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泰山:凡眼看不透

泰山:凡眼看不透

 

作者:安玉琦

 

  泰山,于我来说,有种“凡眼看不透”感觉,因此困惑不已…….

 

  泰山,我无限向往,有去不够的冲动,年近耄耋,去的次数记不得了,但还是心心念念地想去。

 

  泰山,我无比自豪,总是邀约天南地北的战友来游泰山,尽管我的家乡有着蓝天、碧海、金沙滩的美誉,我还是邀他们来游泰山,因为泰山的名声太大了,所以更能激发他们以成行。当然,我少不了陪同,见到他们对泰山的赞美和喜悦,我便打心眼里因有泰山而为我们山东人骄傲。

 

  泰山,我崇拜至极,一石一碑,承载着典故、历史;一草一木,蕴含着传说、故事。每每仰拜,都有满腔感慨,但却难以抒发,因笔力不逮,恐大家笑话,故而憋在肚里,自己消化吧。

 

  后来,读了不少关于描写和评价泰山的书籍和文章,大开洞脑,虽不敢与“君子所见略同”,但有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契合,于是厚颜做次抄袭公吧。

 

  汪曾祺在《泰山片石》中写道:“三千年来,写泰山的诗里最好的,我以为是诗经的《鲁颂》:泰山岩岩,鲁邦所詹。”再看“杜甫诗《望岳》,自是绝唱,‘岱宗夫何如?齐鲁青未了’,一句话就把泰山概括了。”当“汉武帝登泰山封禅,对泰山简直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好发出一连串的感叹:‘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感矣!’完全没说出个所以然。”但是,“泰山的出名,一半由于封禅。封禅史上最突出的两个人物是秦皇、汉武。”而“封之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的,是宋真宗。老百姓则称之为泰山娘娘,或泰山老奶奶。”由于“历代帝王对泰山神屡次加封,老百姓则称之为东岳大帝。”于是,“名山之中,石刻最多也最好的,似为泰山。”“而泰山香火最盛处,为碧霞元君祠。”如果说“泰山是强者之山,”那么,“对于高山,只好仰止。”

 

  我心仪泰山,但不敢写泰山,因为“泰山是神圣的,大家相信神灵就是由这儿上下,故上古帝王都要登泰山封禅,昭告天地,以示受命。据称人死后魂魄也要回到泰山脚下。泰山的神,名泰山府君,即掌理着人的魂魄。在佛教地狱观念尚未传入我国之前,这里便是中国式的地府。后来受佛教影响而形成的十殿阎王传说中,还有一位泰山王,那就是泰山府君的遗迹了,至今还保留在民间信仰中。泰山上通于天,下达于地,竟可说是三界天地人之信道,神圣的重要性不言可喻。”(龚鹏程《那山那泉那海》)

 

  我特别喜欢泰山“另类”文字,不是大唱赞歌,而是直击实质,令人畅快淋漓。君若不信,就看看老舍先生在《泰山石刻序》中是怎么写的吧:“泰山不是上自皇帝重臣,下至文人骚士,所必游览的五岳之一么?”“于是山川成为私有,”“头一种是帝王,自居龙种非凡,所以不但把人民踩在脚底下,也得把山川放在口袋里;正是上应天意,下压群伦,好不威严伟大。因此,他过山封山,遇水修庙;山川既领旨谢恩,自然是富有四海,春满乾坤了。” 然而,“前几年,冯(玉祥)住在泰山。……按说,冯先生就该夏观日出,冬眺松雪,每有灵感,发立诗词,岂不地灵人杰,相得益彰?……可是冯先生心中却另有一座泰山——泰山是老百姓的,老百姓缺衣缺食,穷困无知,便是泰山之耻;古迹怎么多,风景怎么美,都在其次;百姓不富不强,连国家也难保住,何况泰山!”是的,泰山,赫赫明证着:“人民是江山,江山是人民”!

