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纪行之五:广州怎么也得说说吧
作者:安玉琦
“这些年,
广州好像又在向着北方发言了,
以它的繁忙,
以它的开放,
以它的勇敢。”
更让我喜不自禁的是——
“广州怎么回事?有人在吆喝。”
我是被先生“吆喝”醒了,
也斗胆说说广州吧……
(一)
我于广州,“犹抱琵琶半遮面”,真的有点“不识庐山真面目”。我曾三次到过广州,但至今未留下只字片语,素以喜欢写点游记的“本我”,情何以堪呢?不是不愿写,而是无从下笔,或者干脆说不敢写,恐怕贻笑大方。如同北京,我也曾去过四五回,但也是不敢写,因为它太神圣、太辉煌,又因为太“古迹”、太“潮流”,而且大家名流赞颂北京的名诗佳作不计其数,愚以“下三滥文字”滥竽充数,岂不班门弄斧,自不量力吗?
至于广州,在这儿先得扩而大之,统称南方吧。我们北方人(至少在我们地域上)暗下里称南方人为“蛮子”,不仅仅因为说话听不明白,而且觉得他们“鬼精”的水底下能望见人,谁也耍不过他们的“心眼”;即使小商小贩也会被他们牵着鼻子走,耍得你一愣一愣的……其实呢,我们错怪了他们,用“文明语言”说,那是因为他们精明、智慧、活络、灵光,手艺精巧、做工细致,尤其做装饰工程更是拿手好戏……改革开放以后,广东人(尤其广州人)正如荤话说的“小母牛翻跟头——一个牛逼跟着一个牛逼”,尤其“粤语”听起来像戏曲,令人刮目相看,所以我们这里的装饰工程大多是由广州人承包的,而且他们做出的项目,几乎件件精品,桩桩优质,不仅赚得钵满盆满,而且人气兴旺,“广州商会”门匾特别亮眼。
然而,这不是我要写点广州的原由。因为我喜欢余秋雨先生的作品,他出的书我几乎都买了,尤其《文化苦旅》百读不厌。疫情期间,又拜读起来,那篇《五城记》(五、广州)有些话,我有点“与君子所见略同”(权作自我膨胀吧)的感觉:“这些年,广州好像又在向着北方发言了,以它的繁忙,以它的开放,以它的勇敢。”更让我喜不自禁的是——“广州怎么回事?有人在吆喝。”
我是被先生“吆喝”醒了,也斗胆说说广州吧。
(二)
广州简称“穗”,亦称“羊城”、“花城”。
至于“花城”,我第一次来广州就感觉到了,那是1993年7月26日,从深圳过来广州的,翌日飞回青岛。在广州满打满算也就是一天时间,那回广州给我的印象,除了高楼大厦的林立、挺拔 、繁密,再就是花的景象、花的繁荣、花的芬芳,不用再问,冠以“花城”恰如其分,名副其实。但对“羊城”的来历不甚明白。与我同行的L君来去广州不知多少回了,他说你跟我先去人民商场买块手表,咱再去逛逛越秀公园,自然就知道“羊城”的来历了。那里有座“五羊雕像”,很壮观。“羊城”的传说这里有记载。他又吊我的胃口,“中山纪念碑”更让人敬仰、崇拜——我也十分尊崇、仰慕孙中山先生。我知道,他是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家,至于他的名言更是耳熟能详:“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天下为公”,并“私自”将其与“英特耐雄纳尔一定要实现”、“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相提并论……如此说来,越秀公园必得一看!
