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魂
——甘肃庄浪梯田人孔祥吉事迹
作者:柳国隆
他是中国共产党全国十一大代表,他的名字屡屡见诸报端,他是庄浪县六七十年代的风云人物,即使现在,你若在五十岁以上的庄浪人面前提起他,许多人仍会毫不犹豫地说:“孔祥吉可是咱庄浪县的名人”!
孔祥吉之所以成为名人,与庄浪县从1964年开始的那场旷日持久的改土平田运动有关。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农业学大寨”的口号声中,以“很能吃苦、很能拼命、很能硬干”而著称的庄浪儿女,由各级政府组织,在155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拉开了“十万人战梁峁,移山填壑修梯田,再造庄浪秀美河山”的序幕,庄浪几代人数十年如一日,“咬定青山不放松”,上下同欲,战天斗地,开垦、移动土石2.76亿立方米,硬是用镢头、铁锹、钢钎、架子车等简陋的工具,在濯濯童山上啃出了“等高线,沿山转,宽适当,长不限”“水不出田,土不下山”的高水平梯田100多万亩,从而使97%的耕地告别了”旱来苗稼枯,雨涝绝了收”的历史,展现出“道道青山紧相连、层层梯田绕山间”的壮丽景观。以色列农业专家道夫•斯通曾动情地赞美庄浪的梯田是“绘在黄土高原上的一条彩带,一幅迷人的风景画”;美国专家贝姆斯面对麦浪翻滚,翠带束巅,气势磅礴的梯田景观,也止不住惊叹:“这是中国农业的希望工程!”
1998年,庄浪县被国家水利部命名为“中国梯田化模范县”。
庄浪县成了名副其实的“梯田王国”,可又有谁能想到,这个王国的最初开拓者,竟是一位斗大的字也不识一箩筐的平头百姓——孔祥吉。
孔祥吉从一开始就扮演起了修梯田大军先锋的角色,并且把自己的一生押在了改土平田的伟大事业上,他之所以“铁了心要把地整平”,还得从他的家世说起。
解放前,孔祥吉家有十多口人,种50多亩地,全家人一年四季拼死拼活地劳作,却始终没能解决温饱问题,为了使家里人填饱肚子,他十多岁就逼迫外出学小商贩做生意,最常做的是去宝鸡徒步贩鸡蛋,十天一个来回,脚板磨破不说,走路还得小心翼翼,稍不留神筐翻蛋打,钱物两空,真是万分艰难,苦不堪言。他也想规规矩矩呆在家里种地,可无论怎么折腾,那些山地就是不长庄稼,解放初虽有好转,可缺衣少食的问题仍像噩梦一样困扰着他。1954年,“一老奉实,很能吃苦”的他被村民推选为朱店公社杨家湾大队(后改为立新大队)支部书记,这个大队由散落在胡家沟、牛儿咀沟等沟沿梁峁上的8个相去甚远的小队组成,这一带农民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正如当地民谣所唱的“十田九沟头,耕地滚了牛,十种九无收,饥渴双泪流”“一年盼着一年富,年年穿条没裆裤”。由于这个大队的耕地大部分在“滚牛湾”和“荒山梁”上,不要说在“瓜菜代”的年月,就是在景况好转的时候,村民们缺吃少穿也是家常便饭。饥荒严重时,这个大队的一个生产小队甚至发生夜间群出抢别队玉米的事件。作为村支书,解决村民的吃粮问题便成了孔祥吉的一块心病。可是任他绞尽脑汁,跑断鞋跟,除了向公社讨得“放在一起斤头不少,分下去一个人一年也就几十斤”的救济粮外,这8个队的1400多号人,还是吃了上顿没下顿,面对这一严酷的现实,他经常思考着怎么能提高土地产量的问题。当上级政府作出改土平田的决定后,孔祥吉眼前一亮,他很快就认识到这是一个好办法,而且是唯一的办法。他下定决心:“无论如何,也要把地整平”。
但村民们当初都不太认可改土平田这件事,1966年,村里人“吃菜叶,咬菜根”,生活十分艰辛,而且各队居住分散、相距甚远,孔祥吉顶着村民们“他想出风头,整的我们饿着肚子干革命”的抱怨,硬是在各村抽掉出80名精壮劳力,组成庄浪县第一支农田基本建设专业队,在杨家湾被称为“风水宝地的土不能动,谁动了谁家就死人”的风台梁,轰轰烈烈地开始了“工地吃饭,昼夜苦战,农忙专业干,农闲总动员,男女老少齐上阵,一人土冻前完成一亩田”的移山填沟、改土造田运动。
