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追寻“栗木寨”布依族清明孝文化深处的记忆

追寻“栗木寨”布依族清明孝文化深处的记忆

 

作者:罗祖文(布依族)

 

  清明节是扫墓祭祖的日子,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鬼节,节期在仲春与  暮春之交,在每年公历44日至46日之间,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5天。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市绿茵湖邦水村栗木寨(十二组、第十三组)是一个大寨子,处在“邦水盆地”一个山脚下,仅停车场就有三处,因背后山上自然长满栗木树和寨子门口一块田硬上自然生长着一棵“独一无二”凸显最古老的栗木树而得名,也因山多水多,寨子中间出现大井、掏米井、豪角井、枫香井、杨柳井、马桑井、高坎子脚井、里头院井、牛路井“九古井”,冒出的井水源源不断流入邦水河和万亩良田,生活用水方便,让寨子干净漂亮,充满神秘奇异。

 

  寨子有罗、彭、刘、陆、方、王、曾、陈、雷、杨“十大姓氏”。这些姓氏布依族有体现人生追求、文化底蕴、传承优良的家风家训,如:罗氏彭氏家训“爱国爱家,敬祖崇宗,持身端正,有求必应,才德兼备,养成孝道”。栗木寨处在“邦水文明乡”怀抱,素有“文墨之寨”“文化之寨”“书画之寨”。有的琴棋书画,爱好广泛,口碑好,各种应酬影响一代青年人。有的擅长毛笔字,成为小有名气的书法家。如:罗祖奇,男,都匀七小老师,曾任中国青少年书法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书法家协会特邀会员、贵州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黔南州书法家协会会员、都匀市书法家美术家协会会员。1992年书法作品在第五届峨眉杯群众书法大赛中入选并参展,1993年参加全国中小学教师书法大赛获三等奖,200910月书法作品被“孔繁森同志纪念馆”收藏,2011年隶书作品在参加贵州省文史馆举办的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系列活动中入选优秀作品展,并入编贵州省出版社出版的《贵州画卷---书法篆刻卷》一书,2011年书法作品魏碑对联代表黔南州参加黔南州---江苏连云港两地书法联展等。

 

  从父辈口中打听“五代一表”中,寨子上考取中专、大学的子弟亦很不少,外出工作的人比较多,主要源于传承优秀文化、家风家训和接受义务教育,有公务员,企事业单位人员,国营单位职员,私营单位打卡人员,个体工商户,企业法人。即:有注册公司当老板,解决寨邻人居环境建设问题;有扩大养殖规模,创办“邦水村深山老林黑山羊养殖场”;有修建管理小屋,放养猪、马、牛、羊、狗、鸡、鸭、鹅、兔;有酿酒作坊“小酒厂”,发展变成远近闻名的酿酒大户、养殖大户;有引用高山泉水,养殖生态环保鱼;有扩大生产,种植无花果、橘子、葡萄、桃子;有培栽生态树,为建设美丽家园添绿;有读大学毕业、脱颖而出的后起之秀。如:罗宇银,男,大学本科,中级会计师,2010年考入罗甸县人民法院工作,2013年任中航地产中航城事业部财务管理职能经理,2017年任碧桂园集团产城事业部财务经理,20207月至今任深圳市贵鼎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彭江龙,男,20132017年就读海南热带海洋学院,2018年应征入伍至今,现任南部战区海军某护卫舰支队恩施舰信号班长,二级上士军衔;罗宇奎,女,2016年毕业于都匀一中,2020年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毕业,同年获高中英语教师资格证,2021年获英语专业八级证书,目前在努力考研中。

 

  “家训”秉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文化经历千年积淀,作为布依族民族区域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每年清明节,依山傍水聚族而居上百户的“栗木寨”布依族有不成文的惯例,树立绿色意识、生态意识、公德意识,各项传统孝文化内涵丰富,记忆犹新。

 