我十分愉快地陪他来到人民商场,直奔手表专柜,L君要买“帝诺”手表,款式不少,他选来选去,爱不释手,但“选花了眼”,不知那款是好;他让我参谋,因为我不懂行,随口说那块都好;他见我这个“德行”,便不理我了,更加专注地挑选着;我闲着难受,便拿张说明书看着,不看不知道,真是一看吓一跳啊:帝诺手表大多数采用原装进口的日本MIYTA机芯与国产机芯、并通过精密科技生产,可长时间精准走时!因为L君曾经当过体育裁判,要求时间的准确度非常高,便在情理之中了。
L君终获“意中情人”,得意得不得了!拽着我急忙往外走,说带我去越秀公园……然而,天不作美,突然下起大雨,我俩只好回到商场里,一边转悠一边听他讲“羊城”的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年广州大旱,使得庄稼颗粒无收,百姓无计可施,只好日夜祈求天神降福,百姓的虔诚终于感动了五位仙人。他们骑着毛色各异、口衔稻穗的五只仙羊,飘然降临此地。他们把谷穗赠给人们,祝愿这里“永无饥荒”。说完就腾空而去,五只仙羊则变成石头留在人间。从此以后,这里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就是因为这个神奇的传说,广州之所以被称作“羊城”、“穗城”。
头一次来广州,我收获了“羊城传说”,还是听同行者讲述的,总觉得不如亲临其境过瘾,因此于心不忍,指望再来次广州……
(三)
第二次来广州,那是2009年6月,参与省国税局科研所赴广东省国税局科研所取经学习,在穗呆了三天多,对于广州有了些许了解。
那就先从日常生活说起吧。广州人喝起来很是“滋润”,每天都要喝早茶,说是饭前喝茶,开胃、顺肠,吃起饭来“倍倍香”,一天有精神。用余秋雨先生的话说,“……广东人喝早茶,天天去,悠悠然地,不管它潮涨潮退、云起云落。”不过,喝功夫茶却有很多讲究,牛眼大的茶盅斟满茶水(用北方人话说,还不够塞牙缝的),先鼻子凑近茶水轻轻闻闻,再小口品咋,慢条斯理着,优哉游哉,快乐得不得了!不过,可得悠着点,千万别喝醉了(他们叫醉茶);要是醉茶可比醉酒厉害,是不好醒过来的,说是打吊瓶也不管用,必须自然醒来……听话听音,再喝工夫茶时,我们胆子不如头次大了,恐怕醉茶,不光丢人现眼,还担心误了“取经学习”……。然而,教我们最惬意的是他们不劝酒,好酒好几种,就摆在桌面上,爱喝不喝,自个定夺,不像咱山东人推杯换盏、幺五幺六、不醉不休的那种“酒文化”,人家叫“喝小酒”,既文雅,又讲情面……此种“酒文化”,“取经”回去,推而广之,岂不功莫大焉?!
广州人吃起来也很“滋润”,小碟子小碗,菜肴撮于中央,不像咱山东人那样盛得满满当当的(恐怕客人说“下作”),尤其小碗盛的米饭或面条,如果不顾吃相,一口就扒拉了。不过,烹饪的菜肴很考究,色香味俱全俱佳,教你吃了上顿还想下顿,我们最为青睐的是烤鹅——整个焦黄,油而不腻,香溢唇舌,大快朵颐……东道主见我们吃的如此“钟情”,又加了一只,但很快“饕餮”了,东道主还再加,被我们婉拒了:“留个想头吧,美食不可一次吃个够嘛。”
广东人生活更“滋润”,听说公务员也不会加班加点的,到了下班时间立马开拔,赶酒局,赴舞会,甚至做买卖……都是自己的“本事”,自由得很呢!这是因为他们占了“改革开放”的先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早就出现在这里……与时俱进,继往开来,大势所趋使然。不可攀比,更不宜“仇富”!是啊,谁人不想生活的“滋润”一些呢?!
我们在穗三天里,也忙里偷得几回闲。
绝美的享受莫过于珠江上坐游轮了。那是一个星光灿烂的夜晚,东道主在“金舫”豪华游轮上订下豪华包厢,吃着海鲜烧烤,喝着“珠江纯生”啤酒,教人想起“葡萄美酒夜光杯”和“兰陵美酒郁金香”的古诗名句,再对照观赏着珠江两岸的美丽景色,让人如醉如痴、似梦非梦,仿若置身“天上宫阙”,有些飘飘然仙人附身的感觉,以至于著名的中山大学牌坊楼、白天鹅宾馆、天宇码头以及流光溢彩的跨江大桥等众多名胜古迹仿在梦中,因此它们的今世前生未能记全……于是,我久久地伫立码头上,再度观赏珠江夜景,我觉得,她完全有资格与黄浦江夜景、三亚湾夜景相媲美……
历史往往是沉重的,但又不能重写。是人的悲哀,还是事件的不幸。我面对着“黄埔军校”门匾,如此蹩脚地冥想着。看似不太起眼的黄埔军校院落,却承载着厚重的近代军事史,也是众多著名将领成长的摇篮。后来,尽管出现了两条道上的火车,跑的不是一条路,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但是,他们都有着不同凡响的表现,也有着可歌可泣的业绩……或曰“英雄豪杰”,或曰“一代袅雄”,也不为过吧?!
