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庄浪朝那湫历史上的祭祀活动

庄浪朝那湫历史上的祭祀活动

 

作者:张双锁

 

  地处关山之巅、甘肃庄浪县桃木山西麓的朝那湫,是华夏第一国华胥国都地,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女娲的诞生地。这里的祭祀活动,从伏羲、女娲之母华胥为青春少女时就已兴起。

  祭祀是一种信仰活动。中华民族的原始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而在庄浪朝那湫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却是婚姻信仰,进而才有天地信仰和祖先信仰,其间还加杂着圣贤信仰。可以说信仰也是与时俱进的,是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

 

  一、履迹,青春少女“初试人伦”之礼

 

  朝那湫古称雷泽①。西晋史学家皇甫谧《帝王世纪》说:“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母曰华胥。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长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就是说,太昊帝伏羲,姓风,他的母亲叫华胥。燧人氏时代,雷泽边有很大的一行脚印从中走出来,还是青春少女的华胥,便顺着这行脚印走过去,其腹中微有所动,进而有孕,在雷泽生下了伏羲,长于成纪。他的身体就像蛇似的有鳞甲而头却与常人一样,其历史功绩很大。

  从上述记载可知,华胥是因为用脚踩了雷泽边的巨人迹而有身孕,进而生下伏羲的。显然,作者是延用古籍中神话形式来记载华胥怀孕之事的。按理来说,华胥到婚育年龄,可能怀孕是没有什么疑问的,而说她是因为踩了巨人的脚印而有孕却是不可能的。众所周知,我国母系氏族社会是群婚制,儿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而从履迹可以看出,到了华胥时代,进入婚育年龄的青春少女,并不是随便可以与男子交合的,而只有通过一定的仪式——履迹,才可以与男子交合。它的重要意义是,可以有效地保障未成年女子的身心健康。

  对此,成纪之名的由来便是佐证。相传伏羲在其母腹中孕育12年而生,而12年在古代正好为一纪,故以名邑。谁都知道,十月怀胎,一个人在其母腹中的孕育周期通常为10个月,而伏羲却在其母腹中孕育12年而生,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古人从伏羲之母华胥履迹时算起的,并非从怀孕时算起,这说明履迹并不能怀孕。

  由此可见,履迹是古人的一种祭祀活动,是古代青春少女“初试人伦”的一种仪式,是中华民族婚姻制度的雏形。

 

  二、垒石,朝那国的社稷祭祀

 

  庄浪朝那湫之名,因朝那国而得。朝那国是东周一个名为戎那的少数民族诸侯国,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称之为“西夷国”。其国由古卢国演变而来,那人为卢人后裔。据《中国通史》记载,卢人在周武王伐纣时曾随其出征。朝那国都地在朝那湫,王宫为湫后悬崖之巅的马槽槽。秦穆公三十七年(公元前623年),“秦伐西戎,归其版图”。可以肯定地说,作为东周诸侯国,它在东周“五服”中是作为第二序列——侯服而存在的,其祭祀活动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它有哪些祭祀活动呢?笔者唯一发现的是垒石——社稷祭祀。

  朝那湫后有面坡,坡后悬崖气势逼人。坡上怪石林立,大如茅屋,小如犀牛,因天牛移湫的传说,当地称之为八牛阵。试问,在如此高的山坡上,有如此众多的怪石,是怎么来的,又作何用呢?那是人工搬运而来的,是作祭祀之用的。这与藏民在山巅上用石块垒成圆圈进行祭祀活动的做法,是同一道理。也与当地村庄修建山神庙祭祀山神的做法,是同一道理。

  按照《礼记》的说法,诸侯国可以祭山川、祭祖先、祭故国。由此而论,朝那国也不例外。其祭山川,那是对自然之神的信仰。祭祖先,那是对祖先之神的信仰。祭故国,那是对华胥国的信仰,因为朝那国就在华胥国都地,按照《礼记》“祭因国之在其地而无主后者”的说法,必须祭祀。

 

  三、厥湫,秦汉王朝祭川之地

 

