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州知何处
作者:铁庭
崖州是海南历史上最早的地名之一。
崖州很小,现仅为三亚的一个区;崖州很大,曾是整个海南的古称。设置崖州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先是儋州中和,后为海口旧州,但具体落户今三亚崖州区却是北宋年间,至少距目前也有千年历史了。在海南第一名胜“五公祠”中的五公就有两公在此生活过,一公来造访过,从此,崖州就象开了挂似的,后历经宋元明清诸代,成为郡县治所在地。1950年海南解放后,崖县人民政府仍设在崖州,直到1954年12月,崖县政府机关才迁往三亚。
千万别小看了崖州,在我们的衣食住行当中,前两件就与崖州紧密相连。黄道婆当年流落崖州时,就跟黎族人学习了用海岛棉和木棉纺纱织布,回上海松江后发明改进了织布机,才使棉纺织业在中国蓬勃发展,让中国人都有了便宜的衣服穿,温暖了一国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制种基地,也就选在三亚的崖州南繁。吃饭穿衣,世之大事,料不到这两件事情的解决,都离不开崖州,可见崖州在中国的地位,杠杠的了!
是的,崖州很值得研究与寻味,至少远非一般人所想象与感觉中的简单,你若了解崖州越深,就越感觉其内容的丰富多彩。遗憾的是在许多人印象里,崖州仅仅是三亚偏西的一个区,除了有一座游人如织的南山寺,还有一处全国影响很大的冬季瓜菜聚散地,再者就是“藏有”一座历史悠久游客稀少的崖州古城。诸不知在有”崖州“出现时,三亚真还不知在哪里?我对三亚与君一样有着浓郁的情感,和而不同的是,只是请你不要忽略它的前世今生:崖州。
客若从西来,穿过长长的青岭隧道,崖州就成了进入三亚的第一站了。放眼望去,你会感到一边是绿色一边是蓝色,绿色的自然是影响全国的崖州热带高效农业,崖州的冬季瓜菜与热带水果,也是三亚对外的一张名片和贡献,在寒冬腊月的北京人、上海人等大城市中人的餐桌上,就有从崖州送出去的新鲜蔬菜;至于蓝色,便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崖州湾海边,那曲线玲珑的海岸线与海天一色相映,成为悦目赏心的崖州湾蓝了。
崖州湾位于崖州的西南,有一座高入云端耸立在海边的丝路灯塔楼尤为令人惊叹,这就是三亚新打造的地标式人文景点。据了解塔楼航标灯高105米,射程可达22海里,可抗17级台风,是目前我国最高的航标灯塔。为什么会定格在此?我想可能因为塔楼极目海域,就是历史上风光无限的的崖州湾缘故吧。
是的,崖州湾大疍港就乃古时大海港也。自唐代始,它不仅是琼南主要的物资集散地,也是海南岛与祖国大陆及东南亚诸国贸易的重要口岸,是古崖州重要的海防门户和优良渔港。唐代高僧鉴真第五次东渡日本讲学,途中遭遇台风,漂流来琼,就是从此处登岸的;宋末元初女纺织家黄道婆带去黎族先进的纺织技术,也是从这里启程上海的。由于大自然的原因,大疍港在清代中叶完全淤废才被环境淹没了。后来得益于三亚城市的大发展与对三亚河的环境大治理,三亚市政府终于启动了在此修建规模更大的崖州中心渔港,重开昔日港口之繁盛。在三亚漫长的海岸线上,可以说没有过去的崖州湾,就没有老崖城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先决因素,也就没有崖州及琼南悠久的历史文化印记。
行走在崖州的老街上,如同穿越千年的时空隧道,这古镇留下的名人足迹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实在太多。自唐至元一直作为封建王朝贬谪、流放“罪臣”之地,先后贬谪至此的朝廷官员30余人,仅皇子、宰相、内阁大臣就达14人,著名的有唐高祖第十九子李灵夔、唐相韦执谊、宋相卢多逊、赵鼎、丁谓和宋代名臣胡铨、元代参政王仕熙等,另外还拥有钟芳、何秉礼、林缵统等明贤,他们在此精心治理、著书立说,虽崖州历经乱世沧桑,但千年的岁月积淀与文化传承,仍然给当地留下不少名胜古迹,像崖城学宫、盛德堂、广济桥、迎旺塔、鳌山书院,三姓义学堂、何秉礼故居、林缵统故居、孙氏祠堂、钟芳故里、鉴真登陆地、黄道婆崖城居住地、古城墙、民国骑楼等,依旧如冬日里的那一抹暖阳,激烈着一代又一代崖州人砥砺前行,奋发向上。
