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好奇压油沟

好奇压油沟

 

作者:安玉琦

 

  压油沟,多么粗俗的名字啊!

 

  原先穷得叮当响的压油沟,如今蜕变为“美丽乡村”,而且旅游火爆。

 

  于是,我怀揣好奇心,慕名而去。另因团费便宜,人均88元,还赠送“阳澄湖”大闸蟹10只,深水带鱼5斤,中秋月饼10个。多么诱人啊!但别忘了,其中大概有“陷阱”吧,因为必须进两个购物店,而且必须待够一个半小时以上。这是旅行社有言在先的。

 

  因此,让老朽犹豫再三:去吧,怕人家讥笑贪小便宜;不去吧,真舍不得“压油沟”那种乡愁。这两年,经过“精准扶贫”,再由新媒体的设计、创意,使其破茧成蝶,摇身一变成为省内小有名气的“网红村”。我们日照也早已开通了这条旅游线路,但皆因故未成行。故此,不再犹豫了,硬着头皮去吧!起先,我们8人相约报名,但到最后定位只剩下“孤家寡人”。于是犹豫不决:一则同情旅行社,二则怕有失信誉,但最主要的是想有个熟人作伴,旅游着才心安神定。于是我临时抱佛脚,叫上三弟玉荣,填补空缺,由此成行。

 

  亲临压油沟,才不觉虚行。

 

  进入园区,小交通把我们10人(票价15/人。零售20/人)送到跑马场,然后下车步行游览景区。为了珍惜游园时间(导游只给两个钟头),没去美食一条街品尝小吃,和三弟坐在果园浓密树荫石凳上,吃着自带的面包、香肠……面前都是板栗树(俺那儿叫山栗子树),树冠如棚,遮天蔽日,墨绿如海,一片蓬勃。板栗熟了,树下零落不少,我们有个同行女士“见栗眼开”,便弓腰钻入树下快乐地捡拾山栗子,不一会儿,便拾了一把,更加乐不可支,并且拾而不休。但却被在小屋前卖板栗的姑娘瞅着了,不悦地提醒:你们都拾走了,俺卖什么?这是俺自家的果园。其实,路口板栗树上挂着“不要采摘”的告示牌子,不过它藏在树枝间,不用心便不宜发觉,故而有人越了雷池,可是不知情不足怪吧?那位女士便把山栗子自觉放进姑娘的篮子里,这回姑娘却不好意思了,又从篮子里抓起一把,硬往那位女士手里塞——这就是沂蒙人特有的纯朴与真情啊!

 

  我被感动了,便近前跟姑娘拉近乎,以买者的样子问她多少钱1斤,她说5块。比我们日照便宜多了,只是个头小点,但有个好听的名字,叫作“黄金板栗”。它是山里独特产品,别看个头小,但甜且面,别有风味。听着这个名字就不禁让你嘴馋。我真想要个尝尝,但没好意思;有意买吧,又觉着果实实在小点,于是愧歉着走了。

 

  果园的北边就是“乡村记忆馆”。我让三弟站在石阶上,拍了几张照,便匆匆进到馆内,里面很空旷,不见人影,恰得吾意,录像、拍照、阅读文字,一无障碍,正好我行我素,真是痛快。这是我参观展馆头一回见到的场景。不过不能因为一时片刻冷清,就认为展馆没办好。而我觉着,这个展馆是很有看头的。它的前言是这样写的:打开历史画卷,见证村落变迁。相传荀子任兰陵令时,注意农桑,南部平原粮食富足,发展酿酒业;北部山区盛产油料作物,发展手工榨油业,逐步形成了“南有酒坊,北有油坊”的格局,压油沟因此得名。

 

  当我置身于那些农耕器具展柜前,仿佛来到了先前世纪,那些古老的农具家什应有尽有:三叉铣、抓钩、挠钩、铁锨、镢头、镢镰子,钎头、凿子、抡锤、撬杠,木轮推车、提篮、架筐、囤子、篓子,风箱、簸箕、筛子、饭箸、筷笼子、面箩、簸箩……还有用算盘、杆秤等物件组成一个“称心如意”八卦图,彰显着古村落的拙朴和美好的愿景,教今人莫不生发“思古之幽情”……

 

  压油沟这一带也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据地方史籍记载:1942年后,日伪军围困封锁鲁南抗日根据地,在时属县域村镇战略要地设立百余处据点,八路军主力和地方武装在边联县(后称赵镈县)山区拔掉据点就有几十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罗荣桓、陈毅、粟裕、张云逸、李炳辉等在这里留下了战斗足迹和动人故事。最著名的就是“刘少奇走过压油沟小道”。1942年春,刘少奇受中共中央的委托,化名胡服,来山东帮助解决抗战问题。工作4个多月后,721日,从滨海朱樊村出发,开始去延安行程。在一一五师教二旅旅长曾国华和五团(边联支队)参谋长王六生率部护送下,穿越沂河,22日夜行到达迷龙村。23日,进入边联山区根据地,沿冷水沟、桥山沟等山道行走,中午时分抵达压油沟,在山林中小憩。吃过老乡准备的煎饼、咸菜,午后继续行军,下午到达鲁南区党委驻地埠阳。刘少奇在埠阳工作3天,走访民众,了解情况,并对鲁南抗战作出重要指示。26日继续西行,通过敌占区,在抱犊崮西南小北庄,与鲁南铁道大队接头,开始下一程。8月初,从微山湖进入湖西区,辗转鲁西南,前往冀鲁豫。经过9个多月的长途跋涉,穿越敌人103道封锁线,于1230日安全回到延安。