 

   如果你有闲情逸致,最好是个雨天,跟着李健吾先生的脚步,来一次泰山游,定会兴趣盎然的。当然,也许会有李健吾先生一样的心事:“每次想起‘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句话来,就觉得过而不登,像是欠下悠久的文化传统一笔债似的。”“而今确实要登泰山了,偏偏天公不作美,下起雨来,淅淅沥沥,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心里。”然而,雨中泰山却另有一番景象,“是烟是雾,我们辨识不清,只见灰濛濛一片,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古老的泰山越发显得崔嵬了。”“我们才过岱宗坊,……七股大水,从水库的桥孔跃出,仿佛七幅闪光黄锦,直铺下去,碰着嶙嶙的乱石,激起一片雪白水珠,脱线一般,撒在洄漩的水面。这里叫作虬在湾。据说虬早已被吕洞宾渡上天了……”那就管不了,于是“我们绕过虎山,站到坝桥上,一边是平静的湖水,迎着斜风细雨,懒洋洋只是欲步不前,一边是喑噁叱咤,似有千军万马,躲在绮丽的黄锦底下。——也许只有织女才能织出这种瑰奇的景色。”因为,“雨大起来了,我们拐进王母庙后的七真祠。这里供奉着七尊塑像,正面当中是吕洞宾,两旁是他的朋友李铁拐和何仙姑,东西两侧是他的四个弟子,所以叫七真祠。吕洞宾和他的两位朋友倒也罢了,站在龛里的两个小童和柳树精对面的老人,实在是少见的传神之作。一般庙宇的塑像,往往不是平板,就是怪诞,造型偶尔美的,又不像中国人,跟不上这位老人这样逼真、亲切。”从七真祠出来,“我们来到雨地,走上登山正路,一连穿过三座石坊:一天门、孔子登临处和天阶。”在这些地方,“有时候风过云开,在底下望见南天门,影影绰绰,耸立山头,好像并不很远;紧十八盘仿佛一条灰白大蟒,匍匐在山峡当中;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蹚过中溪水浅的地方,走不太远,就是有名的经石峪,一片大水漫过一亩大小的一个大石坪,光光的石头刻着一部《金刚经》,字有斗来大,年月久了,大部分都让水磨平了。回到正路,雨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住了……,说巧也巧,我们正好走进一座柏树林,阴森森的,亮了的天又变黑了,好像黄昏提前到了人间,……无怪乎人把这里叫作柏洞。”接下来,“我们抖擞精神,一气走过壶天阁,登上黄岘岭……”然后,“靠住二天门的石坊,向四下里眺望,……路一直是宽整的,只有探出身子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站在深不可测的山沟边,……水声淙淙,跟我们跟到南天门。”接着,“过了云步桥,我们开始走上攀登泰山主峰的盘道。南天门应该近了,由于山峡回环曲折,反而望不见了。野花野草,什么形状也有,什么颜色也有,挨挨挤挤,芊芊莽莽,要把巉岩的山石装扮起来。……但是把人的心灵带到一种崇高的境界的,却是那些‘吸翠霞而夭矫’的松树。……有的松树望穿秋水,不见你来,独自上到高处,斜着身子张望。有的松树像一顶墨绿大伞,支开了等你。有的松树自得其乐,显出一副潇洒的模样。不管怎么样,它们都让你觉得它们是泰山的天然的主人,谁少了谁,都像不应该似的。”近了,“我靠住升仙坊,仰起头来朝上望,紧十八盘仿佛一架长梯,搭在南天门口。……怪不得东汉的应劭,在《泰山封禅仪记》里,这样形容:‘仰视天门窔辽,如从穴中视天,直上七里,赖其羊肠逶迤,名曰环道,往往有絙索可得而登也。两从者扶挟前人相牵,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如画重累人矣,所谓磨胸捏石扪天之难也。’”还有“古诗人形容泰山,说‘泰山岩岩’,注解人告诉你:岩岩,积石貌。的确这样,山顶越发给你这种感觉。有的石头像莲花瓣,有的像大象头,有的像老人,有的像卧虎,有的错落成桥,有的兀立如柱,有的侧身探海,有的怒目相向。……年月久,传说多,登封台让你想象帝王拜山的盛况,一个光秃秃的地方会有一块石碣,指明是‘孔子小天下处’。有的山池叫作洗头盆,据说玉女往常在这里洗过头发;有的山洞叫作白云洞,传说过去往外冒白云……”诸如此类的逸闻趣事,举不胜举,但仍空留不尽人意处,因为“我们没有看到日出的奇景。不过我们也有自己的独得之乐:……山势和水势在这里别是一种格调,变化而又和谐。”是的,如果“山没有水,如同人没有眼睛,似乎少了灵性。”