  家祭。不能参加扫墓的,可在家里阳台或客厅(堂屋)摆上祭拜用品,朝着先人下葬方向(或家乡方向)烧香祭拜,俗称“家祭”或“堂祭”。“家祭无忘告乃翁。”宋代陆游《示儿》诗意是家庭举行祭祀,向先人表示哀悼。栗木寨布依族人一般在自家堂屋神龛祖先牌位前的四方桌上摆放好“三牲”、豆腐、苹果、清明粑、酒水、酒1瓶、米饭、酒盅8个、碗8个、筷8双和各种熟菜,代表大吉大利,年年有余,反映布依族生活习俗和农业生产带来的丰收喜悦。其中“三牲”并没有特定“哪三个”,也可是鸡、鱼、猪“小三牲”,也可是牛、羊、猪“大三牲”。鸡(天上飞)代表驱鬼避邪,鱼(水里游)代表年年有余,猪(地上跑)代表富足,牛代表勤奋,羊代表祥和,豆腐代表都福,苹果代表平安等。

 

  遥祭。既不在坟地,也不在家中,而是在外面给祖先烧纸表示祭祀,俗称“遥祭”,即逢年过节,身在外地,烧纸祭祀,实际生活中这种古法礼仪常见。它讲究天黑透(天亮没谁敢出来取钱)才去河边,或十字路口,或小路边。烧纸来回路上,如遇到烧纸尽量绕开,不要踩到。如遇到一个路口排满纸灰堆不能绕开,那小心穿插过去,或大跨步过去,过去之前先说一句:“对不起,借过。”烧纸前记得在地面上画个圈(自己的亲人或自己特定的人才能拿的意思,注意不要把自己圈到里面),西北角留个缺口方便下面的亲人进来拿钱。烧纸时,每三张纸清点数折叠成三角架放在圈内烧,或放在纸信封里烧(封面注明谁收)。飘落或掉落出圈外的钱纸,让其去,不能捡回来。圈外有时候也会烧一点,是防止孤魂野鬼没有钱来抢亲人的钱。烧纸时表情严肃,半蹲,恭敬,念念有词,如:“某某某,来领钱,保佑某某某好好读书”“某某某,今天某某某都来看您来了,给您送钱花来了”“某某某,来领钱,保佑某某某四季平安”“孤魂野鬼,来领钱,希望你们别抢某某某的钱!”等之类口诀。在烧纸的时候,如突然刮起小旋风,说明亲人来收钱了。烧纸需待燃尽才走,防止燃着纸满天飞“风吹火”,又防止风吹出来的纸被其他路人拾去“散财”。

 

  众祭。也叫“集体上坟”“家族上坟”。栗木寨布依族一般有由三代以下家族或多户同姓氏的宗族组成,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上坟祭祀讲究流程:修整墓地(坟头的草木会对家族成员造成运气、健康的伤害,清除杂草添土之后,挂纸钱,又叫挂青纸,即在小竹子上用棉线系上打有孔的钱纸及旗子,用以招魂,竹子象征子孙节节高升。“有儿坟上挂白纸,无儿坟上屙狗屎”挂纸钱标志一个家庭是否后继有人,是否兴旺发达,是否父慈子孝的标志)、上香(家属中推派一人统一插香或刹鸡,点一对烛分插左右,再将点燃香插于烛的中间,在点烛前说一些告诉谁,你是谁,来了谁,干什么的话。上香时,点香三根,如有火苗不能用嘴吹,要用手抖灭,双手插入)、上供品(大礼为荤物,即鸡、鸭、鱼、肉、蛋等,小礼为水果,即苹果、桔子、香蕉、蛋糕点心、饼干等,供品按照三或三的倍数摆放,上完坟之后,分吃完祖先供品)、敬酒(“上坟酒”是悼念的酒、祭奠的酒、思念的酒,绝不能少,而且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敬酒的,烧完钱纸后,将上坟酒洒在墓碑前,不宜离墓碑太远。酒倒法,一坟一杯酒,如果墓地是两人合葬,那么一个坟就要倒两杯酒。按照“七分茶八分酒”倒,不可太多也不可太少)、祭拜(焚烧纸钱给逝者在阴间有钱花,一边烧一边祈福,“三拜三叩”先做合掌、下拜,再屈膝下跪、磕头,重复做三次“一拜三叩”。跪拜以辈分长幼排序,一般外人不参与。  拜祭时遵守秩序:父亲、母亲、长男、长女、次男、次女……余此类推。焚烧“包袱”,也叫“包裹”,意思是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物品,即扫墓者给逝者带的吃穿用度之物,用白纸糊一大口袋装有冥钞、金银、以及各种纸做的“元宝”“衣服”“家具”等吃穿用品,正面由右至左竖排写寄件的原因,收件人的姓名,寄件人姓名,写邮寄即焚烧的时间,并在“包袱”背面折纸的缝中,草写“封”字代表封口,寓意以保证半路不被别的鬼魂顺手牵羊)、放鞭炮送别(放炮前先清理塑料袋之类的垃圾,放鞭炮寓意把周围的牛鬼蛇神驱赶,维护墓主的安宁,也等于敲门告诉祖人,叫醒先人回家,大家来看你啦,也寓意着“香火旺盛,后代人财两旺”“红红火火”。打道回家,有的就近折些杨柳条(枝)插于门户、房檐等处。有的现时编成箩圈、柳圈、柳球等形状,戴在头上或配在身上。“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清明不戴柳,死了变猪狗”“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在黄巢手”谚语表明清明节是否戴柳,关乎人死后的转世,人之寿天生死,不戴则速老,乃至失去生命。“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谚语说明对柳树的旺盛生命力和强大的繁殖力很重要、很崇拜。据寨老说,戴柳可以避免蝎子一类毒虫的侵害,插柳枝干门是顺应节气,避免疫病,对平安健康生活和美好幸福未来的殷切期待。

