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妃
作者:贠靖
在大清后宫中,珍妃无疑是个另类。这个性情张扬叛逆,一身男儿装扮的嫔妃深得光绪皇帝的喜爱。她就像窗棂里透进来的一束光,一缕新鲜空气,给死气沉沉,行将没落的紫禁城带来些许的生机。
珍妃不仅生性乖巧、讨人欢喜,而且出身尊贵。她是户部右侍郎长叙之女,满洲镶红旗人。十三岁的就与姐姐被入选宫中,分别册封为瑾嫔、珍嫔。
光绪爷对珍妃的喜爱已超出了一般嫔妃。
在宫里有个规矩,皇帝召幸妃子,一般要先由皇帝翻牌子决定。敬事房递上的签牌中,会先将生病或信期的妃子排除在外。为确保皇帝的安全,被选中的妃子需经沐浴梳妆后,被用锦被裹着,由太监背进皇帝的寝殿,也叫做“背宫”。
而珍妃是个例外。光绪爷给了她“走宫”的殊荣。公公、丫头们常看到珍妃娘娘一身男儿打扮,头戴圆帽,脚蹬宫靴,手里握着一把扇子,大摇大摆地从东暖阁进入养心殿。
光绪爷正伏案批阅奏章,忽见一身穿长褂,英姿飒爽的公子进来,他知道是珍妃妹妹来了。于是放下御笔,招着手道:好你个珍儿,又疯到哪里去了?快来给朕说说,外面都有哪些新鲜事儿?
珍妃径直走到光绪爷的御案前,斜倚在龙椅上,俏皮地翻看着书案上的奏章,从瓷碟里捏了一颗杏脯放进嘴里嚼着,四下里瞅瞅,凑到光绪爷耳边悄声道:我跟您说,这外边啊,可热闹了!
光绪爷急不可耐道:快跟朕说说,怎么个热闹法?珍妃就比划着,绘声绘色道:这江南啊来了一帮应试的举人,当中有一个领头的康秀才,写了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引得十八省举人响应,一千二百多人连署。这会正聚集在“都察院”门前,请求代奏。说是要请万岁爷您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这是好事情呀!光绪爷面露喜色道。
嘘——珍妃手指压在唇上,眨眨眼道:当心隔墙有耳!
正说着,寇公公从屏风后边走了出来,手里端着一碗银耳莲子羹,嘴里一迭声说道:哎呦喂,万岁爷啊,您怎么还在这儿批阅奏章呢,也不说歇歇!快尝尝奴才给您煮的银耳莲子羹吧!又说:珍妃娘娘也在这儿呀,奴才见过娘娘!
珍妃打量着寇公公,戏谑道:好你个寇公公,快说,你刚才是不是偷听我和万岁爷说话来着?寇公公听了,吓得扑咚一声跪倒在地,浑身筛糠道:娘娘,您就饶了奴才吧,您就是借奴才一百个胆儿,奴才也不敢偷听您和万岁爷说体己话儿呀!
快起来吧!光绪爷说道。珍妃捂着嘴吃吃地笑了。娘娘,您可吓死奴才了!寇公公站起来战战兢兢地擦拭着额头上的汗。
且说,寇连材寇公公以前在太后老佛爷身边当差,深得老佛爷信任。后来,老佛爷派他到皇帝身边当差,侍奉皇帝。实际上是要他监视皇帝的言行举动,随时禀报。
这寇公公从小就一根筋,对老佛爷大权独揽,在洋人面前卑躬屈膝极为反感,反倒是百般的同情光绪爷的不幸处境。他不仅没把光绪爷的言行举动密报太后,反而常将太后老佛爷那边的事儿告知光绪爷,支持光绪爷顺应民意,维新变法,救民于水火。
老佛爷见寇连材不听差遣,还和皇帝站在了一边,就又将他叫回身边当差。
维新变法的事遭到军机大臣荣禄等人强烈反对。朝堂上一时分为两派,支持变法的极少数人站在皇帝一边。反对变法的荣禄、怀塔布、许应骙等人都站在太后一边。有人上书太后,要求杀了康有为、梁启超。奕劻、李莲英还跪请太后“垂帘听政”。两边已到了剑拔弩张,水火不相容的地步。
这日珍妃娘娘又来到养心殿,与往日不同,她见了光绪爷一脸愁容道:“臣妾曾替皇上与宫外之人传递过信息,只恐他日也会遭遇不测!光绪爷满不在乎道:怕什么,朕是皇上!他说:你去替朕办件事,叫谭嗣同速来见朕。珍妃应声而去。
在紫禁城旁边的报房胡同有一个法华寺,为明代皇家敕建,曾是文人墨客雅集之地,该寺形制宏大,“其巨为东城诸刹冠”。寺的西院又称“海棠院”,院内“海棠高大逾常,再入则竹影萧骚,一庭净绿。桐风松籁,畅入襟怀,地最幽静”。
直隶按察使,手握重兵的袁世凯就下榻在此。
这日黄昏,一位身穿青袍,双目炯炯,英气逼人的青年才俊进了法华寺。他就是谭嗣同,奉皇帝密诏,来见袁世凯。
一见面,谭嗣同劈头盖脸就问:慰亭兄,你觉得皇上对你如何?袁世凯拱手答道:皇帝乃是圣主,对在下有再造之恩。谭又问:那你可曾听说,杨崇伊那个老东西到天津与荣禄密谋,要废除皇上,另立新主?!
