椿树沟:山涧溪流唱新歌
作者:安玉琦
一
椿树沟,听名字我猜想,那个地方香椿树、臭椿树定会满沟满坡,油绿成一方田园风光。因为椿树,特别是香椿树,我对她有种别样的情感,那是孩童时代的一种向往——我家西墙根、东墙根分别站立一棵古老而蓬松的香椿树,春天来了,它刚刚萌出嫩芽,便上去掐一片嚼嚼,使得口里溢满鲜香,咽下唾沫生发一种满足感,继而引发幸福感。娘见了,嗔怪佯骂:馋猫!几阵春风,香椿放叶了,娘便有选择地指掐一些,用来炒鸡蛋,卷着煎饼吃,那种味道就像吃了天鹅肉,我高兴得一蹦三跳赶忙挎着篮子跑去家前麦地里剜野菜喂兔子、喂羊……
当然了,椿树沟绝不会都是香椿,一定还有臭椿。听白胡子老爷爷说,椿树多的地方,其中也会夹杂着臭椿,它会诱发出香椿更浓烈的清香味道。
其实,臭椿,也就是叶子有点臭,还得鼻子贴近了使劲闻,所以走在它树下是闻不着臭的,而且它的叶片还比香椿树叶片宽阔得多。夏天,我们小时候最爱它的荫凉下玩耍了,比如“下小框”、“藏猫猫”,花样多着呢。我呢,最爱躺在河东大坝上那棵老臭椿树下看蚂蚁上树。这棵老臭椿树就像位历史老人,守护着河堤,沿河不少村庄都决过堤,唯独俺庄安澜无恙。听白胡子老爷爷说,全托大坝上这棵老臭椿树的福啊,是因为它特有的体味,把那匹兴风作浪的“水怪”吓跑了。
说起臭椿,虽然叶子有点臭,但是木质却是香喷喷的。虽然木质经软绵细,但是纹路如画、甚是耐看。要使它做面板,不仅轻便,而且赶出的面条,还会沁入特别的香气,吃起来,不仅滑润,而且鲜香。要使它做风箱,拉出的风特别大,还顺畅……白胡子老爷爷说,臭椿树的名字,就像人名“狗剩”、“牛蛋”一样,虽不中听,但作为大。
说香椿树香,但它很少结茧子。
说臭椿树臭,但它很能结茧子。秋天里,我们用竹竿钩子钩茧子,回家用剪子剪个口,把枣红色的蛹子抖出来,它不停地蠕动着,很是好玩;玩够了,放油锅里一炸,那个香啊,直往鼻孔里窜呀窜的……
所以,我爱惜香椿,也不嫌弃臭椿。
二
椿树沟,从山脚到山腰依地势而建,房屋依次散落在水峪两旁。家家户户门前溪水潺潺,或在树丛中若隐若现,或被竹林郁郁围绕,或于花团锦簇为伍,映现出一派原生态恬适静谧村落景象。
椿树沟,顾名思义,应是椿树长满山沟的。可是,我们走完整个旅程,也没见着几棵香椿树,更不用说臭椿树了。哦,椿树沟,优美的田园风光,浓郁的乡村气息,不正是发展乡村旅游的最佳村落吗?于是有了板栗园、苹果园、山楂园、樱桃园、柿子园等等,招揽游客纷至沓来观光、采摘,使得椿树沟生动起来、热闹起来。
如今虽然少了香椿树、臭椿树,但椿树沟的名声却响彻山内外,这是因为沂蒙老区蕴含着很多动人故事。
三
我们乘坐 电瓶车(每人自费20元)到达“葫芦仙境”的。这里游人络绎不绝,欢声笑语不止,真是个让人欢乐兴奋的地场。我赶紧过去凑热闹。硕大无比的葫芦(制作的像真的一样)斜立于人造山头上,铁拐老的手杖杵立在葫芦脖子中间,杖头酷似铁拐老正在俯察人间民情,及时布施祥云甘露。今日是国庆第二天(2021.10.2),宝葫芦也跟着兴奋起来,不断从嘴里喷涌着清泉水,使之瀑布飞流,水汽氤氲,游人都想沾点仙气,便纷纷聚到宝葫芦跟前,或拍照、或撩水、或掬水品味……不亦乐乎,又忘乎所以——我被溅湿了头发,鞋里也浸入水,然而照常乐不可支,还昂头朝着杖头铁拐老对视嬉笑,他老人家似乎在说,你也快七老八十了,还像个顽童,那就快去葫芦爷爷那边吧,他正领着十娃玩耍呢!