 

  据栗木寨第十三组年过花甲、杖乡之年的69岁罗甲老人介绍,原建距栗木寨不足2公里“金钟山”山脚下有一个比较宽敞的四合院“罗氏祠堂”,包括平浪、凯口、石龙、凯酉、林荫、邦水一带等罗氏家族,是栗木寨、胡家寨、平寨、朗里寨等大户人家请风水先生择地修建的。以前每年清明节期间,不少人家老小在上坟前,或上坟后,都自发地带上一定祭品到罗氏祠堂进行庙祭,烧香祭祖,祀求出入平安,五谷丰登。1958年因建设需要,把“罗氏祠堂”改建“栗木小学”,该祠堂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不幸丢失了。

 

  聚拢。祭祀仪毕后即大家聚在一起饮酒进食。“清明清明,又清又明”“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年华似水匆匆流过”,清明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光阴,平时天各一方,借清明节机会,团扰大家相聚。清明节“聚拢”喝酒,不只是缅怀先人的酒,也是舒缓疲惫释放压力的酒。清明饮酒是中国传统文化沿袭下来的文化,古代时候颁布禁酒令,但是在清明这一天也是允许喝酒的。每年清明时,栗木寨布依族在祭祀祭祖上坟之后进行群体性聚会聚餐,大家围坐在堂屋前,谈天说地、吹拉弹唱、拍小视频、发抖音、叙旧情、话衷肠、增亲情,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好生热闹,弘扬中华民族的忠孝礼义之美德,营造“本是同根生,相聚情更浓”的温暖氛围。

 

  我所在的家族,本辈排行有罗祖华、罗祖洪、罗祖文、罗祖本、罗祖怀、罗祖良、罗祖才、罗祖金、罗祖余九个堂兄弟。清明节“聚拢”,轮流“转转东”,每年在一家,活动从大哥开始依次、周而复始类推。每次清明节前,由“大哥”召集召开碰头会商议活动详细流程及相关准备重要工作(如:砍竹子、打挂纸钱、采购)。每次按照市场物价和商定收取一定经费,由后勤处统一采购祭品以及酒水、花生、葵花子等。休息之余,老人带孩子放风筝,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放风筝,看到一串串彩色小灯笼在风筝下闪烁,被称为“神灯”。有的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意思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食俗。吃清明粑。“清明粑”除了是布依人爱吃一种食俗,还作为传统祭品,敬老祖公,表达思念。随着生活越来越好,人们把这种传统美食不单是充饥之物,更多的是一种习俗传承,记住乡愁,希望风调雨顺。“清明粑”关键材料是清明菜,清明菜也叫“粑粑茎”“黄草粑”“鼠曲草”,它具有祛风除湿、化痰止咳等功效。每年寨子布依人在清明前后采摘最嫩的清明菜,反复清洗、揉搓,倒入盆子里与糯米粉、红糖、芝麻等混合,再用粽子叶、棉线包成长方扁型“清明粑”成品,用大火蒸煮四十分钟,一个个比较有嚼劲、滑而不腻、香糯甜爽、清香可口、浓香扑鼻的“清明粑”出笼了。“拿去祭祖宗,很好吃,很甜,很好玩。”人人都说。

 

