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庄浪史话(连载之八)

庄浪史话(连载之八)

 

作者:张双锁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时代

 

  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战乱年代。这一时期,庄浪境内出现了不少地名和历史人物,也发生了不少历史事件。但由于种种原因,史学界要么一笔带过,要么移到了别的地方。其间与水洛城、与长离川有关的一些地名、人物和历史事件,值得探索。


  以水洛城为治地,有陇城县、河阳县、略阳郡和南平郡


  水洛之名,出现于上古时代。《水经注•渭水上》说:“水源东导陇山,西迳水洛亭,西南流。”水洛亭在秦代出现。秦王朝由都城咸阳到陇西郡时,穿越陇山古道番须道后的第一个驿站是街泉亭,第二个驿站是水洛亭。《陇右名物大观•地名篇》说:“后魏并略阳入陇城县。隋开皇二年(582年)更名河阳县,又改陇城县。”又说:“南平郡,十六国后秦置,治水洛城。”《读史方舆纪要》说:水洛城,“隋为陇城县,唐因之。”由此可见,从北魏之前,到西魏,到北周,到隋唐,陇城县治地在水洛城。而后秦时还曾为南平郡治地;西魏时还曾并略阳郡入陇城县;隋代时又一度改陇城县为河阳县,如阳川镇曹家塬出土的隋虎符铭文就有“河阳”二字。据考证,历史上陇城县治地有三个:唐代以前在水洛城,后唐时侨迁天水秦城区马跑泉,金代侨迁秦安陇城镇,而当今史学界却将其全部摞在了陇城镇,致使一些历史问题没法解读。

  据《资治通鉴》记载,410年赫连勃勃与后秦主姚兴战,勃勃攻陇右,破白崖堡,遂趋清水,略阳太守姚寿弃城走,勃勃徙其民6000户于大城(今内蒙毛乌素沙漠北)。姚兴自安定追之,至寿渠川(庄浪南湖镇)不及而返。赫连勃勃为夏国创建者,是东晋十六国时最惨暴之人。其时庄浪属南平郡管辖。从其所走路线看,庄浪居民亦未幸免于难。

  据《资治通鉴》记载,41111月西秦乞伏乾归攻后秦南平太守王璟于水洛城,克之,徙水洛城3000户于潭郊。南平(郡)治地,历史文献记载在水洛城,但从字里行间来看,似乎在当今的南坪镇。潭郊治地在今临潭县。由此可见,西秦时水洛城曾有3000户居民迁徙到临潭。


  以长离川为治地,有北秦州、交州、安阳郡、安阳县和长川县


  《水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水系名著,北魏郦道元为其作注,后来原文与注释融为一体,故称《水经注》。其书曰:“瓦亭水又南,经成纪县东,历长离川,谓之长离水。”瓦亭水今称葫芦河,成纪县治地在静宁治平镇刘河村。由此可见,长离川为当为庄浪阳川镇,长离水只指葫芦河流经阳川镇的一段河流,一旦越过高家峡到了秦安地界就不再有此称谓了。而新编《甘肃通史》《陇右名物大观•地名篇》《平凉古代史考述》却均将长离川移到了秦安,致使一些历史地名没法摆放,有的踏在一起,有的以“秦安县北”了之。其实,这一切皆因长离川的参照系——成纪而引起。历史上成纪治地有三个:一是汉成纪,一是唐成纪,一是宋成纪。只因当今史学界有人不知此理,总是将一些历史地名和历史人物随意摆放。

  北秦州、交州之名出现于北魏,安阳郡、安阳县之名出现于西魏,长川县之名出现于隋代。这些州郡县为同一治地,在庄浪阳川镇曹家塬。如长川县之名因长离川而得,长川为长离川之简称,这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史册中与上述地名有关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可以此为据来界定。如《三国演义》中,有夏侯渊大战长离川的一幕。所战之地为当今阳川镇,所战之人为羌族首领韩遂。西秦时,安阳还有一个大兜国。《晋书•乞伏乾归载记》说:“东晋太元十六年(391年),苻登将没奕干遣使结好……请讨鲜卑大兜国,乾归乃与没奕干攻大兜于安阳城,大兜退固鸣蝉堡,乾归攻陷之”。安阳城在曹家塬,鸣蝉堡为塬前张家坪残留之堡。


