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散记
作者:安玉琦
2019年9月20日至22日,跟随凯莱旅行社去了一趟万仙山,确切地说,是河南辉县境内的南太行山,我们一天一个景区,先后游览了——南坪、郭亮村和八里沟,真可谓“风景这边独好”。
一
由于跟地导接头不顺,大巴在景区外围转悠了好几个来回,所以进入南坪景区时已下午近两点了。本来是徒步进入“仙境”的,但时不我待,没得选择,只好乘坐小交通,能坐7人,人均20元,一直送到“仙境”停车场。这位司机师傅真是胆大包天,车一上路,就玩起“车技”,吓得车里几个女同胞嗷嗷乱叫。可他更来劲了,似有万无一失的把握,继续着车技……我坐在副驾驶座,斜看他一眼,一脸信心满满的得意样子,于是心虚地劝说女同胞:别怕,师傅车技好得很呐!其实我内心是怕把他惹烦了,说不定真给我们个吃不了兜着走,那就麻烦了!我一边安慰着女同胞,一边紧抓把手,双眼死盯前方,以防万一。谢天谢地,好歹到了“仙境”,虽然只有20多分钟,却给我们“度分如年”的感觉。下了车,我们都不由得喘口粗气,几个女同胞有的脸色蜡黄,有的眼汪泪水,大家都敌视着司机——自觉没趣,开着车窜走了!过后,听地导说,这段路只有13公里,但有153道弯,从航拍照片上看,就像麻花拧出来的样子。
南坪景区真正的“仙境”是从“丹分”开始的。因为这里有个美丽的传说,古时候太上老君走了七七四十九个山岭,才选中此处,便在这里炼丹,又经过九九八十一天才炼出长生不老丹,分与众仙享用,于是这里就成了炼丹、分丹的地方。所以这个村子也叫作“分丹”村。后来,大家嫌号“分丹”太俗气了,便将“分丹”二字倒过来,于是有了“丹分”村。
另有一种说法,秦朝初年,豫晋两省在此划分省界——叫作分单。在古代,单与丹通假,因为后人对秦朝不满,故而将分单(丹)改为“丹分”,企望改朝换代,以泻世仇。
这个村,自古至今,只有三条通道可以进去,一条入山西,一条抵南坪,一条上王莽岭。想当年,虽则闭塞,但却幽静,那才是神仙般的逍遥自在;现如今,人流如潮,欢声笑语,吓得飞禽走兽不见踪迹,惊得山溪河流失声哑唱,五峰林海葱茏着,但却摇曳不出优雅清风,赤壁丹崖乍看雍容华贵,凝目视之则如黛玉锁眉愁颜……对此,我于景区那块“人类活动与地质遗迹”的告示牌产生了敬意,并且恰合我当时的心情——牌上这样写着:自然力量对地球的改变是非常缓慢的,地质遗迹的生成也是漫长的,但人类活动对地球表面的改变,对地质遗迹的破坏却是瞬间的、巨大的。
美丽的石笋、石钟乳,也许我们无意中的触碰,几万年、甚至几十万年的积累就会毁于一旦;秀丽的石峰、石柱不远处的开山放炮的震动,几十万年、甚至几百万年形成的美景,也许就不复存在。由此可见,人类活动对地球、地质遗迹的影响、破坏是巨大的、不可逆转的。
时至今日,对自然景观的肆意开发与过度消费,是不是人类的罪过呢?
