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读短

读短

 

作者:罗里宁

 

  我读文章,最爱找些短一点的优先阅读。短,当然不是优先阅读的绝对标准,它是就同样体裁同样质量而言。我们当地有位名家,向人推荐当地另一位名家的一篇散文,说这篇散文写得好,值得学习借鉴。名家推荐名家,自然不错,可惜这篇散文太长,二十多页,好几万字,因而也就吓退不少没这个阅读精力的人。

  我个人平时爱读点鲁迅先生,爱读点孙犁先生,读他们,是因为那个时候能读的东西不多,爱读他们,则是因为他们的文章都不长,不长而好读,这是最主要的原因。鲁迅先生是有大名气的人,孙犁先生是因读了他的《荷花淀》才喜欢上的。我并不以长短论英雄,也不以是不是名家论成败,小时候读他们,还不知名家为何物,读短只是我个人的阅读喜好而已——我也并不只是读短——高尔泰的《寻找家园》,是一本经典的散文作品,用四百五十八页的篇幅书写自己的一生,够不够长,真够长的,——长,人们仍然可以很轻松地读下去,因为它的每一个章节,都可独立成篇,并且都多在三页上下,有时间可以慢慢读,没时间不一定一下子读完全书,一个章节一个章节去读,或者有选择地去读其中的某些章节,也是一种享受。

  有人说鲁迅先生写的不多,更没写过长篇,算不上文豪,——这才真是以长短论英雄了。莫言同志以长篇见长,作品也多,还得过诺贝尔的奖金,他算不算文豪,按照长和多的理论算,他应该算文豪。可以长篇见长,作品也多的莫言同志却说,他愿以他的全部作品换取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原话不记得了,大意就这样。莫言的作品好不好,见仁见智,他这话却说得好,说明他有自知之明,比起那些自高自大的人,要好得多。

  中国现代作家的一些大家如胡适、朱自清、叶圣陶、夏丏尊、梁实秋、钱锺书等先生,他们的文笔,也都多以简洁著称。鲁迅先生的胞弟周作人,无论思想还是文字,与其兄长相比,都有许多不同之处,但有一点却是相近的,就是文章的短。周作人堪称文章大家,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然而他的在写作上的成就,并不是靠长篇大论,而是靠他的篇幅不长的散文取得的,他的那些平和冲淡、清隽幽雅的散文,至今仍为许多人所追捧。

  王力先生是大教授、大语言学家,他的著作除了学术研究、教学教材之外,散文随笔既有学问又情趣横生,散文随笔集《龙虫并雕斋琐语》,每篇文字都不长,读起来非常享受。唐弢早期的杂文,曾被当时当局误以为是鲁迅先生写的,散文集《堕民》,有的只有一、二页的篇幅,文字简练,少废话。唐弢主编过中国现代文学史,是现代文学史方面的专家,写文章那么吝啬笔墨,实在难得。杨朔的散文《雪浪花》《荔枝蜜》,短短小小,文字漂亮,把散文当诗写。钟叔河先生把文章写得短看作功德无量的事,——文章写得短,是不是功德无量的事,暂且放下不说,它至少也是个利己利人的事。写得短,作者可以节省更多的时间多看几遍刚写出的稿子,把可有可无的字、句删去,使其更具可读性,这是对自己而言。对他人呢,短是使人读下去的一个很重要的理由,一般人读文章,总爱先扫视一下篇幅,篇幅太长,就会把人家给吓退,不敢读下去。

  古今许多优秀的作家,写作时都会控制住自己手中的那支笔,不让它像脱缰的野马似的,无边无际地奔跑。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开头最初是写了不少山,最后只写了句“环滁皆山也”,成为传颂至今的写作上的佳话。汪曾祺在《说短》中说:“鲁迅的教导是非常有益的: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删去。我写《徙》,原来是这样开头的:世界上曾经有过很多歌,都已经消失了。我出去散了一会儿步,改成了:很多歌消失了。我牺牲了一些字,赢得的是文体的峻洁。短,才有风格。” ——这都是文章大家的经验之谈了。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