正在高速路上行驶,突然从路标上看到旅游手册上没有,或事先没列入计划的景区景点,遂临时决定下高速。像我和咏花这样退了休的工薪族,除了没有足够的资金随心所欲之外,时间是非常充裕的。自驾的方便还在于,有时候我可能不走快捷的高速公路,专走省道或乡间公路。烈日炎炎的正午,沿着乡村公路,穿行在关中大地上,见着卖水果的,停下车来,买一颗西瓜二斤水果,和打场的老者说一说话。这些人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皮肤黝黑,眼神良善,一个个都像兵马俑。

 

  这是我和咏花的第一次上规模旅行。对于业余旅行者来说,二十天,不短了。一般而言,旅游时间不要超过半个月。超过半个月,即使你去的是瑞士、奥地利,思乡之情也会强烈萌生。晋朝时,江东人张翰,离开老家北上到洛阳做官,秋风起,想起了家乡的菰菜莼羹鲈鱼脍,遂不顾朋友劝阻,立刻扬帆南下,辞官归隐。张翰的任性成为文坛佳话,后世文人赞不绝口。李白说: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赵蝦说: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辛弃疾说: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张翰字)归未?我们无此虞虑。起身的时候,咏花准备了酥油、熟羊肉、牛肉干、月饼、奶茶粉、油茶,还带了小电热杯,每天煮鸡蛋,煮绿豆汤,必要时还可以煮方便面。我们的家就在车上。每天一大桶纯净水。一路走来,没有换水土。

 

  二十天时间,来回四千公里,走了三十九个景区。这是我所说的“上规模”的重心所在。平均每天二百公里,两个景区。二十天,能走这么多的地方,完全得益于我们国家完善的现代化公路网,开了导航,任何一个你想去的地方都可以顺利抵达。

 

  这就是自驾游的优势。二十天时间,我们把古人一生才能走到的地方都走了。

 

  所以当尚书、袁炯在我们的后半程问起走了哪些地方,我告诉他俩,已经走了三十多个地方的时候,尚书、袁炯哈哈大笑,说怎么走这么多?是不是有点太快太累了?我自我解嘲:我在职的几十年时光走的地方太少了。这次既已出来,就不想虚与委蛇,这是我的一次历史文化实践的恶补之旅,也是一次寻根问祖之旅。

 

  还有一个情况说出来不怕读者诸君笑话,已过耳顺之年的我,四十年的工作经历,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参加工作到2019年退休,没去过西安。从距离上说,呼和浩特到西安并不是十分遥远,不足一千公里。从地理上说,内蒙古、陕西毗邻,是两三千年的老邻居了。从心理情感上说,我的祖籍在陕北神木。更重要的,我是一个中国历史文化、中国古代诗歌的坚定热爱者,曾认真读过二十四史,做过一百万字的笔记,曾编选过自《诗经》到宋代的古代中国诗歌,诸子百家亦曾涉猎。西安对于中国历史文化来说,是一个何等重要的地方!自西周至隋、唐,十二个王朝在此建都,又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展开中国的历史画卷,你会发现有多一半的辉煌,多一半的波澜壮阔在西安以及三秦大地上发生。如此伟大的历史文化名城,不去可乎?

 

  即使说这么多,正如荀卿老夫子所说,天不会因为人讨厌寒冷而把冬季停下来,大地也不会因为人们惧怕艰险而收缩它的广阔辽远。当然了,西安更不会因为尚贵荣的不去或去而增减其光彩与分量。它不在乎。

 

  事实上,我的不去西安,在朋友间已成笑谈。这正像我和足球的关系。我喜欢足球,但只偶尔看一看欧冠、欧洲杯,中超以及美洲杯干脆不看,固执地只一场也不落地看四年一次的世界杯;对于足球的观看只限于电视,甚至连一场中超现场都没看过,是一个典型的伪球迷。比之于西安,我也就可能是一个近乎伪的历史文化的热爱者了。

 