不错,宝葫芦身后小广场上,葫芦爷爷打着“胜利”的手势,与葫芦娃娃们比试着,看谁的本事大。这些葫芦娃娃都是用数字代称的。我对“五娃”印象特好,他就像倒拔垂杨柳的鲁智深,浑身都是力量,还有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架势,守护着椿树沟的和平与安宁。
在过去,椿树沟人不仅喜欢栽椿树,而且喜欢种葫芦,久而久之,便将葫芦崇拜起来,作为图腾,皆因葫芦与“福禄”同音,寓意着“富贵、长寿、吉祥、安宁”。
而如今,椿树沟淳朴、善良的乡亲们,便以“宝葫芦”的方式欢迎八方来客,给游人营造一种深深的“乡愁”情感与留念。
四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如今椿树沟之兴盛,全仗山涧溪水。清清溪流自山涧而下,源源不断流淌着,据说直入东海。
实践创新基地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引入椿树沟,可谓大手笔啊!在山峪两边打造出宝葫芦瀑布、中国结粮食墙、旱冰场、玻璃长龙漂流、战鹰游乐场、森林剧场、光头强的家(在屋门口,我有幸跟光头强“真人秀”作了自拍,乐滋滋的样子,自己也觉着沾了光头强之光)、五谷丰登晒粮场、煎饼文博馆等景点,让游人乐此不疲,流连忘返。
五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椿树沟两边都沾着。
先说水。山涧溪水不管深或浅,但颇具灵性。乱石拥挤的河道,溪水从石缝中钻出,找到一个水汪,便兴奋地奔涌下来,溅起一簇簇浪花,煞是好看。溪水浅的地方可见白沙粒闪亮着,就像银鱼的眼珠在眨动;溪水深的地方形成水塘,小鱼小虾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拦水坝瀑,就像轻纱漫下来,惹得孩童们赤足戏水,天真烂漫的笑脸映在清澈的水里,逗得小鱼小虾蹦来跳去……更有意思的是河里的石头还有着好听的名字:皇姑掬水、八仙过海、白鳄眺望、金猴捞月等等,大的叫观景石,小的叫把玩石——路摊上就有出售把玩石的,我买了一个“四不像”,题名:水精灵。回家后,我将她摆在书橱最显眼的位置,读书时、写作时,偶尔瞧她几眼,似乎读书多了悟性,写作多了灵感。
而蜿蜒于半山腰数公里的玻璃长龙漂流滑道,听说其收入占着景区收入的大头,此乃“水之功劳”,亦可谓间接“吃水”吧。
再看山。山货、土产真是馋煞那个人呀,而山药呢,种类多的又让你看傻眼。
货摊散落在山间道路两旁,大都是出售当地土特产的:熟的有炒板栗、烤地瓜、爆花生、煮芋头等等;生的有西瓜、南瓜、大葱、嫩韭、鲜姜、野蒜等等;玩赏的有小葫芦、蝈蝈笼子、拐杖、手串、木刀、皮鞭等等,看看,椿树沟人如此慷慨盛情,恐怕再吝啬的人也不会空手而去的。
而我呢,更钟情于那些中草药小摊,真没想到在这个其貌不扬的大山里居然蕴藏着如此多的宝贝;然而我呢,因为叫不出它们的名字有点干着急,好在有摊主不厌其烦的解说着,茵陈:保肝、除黄疸;洋姑娘果(也叫灯笼果):专治老年人前列腺炎;一口针:专治腰腿疼、关节炎、肩周炎;香椿花:降血压、降血糖、治糖尿病;野生山百合:补气养胃、止咳润肺;壮阳果:补肾、壮阳;还有苦参、千草、白芷、黄连、泥罐子头……这回教我认识了不少中草药,有种意外收获的喜悦,本想去洗手间的,这会也不觉着尿急了。于是w大夫忽悠起来,因为你买了洋姑娘果,所以就不会尿频了。
六
我们走过“迎椿桥”,已至午饭时分。桥头旁边有个卖山货的小摊,板栗树下摆着一张方桌,周围有七八个马扎,显然是让游人歇脚的地方。我们坐下来,山风拂面,清爽舒适,好像不买点山货真对不起摊主的周到安排,x君心领神会,过去买了15元钱的炒板栗,吃起来既甜又面,其口味不差于我们五莲山板栗。临走,我们都买了炒板栗,摊主向我们释放出“善解人意”的微笑。
我们坐在板栗树荫下,吃着自带的干粮,一呆个数小时,若不掏兜表示表示,不仅对不住摊主,也对不起桌上的这摞饭店广告呀,看看,其用词多么饶有风趣、吊人胃口。红烧肉:浓油赤酱色金黄,肥而不腻入口香;文人骚客均青睐,留得佳话美名扬。蒙山金蝎:双钳八足毒虫,油炸微黄酥挺;香脆味美佳肴,活血安络养生。蒙山草鸡:披红毛,长黑腿;吃松籽,喝泉水;砂锅煲,味道好。煎饼卷大葱:酱说,我是葱的伴侣;葱说,我是煎饼的情人;香椿说,我是煎饼的“小三”;煎饼说,你们都是我的菜!
