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文豪父子对农民的大爱传承

文豪父子对农民的大爱传承

——纪念文学大师周健明逝世两周年

 

作者:杨远新

 

  纵观几千年的中国文坛,子承父业有之,但少而又少。在新中国的湖南文坛,有一对周氏父子,可谓把子承父业推到了顶峰。其父是前湖南省文联主席、党组书记、斯大林文学奖获得者周立波。其子是担任新时期湖南省文联执行主席、党组成员、省作协副主席、名誉主席的周健明。

  周立波的代表作《暴雨骤雨》《山乡巨变》,所流淌的文学琼浆,滋养了新中国几代人。周健明的代表作《湖边》《柳林传》,所散发出的芬芳,成为新时期人们喜爱的精神食粮。他俩因如此杰出的文学成就,被人们誉为文豪父子。纵观这对文豪父子的作品,其间蕴含着一种特殊的传承关系,那就是都充满了对农民的大爱。父子俩的作品都姓农,都紧紧围绕农业农村农民做文章。

 1《暴雨骤雨》《山乡巨变》

 

  周立波的《暴雨骤雨》《山乡巨变》,前者描写以萧祥为队长的土改工作队开进松花江畔的元茂屯,发动和组织广大贫苦农民开展对恶霸地主韩老六的斗争。处决了韩老六后,韩老六的弟弟带领土匪武装进屯,进行反攻倒算,企图扼杀新生政权。在共产党员赵玉林和青年农民郭全海的先后领导下,斗垮了阴险狡猾的地主杜善人。此后郭全海报名参军,踏上了解放全中国的新征程。《暴风骤雨》以磅礴的革命气势、鲜明的阶级爱憎以及丰满的人物形象,再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农村暴风骤雨般的阶级斗争。这部小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结构严谨,人物惟妙惟肖,语言富有地方色彩。《山乡巨变》完整地描写了湖南省一个叫清溪乡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从初级社到高级社的发展过程,艺术地展现了合作化运动前后,中国农民走上集体化道路时的精神风貌和新农村的社会面貌,剖析了农民在历史巨变中的思想感情、心理状态和理想追求,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浓郁的地方特色。


2《湖边》《柳林传》《柳林前传》

 

  周健明的长篇小说《湖边》《柳林传》,前者是一部反映上世纪五十年代洞庭湖畔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作品。作者通过日常的生产劳动、工作关系、家庭亲友关系和爱情波折,细致描写和反映人们在这一历史变革中的生活面貌和随之而来的变化。以娓娓道来的笔调讲述那个年代和独特的地理环境里发生的故事,具有一种朴素和清新的美感。后者围绕柳林垸的变革历程,追踪主人公杨青林的足迹,勾勒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洞庭湖区生活的风貌。用饱满的笔触描写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前引起的萌动和变化,揭示了社会、生活和人性的丰富与复杂。小说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与史料价值,再现了一个时代农村生活的变迁。


3《柳林传》与周健明赠书签名

 

  这是周健明老师离世前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柳林传》。很气派,一片生命之绿。他收到样书,看了内容介绍后,当即提笔写下赞扬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一句话:“不愧全国一流,短短两句,就将全书特色,概括无余,难得!”他夫人徐裕豪应我要求,对《柳林传》拍照时,发现他夹在书里的信稿上文字。她告诉我:“这可能是他的绝笔。”并感叹:“呕心沥血之作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他死可瞑目了。”

  这对文豪父子的四部长篇小说都是用地方语言表达。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是中青年农民。从出版传播形式而言,都是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父子生前各自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两部以上长篇小说的,难度大,规格高,属他俩首开先河,迄今无二。这不能不说是子承父业的典范。

  可是,周健明则从未喊过攀登、超越的口号。一切以行动说话。就连与他在同一间办公室共事达三年之久的同事,都不知道他就是周立波的儿子。如今已经85岁高龄的老作家、《小溪流》杂志创始人、原主编金振林,在2022118日这天,即缅怀周健明逝世一周年的时候,他给周夫人徐裕豪写了如下文字:

  “健明在作协,六四年至文革,和我在作协套间办公,桌子相对,天天相见,我却从未听他提起过父亲的名字,我根本不知道他就是周立波的儿子。在外边套间办公的是刘云和郭成年。当时作协就是我们四个人。”

