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文学是拐杖

文学是拐杖

 

作者:梁耀鲜

 

  最近,我把我的七十多篇散文寄往出版社,汇总结集。因为程序,要正式出版,得等上半载一年。因而,这段日子,我得以静下心来,反刍过往的得失,思考下一步我的写作之路该如何走好。

  1120日晚,由中国作家协会等主办的“中国文学盛典•鲁迅文学奖之夜”在中央歌剧院隆重举行。“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文化部原部长王蒙,中国作协主席、中国文联主席铁凝等出席。文学界这样高规格的活动吸引着无数文学爱好者的眼光。当然,写作不是为了获奖,特别是,不可能每一个作家都能获得“鲁迅文学奖”,都能进入那个具有最高荣誉的国家级文学奖项的殿堂,但这并不影响热爱文学的人关注这个活动的目光和热情。正如无数商人每年都在关心全球富豪榜的排列、无数企业家每年都在关注全世界500强的归属一样,他们也知道大概率自己不会在榜上,但他们都知道,或远或近,或大或小,那些排列会跟自己有关。其实,关心行业就是在关心自己,仰望优秀就是在学习优秀。每一个作家的起步,都会是被某位优秀作家、某部优秀作品所吸引、所陶醉,直至征服,最后才以美求美,义无反顾,走上凄婉的文学之路的。写作也像开车一样,你首先坐上了别人的车,感觉到它的美妙和不凡,然后才去练习、考证,然后有一天才能驾驭起那个庞然大物来。

  那晚,特别触动我的是那几个获奖者的获奖感言。来自基层的作家艾伟说,每一代作家都有责任去关注、去发现、去表现这个时代中国人的生活。只有亲历的生活经验才是真正有分量的,带着质感与个人生命感觉的,也是最有生命力的。生活永远是创作之母,是创作者取之不尽的宝藏,作家要做的就是全然地向丰富多彩的生活敞开,诚实地写出这个时代人民的思想、情感和他们的精神脉动。

  我觉得这段话说得特别好。作家的笔下要表现什么,看起来是一种个人取舍,说到底就是一份责任,一份社会担当。这正如一对男女刚开始时是互相喜欢,互相欣赏,然后结婚,然后有了家庭生了小孩,然后就有了责任。这份责任,不仅是属于你家的,有好多已经是你家之外,有些泛化起来,已经影响到大社会了。现在,有些人为写作而写作,整天为了那么点小情感,不断变换角度,不断挖掘情由,穷尽才思,反复呻吟,读者不满意不说,说严重些已经背离了文艺的初心。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作主持发言时,还隐隐约约听到远方传来的炮火声,作品为谁写,如何写?现实已经昭示答案。会议在不同观点的激烈交锋中,在那个事关民族存亡的特定历史场景中,取得了光耀千古的成果。为了实现“两为”方针,当时就明确要求作家要到人民群众当中去,到抗日战争前线去。会后,作家们沿着毛泽东讲话指引的方向,创作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其中就包括具有划时代和里程碑意义的民族歌剧《白毛女》。

  获奖者蒋巍在那晚的感悟发言也行进在同样的频道上。他说,出发,是一个作家最美的姿态。无论多么伟大的意义,都是由细节组成的。今天,我和所有获奖作家列队在这个辉煌的夜晚,让我们更深刻地意识到,出发,是一个作家最美的姿态!

  这里,最触动我的,不仅仅是出发,而是往哪里出发,还有出发路上的细节和风景。

  写作就像上课。或问题导入,或谜语引路,或自问自答。余秋雨的散文《三峡》的开头是这样的:在国外,曾有外国朋友问我:在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一个,请只说一个。这样的提问我遇到过许多次了,常常随口吐出的回答是:三峡!

  你看,写作和上课路数一样吧,都喜欢吸引注意力,先声夺人。

  再下来就是布局谋篇,搭床架屋。散文《三峡》以空间为序,写白帝城,写三峡,写神女峰。余秋雨不愧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顶级大师,其中,李白和刘备,诗情与战火,豪迈与沉郁,在滔滔江流中相遇。余光中的罕见绝唱,《水经注》的最省俭的字句,也成了文中生动描述的辞章。最后以王昭君的瑰丽传说,还有朦胧诗人舒婷的悲哀吟唱作结,给人留下了一个宁静的三峡,十分唯美。

  上课也是如此。你首先要明确教学方向,摹画一个可以达到的目标给学生,想清楚最优的教法和学法,那节课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最不容易突破的地方。这些都需要你洞幽察微,胸有成竹。需要你翻阅资料,遴选素材,借助名家。遑遑数日,劳思费神。比如你要教《白杨礼赞》,象征手法的运用可别轻视了,什么是象征?具象和抽象的相似点在哪里?从“形似”到“神似”的引导和体会是最关键、也是最让人感受到突破和胜利的快感的环节。如果这些你都准备妥当了,你要学习余秋雨也好,模仿莫泊桑也好,你都可以自信地走上讲台,去陪伴和实践那些称作教书育人的一个个细节。当下课的铃声响起,你原来写的教案刚好到点,那个精心设计的板书就像风干的骆驼骨架一样挂在白板上,学生的表情在阳光灿烂中轻松而满足,那么,十有八九,你和学生共同完成的那篇文章一定可以打高分了。

  那晚,获奖者李舫在发言中引用了法国文学巨匠巴尔扎克说过一句饶有趣味的话:“一个能思想的人,才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

  是的,做一个能思想的人,文学就是拐杖。

 

2022123

 

  作者简介:梁耀鲜,广西田东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语文教师出身,供职多个行业。爱工作爱生活爱文学,诗情约画意,我手写我心,喜欢在散文诗歌创作中寻找快乐。心香一瓣常分享,网络报刊有稚文。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