  历史人物


  凉州镇将王浑。据《魏书•道五七王传》记载,北魏文成帝兴安年间(452——454),南平郡(治地水洛城)王浑为凉州镇将,都督西戎诸军事,领西域校尉。

  “陇上壮士”陈安。陈安籍贯为成纪平庄,据丁广学考证为庄浪人。前赵时,其有众10余万,自称大都督,大将军,雍、梁、秦、凉四州牧,凉王,与匈奴抗争10余年。前赵光初六年(323年),因抗击刘曜围陇城(治今水洛城)而战死。有《壮士陈安之歌》曰:“陇上壮士有陈安,躯干虽小腹中宽,爱养将士同心肝。䯅骢文马铁瑕鞍,七尺大刀奋如湍,丈八蛇矛左右盘,十荡十决无当前。战始三交失蛇矛,弃我䯅骢窜岩幽,为我外援而悬头。西流之水东流河,一去不还奈子何!”陈安虽逝1700多年,而水洛之民仍把这首歌在年头节下传唱。

  成汉政权创建者李特、李流、李雄。据《晋书•李雄载记》记载,李特、李流、李雄为陇城县(治地庄浪水洛城)人。成汉是天水等六郡流民起义军在巴蜀建立的政权。建立者李雄为李特弟李流之子。在流民起义中,李特被西晋益州刺史罗尚勾结豪强地主武装击杀。此后其弟李流继续领导起义军。后来李流病死,其子李雄在303年占领成都,次年称成都王,306年改称皇帝,国号大成,亦称成汉。

  成汉建国后,实行“宽和政役”国策,兴文教,薄赋役,使之成为十六国前期最安定富庶的割据政权。采取怀柔政策,如陇上壮士陈安、氐酋苻成和仇池氐王杨难敌曾一度归附。采取积极的外交政策,在东晋建立后多次遣使到江南朝贡,时有“与晋穆帝分天下”之说。时有后赵匈奴之国为政苛暴,到处掠夺,为此成汉政权采取合纵政策,与前凉政权加强联系,使前凉、成汉、东晋联为一体,赢得了一方平安。

  安阳奇人王嘉。东晋十六国时,庄浪先后属前秦、后秦和西秦管辖。前秦时,安阳出过一个奇人,他的名字叫王嘉。其人博学多识,所作《拾遗记》,从上古一直说到西晋,本为中国通史,只因其内容玄乎,到现在人们还当小说看待。其人料事如神,苻坚欲伐东晋,派人询问吉凶,王嘉沉默不语,只是骑上使者之马,向东南走了百余步,然后脱掉帽子、鞋子和衣服,边甩边返回,使者报告苻坚后不解其意。而当其率领80万大军,在肥水被谢玄以5万之军击跨后,才有所误。这与前秦著名宰相王猛临终遗言“晋不可伐”,不谋而合。王嘉,乃“山中宰相”也!

  后凉创建者吕光。从《中国历史地图册》来看,历史上略阳郡地盘基本上在庄浪关山六乡镇,而其治地却在秦安五营乡蔡河村,故而众多历史人物一时难以界定。吕光籍贯为前秦略阳,明代《平凉府志》将其列为庄浪人。366年因其与王鉴平苻双、苻柳、苻武蒲城之叛,与王猛剿灭劲敌容暐而封都亭侯。382年为使持节都督西讨诸军事,有鄯善、车师、焉耆、龟兹等西域30余国来降。肥水之战后因前秦已亡,故而于389年在武威建立后凉,国号大凉,年号龙飞,终年61岁,在位14年。

  王庆云称帝水洛城。北魏时,王庆云称帝水洛城,是高平起义的一部分。孝明帝正光四年(523年)三月,爆发了由破六韩拔陵领导的北方六镇起义。次年关陇大起义继之而起,其中包括高平(今固原原州)起义。

  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四月,高平镇匈奴人赫连恩响应六镇起义,推举敕勒酋长胡琛为首领,称高平王,进攻高平,被魏将卢祖迁击败,胡琛北走。同年六月,秦州薛珍杀刺史李彦,推举莫折大提为首领,称秦王,袭高平,克之。大提死,其子莫折念生代之,称天子,置百官。秦州、高平义军联合,声威大震。孝昌元年(525年)正月,魏以尚书右仆射、齐王萧宝夤,征西将军、西道都督崔延伯,与莫折念生大战于黑水(陕西马嵬),斩义军10余万。同年四月,胡琛派万俟丑奴、宿勤明达,与崔延伯大战于泾川党原城,崔延伯死,其军伤亡2万余人。后来破六韩拔陵诱杀胡琛,万俟丑奴继领其众。孝昌三年(527年)九月,秦州义军内讧,没折念生阖门皆尽。万俟丑奴遂成为关陇义军首领。后来萧宝夤亦因称帝失败而投奔万俟丑奴。永安元年(528年)七月,万俟丑奴称帝于高平,置百官,国号大赵。