袁世凯说:这我倒是头一回听说。
谭遂取出衣带诏:今天能救皇上者唯有慰亭兄了,你若不救,那你就把谭某的脑袋砍下来拿去邀功吧!袁忙说道:这叫甚么话,你把我袁某当什么人了,忠君报国乃是臣子的本分,至于怎么个救法,还请大人赐教!
于是,谭附在袁耳边说道:“你可假借起兵勤王,诛杀荣禄老贼,将太后住的颐和园围起来。
袁大吃一惊,但还是故作镇定道:“既然皇上有旨,慰亭定当全力以赴。”
两日后袁世凯回到天津。次日晚,从北京传来消息,说紫禁城那边发生了政变。袁世凯以为密谋泄露,为避免自己被牵连进去,便将谭嗣同找他密谋一事向荣中堂作了禀报。
寇连材得知袁世凯出卖了皇上,背着太后老佛爷,第一时间骑马回到了紫禁城,向光绪爷通报了这一紧急情况。
当日傍晚,太后突然离开颐和园,返回大内,传下懿旨,命直隶提督聂士成,调兵一万七千人,驻防天津。又调甘肃提督董福祥率一万两千人入驻京城。
光绪爷知道自己接下来的命运,要么被废掉,要么被软禁。但是,他并没有选择逃跑。在太后尚未进入皇宫之前,光绪爷决定做一件事情。他让寇连材伸出右手,用毛笔在他的手掌中写了四个字:“事急速走”!原来,紧要关头,他的心里还在挂念着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光绪爷的催促下,寇连材骑上快马,向宫外康有为的住所疾驰而去。最终,康有为、梁启超得到消息,逃了出去,躲过了杀身之祸。但谭嗣同等人,却惨遭杀害,光绪爷被软禁在瀛台。百日维新,无疾而终。
接下来,太后老佛爷以“习尚浮华,屡有乞请”之名,将珍嫔娘娘传来,褫衣廷杖,并降为贵人。瑾妃为妹妹求情,也被太后降为贵人。事情并未结束,珍妃身边伺候的太监也悉数全被杖毙。
寇连材越来越看不惯老佛爷的作恶行径。他几次向老佛爷劝谏,遭到严厉呵斥,这使他忧心如焚。
这日早起,寇连材跪在老佛爷床前,痛哭涕泣。正在做着睡梦的老佛爷被哭声惊醒,怒容满面,厉声喝问:“寇连材,一大早的,你哭的哪门子丧?”寇连材痛哭道:“老佛爷,大清朝已岌岌可危矣,您即使不替祖宗打算,也该为您自己个想想,您就不怕发生变乱吗?”老佛爷以为他在胡言乱语,一顿臭骂,将他赶了出去。
口谏不成,寇连材下决心书谏。他请了五天假,回到家与亲人诀别后拿出记事册,交给弟弟保存。回到宫里,寇连材把平日的积蓄都分给了小太监们。
做完这一切,寇连材把早已写好的奏折呈给太后老佛爷。奏折共有十条内容,其中包括:请太后不要揽权,归政于皇帝;不要修圆明园,幽禁皇帝;要顾及京师特大水灾,立即停止擅自动用的海军军费去修建颐和园;赎回被日本占领的台湾,宁可赔款,不可割地;不宜去掉忠直之臣而专用阿谀奉承之人;皇帝没有后嗣,请择天下之贤者立为皇太子等。这些内容,字字饱蘸血泪,条条切中时弊,充满忧国忧民之心,是许多人想说而不敢说之言。寇连材居然写进奏折,直接呈给了太后老佛爷,可见他抱定了一死的决心。
太后老佛爷看罢奏折,暴跳如雷,一连声地呼叫着:快把他给我抓来严加审问,这个忤逆的东西!
老佛爷起先怀疑奏折是寇连材受人指使所写,但寇连材一口咬定是自己写的,与别人无关。老佛爷不相信,叫他口述一遍。寇连材果然从头至尾地说得一字不差。老佛爷没有想到寇连材会写出这样一个指责自己的折子,不禁怒火中烧,以“内监言事者斩”的朝例,加上“私通宫外,泄露宫内事”之罪名,下旨将寇连材送交刑部,立即正法。
听说寇公公被太后老佛爷就地正法,光绪爷悲愤不已,而他又无能为力。他不仅救不了对自己忠心耿耿的寇公公,也救不了珍妃妹妹,让她蒙受褫衣廷杖的耻辱,这无异于将她逼上死路。
一年后,光绪爷不顾太后反对,又重新将珍贵人册封为珍妃。
光绪二十六年八月,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城,太后借口带走珍妃不便,留下又恐其年轻惹出是非,有辱皇家颜面,便差人将其投井杀害,年仅二十岁,香消玉殒。
翌年,朝廷与八国联军讲和,太后老佛爷带着光绪皇帝回到紫禁城,命人将珍妃从井中打捞出来,装殓尸骨,葬在宫女死后安葬的乱坟岗里。为了堵住悠悠众口,将珍妃之死说成是贞烈殉节。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