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追寻泉城

追寻泉城

 

作者:安玉琦

 

  孩提时候,听老人说起济南府,就像面对满天繁星那样迷朦。作为一个穷乡僻壤的农家孩子,能听大人许愿什么时候进一趟县城,那种心情从前到后不知要激动多少时日;如果能爬上县城里那座唯一的三层小楼,就像今天的孩子能登上月球一样无尚荣耀。

 

  当兵以后,我有了走南闯北的机会,但心向往之的还是济南府。学生时期,我上过地理课,书上说,山东的省会叫作济南市,但在我心中它仍然如同埃及金字塔一样古老而又神圣。所以,它如同我们伟大的首都北京那样让我往之又仰之。

 

  二十世纪八0年的秋天,我和傅司务长去北京通县安置战士事宜,事成之后,我们游览了北京一些地方。当我置身天安门广场上,真有点热血沸腾的感觉,似乎蓦然间觉得自己也高大起来。天安门城楼、华表、金水桥、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这些熟悉的名字,当我首次真实地面对它们时,那种激动的心情是无法形容的。特别是当我缓步走近毛主席水晶棺时,看到毛主席那高大的身躯和那慈祥的面容,仿佛听到了他老人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那震撼世界的声音;仿佛看到了他老人家检阅三军挥手致意的伟人风采。这是我铭记心怀的时刻。随后,又参观了故宫、颐和园等等一些地方。

 

  接着,我们匆匆赶往济南。早听说过,济南府有三大名胜:千佛山、大明湖和趵突泉。按照这个顺序,傅司务长带着我开始追寻我心目中的济南。

 

  那时人们革命工作很忙,还没有游山玩水的闲情逸致,尽管是天下名寺,但千佛山仍然门可落雀。所以,走小路,蹬石阶,不用担心挤着、碰着,如入无人之境。那时门票不贵,大概是五毛钱吧。进入山门,抬头仰望,山门额书“千佛山”三字,遒劲着历史凝重的印记,教人生发思古之幽情。接着往下看,两侧楹联为“暮鼓晨钟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迷人。”那时的“名利客”和“梦迷人”还不多见,因为人们经过“斗私批修”的洗礼,哪怕是“私字一闪念”也是可耻的,所以也没往深里想。至于千佛崖上嵌刻着的尊尊佛像,掩映在藤萝苔蔓之间,尽管神态活灵活现,但我还是一瞭而过,因为宁波的天童寺,杭州的灵隐寺我去过多次,也曾偷偷地顶礼膜拜过,但未能沾上什么灵气,所以,对于这些千篇一律的佛像,只好敬而远之。因此,这次上千佛山,没有留下多深的印象。后来,我又上过一次千佛山,那是到聊城参观学习孔繁森先进事迹,路过济南时上去的。这次最大的收获是对“名利客”和“梦迷人”有了新的思考。作为出家人仍然时刻惊醒着自己,坚守着纯净的心灵,我们这些世俗人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地向孔繁森学习呢。

 

  大明湖我游过两回。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大明湖水清如许,但比之杭州的西湖、宁波的东钱湖却要逊色的多了。正如马公愚先生所描绘的那样:“大明湖本来不大,湖面又半被荷占。叶圣陶先生也说:看过太湖,再看西湖,不免小些,仿佛是小摆设。那末,看过太湖和西湖,再看大明湖,更是小小摆设了。可是大明湖自有它的佳处,正因为小而紧凑,而且有荷和柳的掩映,亭榭点缀其间,格外明媚可爱,别有风趣。乘了游艇,放乎中流,真是‘人从锦廻文里过,舟在画屏风上行’的景象。可惜我这次来游的时候,是寒冷的季节,不可能看见入画的荷柳,但是不难想像那荷柳茂盛的时候的景象。”这次我与马老也有同样的感受,所以心情是愉快的。到了八十年代末,有一次参加山东半岛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就住在大明湖旁边的一家宾馆里。会暇,入内又闲逛了一回。湖水清的颜色有点不对劲,鱼啊游动着似乎少点灵性,柳呀阿娜着有点疲倦,荷呀盛开着勉强的微笑……城市大了,经济强了,却使得人与自然不怎么和谐了,所以游园也不是一件什么轻松的事儿。好在如今政府开始关注大明湖了,制定了《大明湖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方案》,并且开启了“千年换水”工程,如是,济南定会再度展现出“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独特风貌。

 

  济南最有魅力的是泉。据说泉多的不计其数,光大名鼎鼎的就有72泉,而趵突泉又为“天下第一泉”。别的泉之景况,我记不大清了,但趵突泉的喷涌,着实让我激动不已。那年夏季,到省税务局开会,正值连日暴雨,一日天晴,朝阳鲜亮,集体前往趵突泉,观趵喷涌,好不乐乎!这次正好碰上老舍先生所描摹的那种景况:趵突泉太好了,“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永不疲乏,永不退缩,只是自然有这样的力量!”。“池边还有小泉呢:有的像大鱼吐水,极轻快的上来一串水泡;有的像一串明珠,走到中途又歪下去,真像一串珍珠在水里斜放着;有的半天才上来一个水泡,大,扁一点,慢慢的,有姿态,摇动上来;碎了;看,又来一个!有的好几串小碎珠一齐挤上来,像一朵攒整齐的珠花,雪白,有的……这比那大泉还更有味。”

 

  从此,我脑海中时常浮现出趵突泉如此美妙的喷涌。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