我们从“丹分”跟随地导登山游览,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不时有人驻足与景物结缘,一时路塞,而喊叫声愈加亢奋,我没听过“喊山”号子,但绝不会让“赤壁丹崖”发抖吧!——然而,在她那纤细、柔润、淡雅,且层理分明、血脉清晰的肌肤上,仍有“到此一游”之爪痕,最不该有的是“摸一摸,十年少”的教唆,无数只手们摩挲过去,满足了自己的心理,却玷污了她的容颜,教宠爱者看着难受——尽管我七老八十了,还想多活几年,但最终还是不忍心下手摸她。于是,我从人缝里钻出来,直接往山下走去。
半山腰有个黑洞,名曰“黑虎洞”。穿过黑虎洞就是山西地界了。我觉着好奇,多走了些路,到它跟前望了一眼,里面黑乎乎地,貌似老虎,但绝非老虎,因为一路上连只松鼠都没见着,何来“林中之王”呢!第三天,到了八里沟,在人行道上真见着了几头猕猴,那也是人工放养的,并非野生的。
山窝里,有两个潭,一个叫黑龙潭,一个叫白龙潭。我们在这里呆的时间最长,徜徉于此,真有种物我两忘、心清气爽的感受。大概是“龙的传人”之缘,但凡中国游客对龙潭、龙穴、龙庙之类的景观,独具钟情,总是有种看不够又看不透的感觉。
黑龙潭在地质学上称作“壶穴”。它外形近似圆状,口小肚大,此乃急流夹带砾石冲击下面岩石,被岩石阻挡后改变方向形成漩涡,岩石经涡流十几万年的持续冲刷磨蚀,终于形成了如此神奇的流水地貌景观。
黑龙潭瀑布,落差40多米。潭下有个深潭,潭水面积约有70多平方米。当地居民传说这里有条黑龙盘卧,故称黑龙潭。为了探测潭水深度,1998年济南军区派潜水员来到这里,当下潜到28米时,潭水呈螺旋状,无法再往下潜去,所以至今无从得知黑龙潭到底有多深。于是乎,黑龙潭水深就成为景区内未解的神奇谜团之一,也是招揽游客的绝妙由头。
白龙潭比之黑龙潭要小的多,只见一条“白龙”从山缝中喷涌而出,势头很凶猛,但水柱短粗,瀑布低矮,也就有三五米的样子,因此没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气势;它下面的潭也不大,而且一眼见底,有块龙背状的白色岩石卧在水中,大概就是“白龙潭”的来由吧?但是,它实在不起眼,所以没有引起多少游人的关注。倒是两位保洁“老兄”坐在潭水边石头上,吧嗒着旱烟袋,眼瞅着潭中“白龙”,情有独钟——我猜想他俩肚子里一定有很多关于“白龙”的故事,但导游急着往回走,没来得及请教,留下念想……
夜宿“圣贤阁”农家乐。与m君入住108房间,比较干净,但空调开不得,电视只收俩台,喷头没有热水……一夜无语,好梦难圆。
晚餐还算可以,八菜一汤,荤少素多,但是白馍馍管饱,尤其每人一个“特吃”——窝窝头,吃完口有余香,真是别有滋味在心头哪!
二
郭亮村的由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但声名大噪却是因为上个世纪的七0年代——半山腰一条绝壁长廊(郭亮洞),亦称挂壁公路,令世界瞩目:日本裕田影视公司惊叹为“世界第九大奇迹”,美国媒体称其为“全球最奇特、最出名的18条道路之一”,国人称之为“太行隧道之父”。
来之前,好友劝说“老来不饶人,最好别去,听说进郭亮村的路挂在半空里,险着哪!”但我好冲动,也不计后果,任凭感觉走,就这么来了,而且满怀喜悦地回来了——河南真是出奇迹的省份,小浪底、红旗渠几次想去均未如愿,而郭亮村让我大开眼界,敬佩不已:
亘古以来,郭亮人出行走羊肠、攀天梯,饱受路塞之苦。为了解决行路难的问题,村支书申明信、老村长申明凯动员上至70岁的老人、下至6岁的娃娃,全村齐上阵,并组成“十三壮士队”,就像古时候的老愚公那样,栉风沐雨,不避署寒,挥锤打钎,凿石开洞,先后打烂了4000把8磅铁锤,耗尽了12吨6棱钢钎……
