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红薯故事

红薯故事

作者:梁耀鲜


       刚刚入冬,平马街头又多了许多卖红薯的小摊。摊主很是用心,把红薯当作生活艺术品,整齐码好,像垒积一堆堆硕大的俄罗斯巧克力,也很像王中王的火腿肠,招摇显摆,吸引路人。红薯身披红衣,个儿修长,平静温婉,看上去十分养眼。这抹紫红,给这座小城的冬天平添了丝丝暖色。这些摊点有固定的,也有流动的。有一个姑娘推着一个板车,一路走一路喊:“云南蜜薯来了!云南蜜薯来了!”到了教师村门口,见到那里地形空旷,人来人往,她像一个风水师,左看右看,似乎觉得那就是一块聚财纳福之地,干脆宽马解鞍,驻扎于此,摆起摊来。

       美食送到家门口,想吃就买不用愁。顾客是上帝,服务为第一。那姑娘做足功课,已经把红薯洗干净,配均衡,装好一个个网袋,每袋25斤,一家人刚好够吃一阵子。我爱人开门见喜,舍不得讨价还价,当即买回了一个网袋,心里美滋滋的,看着其眉开眼笑的样儿,不知内情的人还以为她是领回单位工会分发的节日慰问品呢!

       怎么能不高兴呢?为了吃到这种高品质的红薯,我爱人经常在网上游逛,精心选购,变换品种,尝试口味。海南的板栗红薯果皮颜色多为紫红色,果肉为金黄色,皮特别薄,肉比较丰厚,将其蒸熟后吃起来会有板栗的味道,我们比较喜欢。山东红薯种类很多,有白心、黄心。有一种名叫“烟薯”,形状长得像纺锤,薯肉橙黄还带有点橘红,颜色鲜艳,吃起来口感细腻,香甜粉糯,甜度高于一般的红薯,最受我们喜欢。去年,我们在老家东汾请簸箕宴那天,用的红薯就是网购过来的烟薯。原来一些亲友不怎么识货,以为天下红薯都一样,动都不动,一堆珍货摆在那里,无人问津。经我一宣传,大家纷纷下手,剥皮尝鲜,抹着嘴巴,无不叫好。

       红薯好还得加工好,加工好味道才好。为了能吃上可口的红薯味,我爱人专门购买一台智能空气炸锅,不仅免去水煮火烤等各种繁琐程序,手续简单而且特别美味。炸的过程大概这样:选出你中意的红薯,洗干净沥干水后放进炸锅,垫上一层锡纸,设定温度,大约半个小时就好,看情况可翻动,可延时再焖,直到你满意的那种松软状态。那晚,我们边看卡塔尔世界杯边炸红薯,不一会,热乎乎、香喷喷、甜滋滋的炸红薯新鲜出炉了,看球美食两不误。由于口感太好,我连吃两个,虽有点超量,但红薯脂肪含量很少,不饱和脂肪酸十分丰富,可以促进肠胃蠕动,增进消化能力,是减肥佳品,所以虽然肚子撑了点,但在极乐世界杯的氛围中,红薯已经很快转化为能量,成为我那一份份不知疲倦的激情了。

       前些年,我们一些从田埂上打拼出来成为“城里人”的人,到酒店到饭馆,见到玉米粥、红薯芋头,有时会提高嗓门,开起自己的玩笑:我们以前那么努力读书考试,就是为了不吃这些东西。说完径直向大鱼大肉进攻,一副洗脚上岸、脱离苦海的宣泄和豪横。是啊,亲身经历过靠红薯芋头、靠玉米稀糊填饱肚皮的艰难岁月,谁会在乎那几句有点过头的笑话呢!

       小时候,我家采收红薯的季节是深秋到初冬。沐浴阳光雨露、吸够大地精华的红薯,在母亲的呵护中,经过春的孕育、夏的滋长,到了秋冬,已经成熟、结实,安睡地下,等着我们去催醒、采收。我们会在某一个山雾迷蒙、露珠透亮的早晨,到一个地名叫做“六烧”的地方,那是我们家的自留地,大哥扶犁在前,我和四哥拿着箩筐在后。在大哥一阵紧过一阵的吆喝声中,牛喘着粗气,打着沉重的喷鼻,低着头往前使劲地拉着犁铧,泥土快速地向旁边翻滚开来,红薯也就会随着泥土翻出地面,滚落在那些松土的旁边。每到那时,我和四哥既兴奋又紧张,精力集中,手脚并用,赶紧抢在牛还没有返回之前,把还留有泥土芳香的一个个红薯捡到箩筐里。不然就会被新翻的泥土盖住,成为下一年的种子;或者进了牛的嘴巴,成为老牛奖励给自己那个圆圆的大肚子的战利品了。

