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色遥看近却无
作者:郭军平
春天的美,在于这样一种境界:万物萌发,若隐若现,若有若无,朦朦胧胧,飘飘渺渺,欲说还休之际。这样的境界如果用韩愈先生的一句诗“草色遥看近却无”来形容是极为恰切的。
仔细感受下,我们是不是会发现春天的到来其实是不紧不慢的,是一个渐渐推进的梯次过程。仿佛一位高明的琴师不温不火的表演一样,春天的乐章总是在沉声静气中不知不觉地奏向了高潮。
没有这个过渡,假如春天刚一落地,天地间忽然就是“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我想那样的景固然很美,很令人期待,令人欣慰,令人赞赏,但有头脑的人们一定会怀疑这种美。因为万事万物的发展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哪有一口吃成胖子、一步登天的道理?这不仅违反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也不符合人们的审美逻辑。难不成人们会叹道:事出反常必有妖。
而“草色遥看近却无”给人留下的美感毕竟显得自然,真实,一切都是理所应当,水到渠成的。从诗句中,我们能够贴身感受到坚硬的土层下一棵棵小草所付出的丝丝努力。这是一种个体奋斗精神,也是一种团队协作精神。渴望姹紫嫣红的春天,是人人心中的梦想,但那毕竟是一个艰难孕育的过程,是需要埋头沉身实干才能得出来的结果,哪是随便喊一句口号那样轻松容易。试问:没有耕耘,哪有收获?没有阵痛,哪有甘甜?没有坚持,哪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哦!不得不说在所有描写赞美春天的诗句中,在万千佳句中我还是固执地偏爱这一句,难道是我与韩老先生的心思不谋而合?还是我们心灵彼此产生了感应?
而“草色遥看近却无”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希望就在那似有似无之中,光明就在那若隐若现之里。努力了,就会崭露头角;不努力,就会湮没泥土。我想起了一位文学家的话: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