 

  但凡登泰山者,看日出此乃最大夙愿。然则,凡眼人多数可期而不可及,只有虔诚者、志恒者,方可“千呼万唤始出来”。无缘观赏泰山日出的人啊,不妨读读徐志摩《泰山日出》中的文字:“我们在泰山顶上看出太阳。”“……尤其在泰山顶上,我们无餍的好奇心,当然盼望一种特异的境界,与平原或海上不同的。果然,我们初起时,天还暗沉沉的,西方是一片铁青,东方些微有些白意,宇宙只是——如用旧词形容——一体莽莽苍苍的。”然而,“东方有的是瑰丽荣华的色彩,东方有的是伟大普照的光明——出现了,到了,在这里了……”看啊,“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大量的染工,在层累的云底工作……”继而,“纯焰的圆颅,一探再探的跃出了地平,翻登了云背,临照在天空……”“歌唱呀,赞美呀,这是东方之复活,这是光明的胜利……”“看呀,这普照的光明!”

 

  盛哉!妙哉!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圣贤学士于泰山的评说论道,固然令人拍手叫绝;那些能抖包袱或寻乐子的导游解说,讲起泰山,也会教人解疑释惑或者寓乐于教的。在这里,择选两则,以飨诸君(正告:版权属X导游,违者必究;鄙人转述,亦惊慌惊恐):

 

  其一:五岳真形山图解说

 

  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从秦朝到清朝,前后有13代帝王亲自登泰山封禅或祭祀。

 

  那么,为什么说这个图,它表现的就是五座大山的五岳呢?我们知道,中国的五岳是这样赞美的:泰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南衡如飞,北恒如行。再就是泰山天下雄,华山天下险,黄山天下奇,峨眉天下秀……其实,每座山都有着不同的特色、独特的风景和奇特文化,而泰山,为什么能在五岳当中脱颖而出呢?那是因为中国的山岳是分等级的,普通的山叫做峰峦、丘陵;再高个层次的山叫做镇,中国自古有五镇(即东镇沂山【山东】、西镇吴山【陕西】、中镇霍山【山西】、南镇会稽山【浙江】、北镇医巫闾山【辽宁】,均为历代帝王加封的名山,名随五岳,各有千秋);最高等级的山,叫做岳。山之尊者为岳,中国地位最高的山只有五座,称之五岳,而五岳独尊者,便是泰山。

 

  从五岳真形山图中可以看出,为什么泰山地位最高,这是因为西面是华山——华山山神管什么?风水学上西方主金,所以它管的是金银铜铁;北岳恒山——北方属水,因此它管的是江河淮济、水族龙鱼;南岳衡山管的是世界星象分野;中岳嵩山——山之高为嵩,而天下之中在嵩山,又处于中原大地,所以它掌管山川谷峪、牛羊稻黍……,管金银铜铁的,管水族龙鱼的,管星象分野的,管山川谷物的都有了,那么谁来管人呢?——泰山神嘛!它主管什么呢?通俗的说法,人能活多久,做多大官,享多大福,都由泰山神说了算。因此也提升了泰山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这块五岳真形山图碑是在明洪武年间起立的,古人认为,泰山处于东方,东方是吉祥之地,紫气之源,万物发育之所,太阳也从这里升起,有了太阳,有了光和热,远古人类才得以繁衍生息,历代皇帝才会选择来这里封禅祭天。为什么人们喜欢来泰山看日出,因为泰山日出最壮美最好看。其实,自古几千年来,对于吉祥之地、日出之所的崇拜,和作为一个图腾的存在,只有泰山。