       当时,水稻、玉米等主粮还比较紧缺,红薯作为辅助食物,其作用还是很明显的。记得祖母每天早上煮了一大锅稀粥的同时,还会另煮一锅红薯芋头,我不知道哪个是主哪个是次,反正吃饭的顺序是,大家先围着一个装有红薯芋头的平面竹篮,鼓动腮颊,一扫而光。吃得半饱了,才会自觉地拿碗装粥,围桌吃菜。那时的我对红薯芋头很不友好,百般挑剔,专门选那些个头好的拿来应付。每当这样,祖母就会用我祖父在世时吃红薯芋头,从竹篮这头吃到另一头,从不挑拣的故事来教育我们,要求我们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专注目标,踏踏实实,克服困难,不要挑三拣四。

       有时候,母亲担心我们饿肚子,她也会单独为我们开小灶。就是在煮猪菜的时候,她会悄悄地把几个大红薯塞进煮着的猪菜,让给人吃得红薯浸泡在那一锅给猪吃的红薯藤条里面。当我们在外面疯玩几圈之后,听到母亲在门口那温暖而又略显隐秘的叫喊声时,我们就会心领神会,快速地跑回家里,急切地从母亲的手里,抢来那个索然清寡、还有那一股十分难闻的猪潲味的大红薯,狼吞虎咽起来。

       在这里想说一说,让我又爱又恨的红薯,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

       据说在1492年,西班牙著名航海家、冒险家哥伦布,获得女王的批准,开启了人生中的首次远洋探险,并发现了美洲大陆。在中南美群岛,哥伦布见到了当地的作物—红薯,发现其很美味,便在返航时,将其带回西班牙,作为礼物敬献给女王伊莎贝拉。

       原产于南美的秘鲁、厄瓜多尔、墨西哥一带的红薯,就这样走出它的故乡,逐渐来到了欧洲、亚洲等有人有家的地方。

       400多年前,菲律宾人被西班牙所统治。福建长乐县的老秀才陈振龙,一把年纪了还考不上举人,与其在家中挨饿,不如跟随商队到吕宋岛经商。到了吕宋岛后,陈振龙观察到,西班牙人在菲律宾大量种植从美洲引进的番薯(红薯),他就琢磨这东西是干什么的?后来才知道番薯的好处,他发现番薯不仅耐旱高产,而且味甜可口,无论是生的、熟的都可以吃。最重要的是,种植起来也非常简单,产量比水稻、小麦高出许多。

       这让陈振龙想到,如果它能够种植在自己国家,岂不是可以解决一部分饥荒问题,并让遭遇自然灾害的百姓,不再饱受饥饿之苦?于是,他萌生了将番薯带回国土的想法,可当时的菲律宾把番薯当成国宝,严禁出口。陈振龙只好想尽各种办法,忽悠西班牙人。

        在经历三次行动失败之后,他只好偷偷地把红薯藤编入船上的一根麻绳当中,然后吊在船舷下,这一次,他终于将红薯带回了福建。他立即带着番薯藤上报官府,并不断推广番薯的种植方法,还把种植技术教给当地的百姓。

       人们非常感激陈振龙,称番薯为“金薯”,称陈振龙为我国的“番薯之父”。陈振龙的后代,也继承父辈遗志,继续在为推广番薯而奋斗。到了清朝乾隆,因为吃红薯治愈了他多年的便秘,他更是鼎力推广。

       小小红薯藤,绿满大神州,绵延千百年,一直到今天。

       前几年,我们到西安参加农展会,晚餐时间已到,我跟市局一名同行到酒店附近的小巷找当地特色小吃。一路走一路看,突然见到一大长排烤红薯小摊,几乎占满半边街道。一股香甜随风飘来,那是冬天的味道,那是烤红薯的味道。看着那些个头很大的红薯呲牙咧嘴剥开了皮,有的甚至已经见到了白的、黄的、紫的蜜心,想到那一口软糯,那一缕绵香,那一股焦嫩,我们停下了脚步。

       那晚,西安街头,我们两个手拿着刚出炉的烤红薯,钟鼓作伴,施施而行。今朝放荡,昔日不夸。香甜晚餐,烟火故事。


2022年11月27日



      作者简介:梁耀鲜,广西田东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语文教师出身,供职多个行业。爱工作爱生活爱文学,诗情约画意,我手写我心,喜欢在散文诗歌创作中寻找快乐。心香一瓣常分享,网络报刊有稚文。

纯贵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