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感悟疼痛

感悟疼痛

 

作者:娄炳成

 

  从医学的角度讲,“疼”和“痛”是一样的,都是人的生理感觉。所以,将“疼”和“痛”并列使用,称作“疼痛”,因而三甲以上的医院都设有疼痛科。国际疼痛协会对疼痛的定义是:“与人体组织损伤,或潜在的组织损伤,或描述的类似损伤相关的令人不愉快的感觉。”笔者认为,这个定义中的“不愉快的感觉”表述得不够准确,生理上的轻微的疼痛是“不愉快的感觉”,但高强度的疼痛,可以说是痛不欲生。这个定义表述,忽略了对于疼痛程度的不同感受。

 

  在甲骨文里,“疼”,从疒(nè),从冬,“疒”是疾病、休养的意思,“冬”是终止的意思。“疼”是人与生俱来都会遭遇的感觉。古人发明这个字,是说病疼终有到头之时,不可能一直存在。“痛”,从疒,从甬,“甬”既有桶的意思,又有巷道、通道的意思。也就是说,把“痛”装进桶里,它就会持久,倘若疏通,就会离去。中医上讲的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就是这个道理。

 

  在汉语言词汇里,“疼痛”是一个词组,由“疼”和“痛”两个词组成,在词义训诂时,是互为注释的,也就是说,是将二者混为一谈的。实际上,“疼”和“痛”不仅仅是一种生理感觉,也是一种心理感觉。所以,二者还是有区别的。从生理感觉来讲,“疼”是突发的最初的短时的感觉;而“痛”则是继“疼”之后持续的持久的难以治愈的感觉。从心理感觉来讲,“疼”与“爱”“爱怜”“珍惜”等情感甚密,而与“疼”的生理感觉无关;“痛”却是心身的双重感受,与“追悔”“怨恨”“烦恼”等情感甚密,而与“痛”的生理感觉相似。

 

  “疼”和“痛”分开来讲,“疼”更多的倾向于生理感觉,而“痛”不仅是一种生理感觉,还更多的倾向于心理感觉。“疼”的感觉程度、感觉层次比较浅显,而“痛”的感觉程度、感觉层次比较深沉。将二者合并使用时,无论是身病,还是心病,都是一种深度的痛苦的感觉。

 

  需要进一步强调的是,“疼”是一种感觉,而“痛”则是一种感受。感觉与感受在某种特定语境下可以互换,但也有不同之处,是有区别的。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和感官系统的察觉情况,而感受大多数情况下指的是心灵上的领悟。感觉是感受的前提,感受等于感觉加意识加觉悟。譬如,某个具体时间里的饥饿,是一种感觉,而对于饥饿的长久的记忆就是一种感受;在社会人际交往中,与人初次见面的第一印象,就是感觉,而随着交往日深,对这个人的整体评判,就成了感受,等等。

 

  笔者理解,“疼”属于病理学的范畴,“痛”尽管也有病理学方面的牵涉和意义,但更多的属于心理学的范畴。二者相比,“疼”要单纯一些,除了比较特殊的“疼爱”之外,与其组词的范围较窄,且大都是专指某个实体,譬如头疼、胃疼、腰疼、蛋疼等;而“痛”就要复杂一些,与其组词的范围较宽,且大都比较抽象,譬如哀痛、悲痛、病痛、惨痛、沉痛、苦痛、伤痛、痛斥、痛楚、痛恨、痛悔、痛快等。以“疼爱”举例,多用于形容老辈对晚辈的一种十分特别的亲情情感,爱到了感到疼的程度,这里依然有“疼”这个词的原始本义;再以“痛快”举例,多用于日常生活中获得某种满足满意的特别感受,这里已经没有“痛”这个词的原始本义了,是“极度”的意思,用以形容极度的快感。

 

  笔者对于“疼”是很敏感的。大约是在小学低年级的时候,因患颈部淋巴结结,父亲工作的林场场部医疗室的张医生,每天都来家里给我注射一次青霉素。尽管张医生很和蔼,职工家属有口皆碑,但我一见他来给我打针,我就骂他。极度的疼感迫使我放弃了礼貌,成了一个歇斯底里疯狂骂人的坏孩子!

 

  我儿子的大舅曾经做过卡车司机。有一次他从康县来武都拉货,崴了脚,脚腕和脚面青黑肿胀,去医院擦了点碘酒,竟然将卡车开回康县去了。我很佩服,但还是想,要么他的疼感很弱,对疼不敏感;要么就是他对疼的忍受力特别强,换做我,是断然做不到的。

 

  十余年前,我的腰椎间盘出现了疼痛状况,我便成了医院的常客,除了骨科、康复科,更多的是在疼痛科治疗。按摩、扎针、艾灸、拔火罐、热敷、贴各种各样的膏药等所有的传统治疗方法都用尽了,无济于事;西安解放军建工医院疼痛科发明了一种骶骨注射,就是把混合药水用医用针刺进尾巴骨注射,也有治好的人,但对我同样无效。可以说,每天除了睡着的时间之外,其他时间都处于疼痛之中,只是程度的变化,而无中断。因而,我对于疼痛就有了深刻的感受。

 

  对于我来说,由腰间盘突出而引起的疼痛虽然是一种病理感觉,但长久的持续的没完没了的疼痛,就成了一种挥之不去的心理感受,心理阴影。在身体上,由于疼痛已经常态化,我已经麻木了,不再特别敏感了;但在心理上,要与疼痛的感觉终身为伴、直到去了火葬场才会消失,则成了我的另一种病患。就身体而言,我已经放弃了治愈的希望,它也就不是病了;但转而在心理上,我则要付出更大的毅力、更好的心态、超常的信念,去忍受这份无法摆脱的痛苦。

 

  我不以某种宗教理念来自慰,譬如“人生来就是痛苦的”;我也不怨天尤人,譬如“为何偏偏把这种病患在了我身上”。人吃五谷得百病,我很庆幸,在我朝着古稀之年奔去的时候,依然没有患上基础性的慢性病,五脏六腑没有发生器质性病变,吃得肉,喝得酒,还能写点小文章,过着神仙般的日子,我还有什么不满足不快乐的?知足常乐,说起来容易做到难,我做到了,因而我很快乐。

 

  归结到这篇小文的主题上来,身疼也好,心痛也罢,终究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感觉感受。疼痛入骨,无可奈何;疼痛入心,也得放下。身体的疼痛只能影响我的日常生活,给我带来一些不便,不能使我折寿,不会让我颓废;而心灵上的疼痛才是真正的疼痛,但无论如何的疼痛,我也能够放下忘却,实践证明,我已经或正在做到。沉船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吾歌一曲,不凭杯酒亦精神,欸乃一声山水绿,但看几度夕阳红,日上三竿犹醉卧,三无斋里说疼痛。——以此作结。

 

  作者简介:娄炳成,男,甘肃省陇南市人大常委会退休干部,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在国家级、省市级报刊杂志、文学网站发表小说、散文、戏剧、红学评论、文艺评论等作品300万字以上。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