  同一天,金振林又在给我的微信中深情地回忆:“我调作协,是蒋老(时任省作协主席蒋牧良)派郭成年下去了解作者情况,衡阳文联唐周同志把我介绍给他,回长沙后他从资料室找出我的作品,呈蒋老,最终由文联党组书记立波师拍板,决定调我。我于一九六四年六月十三日进入文学殿堂。我与郭成年虽文革中观点不一,但我在回忆录里也没忘了他和唐周,也是我遇见的贵人之一。试想,如不入作协,在专区文联当干事而已。中国的事情,内因离不开外因,凭个人是行不通的。当然,一个人的成就离不开个人奋斗!”

  我接受周健明耳提面命几十年,聆听过他多场讲座,他从来就不喊高大尚的口号,也不宣扬那些虚伪的理论。他从不利用手中的权力,与他人相互吆喝、相互贴金、相互重点扶持、相互隆重授奖。他眼看别人打着周立波的牌子招摇过市,捞取政治资本,他则除了暗暗继承父亲的遗志,完成父亲未竞的事业外,就连父亲的大名和大作,也从不当众炫耀与提及。

  1983年他到汉寿,时任汉寿县文化馆馆长曹逸兴请他给汉寿作者讲课,他欣然应允,讲座在文化馆举行,全场满座,笑声、掌声不断。全程他都未提及父亲的名字和父亲的作品。19856月他应邀到汉寿出席“沧浪笔会”,15日上午,他与金振林一起在汉寿县招待所五会议室,同台为800多名文学爱好者传授创作经验,首先由他讲两个小时,全程他都未提及他父亲的名字和父亲的作品。只在金振林满含深情地讲到:“立波老师把我从地质勘探队,调进省作家协会,第一次找我谈话时,对我提出希望,要我埋头写,写完两吨纸,你的好作品就诞生了。这是他给我指点的创作方向,我每时每刻都为之奋斗。”这个时候,一旁的周健明才插话说:“他传给我的创作经验,对我提出的创作希望,也就是这句话。”金振林的语气很激动,他的语气则很轻淡,但收到的效果是共同的:震撼了现场800多颗心。

  周健明从来没有提过要攀登父亲奠定的文学高峰,也没有提过要超出父亲的文学成果。每当人们谈及这些,他都是微微一笑,除了行动,没有豪言壮语和华众取宠的回答。我想到那些把自己打扮成周立波再世的人,与周健明的行为比较起来,不知是否感到脸红。

  金振林的一生受惠于周立波的培育和关爱,如今已然成为儿童文学大师。他一直对周立波故居的建设十分关注。在纪念周健明逝世一周年之际,他向徐裕豪教授提出建议:

  “健明与汉寿、南县情况,从小杨(杨远新)《怀念文学大师周健明》文中第一次见到。由此联想到有一事多年前跟你提过,益阳既有立波故居纪念舘,请把他的灵柩请回,魂归故里,像沈从文墓在凤凰一样,你目前头脑清醒,身体健康,办此事非你莫属,到下一代就麻烦了。切记!”

  徐裕豪的答复是:“谢谢你的好意,益阳山乡的振兴,领导很重视,群众很支持,我们家里从没考虑过关于自己的事,从没提过半点要求。所以,金老师所提建议,我现在也不会提及。”


42009年祖孙三代回故乡周立波故居卧室,周健明就出生在这里

 

  父亲做人温和低调,儿子做人谦虚谨慎,就连周氏每一个家人都是如此,这是何等高贵的家风。就连去年117日我发表了《怀念文学大师周健明》一文之后,徐裕豪也不忘给我以鼓励:“小杨先生的文章让我想起过去许多的事。就是那次从汉寿回来,健明多次夸赞远新夫妇,说他们热情能干,文章写得好、字写得漂亮。说金老师工作班子得力。”

  徐裕豪还深情地表示:“细读远新长文,最难得的是汉寿内容。健明对那方土地情有独钟,每遇那方人,比方装修工里的小青年,他必另加看重,问长问短,恨不得盘问出那人爷爷是他当年的老相识。他告诉我在那里工作时人人呼他小老周,他忘不了拿着政府補贴的小纸条,走进户户贫困农民家时的喜悦心情,武圣宫、柳林嘴不离口,我有时忍不住调侃他:你干脆姓柳好吧!

