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家乡记事

       在城里呆得久了,便惦念起家乡那一亩三分地来。 有人说,爱上一个地方,或许是因为那里住着你喜欢的、牵挂的人。其实也不尽然,爱上一个地方,又或许是因了一段难忘的经年往事,因了一座熟悉的老宅,一道隐藏在味觉深处,挥之不去的味道。

       我常常想着,择一个安闲静好的时日,背起行囊,远离城市的喧嚣,行走在家乡的田陌上,闻着儿时熟悉的泥土的味道,果蔬的味道,听着唧唧的虫鸣,让风儿从指缝里漏过,拂着面颊。就这样安享一个人的浮世清欢,一个人的细水长流,在薄凉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

       人都是有思乡情结的,在外漂泊得累了倦了泼烦了,便想着要回去。因为那里有儿时的记忆,有剪不断的牵挂。也有你想见的,或想见你的人。

       人总觉得自己的家乡最好,我亦不能免俗。

       《礼记》曰:“天降甘露,地出醴泉”。我的家乡礼泉,唐时为京畿重地,也算得上是一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地了。颜真卿曾任醴泉县尉三年有余,清末以来,从这块土地上,先后走出了戊戌变法志士宋伯鲁、爱国华侨靳宝善、外交家符浩、作家邹志安、著名文艺评论家阎纲,以及王保京、郭裕禄等一大批响当当的杰出人物。

       我的家在礼泉县北部一个小镇叱干。此镇虽名不见经传,却也北依“五凤”,南临“九嵕”、方山,东去十余里,便是泾河大峡谷。在那里正在修建一座总面积60平方公里,库容约30亿立方米,坝高230米的东庄水库。据相关数据显示,东庄水库总投资超过120亿元,建成后将成为陕西库容最大、坝体最高的水库。在东庄水库抓紧建设的同时,依托库区水面,正在规划打造以百里龙湖、枢纽雄姿、峡谷风光为主的“东庄水利风景区”。未来这片湖面不仅会改变周边渭北地区的小气候,还有可能成为世界水利旅游风景区。

       叱干,南北朝时,属魏国叱干部,鲜卑古姓。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叱干氏源出鲜卑叱干部。迄今为止,在陕西西安市和咸阳市的彬县永乐镇叱家村、赵家庄村,礼泉县的叱干镇,仍有少量叱干复姓。

       登叱干镇正北亮凤楼,面东南可遥望烽火香积寺塔,看烟霞尽染,听赵镇石鼓响连天;牧鹿湾依山旁水,秦时郑国渠,传为轩辕黄帝升天之地。正南可观泔河明镜,感昔日“响石潭”飞流直下。西南则一览“双乳凌烟”,乾州甘泉宫“汉宫流泉”令人神往。北眺可阅五峰叠翠,嗟马河浩渺。

       九嵕山、武将山、梁山绵延数十里,遥相呼应,气势宏大。昭陵、建陵、乾陵庄严肃穆,尽收眼底。薄太后、韦贵妃、长乐公主、魏征,皇亲贵胄,文武大臣似群星拱月,伴君王长眠于此,留下诸多人文古迹。

       前几日,在县里工作的一位朋友,给我发来两张照片,一张是遗落在叱干镇供销社后院杂草丛中的一块“山西义地”碑。据他考证,叱干镇以西一公里的坳里村孙家,在叱干镇有油坊,就是山西人开的。另一张照片上,是镇供销社大房门楣下的一块铺门石,上头“唐太子右虞侯副率检校左领军,将军上柱国乙速孤公昭祐之墓,岁次丙申孟秋,知礼泉县事张心镜立石。”之碑文清晰可见。从碑文看,这是时任礼泉县知事张心镜给乙速孤神庆立的一块墓碑。

       乙速孤神庆,字昭祐,契胡族。京兆郡醴泉县白鹿乡李中川(今礼泉县叱干镇)人。系王显之五世孙,唐时大臣骠骑将军乙速孤晟之子,检校右领军卫将军。隋末归附唐国公李渊,追随秦王李世民,参与消灭王世充和窦建德之战,也是玄武门之变的重要参与者。贞观时期,长期担任禁卫军中下级将领。晋王李治封为太子后,负责保卫东宫安全。唐高宗李治继位,负责保卫太子李忠,曾跟随圣驾巡行洛阳和并州,累迁检校右领军卫将军、闲厩使、太子右卫率。 

       显庆五年乙速孤神庆去世,陪葬于昭陵。其碑铭洋洋洒洒两万六千余言,极尽赞美之词:“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立德立功,垂大名于不朽。存而为一时之杰,殁而为一代之英……惟公降辰象纬,诞灵川岳,德光宝璧,舒白气以成虹……㠜然殊状,如旭日之吐青山;湛乎深识,若明月之含碧海……兰期奄隔,楸思俄开。图芳隧路,纪德泉台。九原徽烈,万古风埃。”

