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忘却的纪念
作者:娄炳成
人的一生是要记住一些什么的,譬如,某个很特别的人;某件触动了灵魂的事;某个具有纪念意义的日子,等等。记住,是因为难以忘怀。鲁迅先生有一篇文章就叫做《为了忘却的纪念》,名曰“忘却”,实为纪念,为了不被忘却。人的一生难以忘却的人或事不多,之所以难以忘却、被我们深深记住,就在于这些人或事,曾经震撼过我们的心灵,唤起过我们的情愫,触动过我们的真情。一切皆为浮云,唯铭刻于记忆深处的故人故事没齿难忘。
人最难以忘却的,并不仅仅是命运出现重大改变的某个转折点,甚至不是人生中的某个大悲大喜的特殊事件,而是在某个特定时间特定地点偶然出现的某个人或某件事,使得邂逅、相识、交往、相处等这些“私密性”的情感交际,具有了特殊意义。某个人,某件事,某个看似极为平常的日子,一旦定格在了记忆中,并且经过时间的风雨而无法冲刷,历久弥新,便成了一个人终身难忘的心结。
尽管“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但终归在山一程水一程的人生旅途中,曾经有人陪伴过我们,曾经有些事激励过我们,曾经有些风景迷醉过我们,哪怕到头来只剩下了一声汽笛的鸣响,一朵花儿的绽放,一片绿叶的舒展,一句温馨的问候,一次短促的招手,甚至一个怅然的凝眸一望,都是那样的别有一份韵致,那样的别有一番滋味,那样的别有一段蕴情。青山不以我恣意长青,我却为青山执着不老,一片痴诚,无怨无悔。
令我们刻骨铭心、念念不忘、耿耿于怀的,不是阳光、雨露和空气,尽管它们对于我们生命的存活至关重要,不可瞬间或缺。皆因为,阳光、雨露和空气,是我们每秒每分每时乃至终身都不会缺少的,大自然给每一个生命无私慷慨的赐予。我们刻骨铭心、念念不忘、耿耿于怀的,往往是我们苦苦追寻、爱而不得的东西,尤其是爱得入了心、入了骨,却无法拥有、朝夕厮守的某个人!
据说,计算机大数据测算,人与人相识的概率为千万分之五,其中异性之间相爱的概率为一千七百万分之一。因而佛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在茫茫人海中,是怎样的缘份,才可以让两个完全不相识的人走到一起,即便是相遇相识相知,也总有太多的人,无法终生相守。这辈子总有一个爱而不得的人,在你心中最深处,摸不得碰不得。这个人,既是偶尔想起,也会觉得心中仍有情愫的涟漪波动泛起,仍然会像身体上长久的疾患一样隐隐作痛。因而佛又说,今生的爱而不得,皆是前世种下的恶果。
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若是你的前世种下太多的恶果,今生对你最大的惩罚,莫过于爱而不得。爱而不得——这短短的四个字,道出了多少无奈、多少不舍、多少令人难以忘怀的故事。爱一个人,由天由缘,却始终由不得你自己。即便爱到骨子里,爱到血液中,却还是没办法厮守终生。这其中的苦楚、伤痛、无助,只有走过一遭、经历过一场的人才会深深懂得。或许很多美好的东西,这辈子都只能拥有一次,然后任其永远留在心底。
要说爱而不得的典型范例,莫过于活佛仓央嘉措的爱情故事了。相传仓央嘉措在入选为六世活佛达赖之前,在家乡有一位美貌聪明的意中人,他们终日相伴,耕作放牧,青梅竹马,恩爱至深。仓央嘉措进入布达拉宫后,他厌倦深宫内单调而刻板的宗教领袖生活,时时怀念着民间多彩的习俗,思恋着美丽的情人。他便经常微服夜出,与情人相会,追求浪漫的爱情生活。有一天下大雪,清早起来,铁棒喇嘛发现雪地上有人外出的脚印,便顺着脚印寻觅,最后脚印进入了仓央嘉措的寝宫。随后铁棒喇嘛用严刑处置了仓央嘉措的贴身喇嘛,还派人把他的情人处死(也有说法只是将情人驱逐出拉萨放逐到远方),采取严厉措施,把仓央嘉措关闭起来。关于类似的浪漫传说还有很多,但都以悲剧而告终。
他的著名《情歌》当中,有一首诗歌叫做《那一世》,深情地写道:“那一日/我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蓦然听见你诵经的真言//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那一刻/我升起风马,不为乞福/只为守候你的到来//那一天/垒起玛尼堆,不为修德/只为投下你心湖的石子//那一夜/听一宿梵唱,不为参悟/只为寻找你的一丝气息//那一瞬/我飞羽成仙,不为长生/只为佑你平安喜乐//那一日,那一月,那一年,那一世……/只是,就在那一夜/我忘却了所有/抛却了信仰,舍弃了轮回/只为,那曾在佛前哭泣的玫瑰/早已失去旧日的光泽”。
还有蒲松龄和顾青霞的爱情故事。蒲老夫子的词《西施三叠·戏简孙给谏》中所描写的主人公,就是这位女子。词曰:“秀娟娟,绿珠十二貌如仙。么凤初罗,那年翅粉未曾干。短发覆香肩,海棠睡起柳新眠。分明月窟雏妓,一朝活谪在人间。细臂半握,小腰盈把,影同燕子翩跹。又芳心自爱,初学傅粉,才束双弯。那更笑处嫣然,娇痴尤甚,贪耍晓妆残。晴窗下、轻舒玉腕,仿写云烟。听吟声呖呖,玉碎珠圆。慧意早辨媸妍。唐人百首,独爱龙标《西宫春怨》一篇。万唤才能至,庄容伫立,斜睨画帘。时教吟诗向客,音未响、羞晕上朱颜。忆得颤颤如花,亭亭似柳,嘿嘿情无限。恨狂客、兜搭千千遍。垂粉领,绣带常拈。数岁来、未领袖仙班。又不识怎样胜当年。赵家姊妹道:斯妮子,我见犹怜!”