  “再回到汉寿话题,远新是汉寿人,文中所述汉寿沿革及活动当时情状,非常珍贵,弥补了我和子女对健明了解的空白,一段重要的人生历程!我是一个不合格的伴侣,总是忙忙碌碌为杂事分心,对健明一些重要的经历很多勿略,他在文联的办公室我从未进去过,到现在也不知道他是和哪几位同事一室工作……这些都是小事,倒是他心神时时向往的汉寿、南县一带,那是他工作的起点,是他写作的基地。天若假年,很想静静地去看一次,也算我个人的朝拜吧,若有这机会,必是不免心潮起伏,当年人事必有变迁,所以只想静静走一遭,只奢望有远新夫妇引导。”

  徐裕豪还对我文中几处小的误差作了认真纠正:“我只评了个副教授,不要称我教授。其实我向来没出息,不在乎这些,如果有机会,建议都改称徐老师好了,很亲切的。此前舟挥帆同志发表纪念健明的文章时,我也郑重提出过……但舟挥帆同志没有改过来。还有一点,健明在沅陵时,由于父母忙于革命工作,曾将他送到孤儿院,他弟弟是留在家乡由爷爷奶奶照看,没进孤儿院。再有一点,健明曾相继担任省文联副主席、执行主席、党组成员,未担任过党组副书记。”

  也是同一天,她给金振林的微信中说:“远新同志饱含感情写就长篇悼念文章,我和子女非常感动,非常感激。他身在外地,资料难找,带来些小误差,让他为难了。上次舟挥帆老师也曾问我一些问题,比方健明的入党日期、参加工作时间等,我也无能提交准确答案,只好建议他去查档案……再次感谢远新同志。履历的事拜托核实,职务设法改过来为要!!真是太辛苦他了。”

  她还反复强调:“远新所记健明职务之误望设法改过来,或者干脆不写这些,因为干部档案都有记载。我们重在写人的为人为文,别的我不看重。我那教授称呼也务请改掉,我们清白一世,决无滥得虚名之心!希望你和远新了解理解!至要至要!!”

  她又补充:“我们那时都很忙,一家人起床后就各自上班。八十年代初,回到八一路宿舍,我才慢慢的认得一些文联作协的人。如果回长沙,定会看望你们夫妇,也想一起回忆一些过去的事情。健明父子和文联关系深,我了解多点,也可丰富家庭传承的内容,孩子们五湖四海,但家族的根源还是该知道的。”

  她说:“明日祭奠,除人文社新版《柳林传》和几篇纪念文章之外,更加上远新此文,告慰健明。”

  周健明传承父亲的红色基因,保持清正家风,不仅影响了夫人徐裕豪,还言传身教给了他的儿子。早在延安时期,周立波与帅孟奇就建立起了深厚的革命情谊。上世纪五十年代,周立波在益阳清溪乡当农民,为创作《山乡巨变》积累生活素材。


5 上世纪50年代周立波为创作《山乡巨变》回老家益阳清溪乡当农民


  那时,身为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的帅孟奇曾前往清溪乡,对他探访看望,两人在田间作倾心交谈。周健明对帅孟奇敬重有加。198411月,我在汉寿创办《沧浪》文学期刊,请帅孟奇对家乡作者寄语,帅老得知周健明几次深入汉寿湖区体验生活,很高兴,同时对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周健明得知,邀请我到他办公室,仔细了解详情,把帅孟奇托给他的话,亲笔抄录留存。


6 1987年早春周健明与帅孟奇合影

 

  1987年春节前夕,周健明领着儿子周牧之,拜访看望帅孟奇,聆听90高龄革命老人的教诲。对于这次拜访帅孟奇,已尊为东京经济大学教授的周牧之始终记忆犹新,他于2022123日写下文字回忆:

