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高山近可仰

高山近可仰

 

作者:王军

 

  高山近可仰,嘉会亦绸缪。当我在茫茫浩烟的崇山峻岭中,为峻峭的奇山丽峰叹为止观时,我便放下心中的担子,登上了五岳的山顶,感慨了那个世间的人生奥妙。当我在泱泱悠远的历史长河里,凝视远古的烟灭久怀对圣贤的敬仰时,我潜心在灯的光芒下,沉静在那片片墨香的诗书画卷中,感叹历史的云烟似一座座高山驶来,让人仰望不止。

  为此,在寻觅那段沉香般的诗味时,却被五千年前那个灿烂如辉的文化摘走了心中的灵魂。

  于是,我翻开史书,穿越远古,纵横在先祖的文字里,竟发现一些文化的脉络与根源,都缘于春秋战国时期绚丽的文化,都来自那时的思想和学说,都出于那时的学风与篇章。那个浩瀚的长河里,星辰闪烁,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正如此文开头的诗句,虽是来自明代张居正《太岳集》里的摘录,但它却出自于《诗经•小雅•车辖》里,原诗句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四牡騑騑,六辔如琴。觏尔新婚,以慰我心。”

  那时,在春秋战国时期,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还没有把此句喻为仰慕高尚的品德范畴来,还是意为在迎送朋友年轻美貌的妻子时,比作“仰头望着这高山,沿着宽阔大路走……”的意思。

  后来到了汉代,史学家司马迁见春秋时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年代,孔子把《诗经》编写的如此详尽备致,如此辉煌灿烂,如此奇光异彩,并时时流露着圣人的思想和学说,司马迁看后颇为感慨,挥笔疾书,盛赞了孔子。他在《史记•孔子世家》这样写道:“《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自此,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才真正与道德高尚情操的喻意物情相胶,融为一体。东汉的儒家学者郑玄对此也做了专门注解,他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他把“高山”喻为崇高的道德,“仰”称为慕仰;“景行”便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行动的准则。这样,此句的涵义在文化绮丽的山河中,晻暧蓊蔚,含芬吐芳。

  往后,据史书记载和现代文学中描述,常常被人用于旷世恢弘人物的美德与品行的比拟,如《隋书.卷二.高祖纪下》中:令海内翕然,高山仰止。唐代王勃在《倬彼我系》中的“夫岂不怀,高山仰止,愿言敏德,啜菽饮水。”张说的《祭殷仲堪羊叔子文》:“凡百君子,高山仰止,馨香以时,敬恭明祀。”臧克家的《京华练笔三十年》:“我与朱德同志并不熟,高山仰止而已。”秦牧的《中国文学巨星的陨落》:“沈老学识的渊博,使我们这些后学者十分佩服,并且有‘高山仰止’的感受。”姚雪垠的《李自成》二卷四十六章:“弟奉闯王差遣……不能在老营恭迎大驾,抱歉良深。今后得能常接辉光,时聆教益,殊慰平生‘高山仰止’之情。”

  而宋代大学家朱熹对张说《祭殷仲堪羊叔子文》却这样解释:“凡百君子,高山仰止,馨香以时,敬恭明祀。”说:“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朱熹的“高山”,还是直意为人们平时仰望的高山。

  在现实的社会中,也有人对历史、对伟人怀着崇敬的心情,称为高山仰止。有人对红军长征途经的高山、河流粗略地统计过,翻越像大娄山、乌蒙山、大雪山、夹金山、岷山、六盘山等这样的大山共有18座,跨过的河流像湘江、乌江、赤水河、金沙江、大渡河等共24条,难怪有人在给毛泽东写挽联时,称作为“高山仰止……”

  在平凡的生活中,也有人为了感恩,对一些普普通通的人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的人与事,以高山仰止的心情予以敬仰和释怀。如文学《红尘孽债》中的描写:“你是昧于情,有个高山仰止的吴老师在跟前,一直想好好报答在他儿子身上……”

  为此,高山近可仰的真正内涵,不光是喻拟宏伟蓝图的缔造者、伟人及圣人,也可拟作那些有情有义的从善之人。生活中倘若点点滴滴地遇上他,去以高山的襟怀,唏嘘人间的美丽。

 

2022.5.18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

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