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宝岛游之一:心念台湾

宝岛游之一:心念台湾

 

作者:安玉琦

 

  上台湾看看,

  那是一种经久的心念,

  或因余光中先生《乡愁》的诱惑: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而台湾“这头”,

  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一)

 

  上台湾看看,那是一种经久的心念,或因余光中先生《乡愁》的诱惑:“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而台湾“这头”,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最初,在吾辈等人的脑海中,台湾就像个变色球,令人捉摸不透,又令人遐想万千:

 

  台湾是祖国的宝岛,那里有美丽的风景——日月潭,阿里山,所以祖国的大好山河寸土不让;

 

  台湾是不沉的航空母舰,战略位置极其重要,所以蒋介石要反攻大陆;

 

  台湾人民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所以伟大领袖毛主席发出号召:“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

 

  曾记得,1986年夏季有幸跟随首长下部队调研,到过厦门岸炮部队,在防御工事里,用望远镜可以清楚地看到大担、二担蒋占岛上竖起的大牌子,上面写着“用三民主义统一中国”,让人觉得很可笑。毛主席早就讽刺过蒋介石,到峨眉山摘桃子都没有资格,后来溃败到台湾岛上,眼下还敢舞大旗、说大话,只是蚍蜉撼大树——自不量力!

 

  星转斗移,世事变迁。两岸人民逐渐觉醒:本是同根生,何必相煎急?

 

  所以后来,两岸不开炮了,不发传单了,也不广播宣传了,开始各干各的事儿,井水不犯河水。逐渐地,台湾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大陆也迅速崛起,令世界瞩目,所以要记取“兄弟阋于墙以御外悔”啊!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拍了一部片子,叫《血战台儿庄》。蒋经国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把片子调到台湾去看。据说蒋经国看完后,讲了这样一句话:“原来共产党还是实事求是的。”这个电影直接促使了蒋经国开放老兵回大陆探亲,两岸关系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这是刘亚洲《精神》一书上记载的)

 

  后来,有了“汪辜会谈”,两岸达成了“九二共识”,即两岸同胞都认同一个中国,坚决反对“台独”,出现了和平共处的新曙光。

 

  于是,两岸开始互动了,像走亲戚一样,你来我往,好不热闹。尽管这种骨肉亲情、血浓于水的情谊时断时续着,那是因为李登辉、陈水扁之流搞“台独”制造麻烦,但是,两岸同胞打断骨头连着筋那种情感是任何人也无力隔断的。这不,到了马英九执政台湾,两岸适时实行了“小三通”、“大三通”,到台湾旅游也放开了。

 

  于是,亲朋好友相约参加日照凯莱旅行社“台湾经典环岛八日游”,一睹宝岛台湾的真面貌,以释怀揣数十载的好奇之心。时间是2015422日至429日。

 

(二)

 

  从青岛流亭机场到台北桃园机场,不过两个半小时的航程。可是,飞机到了桃园机场上空却没有及时降落,让人捏着一把汗。我心里暗想:是不是又要地震,因为前天宜兰刚发生6.8级地震,会不会重复那天的灾难?可是,透过舷窗,天澄蓝,云洁白,阳光灿烂,没有丝毫地震的征兆啊?到底怎么回事呢?心里打着鼓,但是不好问,既是不怕万一要是真万一呢,所以只能默默承受着。好在这种不详之念瞬间破解了,空姐用清亮的声音说:因机场繁忙,暂时不能降落,请耐心坐好,不要慌张。这时,满机舱二三百人都松了口气,使得飞机也随之抖动了一下。如是,飞机在机场上空盘旋着,盘旋着……,最后终于平稳地着陆了。本来下午三点半到达,可是到五点才下了飞机。尽管如此,游客们的脸色还是爽朗的。看来,我们这个旅游团是有素质的。

 

  在大巴车往台北驶去的高速公路上,我又想起了余光中先生《乡愁》中的诗句: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是的,大陆跟台湾本是一个国家,都是一家人,难道是因为这浅浅海峡的阻隔,使得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一家人啦?还是因为主义的不同、理念的差异而相互不服气才为敌呢?假如把孙中山的“大同世界”和“天下为公”与毛主席的“解放全人类”和“为人民服务”统一起来,认知下来,想必海峡两岸60多年的分割,不会再延续下去了。分久必合,这是历史大势,谁人也不可阻挡!而且,中国不是一百年前的中国,也不是五十年前的中国,她可是“当今世界殊”啊!

 

  台湾真是个美丽的宝岛,富饶的宝岛。头一回踏上台湾的土地,就给人以满目惊喜:看天,是蓝的;看云,是白的。田野,油绿;群山,苍翠。高速通达,快捷迅速;高楼栉比,村落有致……噢,这就是宝岛台湾啊!初次印象如此美好,给人以无限遐想……

 

(三)

 

  我们在桃园机场下飞机,然后坐上大巴直奔台北“总统府”,台湾导游蓁蓁说赶去观看卫兵换岗仪式。还说,卫兵的一招一式,可有看头了!

 

  在赶路期间,蓁蓁给我们解说起来:现在的“总统府”,在蒋介石当政时期叫“介寿馆”,馆前的大道叫“介寿路”,这大概寓意着蒋介石权位继世、高寿绵长吧!可是台湾是国民党与民进党相互打斗的社会,谁上台谁说了算。2006325日,陈水扁下令取下“介寿馆”,更名为“总统府”,“介寿路”更名为“凯达格兰”大道。而马英九上台后仍然“维持现状”。所以有人骂他“软蛋”,由此可窥一斑……

 

  大巴停靠广场右侧,我们赶紧下车,急忙前去抢占有利位置,等待观看卫兵交接仪式。在此期间,我举目打量,原来所谓的“总统府”,只有四层楼高,也不是那么显眼,还不如我们市政府的办公大楼庄重、气派和华丽。蓁蓁走近悄悄对我们说,马英九就在四楼上办公。顿时,我咯噔一下,心想:堂堂“总统”在那里办公平民百姓都知晓,这不太危险了吗?假如坏人为恶,恶人作歹——不是有机可乘吗?你再仔细看看,我的这种担心完全是杞人忧天。“总统府”的大门近对马路,车水马龙,人流穿梭,却没有设防,也没有盘查,最多也就是有几位卫兵守卫着大门,而且他们个个姿态端正,面容平和,给人一种亲近感,不像我们大陆某些政府部门的保安,摆出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怪吓人的。

 

  换岗仪式正式开始了,两排身着白色礼服的仪仗队,在军乐号鼓的吹打声中,以英武的身姿,整齐的步伐,高昂的士气,特别是那夸张的大摆臂,还有顿足的铿锵声,庄重而高雅,不见刀枪剑影,也没有呐喊嘶叫,于是让人产生一种歌舞升平、太平盛世的安全感,同时也好似在向世人表述“不要战争,只要和平”的心声……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