开平“碉楼”世上一绝。远远望去,一栋栋碉楼高耸于乡野,很是壮观。既可居住,又可防御盗匪,还有防洪防涝功能。这是过去东洋商人建造的住所。据说当时此地土匪横行、流氓打劫,有钱人家便建起类似“碉堡”的居所,名曰“碉楼”。听介绍说,建造一座高三层的碉楼,需要三四年的时间,因为水泥、钢筋等建材都是从德国等西方国家运过来的,所以急不得。开平境内的碉楼最多时有3000多座,目前尚存碉楼1800多座,堪称世界最大的“碉楼博物馆”,并已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
我们攀登了好几座碉楼,一座比一座大,一座比一座坚固,一座比一座好看,什么希腊的柱廊、罗马的柱式、印度的廊亭、哥特的尖顶,欧洲的城堡、伊斯兰的拱券、葡萄牙的骑楼,飞机的壁画,奇妙地拼接在一起,这种搭配酷似无字丰碑,炫耀着主人们的见识与财富……在建筑结构上,防卫功能是碉楼的主项。其共同特点是门窗窄小,钢窗、铁门,墙身厚实,顶层四面都有枪眼,楼顶还有瞭望台、探照灯、报警器等等,在历史上对保护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有着极大的贡献。
最让人叹为观止的是锦江里的“瑞石楼”,被誉为“开平第一楼”,其主人叫黄璧秀。这幢9层高的碉楼,历经100多年风风雨雨,迄今依然矗立在开平乡野,成为开平最辉煌、最耀眼的地标性建筑。该楼全部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外部整体造型是西式风格,有罗马穹窿顶、拜占庭穹窿顶等充满异国风格的建筑造型,而内部的布置、用具则是岭南传统式样,门窗上都是雕龙附凤,有“富贵吉祥”、“延年益寿”等中国传统的祝福字眼,充分体现楼主对西方文化所表现出的从容、自信和大胆接纳,以及洋为中用、兼容并蓄的心态。
我被瑞石楼“征服”了,从一楼到九楼、角角落落都看了个遍,只觉得稀奇、新奇、瑰奇,还有点奥奇、惊奇、戾气……我坐在紫藤兰架下石凳上,久久仰望着、琢磨着瑞石楼,总觉得它既古怪人怵,又招惹人爱……
(四)
第三次是跟着旅行团从深圳过去的,只呆了一天,时间是2019年4月18日。
我们先参观了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因为我来过一次,只是在周恩来办公室呆的时间最长,因为这里的解说让我特别入耳:时年26岁的周恩来是黄埔军校4巨头之一;6位高级长官之一;36官佐之一;108将之一。在黄埔军校分为两大阵营里,蒋介石代表国民党,周恩来代表共产党……
此后,我里里外外匆匆过了一遍,便将心思都用在抄记文字上: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在广州东郊的黄埔建立了陆军军官学校,1926年改组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统称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位于长洲岛珠江中央,四面环水,环境幽静。岛内筑有多处炮台,与鱼珠炮台、沙路炮台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能把守控制江面,易守难攻,便于学习与练功。由于当时滇、桂军阀盘踞广州,为避开军阀的控制和干扰,所以要选择交通不便、远离市区的地方;另外,岛上原本就有清(朝)陆军小学堂的校舍,略加修葺,即可使用,且节省人力和资金。因此,孙中山决定把军校设在长洲岛上。
军校大门坐南朝北,面临珠江,在牌坊门额上书有白底黑字的“陆军军官学校”横匾,是国民党元老谭延闿的手笔。门前有两个哨岗,后面的两间房子是卫兵室。军校大门彩楼两旁挂有一幅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批:革命者来。孙中山逝世后改为总理遗嘱中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大门正面有一幢走马楼,称为校本部。校本部是一座岭南祠堂式四合院建筑,两层砖材结构,三路四进,即三条主要通道,四排房舍。在南北走向的中轴线东西两侧,房舍排列的形式一致,相互对称。四排房子之间以走廊连通,四周有围墙,建筑面积10600平方米。
全校自总理、校长、党代表之下,设有政治、教育、训练、管理、医学和补给六部,还分设步兵、炮兵、工兵、辎重兵、宪兵、政治等科,机构总数40多个,另外设有学员宿舍、饭堂、展览室等。不幸,在1938年抗日战争中,遭到日本战机炸毁。1996年5月初,广州市政府耗资2000多万人民币重建,并于同年11月12日落成。
孙中山先生创建黄埔军校的初衷是要为民国革命培养大批训练有素的军官,以此来挽救中国之危亡。正如孙中山先生在开学典礼上致词所说的那样:“我们开办这个学校,要用里面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诸位就是将来革命军的骨干。创立了革命军,我们的革命才能成功。”的确,这是一所培养军官俊才和各路将军的摇篮。从第一期到第二十三期,黄埔军校共培养了32万多各级军官。其中1924年到1929年,一至七期就培养了13000余名学员,这些学员中多数形成了国民党中央军的骨干——“黄埔系”。