 

  我怀着对老一辈革命家的崇敬之情,也走一回他们的足迹,以此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但眼下的路,全是石磨铺就的山道,真不忍心踏上去;因为它们是立过“战功”的,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由它们推碾成面粉,拌成糊状,经过鏊子摊烙出来,这就是著名的山东煎饼,再用小推车运往前线——引用著名将领名言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山东老乡用小推车(当然也满载着山东煎饼)推出来的。

 

  我们轻踏石磨山径走下沟底,现已整修成一条宽且长的平坦大道,这些地方布局着很多景物。我们先经过古戏台——表演已结束,台上台下空空如也,演员们大概都回家吃午饭去了,因为他们都是“庄户演出队”,是不发工资的,纯粹是自愿或爱好。我饶有兴趣地看了看立牌上列举的节目单,有京剧折子戏《霸王别姬》《杨家将》,有吕剧选段《李二嫂改嫁》《小姑贤》,还有杂耍《丰收锣鼓》…….可惜没赶上。

 

  古戏台北边有条“叠石溪”——溪水潺潺,树荫浓密,两条瀑布自上而下,虽不磅礴,但却水响悦耳,使得这方天地愈加幽静、恬闲;我踏着一盘盘石磨来到溪边,掬捧溪水饮之,清冽甘甜,舒心畅肺,好个爽快,真的不情愿离去;于是我坐于石阶上,观赏着,心想着,所谓“世外桃源”,莫非如此吧?

 

  紧傍古戏台不远处路西是一排排乱石砌墙、木柃作窗、屋苫麦秸小屋——典型的沂蒙山区故居,令吾辈之人生发莫大的亲近感。于是我跨上台阶,挨个儿看个透,如今里面展现的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娄氏根艺”、“孟氏草编”、“竹编坊”,走下来还有“煎饼坊”、“压油坊”、“老咸菜坊”,尤其“老娘豆腐坊”很是招人眼目,树荫下坐满食客,我和三弟不经诱惑,斜径过去,古屋门口那副对联很有意思:神仙也疯狂,闻见豆花香。由此,不假思索,要上两碗豆脑,很便宜,3块钱一黒碗(三弟抢着付钱),作料有萝卜碱子、韭花酱,任君添加,大概我加作料多了,这碗豆腐脑没能吃出“老娘”味道;听说喝豆脑浆水不要钱,我要了一碗,这回没加作料,喝起来太鲜美了,真的让我尝出了小时候“老娘”过年做出的豆腐的味道!一碗没喝够,又要了一碗。老板娘夸赞说,您大叔识货!我被夸晕了,随口说再来压油沟,先到你这里喝豆腐脑,啃你的大煎饼——也不贵,5块钱1个,里面包上香油果子,还有大葱、芫荽、豆瓣酱,再抹上一层小磨香油——闻着就嘴馋,可惜在山上树荫下吃饱了自带的干粮。可是,“老娘豆腐”实在让我回味无穷;如果下次再来,图的就是“老娘豆腐”——但愿仍不失“老娘”味道,让人记住浓浓乡愁和萦萦乡情。

 

  吃了“老娘豆腐”,来了劲头,我们加快了步伐,其实担心延宕集合时间,落个不必要的埋怨。然而,这边景色却是更加美丽迷人,沟崖边、山坡上山楂红了,如玛瑙般挂满枝头,红红火火的样子,让人喜自心来;柿子熟了,就像一盏盏小红灯笼挑在枝头,晶莹剔透得照出人影儿。她似乎在教导人们要热爱生活,向往美好!

 

  脚的旁边就是清澈的溪流,汩汩叫着去慎终追远——一湾水塘琥珀般亮在眼前,我赶紧跨上九曲木栈道,与水面亲近,不时可以看见毛蟹在舒服地晒太阳——想必它们就是要赠送的“阳澄湖大闸蟹”吧?

 

  果不其然,到了停车场,只见有人正往大巴上装礼品,其中就有活蹦乱跳的“阳澄湖大闸蟹”。心想,在车厢里待一个下午,它不臭也就死了。死蟹子不得食用,快扔!不成想,领到手上的深水带鱼纸箱都化透了,而压油沟的毛蟹却仍然活蹦乱跳,甚至还想横行霸道——这令我想起197610月粉碎“四人帮”时的情景,上海小贩把三公一母的阳澄湖大闸蟹捆绑在一起,兴高采烈地叫卖着……

 

  海边人家说,活蟹子不跑味。于是,回到家便把它们一锅煮了,不仅鲜美,而且有脂膏;尽管它们个头小点,但打个牙祭还是足够的。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