  永安三年(530年),魏以尔朱天光为使持节,贺拔岳为左大都督,侯莫陈悦为右大都督,率军讨丑奴,大败义军于渭水,降卒万余,击亡骑兵3000.后来又战于泾州,由侯莫陈崇于马上擒丑奴。万俟道洛守原州,李贤诱其出城,天光袭而克之,执萧宝夤。道洛率众入牵屯山,复袭原州,杀魏都督长孙邪利。天光合兵击之,道洛投奔略阳王庆云。庆云以道洛骁果绝伦,得之甚喜,遂称帝于水洛城(时为陇城县治地),以道洛为大将军。天光率大军追击,围水洛,破其东城,西城无水,突围时道洛被执,天光坑其士卒17000人,分其家口为奴。

  宇文泰两到庄浪。宇文泰是西魏主宰者、北周创建者,他曾先后两次到庄浪。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战乱。但好景不长,因北方六镇起义和关陇起义,军阀崛起,又分裂为西魏和东魏,进而演变为北周和北齐。庄浪之域,先后为北魏、西魏和北周所辖。北魏之末,政权归尔朱氏。以尔朱天光在水洛城剿灭王庆云为标志,关陇起义平息。但天光手下的两员大将贺拔岳与侯莫陈悦却又不和。北魏永熙三年(534年)二月,此二人在进剿灵州叛将曹泥时,贺拔岳被侯莫陈悦杀害。贺军无主,士兵散归平凉,众议推宇文泰为主。但其人时为夏州刺史,于是赫连建星夜驰至夏州,搬来了宇文泰。

  宇文泰至平凉,哭岳甚恸,众皆悦服,遂继贺拔岳领平凉之师。令杜朔周驻军弹筝峡。令侯莫陈崇率轻骑袭史归于原州,擒之。永熙三年(534年)三月,宇文泰进军原州,众军皆集,谕以讨侯莫陈悦之意,众皆受之。其军纪严整,秋毫无犯,百姓大悦。留其兄子宇文导为都督,镇原州。同年四月,宇文泰引兵出木峡关(今固原原州区海子峡),当夜大雨雪,平地二尺。宇文泰知侯莫陈悦胆小多疑,乃冒雨雪倍道兼行。侯莫陈悦驻军水洛,闻大军至,退保略阳,留万余人守水洛。宇文泰至水洛,围之,城降。又亲率百骑至略阳,逼悦军而驰之,悦大惧。南秦州刺史李弼遣使约为内应。当夜宇文泰纵兵奋击,大破之,俘其万余人,马8000匹。侯莫陈悦及其子数百人向北逃走,宇文泰邀击于牵屯山,斩之。

  同年七月,魏孝武帝被高欢所逼,率轻骑入关,依宇文泰,是为西魏。从此北魏遂分裂为西魏、东魏。西魏都地在长安。魏武帝因处处受宇文泰限制,对其不满,永熙三年(534年)十二月被害。立南阳王宝炬,是为魏文帝,改元大统。大统十四年(548年),宇文泰率大队人马,奉太子西巡。自新平,出安定,登陇山,刻石记事。又下安阳(时为安阳郡、安阳县,治地庄浪阳川镇曹家塬),过原州,历长城,大狩猎。又欲去五原,因闻魏帝病,返京师。大统十七年(551年),魏文帝宝炬死,太子元钦嗣立。废帝三年(554年),废元钦,立其弟元廓,是为魏恭帝。恭帝元年(554年)七月,宇文泰西巡至原州。十一月克江陵,擒梁元帝。

  恭帝三年(556年)九月,宇文泰西巡,至牵屯山,遇疾。驰驿招中山公宇文护,护赶至泾州,泰已垂危,曰:“诸子幼小,匪氛未宁,天下事嘱之与汝,宜努力以成吾志!”行至云阳宫而死。宇文护秘之,至长安始举哀发丧。泰终年52岁。同年十二月,宇文护逼魏恭帝禅位于周。西魏亡,共22年。

 

  作者简介:张双锁(1958——),男,汉族,甘肃庄浪人,大学文化,庄浪商务局退休干部。个人爱好:地方文史。作品散见于《甘肃政协》《西部学刊》《华夏文化》等刊。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