然而,要想成为一名黄埔军校学员并非易事,因为招生条件十分苛刻,简而言之,必需符合4个条件:第一,政治背景,必须是“本党党员”,当然这个“本党”指的是国民党;第二,文化水平(笔试)需要过三关:初试、复试和总试,甚至包括那个时代鲜有人知的代数和几何;第三,口才与应变能力(面试),录取前必须经过面试,考察考生的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第四,外形条件,入学前还要进行外形筛选,只有相貌端正、目光炯炯的才俊男子才能拿得到录取通知书。
与此同时,黄埔军校的校规校纪也十分严格,譬如“学生公约”上就这样写着:身为陆军军官学校学生,坚持不说谎、不欺骗、不偷窃的荣誉信条,也不纵容他人违反;立志成为允文允武、术德兼备的军事领导人才;具备领导管理、解决问题、语文沟通及持续学习四大能力;信守国家、责任、荣誉、牺牲、团结、勇气、自信的核心价值;发挥“亲爱精诚”校训;确定“我是最好的”认知;贯彻尊师重道、存诚务实的要求。
我面壁“学生公约”恍惚觉得: “不说谎、不欺骗、不偷窃”,我们八路军制定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里面也有类似的条文(至少包含这个意思)吧?“ 信守国家、责任、荣誉、牺牲、团结、勇气、自信的核心价值”,和我们如今大力倡导的“核心价值观”,不是也有异曲同工之美妙吗?而“我是最好的”,这不就是当今“愤青”们的豪言壮语吗?
黄埔军校的“入校誓辞”(亦称校训)更是字勘句酌,精益求精,孙文首次题写《黄埔军官学校训词》(中华民国十三年六月十六日):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先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
自此以后,“入校誓辞”连续修正了四次,为顺势应景、与时俱进,恕愚只抄录“积极向进”的“条文”。第一期校训出现了这样的条文:“只知奋斗牺牲”和“努力人类平等”;第二期校训有着“视死如归”呐喊:“继承先烈,奋斗牺牲。发扬光大,赴义蹈仁”;第三期校训出现了很浅显的字句(但却言简意赅):“不爱钱,不怕死,不闹意气”;第四期校训则“放眼世界”:“为主义而奋斗,为主义而牺牲”,“以达国民革命之目的,以求世界革命之完成”……
哦!黄埔军校,我该怎么离开你呢?
回走时,我怀揣景慕,在纪念品出售摊位上购得一尊“中国*广州黄埔军校留念”座牌,正面是孙中山、周恩来、蒋中正的曙光头像,孙文题字:天下为公。回家后,我郑重地将“他们”摆上书橱,使得这橱书们也增添了不少的“历史分量”!
接下来的几个景点基本上是“点到为止”,纯粹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因此印象不深。
来到“花城广场”只逗留半个小时,四周广夏林立,就像一片片楼房森林,置身于此,我恍惚觉得像只迷路的“老狼”,不知如何是好。我过去打探那位童颜鹤发的舞剑老者,这里的房价如何?老者不屑一顾地说:“咱平民百姓连看的份儿都没有,何尝价格?”我蓦然醒悟,脑海里出现了“安得广夏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句;但习近平总书记痛批得更加痛快淋漓,“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于是,我猜透了老者的“无奈”。不过,眼前的珠江穿城区而过,清澈的江水浩浩荡荡,润泽着广州的繁华与兴盛……
到了“圣心大教堂”,我本想不进去了,因为欧洲的大教堂看了不少,也没得到多少“福音”。导游却说,这座教堂已有130多年的历史了,而且可与闻名世界的法国巴黎圣母院媲美。既然导游极力推崇,那就进去看看吧。不错,大教堂金碧辉煌、五彩缤纷,使得我看花了“老眼”,便赶紧往外走,在大门口索取了《慕道心声》《用爱德行动,传播天主的福音》等图书资料,权作对“圣心大教堂”的恭维吧。
最后来到“陈家祠堂”,一看外表,不由想起平遥的“乔家大院”、栖霞的“牟二黑庄园”,或许大同小异吧,所以懒得进去,便坐在院外排椅上,翻看资料,上面写着“陈家祠堂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明珠’,且具岭南正宗老宅风情,2017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我觉着,这就是最亮眼的地方。
本来夜宿广州,但大家急着回珠海,因为“情侣大道”、“日月贝雕”和“渔女石像”等景区还没看够,省出时间再看看,导游和司机师傅也善解人意,满口答应,在广州吃过晚饭,便往珠海开拔……
2023.03.04开笔
2023.03.09草成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