那一年,蒲老夫子写顾青霞的诗至少有四首,从这四首诗中都可以看出落魄书生对这位江南佳丽的喜爱之情。“为选香奁诗百首,篇篇音调麝兰馨。莺吭啭出真双绝,喜付可儿吟与听。”他曾为顾青霞选了一百首唐诗中的香奁绝句,以让她黄莺啼啭似的吟诵。他称顾青霞“可儿”,“可儿”就是让人称心如意、心里无法放下的人儿。顾青霞没有辜负蒲老夫子对她的热切期望,他在《听青霞吟诗》中说:“曼声发娇吟,入耳沁心脾。如披三月柳,斗酒听黄鹂。”这是对顾青霞吟诗时,人与诗歌浑为一体,人即是诗歌,诗歌即是人的生动描绘,是作者满怀深情、用心欣赏、无限赞美之情的不禁流露、自然倾泻。在蒲老夫子的心目中,觉得听顾青霞吟诗就像听黄鹂啼鸣,声声悦耳,美妙动人。可以想象,顾青霞当时年龄很轻,声音曼妙,仪态可人,像皎洁之明月,似出水之芙蓉,如依人之小鸟,深得蒲老夫子所喜爱。
十四年后,顾青霞因倍受丈夫冷落,怀着对蒲老夫子的一片深情、无穷遗憾郁郁而终。蒲老夫子曾与她诗歌唱和,彼此神交,视生前的她为红颜知己,刻骨铭心,难以忘怀。在得知她香消玉殒的消息之后,为她写下了一首悼亡诗,流传于今,被世人传诵,诗名叫做《伤顾青霞》:“吟声仿佛耳中存,无复笙歌望墓门。燕子樱中遗剩粉,牡丹亭下吊香魂。”
这个世界上有许多的事情就是这般的难尽人意,往往在悖论中相互对立。譬如:得来容易,便也弃之随意;而蒲老夫子梦寐以求,却苦苦不得,因而直到老死也还在内心深处放之不下,以致抱恨终身。一面是暴殄天物,不予珍惜,始乱终弃;一面是视若金玉,引为知音,却天不作美。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真真地可悲可叹,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
月儿缺了又圆了。桂花开了又谢了。后来,蒲松龄被称为一代文言文短篇小说大师。在他那部名为《聊斋志异》的伟大遗著里,出现了百余篇专门描写爱情的短篇小说,大都是鬼狐女子热恋书生、或者书生酷恋鬼狐女子的故事,作者饱蘸浓墨,满怀深情,篇篇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成了流传千古的不朽之作。读者从那些鬼狐女子的精心描写中,都能够看到作者曾经为之心仪的那个女子美丽可爱的身影……
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被称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就是我们人类自身以男儿女儿的生死不渝,谱写的一部爱情的史诗。梁祝化蝶的爱情故事,以丰富多彩的各种文学艺术表现形式,广泛流传于中华大地,千年不衰,历久弥新,家喻户晓。通过这个凄美的故事传说,通过祝英台女扮男装并且主动向梁山伯示爱的故事情结,我们能够深刻地体会古代社会中女性大胆追求真爱、 渴望美好爱情的个人情感。
梁祝的爱情悲剧,使人们认真思考包办婚姻制度在某些方面的局限性,为改善婚姻制度提供了有益的帮助。这个凄美的故事传说,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婚姻自由的追求,是民间进步文化的积淀,代表了民间文学中积极向上的部分。它之所以感天动地,震撼人心,永久流传,就是因为它代表了人民大众的心声,代表了我们人类自身所具有的真、善、美的人性,表现出了需要我们世代高扬和坚守的爱情观。