到了工程最困难的第五个年头,郭亮人这种“愚公精神”,感动了时任教育局局长原永,他请示时任县委书记郑永和同意后,带领260名教师支援凿山通路工程,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战,终于在120多米高红岩绝壁上开凿出一条长1250 米、宽6米、高4米的人工隧道(郭亮洞),并于1977年5月1日顺利竣工通车。从此,郭亮村敞开大门,笑迎天下来客……
其实,在古代郭亮村也富有传奇色彩:相传汉朝末年王莽时期,周君大将带领兵马与以郭亮为首的农民起义军交战,农民起义军敌不过周君的军队,便逃亡到辉县太行山南麓(今郭亮村),当时上山只有一条傍山羊肠小道(今天梯),周君不敢强攻,遂在山下屯兵,守住山口要道,欲将郭亮困死在山上。
后来,郭亮在山中辟出一条通往山西的小路,他命士兵把大山羊绑在马头山悬崖边的枞树上,再把它抬到硕大战鼓上,于是大山羊不停地跳动,周君听到山中传来战鼓声音,以为郭亮准备应战,没想到他会制造“金蝉脱壳”之机,战鼓连续震响两天之后便渐渐停息了,周君决意攻上山头,却不料郭亮已远去山空(连山民都带走了)。只有累死在树上的大山羊和被山羊踢破的硕大战鼓。这就是流传至今的“周君困郭亮”和“悬羊擂鼓”的故事。
后来,为了纪念农民起义军首领郭亮,人们便把这个无名山头定为“郭亮”。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移过来一批“申姓”人家,便将村名叫作“郭亮村”,就是让人们永远记住郭亮这位农民英雄。
今日的郭亮是由三个自然村组成的:郭亮村、会逃站、崖上人家(另山)。
虽然郭亮洞开通了,但是游人要进郭亮村依然要步行(一是保护郭亮洞,二是叫你体验绝壁长廊的感受)——大巴只能停靠停车场。我们从山下一直朝郭亮村走去,先是一段水泥路,平坦,漫坡延伸,走着不累,正好欣赏景物:远眺,河谷两侧的山峰,高低起伏,重峦叠嶂,呈锯齿状连绵不绝,犹如石的丛林,地质学称之为“峰丛”,使得游人仿佛沉浸到“精美的石头会唱歌”的音乐里,给人一种心比天高的畅想;近瞧,路旁的赤壁丹崖,肉红色石岩层层叠加上去,整齐的使我联想起军营里的“方块被”,又使我眼馋得想起台北博物院展出的那块镇馆之宝“肉石”,不禁让人感叹,这里肉红的石头也有巧夺天工的神奇魅力。
上来一段漫坡,就望见郭亮洞了,看似不远,但走过去也有四五里的路程,正好欣赏岩石上、丹崖上临摹和题诗,最让我感慨的是“绝壁长廊赞”:一村一长一个梦,一路一生一生求,一山一錾一绝壁,一心一意十三勇,一钎一锤一滴汗,一锹一镐一信念,一凿一撬一厚德,一寸一尺成大道。从著名书法家陈思源遒劲而又疏密的章法里,深切感受到郭亮人那种“山洞一日不通,奋斗一日不止”的“愚公精神”;尤其那么多个“一”字,组成郭亮人的浮雕,昔日那种劳作的身影仿如眼前,教人敬佩不已。更让我感叹的是“挂壁公里赞”:层层石阶级级险,辈辈出山步步险;悠悠岁月年年走,嘘嘘喘息声声叹;赳赳硬骨拳拳心,叮叮铁锤铛铛锨;铮铮盟誓谔谔言,爷爷不教孙孙攀。这不正是村支书申明信老一辈们为子孙后代造福的真实写照和肺腑心声吗?
我很敬佩地走进郭亮洞,眼前的景象真是让人不敢相信——开通时什么样子,现在还是什么样子,地地道道的原始原貌,原汁原味,没有水泥浇灌,没有雕琢粉饰,锤迹、凿印、錾孔、撬痕……清晰可见;洞顶,狼牙犬齿的石们,好像有着十八般的武艺,教你猜测不透,反正看着都好玩;天窗,尤为奇特,郭亮洞有35个天窗,一窗一景,绝不重复,现已成为游人观赏瀑溪峡谷和绝壁丹崖的美妙窗口。在当初,这些洞窗为便于施工,是往崖下倒置碎石的。多么聪明的郭亮人啊!