杨家弯改土的第一个年头,虽然专业队风雨无阻,每天干十几个小时的活,每人日开垦移动土石6、7立方米,且农闲时妇女儿童一齐上,最紧张时一日三餐都在工地吃,但因劳动工具太落后,改土效率很低,当年入冬时,只修成60多亩梯田。为了彻底解决改土效率低的问题,1967年春,孔祥吉亲自带领从各村抽调的30多名精壮劳力去关山割毛竹,组织妇女将割来的竹子编成席,然后在朱店营业商店换成架子车。刚开始换来24辆,后来增加到80多辆。到责任承包到户时,杨家湾架子车数量增加至200多辆,户均两辆,此后,他还组织了30多人的副业队到安口镇小煤窑挖煤,将挣来的钱买磷肥、尿素,解决了新修梯田肥料不足的难题,使亩产由整修前的100多斤增加到300多斤,雨水合节、旱涝适中的年份,亩产达到500多斤 。
粮食丰收给杨家湾人带来了幸福,使他们看到了希望,也认同了孔祥吉的选择,到1975年,杨家湾大队已修成梯田3000余亩,全大队在庄浪县率先彻底告别了吃救济粮的历史,杨家弯的改土平田首战告捷。省、地、县来这里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梯田现场会、小麦丰产经验交流会不知开了多少场,孔祥吉也在大会小会上毫不保留地介绍了本大队修梯田的经验。1977年8月12日,孔祥吉去北京参加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他是甘肃省30多名代表之一,也是平凉地区唯一的农民党员代表;开会时,他被安排在8排16号的显要位置上,会后与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起合影留念。这在大字不识几个的孔祥吉看来真是“万万想不到”,其他人也羡慕不已,然而只要你去过杨家湾,去那几个山头转一转,看看那缠绕在七沟八梁上多达3000亩的“水平”梯田,再看看那一础子一础子筑起来的高达5米高的“椽帮堰”,尤其是看看那夏日漫山遍野“绿浪临风泛碧波,春华遍地化半烟”的喜人庄稼,再看看杨家湾人“一年打下的粮食足够三年吃”的丰收喜悦,你就会认为孔祥吉被安排在人民大会堂“8排16号的显要位置上”的当之无愧。
孔祥吉树立了一个典型,让庄浪人民看到了改土平田的希望,坚定了改土平田的信心,最终促成了庄浪县大搞平田造地巨大工程,并荣获全国梯田化模范县的壮举。
梯田改变了杨湾村人的命运,也改变了孔祥吉的命运,使他成为了遐尔闻名的劳模,参加完中国共产党全国“十一”大之后,孔祥吉作为梯田建设的先进代表被任命为朱店公社党委副书记,主管农业,在担任这一职务期间,他几乎跑遍了朱店公社的每一个村庄,督促春播秋收,他带头搞的“三锨深翻做条田”、“洋芋揣薯留芽”、种子改良、治河增田等工作,都是庄浪县的重要工程和示范点。
1984年,孔祥吉调任庄浪县郭堡苗圃主任;他除了带领职工做好育苗等本职工作外,还组织职工发展多种经营——养猪,酿醋,做沙发,为单位带来了不菲的经济收入。1986年,庄浪县成立水保工作站,孔祥吉调水保站工作,与张嘉科等人分管梯田规划验收,每天徒步走几十里路,他验收梯田十分认真,铁面无私,田埂夯筑不坚固的一律定为不合格,并要求立即返工,肥土处理不当的也拒绝验收。
1987年,孔祥吉被转为国家正式干部,享受科级待遇,后被水保局派去负责赵墩堡子沟小流域治理,组织造林、打坝工作。当时,那儿的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住的是临时修建的几间土房,一日两餐,顿顿离不开洋芋,饭还要亲手做,活计又杂又累,白天干苦力,晚上还要巡山禁牧,去那儿干公家事的人大都呆上几个月就嚷着调离,孔祥吉却一呆就是三年,和他一起工作的人说他“一年四季穿着被雨水洗的发白的蓝布衣和一双打满补丁的黄胶鞋,一个人干几个人的活”,我们今天看到的赵墩堡子沟风景区,山顶沙棘戴帽,山腰梯田环绕,灌木乔木郁郁葱葱,5座连环塘坝波光粼粼,让人流连忘返。孔祥吉居功至伟,功不可没。
“恨无平畴安禾稼,黄土童岭老生涯。”(李连太《庄浪梯田歌》)一直到退休,孔祥吉都在从事水保工作,他的足迹,从修梯田、搞梯田验收到搞水保,几乎踏遍了庄浪的沟沟崖崖、山山梁梁,究竟磨破了多少双黄胶鞋,洒下了多少汗水,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而今,他已经是一位83岁的老人,但他的身子骨仍十分硬朗,壮实得如同一株树桩,他的古铜色脸庞上甚至没有多少皱纹,每天仍坚持劳作,扫院,割草喂牲口,农忙时还要帮家里收割庄稼。
为寻找庄浪人兴修梯田的足迹,我找到孔祥吉,与他进行了一次谈话。我把谈话的内容一字不差地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走近他,认识他,了解他。
问:你老人家今年多大岁数了?