  习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代诗人杜牧《清明》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清明是祭祀逝者的一种活动,最主要将墓园打扫干净。清明节祭品有香烛、纸钱、素酒、水果、点心、饭菜等。近年祭祀用品也多了许多现代流行因素,如纸扎的豪车、别墅、数码产品、金条、名烟、冥币、银行卡等。为了保护环境,全社会提倡文明祭祀,常见鲜花。菊花是清明扫墓的最佳选择,代表着对逝去者的尊敬,用来表示哀悼,寄托哀思之情。扫墓鲜花还有马蹄莲、勿忘我、玫瑰、百合花、龙胆花、唐菖蒲、蓬莱松等。鲜花颜色以白色为主,黄色为辅,有的还搭配其他比较素色的花。文明祭祀还有音乐祭祀、植树祭祀、洗墓祭祀、网上祭祀、家庭追思会等方法。在栗木寨布依人眼里,祭祖是和孝道绑定在一起的,若是不参加祭祖,就是一个不孝顺的人,是一个忘记祖先的人。

 

  禁忌:避免禁忌,有些布依族以当地习俗为准则,尊重当地习俗。

 

  上坟不带外人。过去,布依族非常注重家族和血缘关系,认为祭拜祖先是家族私密,需要在祖先的坟前评述祖先功绩,告慰子孙成就, 有些事不方便对外人说。另方面各自运气不同,可能会造成气场紊乱,导致不协调而走霉运。“女婿不上坟,上坟辱先人”认为女婿是一门亲戚、一个外人,去上坟示着“本家族没有人了”。“娘家无人”“女儿不上坟,娘家绝了门”认为有舅子的家庭,也不愿意让自己的姐姐、姐夫、妹妹、妹夫去上坟,有的家庭,对出了嫁的女子,即便清明节来娘家,也是仅到家里坐坐,吃顿饭,表示来过了,不跟着父兄弟侄等到祖先的坟茔去祭扫。如果是上门女婿就可以,因为女儿和女婿的后代是随着自己的姓氏。如今,改革开放,生活安稳,交通便利,精神文明,出门旅游的人越来越多,除乘火车外,乘坐飞机也不是稀罕的事了,开私人汽车出行的人也占一定比重,清明上坟祭祀逝去的人,更为提醒世人珍惜活着人、身边人!借清明时节约大家玩,有女友陪男友、下属陪同上司、生意场上陪同客户的,只要有时间的亲友,都约来一起玩,开心热闹,何乐而不为!同时前往野外祭祀相当于一次春游,“红事白事都是喜事”,当下布依族人把悲伤的事情快乐地过。

 

  七十岁以后不上坟。从健康角度考虑体力和脑力不如从前,从精神上考虑会触景生情。运气低的,又非去不可的,可找一块红绸子绑在小腿脚腕部,或佩戴避邪吉祥物桃木手珠等,化解不利。

 

  孕妇不上坟。考虑上坟时间长、跋山涉水,避免出现摔伤影响胎儿。另方面,避免情绪激动,影响胎儿。此外女性有例假,也要避免此类活动。

 

  六岁以下小孩不上坟。考虑小孩子对祭拜先人不知道大人在做什么,所以带孩子去等于徒劳。另方面,小孩子抵抗力低,很容易受到山风的侵袭而受凉感冒,哺乳期的妈妈就更别带自己婴幼儿去。孩子6岁以后,可以和宝宝讲祭祖的一些相关事宜,掌握祭拜的意义。

 

  上坟纸钱要烧尽。如果没有烧完就急匆匆地回去,自然是对先祖们“不尊敬”,也为了“防火灾”。此外,扫墓时不可边吃东西边祭拜,无论多饿,扫墓进行时,嘴里别咀嚼着食物,这只会凸显你吊儿郎当的无知。

 

  上坟不要过未时。“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个时辰,而“未时”则指的是下午1点到3点。一般最好选择在上午9点至下午15点之间进行。清明上坟一般提前一周到两周的时间,民间流传着“前三后四”的说法是工作事业较忙的人为自己找的借口,也因有的风俗问题至清明之后。去的时候尽量在上半天,太阳没落山阳气较重。下半天有阳光亦可以,如阴天没有阳光和太阳下山后墓地阴气重,不宜久留,若是时运低的人,很容易会招惹阴灵缠身或骚扰。

 