梁祝婚姻被残酷葬送,具有强烈的悲剧意义,而它的“化蝶”结尾,更有积极的理想意义。活着追求不到的东西,在死后继续去追求,亦即生死不渝,直到理想实现,得到完美的结局。“化蝶”的结局,体现了爱情的伟大力量,体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千百年来,这种力量一直鼓舞着人们,向一切为了私利而破坏世间的美好的顽固邪恶势力作斗争,为新时代婚姻制度的确立和完善,为人类新型爱情观的树立,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阅读《红楼梦》,我们会感受到,主人公宝玉虽然对女孩儿很多情,其经典语言“女儿都是水做的”被传颂至今,但他绝不是泛爱主义者。无疑,他很喜欢宝钗、湘云、妙玉、晴雯;可相比之下,他更喜欢黛玉。他对宝钗、湘云、妙玉、晴雯,有着很深的感情,但那都是只能做朋友,或者可以引为知己,譬如妙玉和晴雯;甚至还带有艳羡的成分,譬如宝钗。但在他的心目中,却从来没有产生过,或者闪现过要与这些女孩儿白头偕老的意愿。而对于黛玉就不一样了,是下定了决心要与之相伴终身的。
宝玉与宝钗之间老早就有“金玉良缘”之说,而且,双方的老辈、长辈,都有意无意地把他们朝着未来夫妻的方向引导。对于宝钗来说,这是她心里已经认可了的事情,充分表现在她许多次苦口婆心劝导宝玉求取功名的事情上。但宝钗并不是一味理性的,她也有感情,宝玉受到父亲体罚之时,她也很难过,很伤心。宝玉对这个表姐的美貌,对她的丰腴的体态、白皙的皮肤,是很欣赏的,甚至是很艳羡的。但也仅限于一个男孩儿对于一个美女的感官上的愉悦,在他心底里,一点也没有把这个表姐当做知己。对于宝玉来说,所谓的“金玉良缘”并不存在,“俺只信木石前盟”!
恰恰是这个“木石前盟”,演绎出了一个惨惨烈烈、生生死死、十分有缘却又半点无份的爱情故事!众所周知,黛玉信守爱情,正所谓,爱至深,伤也深。最后,她直至为爱情付出了自己花季年华的生命。她至情至性,空有“茜纱窗下,公子多情”,却逃不过“黄土垄中卿何薄命”。她将宝玉视为珍宝,视为唯一,爱宝玉爱到骨子里,爱到血液中,但是敏感、细心的黛玉,在对待自己和宝玉的感情问题上,却常常表现出过分的自卑、猜疑和忧虑,既不相信自己,更不相信别人。这种猜疑的结果,常常一方面伤害了自己,另一方面又伤害了自己最心仪的人。所以,她后来变得愈来愈尖酸刻薄,不可理喻,以至于失了本身的可爱。然而只因宝玉的一句“你放心”,就能让她舒展笑颜,忘却烦恼,可见她之所以敏感的缘由,就是对宝玉到底心属于谁不确定的深深的忧虑,也是对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深深的惧怕。——这种纯粹的无瑕的爱,在整个贾府中,也许只有黛玉一人。而宝玉却有了功名,有了家庭,有了孩子,在我们今天的人看来,他年纪轻轻的人生,可以说已经是非常“完美”了,可他还是出家,做了和尚,以他毅然绝然留在白茫茫雪地里的那双脚印,去续写他和林妹妹此生此世没能实现的“木石前盟”。
宝黛爱情的遗憾,不仅仅是当事者的遗憾,也是时代的遗憾,作者的遗憾,我们广大读者的遗憾!在宝黛双方,都存在一个爱而不得的问题。佛家说的人生八苦,其中的一苦就是“求不得”。虽然求不得的含义比较宽泛,譬如,钱财、职位、名望、奇物等等,但最令人求不得的还是人——心仪的人。梦寐以求,爱而不得,可谓终身之遗憾,永远之恨事,死不瞑目。
这个世界上,总会有一个人,是你解不开的心结;总会有一个人,是你看不够的月亮;总会有一个人,是你圆不了的梦想;总会有一个人,是你流不完的热泪;总会有一个人,是你读不透的诗句;总会有一个人,是你写不尽的词章。她永远地鲜活在你心灵的故乡,驻足于你情感的世界,萦绕于你梦幻的思绪,让你刻骨铭心、念念不忘、耿耿于怀,始终弃之不掉、放之不下。
作者简介:娄炳成,男,甘肃省陇南市人大常委会退休干部,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在国家级、省市级报刊杂志、文学网站发表小说、散文、戏剧、红学评论、文艺评论等作品300万字以上。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