记得了,椿树沟的乡亲们,我们下回再来,都不会自带干粮啦!
七
不参观“煎饼文博馆”,等于白来椿树沟。
煎饼,是沂蒙山区民间传统家常主食,也是久负盛名的地方土产食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习俗。
早在远古年代,就有了类似煎饼的食物。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人类曾一度面临着灭顶之灾,共工与颛顼争夺天帝之位。失败之后,共工一怒之下,头触不周山,致使天柱折断,天也塌了半边,于是天地间一片汪洋。为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女娲炼出五色石以补苍天,于是华夏儿女又重新过上了幸福安乐的生活。为纪念女娲的丰功伟绩,人们便在人间的正月初七女娲补天之日,专门只做了一种又薄又大又圆的面饼,以此纪念女娲的补天之举。该饼便是流传至今的煎饼,或许就是沂蒙山区煎饼的雏形。
关于煎饼,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煎饼赋》里作了详细的描述:煎饼之制,何代兴斯?溲合料豆,磨如胶饧,扒须两歧之势,鏊为鼎足之形,掬瓦盆之一勺,经火烙而滂湃,乃随手而左旋,如磨上之蚁行,黄白忽变,斯须而成。此等情景,与余儿时所见极是。
在沂蒙革命老区,至今流传着不少关于煎饼的故事。
陈毅司令员就对煎饼颇为青睐。1942年夏季麦收时节,沂蒙各地军队组成武装工作队,一方面警戒敌人破坏,另一方面帮助老乡抢收小麦,陈毅司令员也亲历亲行。乡亲们见陈老总不仅日夜为战事操劳,还抽身帮助老百姓抢收庄稼,乡亲们不忍心让他干吃煎饼,就想再炒俩菜,陈毅连忙摆手说:“不要!不要!有什么吃什么,千万别麻烦。有饭吃就是幸福生活嘛!”说着就拿起桌上的煎饼,卷上大葱,便津津有味地啃起来。后来,这个情节被编入《陈毅吃煎饼》快板书里:吃煎饼,卷大葱;张开嘴,往里拥;牙一咬,手一松;吃张煎饼,三分钟。
沂蒙六姐妹更是烙煎饼高手。孟良崮战役中,六姐妹在半个月的时间,起五更睡半夜,甚至通宵达旦,时常一天只吃一顿饭,把5000多斤粮食从野店运回村里磨出面糊、烙成煎饼,一批批送往前线。在此期间,还为部队洗了800多身衣服,做了300多双鞋……部队休整的时候,还为指战员唱歌、演戏,活跃气氛,鼓舞士气,使得“红嫂”精神名扬天下。
在革命战争年代,煎饼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沂蒙百姓省下自己的口粮,烙制煎饼做军粮,源源不断送往前线,支援八路军、解放军打胜仗,谱写了一部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红色煎饼”史诗。用陈老总的话说,解放战争的胜利,是山东人民用煎饼和小车推出来的。
在椿树沟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椿树沟人“俎豆犹古法”,一直延续着烙煎饼的古老传统,至今仍然家家户户烙煎饼,日日月月吃煎饼。那些被岁月打磨光滑的石磨、石碾、鏊子,依然发挥着“功不可没”的功能;五谷杂粮组合成最佳配方,加以特殊发酵技艺,使得这一传统食品煎饼——色泽鲜艳,香气浓郁,酥软可口,回味悠长。而椿树沟煎饼,又是沂蒙山区民俗食品最典型的代表,也是古老饮食文化最完美的积淀,更是一笔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伴随着椿树沟煎饼在《舌尖上的中国2》的传播,让这独具特色的煎饼文化,给世人带来一份新奇,又一份惊喜,更是憨厚、善良、热情的椿树沟人奉献给世人一份纯真笃厚的浓浓乡情。
我驻足“煎饼文博馆”广场良久,作为沂蒙儿女对煎饼自然有着特殊情结:不会忘记儿时母亲早起推磨、烙煎饼那种辛勤又辛劳的情景;不会忘记父亲捎着煎饼、推着小车上工地、战山河犹如那种“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情景;更不会忘记自己每周背着一包煎饼爬山涉水去上中学的情景……这个从先民那里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煎饼,将永久存留在沂蒙老区父老乡亲共同的记忆里。
哦,伟大的煎饼,谁人忘了你,那便是背叛。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