  先秦《诅楚文•厥湫》说:“有秦嗣王,敢用吉玉瑄璧,使其宗祝邵鼛布愍,告于丕显大神厥湫,以底楚王熊相之多罪。”就是说,秦国当政之王,以恭敬的态度,奉献吉玉瑄璧,委托宗祝邵鼛,将痛心之事,祭告于无比灵验的大神厥湫,以遣责楚王熊相的许多罪行。

  《厥湫》又称《大沉厥湫》、《告大沉厥湫文》,全文共319字。北宋治平年间(公元1064——1067年)出土于庄浪朝那湫②。它从一个侧面记录了战国末期秦楚丹阳之战和蓝田之战的一幕。秦惠文王后元十三年(公元前312年),因秦国使臣张仪欺骗楚国,楚怀王恼羞成怒,率兵攻伐秦国的新隍及邬、长、亲等地。但战争的结局却以楚国的残败而告终。紧接着,楚国倾其精锐之师,发动了更大规模的蓝田之战。此战以扼住秦国咽喉“商於通道”为突破口,使秦国处于生死存亡之际。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秦王朝一方面加强军事戒备,另一方面祈求天帝和山川神灵保佑:除在雍城投放石刻祭天文告《巫咸》、在洛阳投放石刻祭川文告《亚驼》外,在庄浪朝那湫也投放了石刻祭川文告《厥湫》。

  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秦国这次在朝那湫的祭祀活动,是在国家面临战争危急的情况下,以秦惠文王的名义而进行的:所用祭品为吉玉瑄璧,所派官员为宗祝邵鼛,所祭之神为厥湫,所祭目的是为了祈求厥湫之神保佑秦国。

  这就不禁令人要问,一个小小的朝那湫,不过是一对高山湖泊,总面积也就是50余亩,为什么在秦人心目中竟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呢?究其原因:一是因为这里是汭水的根本源头所在,按照《礼记》祭河必先源而后尾的说法,祭祀朝那湫并不亚于在中途祭祀黄河、长江和汉水。二是因为这里是华胥国都地,是伏羲、女娲的诞生地③,那是在祈求人皇保佑。三是因为这里是秦人的发祥地④,是秦国最早的都城“秦亭”所属地,那是在祈求祖先保佑。可以说厥湫,那是自然之神和祖先之神的集合,是主导阴阳造化的一种无比巨大的力量。

  就是到了汉代,汉王朝依然在朝那湫祭川。《史记•封禅书》说:华山以西名川四:“水曰河,祠临晋;沔,祠汉中;湫渊,祠朝那;江水,祠蜀。”其中“湫渊,祠朝那”,便指庄浪朝那湫而言。如汉武帝、汉安帝、汉桓帝,就先后到朝那湫祭祀。对于汉王朝在朝那湫的祭祀,一言以蔽之:无非是出于正统地位的考虑。当然,作为独尊儒术的汉王朝,因为这里是汭水的根本源头所在,因为这里是华胥国和朝那国的都地,因为这里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女娲的诞生地,为之而祭祀,也是必然的。

 

  四、盖国大王,北宋王朝敕封之神

 

  中华民族对圣贤之神的祭祀,由来已久,数不胜数。北宋时,朝那湫为盖国大王严茂封地,祠章麻林,也算是一例。

  北宋初,当今庄浪之域由吐蕃的延家族、大王族、庄浪族三大家族居住。其庄浪族民众虽然不多,但其势很大,因为从庄浪到永登均由庄浪族四大门派居住,其与西夏的关系是“叛服无常”,对此当地民众心存芥蒂。据《静宁州志•旧祠记》记载:“宋乾德间陇干人严氏,伯曰辉,仲曰茂,以智勇御西夏有功,进爵为公,又格杀境内虎,为民除患,卒于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八月三日,进爵为王。仲封南乱石,祀章麻林。”又据《隆德县志》记载:“北联池上建惠泽大王庙”,祠严辉。

  严辉、严茂为章麻林(今庄浪永宁镇)人。严辉被北宋王朝敕封为“惠泽大王”,祠北乱池(今宁夏隆德朝那湫);严茂被北宋王朝敕封为“盖国大王”,封地为南乱池(今庄浪朝那湫),所祀之地为章麻林。由此可见,当民族面临外敌入侵时,朝那湫所祀之神也与时俱进,又变成了民族英雄盖国大王严茂。