  所以,我把此行的第一个目的地定在西安。以西安为立足点,再叩访关中大地的其他地方。第二个目的地是洛阳,最后是太原。呼和浩特到西安一千公里,西安到洛阳三百七十公里,洛阳到太原四百二十公里,太原回呼和浩特四百四十公里。从地图上看是一个不规则的三角形。

 

  一路游历的顺序大致如下:始于呼和浩特,然后榆林,黄帝陵,西安,兵马俑·秦始皇陵,西安古城墙,茂陵博物馆,茂陵,昭陵博物馆,昭陵,终南山,碑林博物馆,慈恩寺,咸阳,渭河,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扶风县,法门寺,周原博物馆,周公庙,岐山,关中风情园,太白山,华山,潼关古城,鹳雀楼,函谷关,三门峡大坝,洛阳,白马寺,二里头博物馆,汉魏故城遗址,龙门石窟,白园,韩愈墓,临汾市尧庙,洪洞县大槐树,汾河生态园,介休市绵山,平遥古城,太原,晋祠,代县,代州古城,雁门关。

 

  以下将按照时间顺序一一写来。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从呼和浩特出发,第一站是榆林。榆林乃陕北重镇。与老家鄂尔多斯紧密相邻。榆林是历史上这一地区边塞和内地的重要分界线。榆林辖府谷、神木、横山、米脂、佳县、绥德、靖边、定边诸县。以榆林为中心,以这些县为代表,再加上延安以北地区,就形成了一个耳熟能详的地理概念——陕北。当年我的祖父领着年幼的父亲和父亲的三个弟弟逃荒要饭走西口,北上进入鄂尔多斯,就是从神木县县城西边一个叫西沟的地方出发的。在鄂尔多斯,除了蒙古族外,汉族居民绝大部分是从陕北尤其是陕北的神木、府谷、靖边等地辗转迁徙而来的。

 

  早上从呼和浩特出发,四百三十公里的路程,下午两点就到了榆林。因为时间尚早,在酒店办理好入住手续,稍事休息,即和咏花出来,先到城北的红石峡景区浏览。偌大景区没几个人,到最后就剩我们两个。阳光已经隐入山后,沙滩上临溪水而坐,吹口琴,拍照,享受难得的静谧。从景区出来,驱车在市区随意闲逛,看到一段崭新的古城墙,然后奔怀德路204号榆林拼三鲜用餐。榆味拼三鲜在陕北、鄂尔多斯口碑极佳,男女老幼都喜欢。这是一个快餐式馆子,老字号,早上八点一直到晚上十点营业。花一百二十块钱,一人一碗拼三鲜,另加一盘酥鸡,一个烧生菜,三个韭菜盒子。口味俱美。再来榆林,还得来这个馆子。看菜单,还有许多好吃的,就两个人,无法多点。从餐馆出来,走了一下古城一条街,然后回酒店。

 

黄帝陵

 

  瞻仰黄帝陵,有两个去处。一是轩辕庙,一是祭祀大殿。早先从电视新闻上看清明时的黄帝陵公祭,印象深刻。巍峨庄严的陵寝正殿,宽阔平整的殿前广场,彩旗飞动,人山人海。亲自来到黄帝陵前,庄严雄伟气象,真实直观地呈现在面前,让人屏息凝神,景仰敬畏之感肃然而起。祭祀大殿是一座具有汉代风格的开放式建筑。正方形,四周无壁,由三十六根大柱支撑,花岗岩砌筑,色调青灰,殿顶开放,为一个巨大圆形,顶圆底方,象征天圆地方。站在大殿里向北、东、西三面望去,俱为树木蓊郁的青山。仰望殿顶,巨大的圆形里蓝天映衬,白云流动,气象万千。大殿北侧正中,在一个大理石基座上立一个带有檐顶的长方形汉白玉碑,碑的下面镌刻着轩辕黄帝浮雕像,眉眼清秀,面容端庄。