答;83岁。,
问:读过书吗?早年都干哈?
答:小时候读过几年,没识几个字,解放前当农民,有时也做小商贩,挣不了几个钱。
问;你啥时当大队支书的?怎么会想到修地?
答:1955年,修地是上面的精神。没想别的,只想着地平了能蓄住水,能多打粮食,让村里人填饱肚子。
问:你率先引领人修梯田有阻力吗?
答:阻力很大,当时人是喝着清汤做地的,工具很落后,开始时连手推车都没有,全凭锨、铲、镢头,筐背担挑,很苦,但苦归苦,饿归饿,地总得修,越是不修就越没饭吃。
问:1977年,你作为平凉地区唯一的农民党员代表参加了全国“十一”大,能说说这件事吗?
答:当时一切保密,县上是临时通知我的,还为我做了一件新衣服,兰州住宁卧庄宾馆,全省共30名代表,坐飞机去的北京。开会时我坐8排16号,和党和国家领导人面对面,会期一周,开会时学习文件、小组讨沦、投票选领导人,伙食很好,会后组织参观颐和园、十三陵,然后返回,就这些。
问:能谈谈你当时的心情吗?
答:高兴,北京好啊!我一个大字不识的大老粗,有这段经历一生也就心满意足了,还能说啥呢!
问:听说你是一个热心肠的人,当了国家干部后经常掏自己的腰包接济邻里,甚至素不相识的穷人?
答:有过这类事,现在力不从心了,只关心自己的事。
问:听说你退休后仍自己在机耕队找了一份看大门的工作,是为了多挣钱还是闲不住?
答:都不是,我是为了给外孙在城里上学提供方便,我给他做饭,让他能安心读书,考上大学。
问:外孙?他考上了吗?
答:考上了,上的是兰州医学院,毕业后在市二院工作。
问:你能对自己这一生总结一下吗?
答:总结?一辈子就这么混混沌沌地过来了,有啥好总结的?
孔祥吉如今和他的老伴、女儿、女婿生活在一起。我走访时,他的脸色一直有点“冷峻”,只有在谈到他的外孙时,脸上才偶露出一丝笑容。
据孔祥吉的女婿窦栓柱说,1968年,为了解决杨家湾大队耕畜严重不足的问题,孔祥吉带领几位队长去盐关赶骡子,他的两个幼小的儿子却在这时候因患了严重的痢疾,未得到及时治疗而不幸天折,这给孔祥吉留下了终生的伤痛,村里人对他的评价是:一个名人,更是一个坦诚的大好人,待人大方,乐于助人;踏实、勤勉,认准的事会坚持干到底。
原省水保局一位领导说:在水保工作上,孔祥吉功不可没,现任水保局的一位张姓领导和孔祥吉一起共事多年,他对孔祥吉的评价是:“从来不计个人得失,不说冒活、假话、套话,是一个实干家,一个真正的、优秀的基层共产党员。”
采访完毕,我与孔祥吉依依不舍地告别,却猛然看到他家墙上悬挂着一位曾经的老领导于2001年看望他并题写的“宁静致远”条幅,这是对老人勤勉认真,兢兢业业,担当付出,任劳任怨的一生的总结。愿这位庄浪梯田建设的功臣有一个祥和幸福的晚年。
(本文写于2012年5月,现主人公孔祥吉已经超过90岁了)
作者简介:柳国隆,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一中退休教师,曾在全国“华夏杯”“圣陶杯”写作大赛中分别获得一等奖,三等奖;作品曾入选“全国中小学生读写丛书”、《中国教育二十年》等。(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本文由史映红推荐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