 

  其二:泰山石刻“䖝二”解说

 

  在泰山万仙楼北侧的盘山路西,有一个刻写着“䖝二”两字的摩崖石刻。百年来,泰山游人如织,见到“䖝二”两字的人也不在少数,但人们都没能对这两个奇奇怪怪的字作出准确的解释。

 

  【插述:这就如同立于泰山的无字碑,各有各说,莫衷一是,始终是迷,但迷更好,让人捉摸不透,方可引人入胜,屡屡游泰山而不辍。这便是泰山的神秘和魅力之所在】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一群日本专家游玩至此,为石上这二字感到不解,忙问身边的翻译,他也觉得迷惑,无法解释。于是“䖝二”两字就成了大家心中谜团了。

 

  这个谜题最后交到了古文字学家郭沫若手中。当他看到“䖝二”后,只是微微一笑,然后提笔在“䖝二”两字上加了两笔,困扰中日两国学者多时的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郭沫若先生在“䖝二”两边各加了两笔,就变成了“風月”;那么,“風月”又是什么意思呢?其实是暗指“風月無邊”之意。这种做法是古代文人流行的拆字法,一般学者看不出来,但于文字学和历史学造诣高深的郭沫若来说,一打眼便知原委。这“䖝二”其实是缺笔,若加各上两笔,就成了“風月”;若将这两个字的外框去掉,就是“䖝二”。“䖝二”变成“風月”,暗赞泰山风光之秀美有如“風月無邊”。

 

  其实,“䖝二”两字是出自刘廷桂之手,他年少聪颖,十二岁就考取了秀才,因此被人戏称为“刘十二”。到了光绪年间,刘廷桂携友人游览泰山,见到万仙楼北侧风光无限,杭州籍友人便提起乾隆皇帝在西湖题写的“風月無邊”之事,刘廷桂听罢,亦发感慨:“此处虽无‘風月無邊’之景,却有‘風月無邊’之意。”刘廷桂觉得,虽然杭州西湖已有乾隆御笔题写的“風月無邊”,但“風月無邊”也是描写泰山风光最为妥帖的了。若不题下,极为遗憾;如若照样题下,便犯下皇帝忌讳。这着实让刘廷桂犯了难,想来想去,来趟泰山不容易,若不留点笔墨情何以堪?于是他运用拆字法,大笔一挥,题下“䖝二”两字。

 

  刘廷桂用拆字法,巧妙避开犯忌讳的危机,因而非但未受到惩罚,反而使得“䖝二”成为泰山一大名胜,被列为泰山七十二景之一,也让后人记住了刘廷桂的名字,并且与泰山一起出了名。此为正说。

 

  在民间呢,还流传着这样的戏说:刘廷桂喜欢经常上泰山游玩,一来二去,便熟识了山上斗母宫里的一位尼姑,并对其心生爱慕。但他多次表达心意都被拒绝,后来才得知,尼姑早已将芳心暗许如意郎君。痴情郎刘廷桂爱而不得,心生嫉恨,于是写下“䖝二”两字。虽然也是拆于“風月”两字,却是另一番意味了,他有意讽刺尼姑不守清规,贪恋男女“风花雪月”。

 

  历史的真相暂无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古代文人风雅的“拆字法”,的确为我们带来了很多趣味,让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

 

  虽然从“䖝二”被发现、质疑到历经数十年而揭秘,实属不易,但所幸最终得到了一个奇妙又浪漫的诠释,这也印证了好事多磨的真谛。

 

  泰山哪,还有多少千古之谜,有待于有识之士精心破解谜底呢?!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