  “1987年我与父亲一同去见了帅奶奶,当时的话题主要集中在刚刚去世的祖母姚陵华(又名姚芷青)的生前身后事上,帅奶奶与父亲交谈了许多祖母从事地下党工作时期的人和事。1988年我在出国留学前,又单独去向帅奶奶辞行。帅奶奶叮嘱我留学一定要做出成就,为干部子弟争气。为此,还举了两位她亲自带过的干部子弟留学有成的例子,希望我当作榜样。其中一位是刘少奇的长子,但不幸后来被迫害致死。说到痛心之处,帅奶奶颇为激动。”


71987年早春周健明、周牧之父子与帅孟奇合影

 

  周健明每次到汉寿,都是搭乘长途客车,没有自带小车,以他的身份和级别,是完全可以自带小车和司机的。他说从省城搭乘客运长途汽车下县城,乘车过程中的四五个小时可以更好的和农民攀谈,了解农业农村的真实情况。

  他一到汉寿就深入农家,察看农情,走访农贸市场,以此了解农民生活水平是否提高,农村经济是否得到发展。位于西洞庭湖畔的汉寿县酉港公社柳林嘴大队,是他年轻时洒下汗水的地方,他创作《柳林前传》《柳林后传》期间,曾几次对这里进行回访。他像父亲那样根植大地,热爱农民。

  人生总会留下许许多多的遗憾,有的遗憾可以弥补,有的遗憾则无法弥补。我身为湖南人,又身为文学路上的追梦人,此生无缘亲耳聆听中国革命文学的开山大师,湖南文学的奠基人,茶子花派的创建者周立波老师的教诲,成为我终生的遗憾。

  我本来是可以不留下遗憾的,当年只要我胆子大一点,自己的梦想就变成了现实。周立波大师历经十载磨难重掌湖南文坛,接连在《湘江文艺》发表《湘江一夜》《战地日记》等不朽名篇,那三年时光里,我有几次被召到《湘江文艺》修改作品,多次出入曾经专属他的小红楼,如果我向周健明老师提出引领我朝拜的请求,我想他是会满足我的愿望的。因为那时我与他已经有了两年的交往。可我总以为来日方长,以后有的是机会。没想到,他在逆境中留下的病根过早地夺走了他的生命。他逝世的那天,我正躲在西洞庭湖畔的老渡口老家埋头修改长篇小说《春柳湖》,当从收音机里闻听低沉悲壮的报道时,我只能捧起桌上被划下许多重点记号的《山乡巨变》而独自流泪。

  好在有幸得到了他的长子周健明长期对我的培养教育,这种遗憾得以补偿。在我的印象中,周健明就是周立波的化身,他所做的一切,就是周立波所作所为的延伸。

  因了周健明,周立波的事业被光大。

  他不愧是周立波的好儿子!(文中照片由徐裕豪提供)

 

2023117日于18195


8本文作者杨远新近照

 

  【作者简介】:杨远新,湖南汉寿县人,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届理事,湖南省首届公安文学艺术协会秘书长、湖南省公安文联理事。迄今已发表出版文学作品1800余万字,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春柳湖(全四部)》(与杨一萌、陈双娥合著)《百变神探》《爱海恨涯》《东追西捕》《拟任厅长》《红颜贪官》《春涌洞庭》,中篇侦探小说《特区警官》《惊天牛案》;中篇纪实小说集《中国刑警大扫黑》《中国刑警在边关》,长篇儿童小说《欢笑的碧莲河》《小甲鱼的阿姨》《牛蛙大王》《险走洞庭湖》(与陈双娥合著)《雾过洞庭湖》《孤胆邱克》,中短篇儿童小说集《落空的晚宴》《今夜,非弄个水落石出不可》,长篇报告文学《内地刑警与香港警方联合大行动》《创造奇迹的人们》《奇人帅孟奇》《县委书记的十五个日日夜夜》《走进福山福水》《天有巧云》等,2014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8卷本880万字《杨远新文集》。作品曾获国家图书奖、公安部金盾文学奖首届一等奖、二届二等奖、三届三等奖、四届二等奖,文化部和全国妇联等七部委联合颁发的编辑奖、湖南首届文艺创作奖、湖南首届儿童文学奖等各类奖项58次。散文《我的祖母》被编入大学教材,分别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