1 

  黄帝是正史中有记录的中华民族的祖先,五帝之首。《史记》全面记载了黄帝事迹。黄帝是少典之子(少典是诸侯国号,非具体人名),姓公孙,名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才、智俱优的意思),长而敦敏,成而聪明。黄帝生长在神农末期,诸侯间相互攻伐,暴虐百姓,民不聊生,是坏乱之世。神农氏没有能力平复乱局。当时炎帝在诸侯中最为强大,其他诸侯畏惧,皆跟从黄帝,于是黄帝战胜了炎帝。蚩尤作乱,黄帝又帅诸侯擒杀蚩尤于涿鹿之野。这是黄帝的两大历史功绩。之后黄帝又东西南北巡狩,东到大海,西至甘肃崆峒,南抵长江、长沙。把南侵的荤粥(匈奴)驱逐到北方荒野。在涿鹿(今张家口市涿鹿县)建立都城,天下平定。黄帝选出四位能人管理人民。教导百姓按时耕种田地,播种五谷,合理利用山林河泽。因为有土德之瑞,所以人们称轩辕为黄帝。


2 

  《帝王世纪》引《初学记》云:黄帝垂衣裳,仓颉造文字,然后书契始作。这也是黄帝的伟大成就之一。

 

  《史记·五帝本纪》最后说:黄帝崩,葬桥山。

 

  皇甫谧《帝王世纪》云黄帝在位百年而崩,年百一十一岁。《列仙传》则说,轩辕自择亡日而与群臣辞。还葬桥山,山崩,棺空,唯有剑舄在焉。

 

  黄帝的功业和恩德,被后世永远传诵。伟大思想家孔子也有关于黄帝的评价。事见《大戴礼记》:宰我(孔子学生)问孔子曰:予闻荣伊曰黄帝三百年。请问黄帝何人耶?何以至三百年?孔子曰: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也。

 

  黄帝陵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黄帝手植柏。我当天的日记作了记录:早晨六点十分出酒店(榆林),先加油,去往黄帝陵,四百一十一公里。十来点钟在安塞服务区休息,午餐。中午十二点到了黄帝陵,瞻仰轩辕庙和黄帝陵。庙园内有古柏群。其中一棵树龄在五千年以上,据说是黄帝亲手栽植。巨干虬枝,苍劲古拙,震撼人心。我围着古柏拍了好多照片,又跪在地上给古柏磕了头。流着泪,我在想,五千年时光,它是怎么存活下来的呀。真是世界植物史上的奇迹。低回流连,难舍难分,在此待了两个半小时。

 

  后经了解,整个桥山地区存古柏八万余株,千年以上的古柏三万株。

 3


兵马俑·秦始皇陵

 

  秦始皇从登基之日起,即开始建造他的陵墓了。

 

  陵墓的占地面积、建造规模以及耗费的人力物力,在人类历史上大概也是绝无仅有。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九月,葬始皇骊山。始皇初继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二世曰:“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臧者知之,臧重即泄。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树草木以象山。


4 

  《史记》的这一段记录有四层意思。一是言始皇墓的建造难度、规模以及耗费的人力物力;二是始皇后宫未生育的妃嫔宫人都为始皇殉葬;三是把建造墓冢的工匠全部活埋于墓葬中;四是在封土上种植花草树木,使之像山,以防盗墓者。

 

  据科学家、历史学家们的探测考证,始皇陵占地面积约五十六平方公里。以始皇陵为中心,墓区内有约六百处陪葬坑,兵马俑坑是其中规模最大者。

 

  我和咏花先参观兵马俑的一、二、三号坑,后驱车几公里参观始皇陵,先看两个陪葬坑和铜车马馆,后到封土后面观览并休憩。秦始皇陵为1961年国务院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12月秦始皇陵与兵马俑坑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5 

  秦始皇残忍狠毒,好大喜功,尤其贪生怕死。之所以建造如此巨大的陵墓,并设置众多陪葬,用尽心机以防形体朽坏。他相信死后还能再生。这一切估计是为其再生做的准备。他有能力也有权力做这种准备。秦始皇嬴政十三岁即秦王位,三十九岁时灭六国(前221年),完成统一大业,结束纷争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中央集权国家,自称始皇帝。陵墓自他十三岁登基就开始修建,一直到死,三十七年。此前为求长寿,他曾远游碣石,使人寻找羡门、高誓等神仙,他派方士徐巿入东海访求神药,最终杳无消息。三十七年寻仙求药、建造陵墓,可谓用心良苦。但仍然无法求得长生,甚至可以说是早死。秦始皇只活了四十九岁,连天命之年都没过。