走出郭亮洞,举头便是“崖上人家”——红岩绝壁大峡谷西侧海拔1297米的悬崖边上,明末清初依次建造了四幢农家院落。这些院落就地取材,木石结构,浑厚古朴,座落在10亿年前滨海沉积的肉红色石英岩石上,院门朝东,门外三米即为绝壁悬崖。崖边一排粗壮的黄榆树,树木陡立,高差139米。这是太行山现存最好最完整的高山村落,故称之为“崖上人家”。有诗为证:千仞绝壁立太行,高阔雄险在郭亮。崖上耕织农家乐,清风白云拂石房。
我们从崖上人家往里走,直到郭亮老村(山下建了新村,多数人家都搬下去了),人家不多,也就十来户的样子,一字排开,山路那边就悬崖峭壁,往下望一眼让人好怕。山路虽然不宽,但也能跑车,其任务是送货和拉货,现在看来老郭亮村主要是经营业务,开着家门的多是商铺:土特产、药材、水果摊——水果品种尤其繁多,而且便宜得要命,都论袋卖,5块10块的都有……往回走的时候,我买了一袋柿子,那柿子真是甜——有种山里甜的味道,甜得我忘乎所以,使得满嘴涂红——吃相难看的叫游客望着就好笑……
在老郭亮村,最有意义的当属民间博物馆,大约有四五家,我们都进去看了看,展出的不过是些寻常物什,但却给人一种深厚的历史回忆。尤其老村长申明凯家的博物馆,多数是开打郭亮洞时用过的工具,诸如铁锤、錾头、凿子、撬棒等等,摆满一堂屋,另外就是奖状、喜报、剪报等等,长案上还有几摞申明凯述著的《世界奇迹:郭亮村》一书。我们四人都买了一本,并请老村长的小儿子申清民签了字,以示纪念。听说老村长申明凯前年逝世了,于是我们敬重地在他的挂像前鞠了三躬
来到老郭亮村,可不能错过观景台哟——它像是一方神坛悬挂于红岩绝壁大峡谷深约300米、宽约500米、长约6000米的壁沿上。站立神坛,大峡谷的雄伟壮观一览无余:举目远眺,巍巍太行重峦叠嶂、云蒸霞蔚,令人心旷神怡;平视北端,天池跌水由天而降,银河落翠谷,瀑声如雷鸣,令人怦然心动;俯瞰东方,红岩绝壁上,透过35个洞窗可见车来人往,天堑变通途,令人叹为观止……置身神坛,犹如仙境,另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人有何奇?然则郭亮人精神何其伟哉!
如今,郭亮洞的开通,使得郭亮村靓丽起来,并被誉为“中华影视村”——写在一块傲然耸立的大石头上,上面有葱茏的树木,两边有茂密的青草和艳丽的繁花,此乃绝妙的天然地标——在此,先后拍摄了40多部影视作品,最著名的就有《走出地平线》、《举起手来》……
三
“八里沟”是倒着游览的,我们一路近似小跑直奔“天河”——这里有着最为神奇、最为精华的景况:
说它神奇,不是妄说——在离天河不远的路上,我望见一条彩虹从天河那边搭过来,从繁华的树枝中间映照着一方观景台,突然间看到了一个十分熟悉的身影——高大、魁梧、大背头、灰色中山装,一举一动酷似毛泽东主席——以为是幻觉,我使劲揉了揉眼睛,并且快步近前,果然是毛主席——不过是特型演员张太升先生。因为吾辈十分敬仰毛主席,张先生虽然是特型演员,但因其形似毛主席,便多了几分亲近感。于是我跟他攀谈起来,方知他是山东沂水人,跟我们日照隔着一座山还有几道岭,算是近邻;他平易近人,主动给我名片,不光是毛主席特型演员,还有不少的文化头衔,因此愈加钦佩,于是又索要了几张名片,分发给同行者,与张先生合影留念自然少不了,但张先生一点不烦,我暗吋他真有点毛主席的大度——我和他合的影有十几帧,回家后我选了一帧4人合影,照着“小音相册”提示,制作成“10·1国庆节,安玉琦邀请您和国旗合影,一起来试试吧!”发给了众多微友……
所谓最精华,除了天河瀑布,周围还有将军峰、点将台、水帘洞、观虹台、一线天、绝壁天梯、红石河等诸多景点,要是细细观赏,恐怕一天时间也不够,所以我们几个没有“贪多嚼不烂”,多半时逗留在天河这里,耐心观赏天河瀑布。它是一处落差200余米,宽约100多米的巨幅帘瀑,因为旱季,所以没有看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气势,但是,她那舒缓流淌的姿势,仿如情感丰富的少妇那么纯洁清亮,教人生发思春的念想;许久观之,又教人心静如水——我一介老夫也被醉陶了。
于是,我掬饮了一捧天河水,一直甜到心窝;我又洗了一把脸,恍如觉着面子也大了;莫不,天河瀑布就是“水之精灵”?——是的,她上有七色彩虹飞跨,下有水帘洞横穿,还可拾级而上,便自然而然地投入瀑布怀中,此后,就可以尽情体验水精灵的多姿多彩啦!