       乙速孤神庆的长子乙速孤行俨,亦为唐代将军。麟德元年授宣德郎、虢王府记室参军事。咸亨元年,以将门子授振威校尉、守普济府左果毅都尉。此后,连任兴国府右果毅都尉、黄城府左果毅都尉。永昌元年,改任地方官员,历任绵州司马、资州长史、万州刺史及检校永州刺史。圣历二年起,历任夔州都督、广州都督、泉州都督及黔州都督。神龙二年,唐中宗授其为忠武将军、守右武卫将军,员外置同正员,并特敕其专掌京师屯卫兵,深受朝廷信任。

       由此可见,叱干镇是一个有历史、有故事的地方。只是随着历史的光环淡去,唯留下一座座土冢,在风中沉默。而山下的袁家村、烽火村、白家村却成了气候。

       单是一个袁家村,就汇集了1500多个创业主体、投资主体,每年吸引游客数百万,旅游收入超过10个亿,解决了周边近5000村民的就业问题,带动近2万农民通过旅游发展实现收入增加,被誉为“关中印象体验地”、 中国乡村旅游第一网红村。

       走进巍巍九嵕山下的袁家村,恍若走进了一幅近似原生态、极具北方民宅特色,又兼具南方清秀婉约的明清乡村生活画卷里。古朴雅致的小巷,两边店铺、作坊林立。由牌楼、青灰砖墙、翘檐、瓦顶、粉墙、木柱、梁枋、镂空门窗等构成的民居、作坊群,院中院连套,景外景叠加。走近了去,有德瑞恒油坊、稻香村醪糟坊、卢氏豆腐坊、天一阁辣子坊、五福堂面坊、童济功茶坊、五味斋醋坊、永泰和布坊、同顺堂药坊……这里还有宝宁寺、左右客、绒花阁、碧山堂、康庄门楼,有弦板腔皮影戏、剪纸、木版年画、土织布、泥塑,以及烙面、豆腐脑、桂花糕、野菜饺子、辣子锅盔等百余种风味小吃。

       每年数百万的游客来到袁家村,就是为了体验这里原生态的风土民情,尝一尝农民自己做的家常便饭,野菜、粗粮。

       人的味觉是有记忆的,儿时吃过的食物,有可能会一辈子留存在胃的记忆力。以致多少年后,再吃到相同的食物,都会以此作为参照物,比来比去,觉得还是儿时家乡的味道正宗。毕竟乡音易改,秉性难移,骨子里的东西是极难改变的。回家,也是为了找寻回儿时的记忆。

       我的家乡叱干镇瘠薄的黄土坡地里,有一种苦苣菜,又叫苦菜,小时候吃过后,它的那种苦中略带微甜的清香味,就一直留存在了我的记忆里,怎样也抹之不去。

       苦苣菜,房前屋后,野地里最常见的一种野菜,到处都有,叶片呈长椭圆形,倒披齿状,色深绿,茎脉紫红,折断处会流出白色汁液。味道与莴苣有点相似。儿时放学回家,父母下地回来,在路边田垄里,随手撅几把苦苣菜,回家用开水烫一烫,或者焯一下,捞出后放入清水中浸泡,去去苦味,切成小段,拌上盐巴,撒点辣椒,淋上点自家酿的粮食醋,再用热油炝一下,便满屋飘香。就着锅盔、馒头、包谷糁糁,很是开胃下饭,一家人围拢在一起,一大盆炝苦苣不大工夫便一扫而光。

       母亲偶尔还将苦苣剁碎了,和入面中,撒点盐、五香粉,搅拌均匀了,摊成薄饼。麦面的香味,苦苣的清香,以及五香粉的香味混合在一起,闻着都香。吃一口,更是终生难忘了。

       也有人用苦苣晒干菜,将鲜菜择洗干净,用开水烫一下,再用清水冲洗后晒干贮藏,吃的时候用热水泡开,不仅保留了苦苣菜原有的清香,而且略带清脆,颇有嚼头。

       还有腌咸菜,将鲜菜洗净,沥干水,在缸内按一层盐一层菜摆放,并拌入佐料封贮,十多天后即可食用。逢年过节,有日子宽裕的人家,用苦苣菜佐以豆腐或大肉包饺子,味道更是特别。

       这苦苣菜不仅富含葡萄糖、木犀草素、芹菜素、槲皮素、维生素等对人体有益成分,而且食后还可清热解毒,消除咽喉肿痛,缓解肠炎、慢性气管炎等症状。

       宋代诗人黄庭坚在《次韵子瞻春菜》中对苦苣菜有这样的描述:“北方春蔬嚼冰雪,妍暖思采南山蕨。韭苗水饼姑置之,苦菜黄鸡羹糁滑。蓴丝色紫菰首白,蒌蒿芽甜蔊头辣。” 唐代诗人杜甫的《园官送菜》则称赞苦苣:“乃知苦苣辈,倾夺蕙草根。”

       说起来,这田野里随处可见的苦苣菜,也和我家乡的人一样,虽然沉默寡言,不事张扬,但却并不妨碍他们因淳朴、厚道和所蕴藏的人生大况味而受到应有的尊重与欢迎。

       作者简介:贠靖,陕西省作协会员,专栏作家,曾在《莽原》《短篇小说》《小小说月报》《新作家》、《秦都》中国作家网、作家网等发表中短篇小说、散文、诗歌数百篇,作品编入多部文集。

纯贵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