  明人赵时春、清人黄廷玉以严辉、严茂之事未见正史记载为由,斥之为“名不正”。这种说法实不足取,因为正史不可能囊括一切,而碑刻、考古亦可弥补正史。可以说盖国大王严茂(包括惠泽大王严辉),那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是智慧、善良和创造性品德的体现。当地民众为之而立祠祭祀,是有其特定时代意义的。如果那时没有当地民众祭祀“二严”的活动,在南宋抗金的民族战争中,庄浪也就不会涌现出像吴玠、吴璘那样的一大批民族英雄。可以说北宋有“二严”,南宋有“二吴”,这是庄浪历史的闪光点。

 

  五、祈雨,明清官民的祭祀活动

 

  秦汉时代,庄浪“富甲天下”。明清时代,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十年九旱,庄浪“苦甲天下”,故而朝那湫又成了当地官民祈雨的地方。

  明代赵时春《平凉府志•朝那庙碑文》说:“乙未冬旱,至五月弗雨,民恐且饥,遍走群望,余告以神之灵,兵部郎中郡鉴,乡进士曹子继忝、赵子佩在余所,遂以月之十日同祈于神,而县之耆旧狎至,共浚湫以还,乃北风化为谷风,阴渰群然突起,至夜大雨,翌日乃晴。”赵时春为明代诗魁,曾任山西巡抚、雁门关副总兵,后来定居华亭两亭沟。在当地久旱不雨的情况下,他特邀故旧在朝那湫为民祈雨。

  清代邵陆《庄浪县志略•戊寅二次祷雨文》说:“闻得县城东南神湫显应,名曰南乱石池,去城一百余里,有求必应,百姓咸以为灵,无感不通,有司亦信以为实。去湫朔日,曾往祷于其山,当夜甘霖果沛降于我土。在当日,溥九天之化雨,既能利济苍生;岂今日,矢百念之精诚,不足感通神眷。爰择期于翌日,仍徒步而行,伏望尊神,哀怜黎庶,赐灵泉于一滴,遍膏于四郊。”邵陆为乾隆年间庄浪知县,当时县城在结公城(今南湖镇),距朝那湫50多公里,竟先后两次徒步到朝那湫为民祈雨。

  由此可见,朝那湫不论哪种祭祀,无不与人们的生存密切相关。

 

  六、祭祖,当今官民的祭祀活动

 

  时逢盛世,昔日被贫穷落后所困扰的庄浪,已如巨龙般腾飞起来了。而今的朝那湫,却又成了当地官民祭祀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华胥、伏羲和女娲的地方。

  为加强对朝那湫文化与自然的保护,庄浪县人民政府将其命名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此同时,当地政府把开发与保护结合起来,又修筑了两条通往朝那湫的盘山公路。朝那湫所在地的郑河乡上寨村,不仅修建了接待游客的一些基本设施,而且还竖起了华胥、伏羲、女娲的雕塑。县委、县政府举办了“关山大景区”全国有奖征文活动,并编印成册。县文联、县作协就多次特邀全国和邻县文化名人到朝那湫聚会,挥洒凌云健笔。县博物馆还编辑出版了《庄浪关山大景区文物遗址图集》。郑河乡党委、乡政府更是不遗余力,先后采取有奖征文、完善制度、配套服务等措施,着力打造始祖文化旅游景点。而今的朝那湫,已成为华夏儿女寻根问祖的神圣之地。

 

  注释:①详见笔者《古老而神圣的朝那湫》一文,载于2021-6《甘肃政协》。②④详见笔者《<厥湫>考释》一文,载于2022-5-4《书法导报》。③详见笔者《“羲皇故里”考》一文,载于2019-14《西部学刊》。


  (允许转发)

 

  作者简介:张双锁(1958——),男,汉族,甘肃庄浪人,大学文化,庄浪商务局退休干部。个人爱好:地方文史。作品散见于《甘肃文史》《文史杂志》《华夏文化》等刊。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