其实,整个“八里沟”就有“北方水世界”、“太行山水魂”之美誉,还有“中原小九寨”之称,有诗赞道:百潭百瀑水连天,天河瀑布天连水。是水,养育了八里沟;是水,美化了八里沟
我们从天河往回走,景点如同走马灯似的略目而过,你再有心思也看不过来,我记得简介上说,八里沟景区是由桃花湾、红石河、玉皇峰三大板块组成的,独立景点有山体观音、马武故里、钟山九佛、石人迎客、老子布道、仙人洞、龙凤洞、八宝洞、一线雄关、五彩泉、静心潭、檀桑侣、石上春秋、红石桥等等,不下150多处,真是步移景异,各有所奇,令人目不暇接,擦肩而过,实在可惜……
由于我依恋景物,超过了集合时间,遭了团友白眼,还挨了导游罚歌——我天生五音不全,哪敢歌唱,只好双手合十赔礼道歉!虽然犯了纪律,但是有些景物,让人玩味,给人启迪,还蕴藏着不少故事……足矣!
石上春秋——一块巨石突兀而立,横亘于山谷中,要不是“石上春秋”四字提示,我不会觉得它与那些肉色岩石还能珍重多少,因此令我驻足,并认真阅读着地质学家的介说:它确实与两侧的山体构造截然不同,那么又是怎么孤零零地来到这里的呢?原来它是由崩塌作用和河流搬运作用过来的。由于水的侵蚀,巨石表面形成了很多裂隙,日久天长,在风的作用下,植物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形成了现在的样子。这些植物在不同季节,有不同的色彩变换,在流水的烘托下,这块本无生命的巨石焕发出勃勃生机。这便是“石上春秋”的前世今生。由此我想,一块石头有如此模样,除了天工神斧的造化,其自身千辛万苦的修炼也是不可或缺的;那么,一个人出息何如,自然伯乐相识、高人提携不可多得,即便最有情缘的也不过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吧?!
红石桥——凝结着深厚的军民鱼水情谊。最早叫作木头桥,原由两根木头相接,为便于村民上山劳作,简易打造的。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大量来此集结,为了确保军用物资畅通无阻,于是军民携手,拆除木桥,从河边搬运大量彩石,筑起这座坚固无比的红色石桥。此桥经过了千军万马的八路军,八路军又歼灭了无数的日本鬼子。为了纪念八路军的丰功伟绩,村民将此桥誉为“红石桥”。如今,红石桥已成为影视剧的地标景观,屡现身姿,情趣倍增:《倒霉大叔的婚事》中魏淑兰依偎在常有福身边,就坐在这座红石桥头上,听着飞机的轰响,吃着熊猫牌糖果,说着悄悄话……一对令人羡慕的情侣,在红石桥上演绎得惟妙惟肖。还有《清凉山钟声》,那个可怜的狗剩被扔到河边桥头,善良的羊角大妈将他抱起的场景也是在红石桥上拍摄的。
檀桑侣——两棵无比神奇的树种,且结合得如此亲密无间,故而称之“檀桑侣”。青檀系榆科类,属于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又有“水保姆”之称。它浑身是宝,木材可做栋梁,可打家具,茎皮纤维极佳,可制作宣纸。而且树型奇特,姿态优美,就像刚毅雄健的健美男子,亮相于路旁,让游人依恋不舍。更让人惊叹的是,它的树身仿佛从石头里长出来的,彰显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和钻劲。最令人惊奇的是,它的背后长着一棵桑树,并紧紧依偎着,恰似情侣,那么如漆似胶,又那么情深意切,似乎在向游人赞美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婚配真谛……
静心潭——潺潺流淌的红石河,不知拐了多少个湾,找了个明净且寂静的河滩,圈出一个静水潭,潭中有块心形石,传说这里的潭河水,可以洗心涤虑,修身养性,故称“静心潭”。静心潭满溢则成瀑布,浪花四溅,鸣声哗然,如琴似弦,招人纷至沓来,凝神聆听,无不赏心悦耳。在静心潭西面有块巨石叫作“大孤石”,上面刻着“清幽”二字,意为着“清幽八里沟,诚邀天下友”。
来吧,朋友,暂别喧嚣的城市,到八里沟待个一天半日的,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因为这里是太行山水精粹所聚之地,兼有泰山之雄、华山之险,九寨、青城之幽,黄山、峨眉之秀,有着“太行之魂、中华风骨”的美誉;在这里,你可以欣赏“一湾碧水、两溪交汇、三组古建、四峰罗列、五岭环抱”诸多人文和自然绝美景观;这里风光古朴、原始、天然,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大气含量5000个/立方厘米,实属难得的“天然氧吧”,不知不觉中就会让你精气神儿倍增!因此,我也神颠颠地胡诌了四句顺口溜:
走趟八里沟,
心里滋悠悠,
奇遇与惊艳,
美景看不够。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