  不是清明上坟不能动土。“坟不是自留地”,坟地跟前的任何东西都不可以随便乱碰和破坏,坟墓漏了也不能马上修,需要等到清明节,因坟有他的灵气又能福荫子孙后代,动坟就如牵一发动全身的敏感,时刻也有危及子孙危险的可能。“不要乱动,只加不减”,清明节扫墓不能把那些东倒西歪看上去不整齐的石头扔掉,换成漂亮整齐的石块。

 

  上坟不要穿大红大绿的衣服。上坟时特别忌讳大红大紫的衣服,并且不要佩戴红色的配饰,本命年者除外。可穿素色的衣服,穿黑色衣服显得庄重肃穆,可以表达对先人的哀思和敬重。

 

  上坟不要在墓地拍照外传。过去认为,无论是扫墓者自身合影,还是扫墓者与墓地合影,更忌讳照相时将其他坟墓拍进镜头,否则引来了不好气场,阴阳失衡,造成运势下降。而今,上坟扫墓,把手机照摄影作为一种直接有效的记录手段,记录民俗文化、追溯传统文化,助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上坟当天禁止买东西带回家。清明节,切忌购买鲜花、衣服、鞋子等带回家。如“鞋”与“邪”同音,有点常识的朋友一般不会在上坟或清明节这天购买鞋子,以免不吉利。此外,上坟时在发型上注意,尤其是头发不能遮住额头,认为额头是人身体的神灯所在,不可盖住。

 

  上坟不带4果。“上坟不带4果,家宅不生灾祸”,即:不带“多籽”的水果,如石榴、火龙果、百香果、西瓜等,上坟祝愿先人多子多孙,显然不太合适;不带寓意不好的水果,如“梨”与“离”谐音,带着梨子上坟有希望祖先祝愿子孙后代“分离”意思;不带成串的水果,如葡萄、荔枝、龙眼等,成串的水果寓意似乎有成串地跟着过去的意思;不带桃子,桃子有长寿的美好寓意,日常生活中在给老人过生日时,晚辈多会赠送桃子,称为“寿桃”,期望老人长寿安康,然而,用桃子供奉已逝的祖先不太合适,民间谚云“寿桃不上供桌”。

 

  上完坟后5牢记。“上坟之后五牢记,回家谨记除晦气”,即:不要立刻回家,在外面闲逛一会,调节自己心情,把身上的晦气冲散;不要携带坟地的物品回家,将坟地祭祀的东西带回家就是对死者的不尊重,这些东西寓意也不吉利;不要串门,在上坟回来身上沾染阴气,串门会把身上的晦气带到别人家中,这对别人不好,以防和邻居不和睦;上坟回来要关窗,太阳落山,晚上开窗会让家中充满阴气,甚至还会被孤魂野鬼闯入家门, 破坏家中运势,充满晦气;上坟回来要洗澡、洗衣服,洗澡、洗衣服把不干净的东西洗掉,除去晦气。

 

  前人既有此习俗,相信不是为了故意与人为难,必然有它的诸多原因。关于清明上坟哪些不宜,避免冲撞本地文化,徒增不愉快。栗木寨布依族俗定约成的这些规矩,对后人有所帮助,随着时代进步,一些禁忌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举头三尺有神明”,在清明节上坟的时候,大家都讲究文明礼仪,注重行为规范,吹“好人风”引导“身边人”从德向善。

 

  清明节与除夕、重阳节、中元节三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 这一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各地气候特点不同,十里不同俗,过节大同小异,共同的都是对所有远去的人、事、物的一种尊重,都在这个季节中回忆泛滥开来,化为绵绵的细雨,湿透人们的记忆。

 

  清明踏青,前途无量,念念清明,时时当下。清明节不只是单纯纪念祖先,而是带着向亡灵敬拜。清明祭祖活动是一次人灵性的自发,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前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栗木寨布依族人民不管走到哪里,都不忘向革命先烈长眠之地静静地默哀,深深地鞠躬!


   允许其他网站转发


  (作者单位:贵州省都匀市精神文明建设中心)

 

  【作者简介】 罗祖文,又名彭应文,男,布依族,贵州都匀市绿茵湖街道办事处邦水村栗木寨(第十三组)人,1982年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在职大学专科学历,原贵州都匀陆军预备役步兵师工兵营营部书记(预备役中尉军衔)、都匀市创建办信息科科长、都匀晚报通讯员。20212月于都匀市精神文明建设中心退休。现为都匀市作家协会会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图标