 

  秦始皇当年役使七十万百姓举天下之力,营造自己的陵寝,给人民带来无休止的灾难和痛苦。看看专制者的力量与胃口有多么巨大,用心有多么险恶残忍,为一个人可以牺牲天下所有百姓的利益。

 

  今日的秦始皇陵,尤其是兵马俑,差点被评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已经闻名于世。我和咏花去兵马俑的那天,只是一个普通的双休日,虽非五一或十一长假,但游人如潮,摩肩接踵,几不能行,想拍一个好一点的景,得连挤带等花费很长时间。每天这么多的人,门票一百二十元,足可日进斗金,甚至石金。一个兵马俑的旅游收入,可抵一个偏远省份或自治区的旅游收入。就想,这么大的经济效益,全依赖于当年服役的七十万徒众,很多人为此付出了生命。两千两百年后的景象,当初的他们根本不会想到,他们也没有闲暇、没有好心情来憧憬距离他们如此遥远的岁月。我要说的是当今这份巨大的收益中,七十万服役的秦朝后人们,能获得一份应该获得的红利么?

 

  在中国古代的帝王阶层,曾经有一个延续了很久的极其野蛮残酷的丧葬习俗,活人殉葬,古称人殉。帝或者王死了,要选择一些人从死,少则数人,多则上百,从死者一般为后宫嫔妃。即如始皇死后所从者。始皇的祖宗秦武公死,就有六十六人殉葬。为始皇从死的宫人,想必不在少数。活人殉葬制早在殷商时期就开始了,一直延续到清朝初年才结束。


6 

  由于活人殉葬习俗的野蛮残忍,历代都有人反对并制止。《礼记·檀弓下》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齐国大夫陈子车死,他的妻子和家大夫(高级奴仆)谋划选活人殉葬。已经确定了人选,正好子车的弟弟陈子亢回来了。子车的妻子和家奴把殉葬的事情告诉了子亢。子亢说:用活人殉葬,不符合礼制。当然了,如果非要殉葬,伺候夫子于地下,你们两个最为合适,两个人吓得没敢再张罗殉葬的事情。陈子亢是孔子的学生。另一个殉葬的例子采取的是折中的办法。辽国开国者耶律阿保机死,皇后萧太后自断左臂以代替殉葬,为了阻止殉葬的陋俗,还有人想出了一个办法,用陶土塑造或用木头刻制成人形,代替真人殉葬。《孟子·梁惠王上》有这个记载: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秦始皇兵马俑的制作,显然就是采用了这个办法。始作俑者,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创举,它挽救了多少人的性命啊。关于“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的意思,从古至今,只有一种解释:首先发明用俑人代替活人的人,他会没有后代(断子绝孙)的吧。“始作俑者”作为成语,就一直是一个贬义词,意思为“首开恶例的人”。如果对“始作俑者,其无后乎”重新解读,“始作俑者”的恶名就可能被去除:首先发明用俑人代替活人的人,他是因为没有后代的缘故吧。

 

  刊于《草原》2022年第1


6 

  作者简介

  尚贵荣,19603月出生于鄂托克旗。毕业于辽宁大学中文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创作。内蒙古文联副主席,《草原》杂志原主编。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写作。出版有《流浪的云霓》(散文)、《当代散文诗人十五家》(多人集)、《爸爸手记》(随笔)、《野马西风》(散文随笔)、《塞外随笔》、《冰庐文钞》(文学评论)、《冰庐杂记》(散文随笔)、《羯族枭雄石勒》(历史小说)等。

 7

来源:草原文学月刊

https://mp.weixin.qq.com/s/piBaprdKFWUiovS7SPbd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