登上新维修并已开放的崖州古城,古城墙上如同设有一个崖州人文展览馆,在图文并茂的一块块大幅展板上,崖州的沿革历史及泛崖州史都一目了然。虽然崖州前身的崖州不是今天崖州区的地理崖州,但给“崖州”所赋予丰富的人文内涵的历史人物当要铭记。首推的当然是周恩来总理曾称颂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的冼夫人,“以废儋耳地置崖州,治义伦,统于广州”。在海南冼夫人是家喻户晓,有学者曾说当地的“三月三”与“军坡节”就是为了纪念她的。另两位则是唐中晚期的两位被贬的宰相诗人因其诗句的广泛影响,更是把崖州植入到了脍炙人口的人文历史中。前者李德裕是在极其郁闷痛苦的情况下,写下的登高诗《登崖州城作》: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后一位就是杨炎,叹息他在贬往崖州途中就被害了,有幸的是他的诗《流崖州至鬼门关作》却被留存下来,还被后世文人安上了“杨崖州”的别称,不得不说也是悲歌一绝:
一去一万里,千知千不还,
崖州何处在,生度鬼门关。
崖州红色之旅同样让人获益匪浅。在上世纪革命斗争年代,崖州先烈不畏艰险、舍身忘死、慷赴国难。目前仅供参观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就有4处,梅山革命烈士陵园、梅山革命史馆、崖城革命烈士纪念园和林缵统纪念馆。尤其是革命老区梅山在更是闻名琼岛,在上世纪那个的革命斗争年代,面对外寇入侵,中共琼崖县委在梅山率先成立了梅山党组织,燃起了梅山抗日救亡的怒火,随即又组建了梅山抗日游击队,梅山人民与本地共产党军民团结一家亲,互相支持,同仇敌忾,因此梅山也成了崖州乃至琼南地区坚不可摧的革命根据地。在历次对敌斗争中,本地共产党员为崖州和海南岛的解放,英勇作战,有许多人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梅山革命烈士陵园耸立的纪念碑基座正面就镌刻着55位烈士英名。
可以说,红色梅山是一个史料丰富、典型范例生动突出的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廉政教育的标准化基地。所参观的梅山革命史馆和梅山革命烈士陵园,就是根据当地的革命历史,搜集整理来还原当年的对敌斗争情景,展陈与讲述那段可歌可泣的梅山故事。让社会各界及广大游客都过来参观瞻仰与凭吊,学习革命历史、传承红色文化基因。
崖州有影响的人文地理资源很多,是崖州之宝,也是三亚之福。先说国家5A级旅游景区,目前海南共有6处,其中崖州就占了两席,除了众所周知的拥有108米高的三面海上观音,对海南人来说是守护神一样存在的南山寺,另处就是三亚的大小洞天旅游区,其海景山景石景为一绝,景区已有800多年历史了,是我国南端著名的道教文化风景区。再者两个古村庄也非常出名,一是有“小溪绕郭二三里”被荣誉为“琼南第一村”的水南村,二是“不堪肠断思乡处”已进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保平村。还有两个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影响也非常大,即“崖州民歌”和“黎族打柴舞”,等等地理人文说明,崖州的文化底蕴的确丰厚与存在。
崖州是历史的、曾经的、也是现代的、前瞻的,在目前崖州引资并将推进的系列项目中,海南南繁科技城与“南繁硅谷”基地无疑是最振奋人心也最接地气的工程。南繁种业及中国杂交水稻驰名中外,离不开袁隆平等前辈科学家在崖州基地的默默耕耘和辛勤付出,从而引领了我国种业发展与创新,始终确保了中国碗装中国粮,中国人饭碗永远握在中国人手中。
历史是城市的底蕴,文化是地方的灵魂,再现代再发达的城市也不会丢了自己的历史和文化,那可是一个城市的传承和发展的基因,唯有基因的强大及生生不息,这座城市才会永远血气方刚、勇立潮头,崖州及三亚当如此也。
作者 铁庭,真名熊铁辉,海南省作协会员,资深新闻记者,现供职于海南儋州融媒体中心,常有散文见端于各地报刊杂志。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